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中国的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从业者和研究者。教育的繁荣,目不暇接的概念创新,已经让教育实践者无所适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电子白板、Pad课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电子档案待等,一系列的新名词,让一线教师眼花缭乱。”
的确是这样,互联网教育和其他在互联网浪潮中兴起的所有行业一样,给实践者无限希望,但前路中的迷雾从未散去。
曾因成功创办了世纪佳缘,并让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名噪一时的龚海燕在“急流勇退”后选择了在线教育行业,然而进行了一年多大动作的探索后,她的梯子网和刚刚推出的那好网突然宣布关闭。互联网教育的前景更显扑朔迷离,它带给创业者的到底是希望,还是泡沫?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新模式。作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第二人生”、网络公开课、TED视频、慕课、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理性看待互联网教育行业。
精彩书摘
梯子网,在线教育的风向标
网络教育与在线教育是两个很难明确区分的概念。在教育技术领域,网络教育似乎主要指由各级各类学校主办的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远程教育,其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以前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现在则更多地依赖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线教育则主要指由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主办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活动。在本书中这两个词不做区分,都指一切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
梯子网是网络创业明星龚海燕一手创办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龚海燕曾因成功创办国内著名婚恋网站世纪佳缘,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名噪一时,梯子网是她的第三次创业。
2012年年底,龚海燕从世纪佳缘“急流勇退”。2013年年初,她开始涉足在线教育,推出在线英语口语1对1视频网站“91外教网”;同年11月,龚海燕又推出了涵盖中小学K12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的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梯子网,龚海燕曾提出要用“3年烧4.5个亿”去推动梯子网,将梯子网打造成为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2014年7月,龚海燕又推出其新创办的第三家在线教育网站——那好网,主打K12领域“互动直播”,本质上是一个“在线补课+在线家教”平台。
当时,龚海燕宣称,91外教网已实现收支平衡进行了拆分,今后将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三大网站的推出为摸索中的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绘出了一条新“路线图”。
然而,当时的豪言犹在耳,2014年9月13日,龚海燕突然宣布关闭梯子网和刚刚推出才2个月的那好网,而将发展重心又重新转移至之前弃守的91外教网。同时大规模裁员,技术人员全军覆没。
龚海燕在发给内部的一封邮件中声称,由于自己“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的融资,一直在用自己的资金支持公司运转。”
梯子网和那好网的溃败,被一些业内观察人士认为是国内在线教育行业泡沫破灭的先兆。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主要靠融资来维持,很少有能够赢利的。
那么,网络教育或者在线教育,到底是充满希望的新生事物,还是即将破灭的泡沫?我们又能从梯子网的迅速崛起与快速溃败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慕课
慕课,是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中文译名。慕课有多种分类,有基于行为主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慕课,有基于关联主义的以建立连通和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慕课,还有其他类型的慕课。目前最流行的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慕课。本书讨论的也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慕课,因为其他类型的慕课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各家的认识也不一样,这里暂不讨论。
第一,慕课制作成本较高,缺少成熟的赢利模式,难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外的慕课经费大多来自企业捐赠和融资,国内慕课大都来自国家和学校的经费投入。一门慕课在开发制作阶段就动辄几十、上百万元,而收入则非常之少。由于强调开放性,大部分慕课是不收费的,只对需要学分和证书的学习者收取少量费用。这样的模式很难达到收支平衡,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国外有些大学开始考虑向学习者收取费用,如果学习者需要获得主办方提供的任何学习支持服务,如接收电子邮件、咨询、答疑、讨论、作业评改等,都需要付费,但这种做法显然会让慕课的规模和开放性受到影响,从而背离原来的开放性和大规模普及教育的初衷。
在慕课平台上,已经不存在用户数限制这个问题了,难道我们还需要像在学校平台里那样,把前面学生的作业、作品屏蔽起来,不让下一次修课的学生看到吗?如果不屏蔽,如果老师提不出新问题又怎么办?在实体课堂里每次重讲同一门课程,那是因为没有办法,而且每次重讲时,老师都可以方便地更新内容;而在网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记录在案,为什么还要重做一次?如果要更新,就必须重新录制视频,以现在很多慕课的拍摄像拍电影一样高精尖,每次重拍的成本该有多大呀?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网络教育的一个创新试验,要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网络教育面临挑战
尽管由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引发的网络教育热潮方兴未艾,网络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方向,但到目前为止,网络教育依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当前,网络教育仍然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存在着,其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据我了解,我国各级各类电大和网络教育学院大都处于规模收缩、招生人数减少的窘境。即使是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能够真正完整修完课程的学生人数也并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教育基本沿袭了实体学校传统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尤其是那些重点高校开办的网络教育学院,基本上就是把学校教育的全套模式照搬到网络教育中,唯一的不同就是学习者由课堂听讲变成了在网上看视频,其效果不佳可想而知。尽管近年来网络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部分学校通过加强在线互动交流和面对面辅导、组织一些集体学习活动等来弥补网络教育的不足,但依然赶不上全日制教育的质量,网络教育难以得到社会完全的认可。
当前我国网络教育主要存在四大矛盾。
第二,个别化学习与班级化管理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主办者一般主张加强网络学习的管理,其规章制度大都由全日制教学系统移植而来,较少考虑网络学习者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与全日制学校的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授课的环境有很大不同。如果按照全日制学校的教学规定和进度安排统一要求,很多网络学习者无法适应,导致网络教学的辍学率相对全日制学校来说要高得多。
第三,个性化需求与统一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是已经工作的成人,与学校里的青少年学生相比,他们具有目标明确、独立性强、更希望学以致用等心理特征。而我们的网络课程还是参照传统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过于强调学习的专业性、系统性而不是实用性、针对性,这显然与成人学习者的期望有较大的落差。当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文凭,而不是提高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很难令网络学习者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第四,服务需求大与师生比过小之间的矛盾。网络教育中的师生比较实体学校的师生比更小,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而师生分离现状更增加了联系与沟通的困难。网络学习者大多是单独学习的,较少得到同伴的帮助,因而更希望得到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这就构成了另一对矛盾。在国外,有些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是通过在当地聘请课外面对面辅导教师来弥补网络教育互动不足、学习孤独感和考试缺乏监管等问题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成本巨大,在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资源困乏的环境下,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就好像一个新酒瓶,但现在它装的还是旧酒,旧酒指的是已有的课、课程等教育教学形式。以前,课、课程这些东西是装在教室、课堂这个容器里的,几百年来一直比较适应。现在出现了网络这样的新容器,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装课、课程这些旧东西吗?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作为新容器的网络,到底应该装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历史上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从旧瓶装新酒开始的,例如当年我们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传授最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之后向新瓶装旧酒过渡,我们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去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干的事情。最终应该走向新瓶装新酒,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承载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实现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网络教育到底会如何发展,既可能在我们的预期之中,也可能超出我们原来的预料。但不论如何,创新是唯一出路,只有创新,网络教育才能走出“泡沫”的阴霾,通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