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开始,45年来,中国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中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极大促进了商品、服务、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国也因此而连续十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重要稳定器。正是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对外开放中,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面向未来,中国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和考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时还要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就更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封闭、动荡、冲突、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大敌,而开放、合作、创新、和平是国家和民族繁荣的长久之道,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如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把握全球大势,顺应时代大潮,作出正确抉择,积极主动作为,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中国需要“读懂世界”,世界也需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关键在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实现思想认识的充分解放和思维视野的真正开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只有思想上的解放创新,才会有行动上的开放创造。45年来,思想解放极大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廓清“姓资姓社”迷雾到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到建立沿海经济特区,从开放14个港口城市到形成沿海开放经济带,从“南方谈话”到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放思想的巨大伟力,已经在改革开放以来“赶上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未来也将被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继续证明。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还有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阻碍着高水平开放的步伐,也阻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而在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思想认识充分解放和视野思维真正开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挣开陈旧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定式的困扰,畅通思想解放的源头活水,主动创新求变,才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让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竞相迸发,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主动实施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现在中国GDP占全球的18%,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4%,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将近11%,扩大进口还有较大空间。实施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意味着中国不仅要继续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开放,还要扩大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把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做越大,构建多双边、全方位经贸合作新格局。通过主动实施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同时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积极推动全面、互利、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坚定支持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主动实施更宽领域的市场开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装备制造业都有长足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已经连续14年保持第一。就拿汽车工业来说,1978年中国政府为汽车“合资经营”放行,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元,可是1980年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也只有22万辆,而且其中货运车就占到将近77%。而到2023年末,中国汽车年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0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31.6%。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只有在对外开放环境下,中国制造业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但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在高端制造业、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消费服务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薄弱,因而制约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比如在研发设计、现代金融、高端咨询、数据信息、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服务领域,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因此,更宽领域的市场开放,就是不仅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开放,还要努力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市场的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要素市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当前要主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切实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稳步扩大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顺应世界大势建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作用重大。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与法拉第和爱迪生各自所处的时代也不同,如今的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如果闭门造车,肯定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而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并不矛盾。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当时参与这个“大工程”的6个国家前后总共花费30多亿美元;而在20年后的今天,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8个“0”,降低到100美元,而且这个成本还将会继续下降。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今天之所以能够不落人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1999年作出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大决定。这也说明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还不相适应,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如今人类社会正在开启继五百年前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大网络时代。大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数字智能化、绿色低碳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人性化。这将极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前所未有地塑造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动态演进格局。同时,世界各国也迫切需要通过全方位科技创新和治理创新来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数字鸿沟、人工智能风险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只有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中国才能在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中与世界同步,并且为世界作出相应贡献。因此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大力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共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就国内来说,要探索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消除国外创新主体融入中国本土创新体系的障碍,建立并且优化开放合作的国内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入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探索建立高效畅通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中国要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和平发展和世界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的新一轮技术进步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不仅拓展了全球化的广度,也增加了全球化的深度,还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实现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巨大飞跃。从世界范围来看,最近这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局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是总体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平与发展还是世界的主旋律。可是如今全球化遭遇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其实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已现端倪,三年疫情和地缘政治的一系列变化又使得逆全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全球化何去何从?世界走向何方?世界各国能否在开放合作中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构建新型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增进全人类福祉,从而走上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毫无疑问,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此时此刻,各国面临重大历史抉择,而大国的抉择尤为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的,也是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更高标准的、面向未来的、促进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具有更加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将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主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主动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创新驱动引发的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新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概括而言,思想认识的充分解放和思维方式的真正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市场开放,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更具创新性的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和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的全方位开放,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路径。当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防范各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安全。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既需要有强劲的动力系统,也需要有合格的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和防滑系统;当然,这辆车还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才能行稳致远。构建这些系统,把握正确方向,就必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THE END
1.从过境免签看中国开放的万千气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同时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作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首要改革举措进行全面部署。今年以来,随着中国免签政策范围的扩大,为更多外国人来华旅游和工作提供了方便,免签政策亦如一个窗口,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万千气象。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92607
2.扩大免签政策,中国将开放态度全球胸怀落到实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扩大签证互惠政策,就是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背景下,从小处着手,将中国的开放态度、全球胸怀落到实处,践行“务实外交”,真正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https://www.gqb.gov.cn/news/2024/0110/58367.shtml
3.一带一路旅游线路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https://www.360wenmi.com/f/z9c3tnmjb0dx.html
4.宣传推介海南自贸港对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的到来,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持和响应;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他们的报道,可以让更多国际人士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开放姿态。http://wenhuachy.com/newsinfo/7807741.html
5.2023年12月时事政治他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http://www.gzrsw163.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1&id=25381
6.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分析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建设海峡经济圈,积极开展对台先行先试,大力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符合深化沿海开放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际要求,也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实践,就是对惠台利民政策的进一步深化。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docid=106961431
7.2024年时事政治试题库与答案20240602.pdf80.1月6日,()周末首次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找借 阅档案服务。该馆前身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 文献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管理机构,是 专门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 A.首都档案馆 B.中央档案馆 C.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D.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参考答案:https://m.renrendoc.com/paper/331119568.html
8.观天下:美媒称美1800万人遭“中国网袭”美国情报机构先后监听三卢布狂贬值、中国团免签掀起赴俄旅游热 1、美称美1800万人遭“中国网袭”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6月23日报道称,CNN22日报道,共有1800万美国政府的前任、现任雇员和职位申请受到了中国对美国人事管理局计算机系统发动的网络袭击的影响。这个数字是6月初美国政府所说的420万人的4倍多。(参考消息) https://www.guancha.cn/america/2015_06_24_324416.shtml
9.今日关注:中国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芬兰丹麦韩国等9国三、整体国际形象与战略意义 中国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大国的自信和担当。这一举措向世界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人员往来的壁垒,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也是中https://www.360doc.cn/article/44230904_1138347133.html
10.中国对外免签国家有哪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入境游被认为是旅游市场新的增量机会所在。同时,入境游的增加还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国家战略,对外开放可以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入境旅游对于提升国际形象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友好国际形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免签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63829246620288924.html
11.中国恢复对日免签背后的考量,深化交流,促进共赢科技资讯中国与日本在经贸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恢复对日免签政策,有助于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随着旅游和商务活动的增多,两国之间的贸易机会也将随之增加,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日本经济的复苏都具有积极意义。 国际关系的战略布局 恢复对日免签政策也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战略布局,在当前国际形势https://fangetong.com/post/19891.html
12.贵州旅游经济发展12篇(全文)旅游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旅游主体的发展在不断创新。贵州,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一个需要依靠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省份。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全新战略意义的发展——“智慧旅游”。 三、制定“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的意义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ukrib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