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立足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放眼中华民族的文明前景,以思接千载的历史视野、深沉厚重的文化担当,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在内涵上尽其精微,在外延上致其广大,是对“何以中国”的深刻阐释,体现了“宅兹中国”的自信豪迈。
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百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元谋人、蓝田人、周口店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一万年前中华大地农业起源造就的“满天星斗”式聚落社群,到五千至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区域文明;从四千至三千年前后的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等王朝文明,到秦朝缔造开启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汉唐气象、宋元韵致到明清风华,中华文明始终有源有流、有根有脉。
不同于其他古老文明,它们或已断代,或已消亡,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这是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奇迹。在东临沧海、西越流沙、北连大漠、南跨五岭的广袤地域,中华先民一代接着一代改造自然、建设家园,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这样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成为中华儿女扎根于斯的心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这种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创新性: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逐渐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革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品格。
中华文化始终感时而变、因势而新,从三代王官之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国学术思想源深流广,始终守其根元而开其生面。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中国文学艺术有述有作,始终载其道而合乎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到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再到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以至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近代辛亥革命等,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步,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正是这种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统一性:多元一体、团结集中。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还是抗击外侮侵扰,都需要一个团结安定、坚强有力的统一国家,都需要一个体现共同价值、增进人心凝聚的文化形态。
两千多年前,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曰“定于一”。大一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中国广土巨族的基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无形而有质,温润而持久,它以强大的感召力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心,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正是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包容性:交流交融、兼收并蓄。中华文明气象博大,自古以来就有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迁都改俗、促胡汉通婚,到唐朝“洛阳家家学胡乐”、各色衣冠聚长安,再到宋末黄道婆融合黎族与江南技艺革新纺织技术,元代耶律楚材力主以儒治国、推行汉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开放包容。它以融同化异的精神气度和坚韧特性,使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创新。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性:共生并进、保合太和。《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论“非攻”,呼吁行使“仁义”的“圣王之道”;《孟子》倡“仁政”,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管子》提出“至善不战”的主张……这些丰富的和平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塑造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贵、谦虚温和、尊重差异的民族性格。孙中山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
中华民族拥有协和万邦的胸襟,主张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正是这种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今天,面对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既不能搞不加分析、全盘接受的“复古”,也不能搞数典忘祖、全盘抛弃的“去古”,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汲取其智慧和精华,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