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如何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教学高度融合,提升思政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已经成为亟待探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综合发力。
新时代是一个无“网”不胜的时代,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思维观念,重视并积极应用网络媒介,熟练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首先,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驾驭能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和缺乏吸引力是制约其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则可以较好改变这一状况,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其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在日益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要熟练利用开放性资源,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利用网络媒介更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再次,不断提高教学技术水平,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果。高校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对象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输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正在由传统课堂向网上迁移,筑牢传统教育阵地的同时,还要努力打造和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首先,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主题思政教育网站,拓展网络思政教育空间。其次,优化网络教育资源配置。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和专题网站,收集展示各种时新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教学案例,切实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再次,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反馈机制。丰富和完善大学生主题教育形式,通过两微一端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反馈,随时探查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跟进、有效应对。最后,开设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例如,通过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会热点解读》《互联网与国家安全》等课程,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教育引导,切实提升网络思政的实时性、学理性与学术性。
新时代是一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做的“有意义”,还要让学生感到“有意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技术和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方式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获得感和体验度。首先,在教学平台上,要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相结合,注重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的思政内容进行辅助。例如,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制作思政教育主题短视频,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其次,在思政教育内容上,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还需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每一个模块都有足够的时效性,利用网络优势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和信息系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再次,在学习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和学习交流。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等创新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思政的内生动力。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调整思路策略,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既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要做好网络综合治理,着力开展网络德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联动政府有关部门,时刻强化对网上不良思潮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探察、研判、清理和打击,建立全员参与、全面联动、全域展开、全时空预警的网络空间治理体制机制。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体系建设。将网络德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整体考评范畴,科学合理设计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把网络文明、网络法治、网络德育和网络言行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其次,要教惩并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学生中间广泛宣传网络应用和网络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失德和违法行为的认识,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和规避侵权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现象作斗争,积极传播正能量。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掌握主动权,始终下好“先手棋”,既要一“网”情深,又要拥“网”直前。
(作者:左殿升,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琦,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JDSZ3117):差异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群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