2022年09期中国国家地理网

图上的掐丝珐琅香插,则是清代一种配合线香使用的香具。线香就插放在葫芦形瓶口内,整体器型小巧,可随意移动。

香草美人古人的“黄金搭档”图为宋人张敦礼(传)《九歌图》局部,画中两位女子是屈原《九歌》笔下的两位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其置身之所草木环绕,空气中仿佛氤氲着清香。香草美人,正是古诗词和古画中常见的经典搭配。供图/FOTOE

伽楠木扳指这件用来保护拉弓之指的物件,由整块伽楠雕刻而成,表面光素,显现出高品质沉香本身的肌理。

图的小姐姐,正在鼻观一款香膏(供图/张艺凡)。当人们不停地用香时,既能养性修身,又可以发现自我,感知风雅精致的生活追求。

香锥供图/视觉中国

香丸洗去秋阶影冰雪招来玉砌魂为了让唇齿、身体香气袭人,许多人寄希望于医家。图复原了《红楼梦》中的冷香丸(供图/幽离香)。冷香丸是薛宝钗的服食药丸,既调理了她的热毒病患,又暗合了她的脾性和命运。

清佚名《美人折桂图》

松柏枝叶清香,在先秦时期是神圣的香木,祭祀焚烧会燃松柏,棺椁、祖先牌位也会用松柏制作。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的祭祀仪式中,还保留着先秦的习俗,比如图中的藏族群众,正在举行“煨桑”,这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焚烧的就是松柏枝(摄影/林晶华)。

摄影/林晶华

香花美人相得益彰图为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汉宫春晓图》局部。满树的花开了,宫女采花盛放在金盆里,或直接插在鬓角间,令自己香气袭人。

香炭

沉香木镶珠玉如意以整块沉香木雕刻而成,表面镶嵌珍珠、白玉做的桃实、宝瓶,应为陈设器。

图为《光绪大婚图》局部,描绘了红火的坤宁宫,可谓最后的“椒房”(供图/FOTOE)。

含桃唇乍翻澡豆面同拭古人除了熏香傅身之外,还会洗“香水澡”与香亲近。图为澡豆的复原图(摄影/西西)。澡豆是古代的洗涤用品,将豆子研磨成粉,掺入丁香、沉香、桃花等药材。用澡豆净手、洁面、洗身,能够让皮肤滑润光洁,香气扑鼻。

摄影/西西

征服了欧洲的男人却输给了体臭图为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开疆拓土,将法国推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却因为体臭使身边的人们叫苦不迭。他享年77岁,一生只洗过7次澡,只能靠喷洒大量香水掩盖臭味。晚年的他,受严重的皮肤病折磨,终于在皮肤溃烂和臭气中黯然离世。供图/视觉中国

图为永春达埔镇生产的线香,工人正在晒香,场面浩大壮观。摄影/AFUN阿方

伽楠木雕福寿纹佩木质方形香珮,系于腰间之物。

祭祀的香材用香烟与神沟通古柏青青,犹如一棵巨大的伞。位于其下,人显得十分渺小(摄影/李平安)。

摄影/李平安

香为气之正辛追夫人的香生活本图和下图分别为出土于马王堆汉墓1号墓的彩绘陶熏炉和“信期绣”香囊,是墓主辛追夫人的常用之物。点燃炉内香,香气飞散而出;将香囊随身携带或挂在床头,既能沾上香氛,又可以避虫叮咬,驱散外邪。跟随出土的香具,我们仿佛走进了辛追夫人的日常,看到了她精致爱美的一面。摄影/朱子浩

摄影/朱子浩

17世纪,法国版画作品《调香师的服装》

过去有一种私人定制的香饼,模印上“寿”字,为馈送长辈的首选。杭州锐龙香堂,制香师蒋锐用桂花、檀香等香料制成一盘象棋(本图,摄影/连国庆)在所有的工序中,研磨是第一步,将不同密度和形状的香料研磨成面粉粗细,才可打香篆、制线香(下图,供图/视觉中国)。

摄影/连国庆

摄影/冯子函

泽兰VS国兰王者香与空谷幽兰孔子周游列国时,偶遇山谷的兰花,被其超凡脱俗的香气、卓尔不群的姿态所打动,作《猗兰操》之曲,寄托自己内心高洁的志趣。图所绘正是孔子对兰抚琴、作曲抒怀的情景(摄影/海峰)。

摄影/海峰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图为盛装妆品的香盒。从唐代开始,香的利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唐人精心研制了不少含有香的保健、卫生、美容用品。面药中加入香药末粉,可以改善肌质;松花花粉涂抹额角,可以袪痘生肌;用桂花制作香发油,则能让头发保持黑亮柔顺。香,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必备。既悦目,又养身。摄影/西西

雕刻的是手持莲花和香水瓶的尼罗河河神。

药碾研磨屋顶晾晒传统制香工艺是怎样的?首先需要一个药碾子。药碾子由三个部分构成,碾槽、碾轮和手柄。碾槽设计成船型,中间深,两头浅,这样保证粗颗粒的香料在底部,而研磨精细的香料往两边移动(摄影/谭曦)。

摄影/谭曦

香篆如何打?备器选择环境清幽的场所,取香粉、工具、香炉等,图中使用唐代式样的帝王炉,古雅可人,增强审美修养。将诸般香具置席上,摆放整齐,怡神养性。1、压灰使用香押,将用香箸打散的底灰慢慢压平,不能压实,否则不利于香的燃烧。要求平整无痕,修炼细腻而平和的心态。2、置篆将香印轻轻放置在炉中,要求居中,代表中正,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之后,用香匙取香粉。3、填粉左手逆时针转动香炉,将粉均匀填置在篆印中。用香铲调整时,要求平整干净,锻炼细致耐心。4、起篆将印模轻轻提起,手不能抖,锻炼凝神专注。5、清炉用羽扫清洁炉体,体会清净身心之感。6、燃香用线香将香篆点燃,开始品香,观篆、看香燃烧的过程,从中领悟兴败之理。

走向室外香炉与人总相随图为明代陈洪绶绘《抚琴图》,仕女们环绕抚琴士人而立,手中分别拿着盘、红拂、香炉、瓶、阮和羽扇。士人座下的磐石表明,这个场景发生在户外。香炉虽为陈设之物,但为了营造氛围、调适心情,它也可以走出居室,与主人形影相伴。

花椒肉桂为生活增添滋味红红火火的调味料是花椒(摄影/翁锐)。花椒子多而香,被用来比喻子孙满堂。西汉未央宫皇后宫殿就叫“椒房殿”,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芬芳、多子之意

摄影/翁锐

花香满枝头闲暇好读书图为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汉宫春晓图》局部。两位宫女斜卧在一起,正在安静地阅读。帐外,粉红的花朵开得正盛,原来是个生机盎然的春日。香气不仅装点着中国人的身体,更内化成为了内在品质。谈吐不凡,口齿含香,美丽才由内到外,由表及里。

消费香水不如探索、体验香中之道西方香水的兴起,带动了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庞大产业。图描绘的是法国“香水之都”格拉斯的一家香水工厂,工人们正在辛勤地整理堆满整个厂房的玫瑰花瓣。

图为南京中华门外北宋长干寺地宫出土的玉碗和香料(摄影/川后)。

摄影/川后

古香方“定州公库”最宜春惊蛰之季天气常骤变,湿度增高,使用香品更宜以清幽淡雅为主调。宋代《陈氏香谱》“定州公库印香”的香韵,雅意绵长,与惊蛰节气相合,上为定州公库印香的香方。

摄影/谭庆驹

沉香鞘嵌珠松石古剑清朝皇帝出于自身喜好,将某些文物成组装匣贮存,或聚集陈设,并冠之以“百什件”“百事件”“多宝格”之名。这件古剑即收于乾隆“琅玕聚”百什件中,剑鞘用沉香木制作,气味清好。

泉客贩到蔷薇露玻璃瓶贮喷鼻香分别为辽代的刻花玻璃瓶(摄影/尤亚辉)与北宋的刻花蓝色舍利玻璃瓶(摄影/尹楠)。在古代,玻璃价值不菲。刻画精细雅致的玻璃瓶,是为了容纳更名贵的“蔷薇水”。蔷薇水是一种古代香水,靠蒸馏萃取花露而得,五代时传入中国。它芬芳馥郁、香气持久,立刻受到了贵族的追捧,成为顶级奢侈品。

摄影/尤亚辉

图为埃及开罗的一家香水店,产品琳琅满目、香型应有尽有。相比之下,中国芳香则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美学、一种对“道”的体悟。

打香篆静心之旅一香一篆一境界。香篆不仅拥有令人愉悦的芬芳之气,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造型脱胎于古代书法文字,古诗词中也存在大量描绘香篆的诗句。而打香篆的过程,还可以陶冶身心、增加道德修养,是最好的凝神、精心之道。

仙翁与八仙空花金套伽楠香镯包金手镯,略呈半圆形,中空,内填伽楠木粉。

但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咏之兰在山谷之中,应为“国兰”,属于人们今天常说的兰花,如图清人沈世杰的《兰轴》所示,“国兰”生在山间,姿态潇洒,但只在开花时才有香气(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不使用机器的情况下,匠人之手总能掂量出料之多少,分毫不差地将其塑形(上图,摄影/孙振飞)。

镀金葫芦式香囊葫芦的上半部实为盖子,打开后可将香品装入囊中。同时配有镂空的楠木架,雕刻成葫芦蔓藤的样式,以供收纳香囊。

图为割肉桂皮的情景(供图/TPG),肉桂的叶、树皮和嫩枝均香,可用来调理食品风味等。

常燃一炷香家中洁净生线香自宋代出现,于明代流行。此后成为居家点香之必备。如今,福建、广东、贵州等地还保留着古法制香工艺。图为广东江门新会一制香厂收集晒好的线香。摄影/居高临下

摄影/居高临下

沉香木在受到病理、外伤等因素导致真菌侵入后,会产生沉香类物质,形成香结(摄影/西西)。沉香熏烧时浓郁醇厚,清凉温和,又可调和诸香,故应用十分广泛,在香料中的地位也极为重要。

在古埃及文物、绘画中香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古埃及文明中,配制香料是祭司的特权,他们在神庙点燃香料,通过袅袅升空的烟雾与上天沟通。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中,法老王也会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精油擦涂身体。本图的香精油瓶,出土于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金字塔,下图雕刻的是手持莲花和香水瓶的尼罗河河神。

泉州永春跨越世纪的香都福建永春香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蒲氏。王朝的更替,极大地冲击着蒲氏的远洋香料贸易。蒲氏后人顺应历史趋势,从泉州迁移到永春、德化等地,用沉香、檀香、降真香、兰花香、奇楠香这些经典香材,制作线香、蔑香、盘香、香珠等合成香品。这些产品中,线香仍为大宗。

香花香草屈原的人格化身这是清人任熊《姚燮诗意图》中的一幅,画中,战国末年的楚国大诗人屈原手持香花香草,神情忧郁。由于受到君王的猜忌和政敌的排挤,他的内心充满愤懑。在其诗作中,大量的香花香草成为其精神支柱、人格化身。摄影/海峰

不宜于烧能发众香现代所谓的安息香,根据药典定义,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干燥树脂,有泰国、苏门答腊等品种。固化成型后,呈黄棕色、红棕色。古人记载它的特性,“不宜于烧,而能发众香,故取以和(合)香”。可见安息香的作用主要是圆融众香,不适合单独熏烧。摄影/西西

瀚海横波出真香北宋以来,用香成为风气,宫廷不再被动地等待朝贡香料,而是寻求新的贸易链。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亲自出海,选购香材。图为1973年发掘出的一艘中等远洋艚船,据考证是1277年间从南洋回航却沉没于泉州后渚港的“香料船”,里面的香料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摄影/LUOXINGHAN2015)。

既合香,又止痛平民最爱乳香是橄榄科乳香属树木的产物,这些树木原产自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阿曼,以及非洲北部沿海的索马里等地。因树脂凝结后形状如乳头而得名(供图/视觉中国),下图为成品(摄影/西西)。唐宋之时,来自今阿拉伯地区的大食商人从事乳香贸易,使之成为进入中国数量最多的香料。它既是重要的合香材料,也是治病止痛的良药。因乳香价格并不高昂,平民社会也足以消费得起这种舶来品。

香匠百艺手塑方圆香方藏着香铺成功的秘密,香品的外在形式体现着制香人的绝技。制香的工序包括制骨(竹签)、打粉、配粉、搋粉、上料或搓香、刮香、晾晒、着色等。一次给200根棒香上料,难点在于均匀,但这难不倒福建泉州永春的制香师傅(摄影/肖玉萍)。

摄影/肖玉萍

集天地之灵气芬香独在在中国广东、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分布有多种瑞香科沉香属植物,俗称香树(供图/图虫创意),因质地密实,可沉入水中,便得名沉香、沉水香

唐鎏金银龟盒肚里藏馨追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制造了高高的香炉,以通天神。而唐代法门寺的香炉则是一只低矮的乌龟,高只有13厘米。一只鎏金乌龟正努力伸长脖子,高高扬起脑袋,从鼻部、嘴部中间及两端镂孔处吐烟。其长28.3厘米,宽15厘米,一次性可以容纳较多的香料。龟背上六边形纹路细致清晰,带着凹凸感,仿佛真的龟背甲。金银两色交错排列,贵而不俗,可见唐人对香事倾注的热情与巧思。摄影/动脉影

摄影/动脉影

孔子所咏的兰有“王者香”,有学者认为其是生在水边湿地等处的“泽兰”,如图所示。泽兰的花呈淡紫色或接近白色,数朵乱蓬蓬地聚集于枝头,整个植株都散发着清香(摄影/吴棣飞)。

摄影/吴棣飞

摄影师@杜易峰冬日里,初融的冰面裂开一道缝隙,倒映出角楼的影。在镜头下显得波澜不惊。这座城似乎从未如今日般宁静。@柳叶氘从北海往护城河引水的水流,把初冻的护城河面冲开一道口子。角楼的倒影安置其中,再一旋转,画中的天地随即为之一变,仿佛从地面窥见天上宫阙。处理方式简单却见心思。

图为成品(摄影/西西)

图是广生行独创的另一款产品——檀香水,檀香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人最喜欢的味道,广生行利用新的蒸馏技术,让过去通过焚烧而产生的香气,通过液体呈现出来。玻璃瓶和防尘纸盒的包装方式,使香之正味得以传递全中国(摄影/左冬辰)。

摄影/左冬辰

香烟风云博山百面汉代宫廷掀起了博山炉的风潮,魏晋南北朝迎来了博山炉的繁荣,除了铜香炉,还有瓷香炉。博山炉整体保持豆的阔口收腰造型,使设计者从炉盖上寻求创新,或山峦叠嶂,或云龙缠绕,或火星四射,透露出时人的审美趣味。

长城内外这队夜不收的执勤范围,位于蓟镇和辽东镇的交界之地,如上图示,他们要在此翻越长城,向北巡查。

抚琴、对花风月无边弹一曲古琴,插一枝鲜花,焚一炉清香,自然便知雅意。以香和琴,以香对花的莫名和谐,皆来自焚香所具有的出尘缥缈的气场,香是营造典雅氛围的最佳推手。下图传为黄庭坚所作《香十德》诗,对香品的内在特质予以高度概括,以香比德,足见古人爱香之道。

图为无名口处的敌台,夜不收石刻即位于附近的摩崖石壁上。摄影/荣开远

摄影/荣开远

上帝之汗耶稣诞生的礼物传说耶稣降生之后,有东方的三个博学之士赶去参拜,并且进献了三种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后二者正是东方(今阿拉伯半岛一带)的特产香料。图描绘了这个场景。其实,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埃及、阿拉伯等地就已在使用乳香,有“上帝之汗”的美誉。因乳香熏烧时香气典雅,温和久长,极为契合宗教神圣的氛围,故常用于宗教活动场合。

炉瓶三事风雅的固定组合宋人常将花瓶与香炉作为固定搭配,大约在元明时期,花瓶演变为插香具的香瓶,再配上香炉、香粉罐(或香盒),焚香必备之物,“炉瓶三事”遂成定式。

摄影/俄国庆

可熏可配宜其家室沉香作为名贵的木材,不只能用作香料,同时也是工艺品的上乘材料。而且,沉香木在常温下即能散发出淡雅的香气,更使其受到宫廷皇室、贵族文人的追捧。制成佛珠、吊坠、配饰,或是摆件、家具,都可彰显主人的雅趣与尊贵。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沉香木雕寿字珮。

梅与香,鸭与熏出诗入画伴书几或许寒梅散发的幽幽冷香,最令苏轼、黄庭坚等合香高手痴迷,在宋代文人的合香方中,以各种香材模拟的“梅”香层出不穷,彰显着士人们洁身自好的审美意趣(摄影/曲彦融)。水鸭造型的熏香炉,大腹容香,口吐云烟,至晚在汉代已大为流行,且在之后也特别为文人所喜爱,频繁现身于诗词歌赋。或因其古意,或因其生机盎然的气息。

摄影/曲彦融

斗香古人的行香游戏在文人长期的合香实践中,对于香料的了解日趋臻熟,对于香品的气韵也建立起独特的审美。在相聚品香而设的香会上,为切磋合香,斗香活动也诞生了。斗香既可以比试各自的奇珍异料,也可以通过闻香较量对香气香韵的把握。如图中将几种合香掩去名字,闻味辨香,写出香名即为其中一种。斗香不仅带来嗅觉感官的愉悦,更考验文人香道的修为,也是文人之间精神上的碰撞交流。

隔火熏香柔美之道上图可见,在炉内置灰,灰内埋炭,不着明火,而以云母片、金银片、玉片等托起香丸、香饼,使香气在热力中缓缓发散,这种熏香方式被称为“隔火熏香”。香气柔和悠远,带来香道佳境。

清末民初白铜如意形印香炉

图为一位着官服的清代官员,正等待画家为其画像,尽管处在庭院中,但屏风、案几、座椅、香炉陈设齐全,以营造一种严肃正式的氛围(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为陕西省神木市博物馆藏汉代鸭形熏炉(摄影/聂鸣)。

摄影/聂鸣

百刻香芳香的时钟约在唐宋时期,人们还曾将香篆当作计时器使用。点燃的香火,沿篆字纹样蜿蜒前进,便可根据燃烧的部分计算时刻。所谓“百刻香”,即将香篆图案线条的总长,分为一百个刻度,校准香粉燃烧的进度,对应十二个时辰。图即为古籍记载的百刻香图样。

玉亭在侧仙鹤启瑞在太和殿的陈设中,宝座旁设一对盘龙香亭、一对仙鹤、一对甪端。这一陈设表明清廷把焚香纳入国之礼仪,用瑞兽吐香寓意江山永固。两只仙鹤互相对望,口喙微张,烟气向着丹陛蔓延,皇帝升坐后,更显庄严肃穆(摄影/柳叶氘)。

摄影/柳叶氘

灰色金子海洋的馈赠与众多植物类香料相比,龙涎香是一个异类,它是抹香鲸肠胃内的病理分泌物(供图/TPG),故而尤为难得,被称为灰色的金子(下图,供图/张朋)。它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异香,而是合香聚烟,使香味结而不散,终日不歇。

书案上的益友雅集里的常客古人好雅集,聚于园林,尽享琴棋书画、诗酒禅茶。图即为明代仇英所绘宋时以苏轼、黄庭坚为首的西园之约,题为《西园雅集图》(局部)。此类画作中有桌、有几,必有香炉。香是他们的日常伴侣,展现着时人的生活美学。

图为另一种以香计时的方法——“龙舟香漏”。当系着金属球的线逐一被香烧断,便可利用球跌落的声响报时。绘画/穗穗青梅酒

甪端镇邪善解人言甪(lù)端,传说中的神兽,日行万八千里,知天下事。通晓外语,为帝王之座上客。秉公执法,为百姓的守护神。甪端炉出现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上图为明代晚期的甪端炉。其周身祥云纹,尾巴呈祥云状,头上的角和爪子被弱化,憨态可掬。微张的嘴巴可散发香气,而两只耳朵也被设计为出香口。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中国用香简史中国人使用香料的习惯,可能来自于部落联盟时代的祭礼。考古证据显示,6000年前的祭祀中已经有了烧燎木柴等祭品的做法,后世称为“燎祭”。《尚书》中称舜帝登基时,曾经在泰山燔烧木柴,也是例证。先民就此发现一些植物燃烧时会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从而进行加工。汉代,西域的多种香料进入宫廷,贵重香料成为朝廷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宋之后,士大夫阶层热衷于新式香品的研发,如乳香等进口量极大的外国香料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品香的历史,也是一部雅事自上而下的传播史。

唐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盒法门寺地宫出土盒内发现有棕褐色粉末,经鉴定,为乳香、沉香等香料混合物。摄影/动脉影

中国处处皆芳香远自先秦时期,中国人认知的芳香植物已有百余种,花叶果实根皮干,乃至树脂,皆是香材之源。在此仅作部分展示。丰富的植物与对自然的认知与运用,令中国芳香处处。

髯口也能耍髯口和水袖、甩发一样,可以作为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舞蹈工具。髯口的表演动作,被称作“耍髯口”,包括搂、撩、挑、捋、甩、抖等技巧。京剧《一箭仇》中,男主角史文恭就运用了多种技巧来耍髯口。一绺髯口被右手掸到空中,左手整理中髯,用大幅度的动作来展现犹豫不决的思考过程。

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插画

展卷由香焕发的精神对古人来说,读书同样不可无香,在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局部)中,很容易便可找到一只显眼的香炉,香最具提神醒脑之功,可以消除脑力的困倦,使诵读更入佳境。

印香成灰只有“画”如故南宋诗人华岳《香篆》诗云:“轻覆雕盘一击开,星星微火自徘徊。还同物理人间事,历尽崎岖心始灰。”古人发明了这种诗情画意的用香方式,并将情感灌注其中。图中可见香事古籍记载的常用香篆图案,充满福寿吉祥的色彩。摄影/冯子函

祥云飘金庙堂懿姿隋唐五代的王公贵族喜爱一种佛教风格的熏炉,炉盖模拟佛塔穹顶,上坠宝珠,炉身带有莲纹。上图为临安博物馆藏青瓷褐彩云纹熏炉,为晚唐吴越国王钱镠的母亲水丘氏墓出土(摄影/风之语Tumi)。

摄影/风之语Tumi

从自然的花香,到香囊、香珠、香炉……香以各种形式弥漫在整个空间。摄影/西酉场地提供/山海香居

摄影/西酉

五撮髯

再次者为黄熟香日本正仓院保存有一件公元8、9世纪传下来的宝物,名为兰奢侍,实际上就是属于沉香类的黄熟香。古人以能否沉水来鉴别沉香优劣,最优为沉香,次之大半沉水为栈香,再次稍稍入水而浮于水面为黄熟香。不过,沉香形成漫长,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分复杂,评价标准也难统一。

煮茗、问禅芳香之静图为南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煮香茶、赏书法的画面。在挥毫作书的僧人面前,长案上的那只香鼎,香烟飘然而起,这一“道具”虽小,却为整个场景烘托出宁静的气氛。以香和茶,对香谈禅,同样突出一个“清”,一个“静”。在味觉、嗅觉的美妙感知中,打开心智,更易达到禅悟的境界。

图中的小四和香,更是用几样果渣碾成碎末,混合制成。文人雅士认为其清爽香甜的风味,胜过“沉檀龙麝”制成的“四和香”。

香丸此物香身亦香心香丸是一种古代常见的丸状固态香品,因为方便携带和存放,因此多用于隔火熏香,还可以食用,香身且养生。因为制作香丸时的香方不同,香丸的色泽、质感和颗粒大小各不相同。图为古香梅韵香丸。在微距镜头下,能看见香泥调和成丸的细节。

狻猊吐瑞狻猊(suānní),相传为龙的第五子,活泼好动,喜火,形似狮子。东汉间,西域贡狮子、香料,狮子的造型也渐渐出现在香炉盖或者香炉足上。作为瑞兽,狻猊能够镇住邪气,故深受宋代人欢迎。左图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狻猊纽盖大香炉,造型如鬲,一只半张口的狮子趴在炉盖上,颇为严肃。摄影/尤亚辉

虬髯

图为今日德国天主教徒所使用的乳香。供图/TPG

闻思间得香闻香而识东坡虽在居室中,却如置身自然山林间,这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隐逸之风,而熏香可以使他们获得这种天人合一的感受,在慕香、合香、品香中度过内心安宁的时光。苏轼一生与香为伴,堪称宋人爱香的缩影,他在杭州时制成名香“闻思香”,脱陈不俗。

瓜果清香胜过沉檀龙麝宋朝的果香型合香种类丰富,除了鹅梨入香外,还有多种香果也常用来制香,如上图中的香方,模拟梅花香气,却不以真梅花入香,而是用果香与沉香等混合,其具体做法,与鹅梨帐中香的做法十分相似,只是将水果换成了榅桲;

奁炉蕴香两宋名窑的香炉多采用古代礼器样式,但以瓷为之,少了铜器的笨拙和斑驳感。右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高9.3厘米,炉足为云头形,小而稳重。以四道凸起的弦纹分隔直身造型,浓缩鼎彝之美。施以梅子青釉,色如翡翠,朴素中又见工巧。摄影/川后

反八字

此香辟恶安息诸邪图为明代女画家文俶所绘《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插画,两个番邦之人正在树旁割取树脂,成品即是安息香。此香因原产自安息帝国(约今伊朗地区)而得名,唐代之后,随着东南亚香料贸易兴盛,安息香也指代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产的香料。《本草纲目》称:“此香辟恶,安息诸邪,故名。”则赋予了其另外的含义。

释文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两(旁注钱)末之右都研匀,入艳(旁注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阴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

香牌

高善穆石造像塔出土于甘肃酒泉市石佛湾子,由黑色玄武岩雕成,基座已失。中部经柱上刻有36行刚劲规整的发愿文和经文,首行及次行写着“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迦文尼得道塔”,经文后的纪年表明,此塔建造于北凉承玄元年,即公元428年。

清伽楠木嵌金团寿手串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为其具体香方,出自宋人陈敬《陈氏香谱》(供图/FOTOE)。

盘香

螫虫的领袖是救星,也或是福星山中布满蜂巢,蜜蜂乱舞,螫虫为患,这似是古代山林生活的常态。《山海经》中出现这样一座平逢山,山中有一位掌管螫虫的怪神,便一点也不奇怪了。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已开始驯化野蜂,或许祭祀这样一位山神,还带着养蜂人的祈愿。绘画/扬眉

天然去雕饰简洁步骤出异香以上系列图为制作鹅梨帐中香的主要步骤,可看到其配料简单、步骤简洁,关键点是通过混合、蒸煮等方式,让两类香料的气息互相渗透,其中主要香料之一的鹅梨,同时也兼有容器功能(摄影/傅子莫)。

摄影/傅子莫

香灰

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天圆地方炉身由上下两个半圆构成,其设计灵感来自早期的豆。炉身顶部放置了一只寓意富贵的凤鸟。奇特的是,炉身分为内外两层,封闭的炉身加上镂孔外罩,在保证香料充分燃烧的同时,也可拥有雕镂的繁复感,使其重达4千克。当香气散发出来时,凤鸟展翅,宛如飞在云间。熏炉为陕西凤翔县博物馆藏。摄影/柳叶氘

以花入香留住春天的气息宋人爱花,如图中的《盥手观花图》(局部,南宋佚名)所描绘,插花赏花即是其日常雅事之一(供图/汇图网)。

香粉

西汉鎏金银铜竹节熏炉节节比高这只专为未央宫打造的香炉,充满贵气,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底座透雕两条蟠龙,翘首张口,龙身饰鎏金细纹鳞甲。竹节柄从龙口延伸,共有五节,每节都刻出竹叶枝杈。柄上端铸着三条蟠龙,由龙头承托起炉盘。炉盖口外侧刻铭文,共三十五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汉武帝曾将其赐予阳信长公主。摄影/老猪的碎碎念

摄影/老猪的碎碎念

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图为清代画家禹之鼎绘制的《斜倚薰笼图》。美人趴在熏笼上熏制衣服,不知不觉自己也沉醉在馥郁的香气中。为了让衣被沾香,人们发明了熏笼。衣被摊开在熏笼上,内有微火熏燃香药。既可以让香气沁入肌里,又能暖被除潮,增加浪漫温馨的气氛。

小室焚香花果清芬入怀来图中,一位美丽的女子位于床帐内看书,其小童则在一旁跽坐焚香,四周鲜花环绕。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鲜花和果子的清香。在床帐或小室内焚香,十分适合使用鹅梨帐中香等合香,其清甜的香气,为整个空间营造出如诗如梦的意境。绘画/王依雅

香亭在清宫中经常出现,颇为常用,图为清宫碧玉长圆柱形香筒(亦称香亭),器壁镂雕三层重叠交错的云纹,行龙盘于云间,工艺精巧。亭子为宝塔形,铜嵌玉珠镶于顶,重檐六角,檐下坠有铜铃,下配有六边形玉片栏杆铜座,精致而古雅(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稀有的商周白陶白陶象尊,商晚期,新乡市博物馆藏。通高只有8.8厘米,长15.8厘米,但栩栩如生,通体布满凤鸟纹、夔龙纹、鳞纹、蛇纹等纹饰。商周时期白陶器物十分稀有,而此器质地细密,造型奇特,尤为罕见。

佩香燃香最寻常的生活小景在这张绘制于五代十国的佚名《浣月图》上,手捧明珠,俯首欲从缸中取水的妇人,腰侧垂挂着一枚香囊。对面的侍女立于香几一旁,正伸手侍弄香炉。

轻碾慢捣制香更是炼心图还原了制香的过程。择几种香料,放在石钵中研磨,清幽居室中顿时暗香弥漫。配置新的香方,品赏新得的奇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成为了闲暇时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有形的香物,还是无形的心灵追求,都与丝缕香气一样,传到了今天。模特/初尘摄影/翰林

摄影/翰林

同时,宋朝人也爱往香料中增添花香。上图中的“中兴复古”香饼,出自江苏常州一南宋墓葬中,香方可能由宋光宗发明,以沉香为主,掺杂龙脑、麝香和栀子花香(摄影/动脉影)。

棒香供图/视觉中国

西汉四联体铜熏炉气味宝格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熏炉11件,陶熏炉2件,熏炉之多,反映了南方熏香风气之盛。炉盖的配置,保证了燃烧的温度。炉体为方形,有四个互不相通的单体,可以同时熏焚不同的香料。香炉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时人对燃烧新香料的探索。摄影/柳叶氘

最早的青铜鼎网格纹鼎,夏代晚期,1987年二里头遗址VM1出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鼎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该鼎与龙山文化晚期陶鼎一脉相承,但材质不同,表明二里头时期冶铜技术有了飞跃性发展。

南京中华门外北宋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摄影/川后)

西汉“信期绣”香囊

纱帐清梦暗香浮动助人眠这是五代十国周文矩(传)所绘《倦绣图》局部。纱帐之中,美人安然入眠,空气中仿佛浮动着清香。自五代、宋朝以来,人们常焚帐中香以助眠,带有果香味的鹅梨帐中香,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类。

香膏供图/视觉中国

莲炉生香图为北宋耀州窑青釉莲花炉。每层八片花瓣,上下错缝排列,瓣头高出折肩和小直口,使整个炉体犹如盛开的莲花花蕊。莲花,在佛教里寓意清净无染,焚香者借莲花吐芬,来扫除世间的污浊。供图/深圳博物馆

大禹的都城陶鬶(guī)形器,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王城岗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2020年,其大小二城,与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鲧作城”有关。2020年经考古钻探,发现超过2万平方米的建筑夯土群。

番王礼佛捧着香炉去朝拜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番王礼佛图卷》,由北宋画家赵光辅绘制。图为其局部,表现的是番王向佛祖礼拜、进献的场景。二人手中所持的香炉,都能在存世文物中找到相似者,比如下图南京中华门外北宋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摄影/川后),以及下下图所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北宋青釉炉(摄影/陈占伍)。

清至民国香露瓷瓶中国中药博物馆藏摄影/尤亚辉

图为清代画家顾见龙绘制的《贵妃出浴图》。慵懒的贵妃披着绣花红纱衣,胴体半隐半现。波光流转之间,香气与暧昧就环绕在身边了。

民国花露粉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摄影/杨兴斌

镀金累丝嵌宝双喜花篮香囊作为腰间的一种配饰,清宫香囊金质者多作镂空处理,内部放置香料或鲜花花瓣。

岸芷汀兰不及谷物飘香这是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映水兰香”。名字乍一听,颇有先秦《诗经》《楚辞》中香草香花的意境。不过,圆明园的“映水兰香”其实从未种过兰花,兰香比喻的是稻谷的飘香,反映的是帝王的重农心思。其实“香”字在甲骨文中,本就像一个容器中盛着禾黍,原是指谷物之香。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史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南“天下之中”的地位,令夏商周三代多建都于此。地图呈现了部分重要遗址,除了殷墟、东周王城身份确凿外,学者还推测了其他遗址与都城的关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北宋青釉炉(摄影/陈占伍)。

摄影/陈占伍

北宋的刻花蓝色舍利玻璃瓶(摄影/尹楠)。

摄影/尹楠

而在另一边,一个商人搭起凉棚,挂出“香饮子”的招牌,卖起了他自己酿制的保健饮料。这种饮料可能是带药材的凉茶,比如豆蔻饮、薄荷饮,也可能是由香花酿成的花露,比如桂花饮(见上图)。供图/故宫博物院

开封城里香满街香,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宋人的生活。在开封城里,刘家铺子挂出了赫赫招牌,在一个门庭开阔的铺子里卖着他的上等香料。

其次在自家的工场里配制香方,经过一系列复杂流程,线香、盘香、香饼有了形状,这时才可以见光。明代江南人仇英,在他仿《清明上河图》的画作里,画出了正在晾晒成品香的一家铺子(见图,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汉龟鹤纹铜博山炉兰汤育芬这只香炉由炉身、炉柄、炉盘三部分组成,完美地体现了西汉学者刘向在《熏炉铭》里写的“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若在炉盘中注入水,香气袅袅释放,博山炉沉浸在云雾瀚海中,宛若仙境。摄影/路客看见

摄影/路客看见

明代的宣德炉仿古代礼器而成,去除了炉盖,简洁端方,图为宣德炉的经典造型。

自采枝头柏子烧士人也爱平民香自带山林气息的柏子,因极易采得,而成为颇受古人喜爱的一味平价香药。柏子既可直接以酒炮制成单品香,也可与其他香料制成合香。苏轼对柏子香情有独钟,“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尽显山客之风,而黄庭坚更私家秘制“黄太史清真香”,借柏子朴素的气息,养心宁神。摄影/黄小黄

摄影/黄小黄

如图所示,往香料中掺入香花,依旧是今日常见的合香方式(供图/张朋)。

曲篆萦回,香火一点印香炉内有乾坤双手捧起印香炉,炉中打好的香篆,纹路曲折连环,恰如篆字。点其一端,香粉渐次成灰,而香气也慢入佳境,这就是篆香的魅力(摄影/谭庆驹)。

采香自然恩赐的香具每年四五月,洋槐花期来临,淡淡清香伴着微风拂过街巷,沁人心脾。采下串串枝叶,将那小而白的槐花插于发间,戴在腕上,便是行走的香具。摄影/赵利

摄影/赵利

伽楠香木手串伽楠香,又称奇楠香、茄楠香等,是古代对一种特殊的顶级沉香的叫法,不必点燃,就有芳香的气味,燃烧后更是香气四溢,据说闻之似糖、似花、似果、似蜜。

燃烧产生的烟雾缭绕弥漫,缓缓上升,信徒们相信,这种烟雾会让神仙也倍感舒适,从而降福于人类。左图为在田间收割青蒿的农民(摄影/谭凯兴)。蒿,即先秦文献中所提到的香草“萧”,因为香气明显,常被用来作祭祀焚烧的香材。

THE END
1.“东方睡美人”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传奇人生,死因成千年之谜利苍辛追夫人一直胸口处常常隐隐作痛,又向右背部牵扯着痛。除了胸口痛外,辛追夫人还经常出现胸问、头晕、乏力、腹胀等症状,平常常着人去请长沙郡的名医诊治,诊后给出了几个病名,说辛追夫人操劳过度,患有心悸、胸痹、徽胀等几病于一身,开出了治心血不足、心血癌阻、肝肾阴虚的方子,吃几副后便见了好转,便叮嘱少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7BEAS505564AHT.html
2.一念?辛追梦最珍贵的陪葬品,“襌,衣不重也。从衣,单声。褝为絅,有衣裳而无里。”马王堆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素纱襌衣作为辛追夫人其中的两件随葬品,出土后经考察,是当今世界上最轻薄的面料之一。 岁月不朽 馆藏唐摹本《兰亭序》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又称“黄绢本”,仅次于唐冯承素神农本的精良摹本。https://www.meipian.cn/574zv813
3.辛追夫人棺椁可以发朋友圈吗不可以。根据查询湖南省博物馆官网显示,博物馆内辛追夫人棺椁和其余的展示品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拍摄照片,拍摄不到照片没有照片,因此不可以发朋友圈。辛追夫人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儿子是利豨,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7737847276243284.html
4.到长沙旅游看完湖南博物馆朋友圈这样发1湖南博物馆公众号预约,可以提前一个星期约2不能带任何东西进去场馆!注意:任何东西,包括饮料,跟坐飞机一样,检查的很严3里面有一个三层免费开放的场馆,还有收费的场馆,根据自己需求参观。湖博真的很好拍,一些比较网红的图片位置奉上:关于辛追夫人的基本在三楼,yiti 在一楼不准拍照;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4375381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5.国际博物馆日海报丨如果文物可以发朋友圈他们会分享什国际博物馆日海报丨如果文物可以发朋友圈 他们会分享什么日常 文物是时间的见证者 也是历史文明的讲述者 当文物不单是作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时 你是否想过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锁它们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一同走近湖南博物院 看一看文物们的“朋友圈”日常https://hn.rednet.cn/m/content/646849/51/13910611.html
6.辛追夫人的“朋友圈”辛追夫人的“朋友圈”夏楚婷;亦工;马王堆汉墓墓主一家三口地位显赫,但他们的墓中并没有金银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和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有关。刘邦刚刚建立汉朝时,国家还非常贫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下,才迎来了一段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文帝、汉景帝都倡导休养生息,减轻赋税,https://wh.cnki.net/m/article/detail/QBWG202011005
7.长沙日记之“辛追夫人”我不得不离开辛追夫人,就像他有多不情愿见到我。 我走出博物馆来到街头,张口呼吸月桂的香气,还有夏日的热浪。我不该看到它的,我的幻觉还在发生。远处的高楼像倒塌的书架,阳光正从天空的漏斗中慢慢渗落,一个乞丐只用一只手乞讨,将另一只残废的手藏在怀里。 https://www.jianshu.com/p/39c59e1611e9
8.度看全球的抖音走进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你更是会被那些精美的文物和生动的展览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年代。接下来,咱们沿着中轴线往北走,就来到了含元殿。这可是大明宫的正殿,也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的地方。站在含元殿的遗址上,你闭上眼睛,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悠扬的钟鼓声、看到那盛大的仪式。而当你睁开眼,https://www.douyin.com/user/MS4wLjABAAAA7MiBFHNPPRj3U65yoFHsAidGO6ZxlZ7TjXwHt5uvvu4
9.别太离谱丨喝红酒能软化血管?不仅没用可能还有害!潇湘晨报网谣言:湖南博物院的辛追夫人曲裾式素纱单衣被盗? 真相:今年是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特别推出“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其中一件展品?——辛追夫人的曲裾式素纱单衣引发部分网友的疑惑:“这件衣服不是被盗、被毁了吗?”“是真品吗?还是复制品”对此,湖南博物院辟谣称,辛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6c953f684201757c76c2265.html
10.再现辛追:考古发掘50载,容貌焦虑20年2003年1月11日,根据赵成文教授2002年4月绘制的辛追38岁时的复原像为蓝本制作的头部塑像———西汉辛追复原像在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亮相。 2003年6月27日,辛追全身像被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工作人员复原。 (辛追复原塑像,图/新华网) 赵成文版的辛追,如今看来是比较”美型“的。在年龄上选择以30岁为基准,后来的复原塑像https://zhuanlan.zhihu.com/p/706090566
11.统战人·同心力丨黄景禧:推动湘港澳法律规则服务“互通”“融合”“这是我今年第三次带团来长沙交流了。”在2024元旦前夕,青年律师黄景禧正带着他各专业领域的澳门朋友们来湖南参观学习。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黄景禧聊起长沙的人文景点或是特色小吃,言谈间却有种娘家人的架势: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辛追夫人“镇馆”的省博物馆、年轻人眼中必打卡的芒果TV、描画蓝图的长沙市规划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1/08/032901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