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轻松赚钱,女大学生深陷诈骗陷阱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俞月花丁晟通讯员秦检缪凌燕

典型案例

轻信网络“兼职”信息,女大学生受骗

这样的理由晓悦相信了,两人相约在新街口见面,晓悦提供了身份证、学生证,王辉的朋友梁明带着她来到一家营业厅,王辉等人早已打探清楚,在一些销售手机的营业厅里,会有不少办理“学生购机分期贷”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办理分期购手机的业务。

与晓悦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另外几名找兼职的大学生,她们在提供证件、签合同的时候,只管签字,根本就不看合同,对合同中规定的关于利息的条款一无所知,对犯罪嫌疑人的口头承诺也信以为真。

四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手机分期贷款主要针对学生,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手机卖场内安排业务员,借助手机卖场的平台,提供贷款服务。办理手机贷款时需要出示本人学生证、身份证。为了防止诈骗,这些贷款公司只允许自己用的学生才可以办,会跟前来办理贷款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也会向他们发放防诈骗的宣传单。贷款公司在网上查询到该学生的信息之后,才会帮学生客户办理贷款业务。但王辉等人早有准备,在大学生还未进入手机卖场之前,他们就已经把事先编造好的谎言告诉大学生,教大学生记住以应付贷款公司工作人员的询问。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大肆行骗,是因为来钱比较快,办理一部手机自己能拿两三千,有时候他会帮被害人还一两个月的贷款,他也坦言后面的钱并没有打算还。短短两个月,王辉等四人就累计诈骗了5名被害人,共骗得5000元以上的手机8部。目前,秦淮区人民检察院已经以涉嫌诈骗罪对王辉等四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秦淮区法院将择日开庭审理此案。

(文中人物为化名)

记者调查

哪些人容易上当?

女生、新生是受骗高危人群

“大学生被骗,尤以大一大二的女生居多。”11月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到南京仙林大学城附近一所高校保卫处的负责人张女士。她表示,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手机APP、网上P2P平台的兴起,学生被骗、陷入高利贷陷阱的事情频发。让学校也感到措手不及。

张女士说,尽管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初,对学生们都进行了自我安全意识教育,“这里面还有两种学生比较容易上当,一种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本意是想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结果受骗。还有就是头脑比较活络的学生,整天想着多挣钱,也会被人诱惑过去。还有比如学长告诉学弟学妹有什么赚钱方式,叫他们帮助做一些事情,学弟学妹也会信以为真。”

有哪些常见陷阱?

分期购物骗局、以好处费诱骗学生贷款

记者了解到,此类针对大学生的陷阱主要有两类:以分期购物为幌子欺骗学生贷款;以好处费为诱饵,让大学生帮忙贷款。学生在办理贷款后,身份还可能会被冒用。

“一个女生家庭比较贫困。本来希望通过暑假打工,挣点钱补贴生活,结果就上当了。”张女士说,在他们学校,也有学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女生当时找了一个中介,对方说介绍工作需要收取300元中介费。这个女生当时身上总共就60元,她自己还要生活,所以就没钱出中介费。这时候中介就说给她介绍一个挣钱快的兼职。”这所谓的“兼职”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信息,帮别人贷款,然后从里面拿佣金。

这个女生做了两单后发现问题,就不想做了。张女士说,但是对方不同意,“两笔以这个女生为名义借的钱,对方不还了。这个女生一下子背了8万元的债务。”

张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像这样的学生还有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了学生们的身份信息,因为大学生专门有学信网账号,可以在国家网站上查询到学籍信息。而这个身份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帮人贷款,很容易就留下信用污点。”

如何应对

学校保卫处:

问卷调查摸底,加强安全教育

另外,针对社会人士进校园招聘兼职,张女士表示今后也将严查。“社会企业鱼龙混杂,很多兼职岗位也暗含着陷阱,我们要为学生把好关。”

曾有学生被骗后遭威胁休学

记者以学生身份,与一名贷款经理取得联系,对方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学信网和教务网的账号以及本人常用的银行卡就可以,银行卡主要作为下款用。提供的贷款额度是1000-20000元,分期最长为12期,利息正常是每月5-10个点。利息的点数要看借款人的条件,比如是哪个学校、哪里人。放款前,还要去宿舍走访,核实学生身份。

南京某高校一位读大三的李姓同学告诉记者,他用一款借贷软件借了三四次款,共借得四千多元。第一次跟平台借贷时,有一个校园代理找到宿舍签合约。“第一次借了1500元,一个月内一次性还清,还了60多元的利息。”李同学说,“拖得越久利息越多,我粗略算过,最高的利息能达到14%-15%。”

THE END
1.反诈大学生也中招!兼职背后的诈骗套路须警惕→许多大学生以为自己反诈意识强 可是骗子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这就让大学生在寻找兼职的路上 经常容易栽跟头 掉进兼职诈骗的陷阱里 案件回顾 杨同学是江苏某大学学生,想用课余时间赚些零花钱,某天,杨同学刷到一条批改作业的兼职视频,便点击链接添加了对方QQ号。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51748
2.学生日常安全碎碎念典型大学生网络受骗案例让你认清骗局【典型案例二】 大学生于某,在QQ群加陌生好友,进行网络理财,下载对方提供理财app软件,先后转账2万余元到账户,由对方为其进行股票操作,一周时间账户盈利1万余元,无法提现,被对方拉黑,被骗2万4千余元。 【典型案例三】 大学生李某为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高消费品,通过校园贷小广告上的借贷平台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https://nmc.xpu.edu.cn/info/1057/2243.htm
3.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例及解析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例及解析,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都会被动或主动地接收、了解相关的诈骗信息,特别是当代活跃在互联网空间的90后、00后们,每天都可以便捷地了解过许多碎片化的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对相关诈骗手法有所耳闻。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数是浮https://www.51zlaw.com/xingfa/86803.html
4.警惕网络诈骗揭秘大学生最容易上当的三大骗局!一、网络兼职诈骗 案例介绍: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大学生,正想找份兼职来赚点零花钱,顺便积累点社会经验。你在网上浏览着各种招聘信息,突然一个“日赚千元,轻松在家工作”的广告吸引了你的注意。你心动了,心想:“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兼职吗?”于是你毫不犹豫地点击了链接,填写了个人信息,期待着丰厚的回报。 https://aqbw.xzyedu.com.cn/info/1049/2338.htm
5.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防范原则:谨慎对待网络贷款,核实对方身份,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 6. 兼职陷阱案例 分析:嫌疑人以兼职为名,诱使学生交纳保证金或培训费,随后消失。 防范原则:谨慎对待兼职机会,核实对方身份,不轻易交纳费用。 以上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受骗主要是由于缺乏防范意识、急于求成、求职心切等原因。为了防止被骗,大学生应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28/12/75092861_1118613755.shtml
6.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预警:近期大学生兼职诈骗案件高发求职者须加强近期,有不少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上网时刷到“网络刷单,月入万元”等暑期兼职招聘消息,不限区域、没有门槛、工作轻松、薪资诱人的广告词,着实让不少放假在家的学生心动不已。这样的兼职招聘信息,真的可以相信吗?下面跟随反诈民警了解两起真实案例。 7月3日9时许,家住鲁山县库区乡的尹某涵报警称,她大学放假回家遭遇https://www.pdsxww.com/2021/07/08/wap_99383129.html
7.大学生防诈骗活动新闻稿范文(精选18篇)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发展的多样化,电信诈骗手段和形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大学生被电信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防范各类电信诈骗的意识,维护自身财产安全,提升同学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计算机类xx班于5月25日下午开展了“预防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班会。 https://www.ruiwen.com/xinwengao/6217581.html
8.校园兼职成网络诈骗“重灾区”大学生易中招——中国青年网寒假已过,进入开学季,各种校园兼职广告充斥网络社交平台。记者连日采访发现,各种兼职微信群、论坛里满满都是套路,“先缴费后兼职”伎俩背后是骗子们精心策划的局,校园兼职已成网络诈骗重灾区。 “在宿舍躺着就把钱赚了”、“轻松刷单,月入五千”等极具诱惑力的校园兼职广告遍布网络,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很容易“中招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edu.youth.cn/jyzx/jyxw/201702/t20170228_9186694.htm
9.小学防范电信诈骗工作方案(精选14篇)3、掌握防诈骗的基本手段,做一个健康阳光的大学生。 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1、老师引导性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上当受骗的经历?你们知道诈骗都有什么手段嘛!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ttps://www.unjs.com/fanwenku/37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