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精选5篇)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

(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

(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

二、总体架构设计

三、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

(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1、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机制主要体现一下方面:(1)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校、学生、家长缺乏话语权,这就造成政策与实际之间的断层,致使部分的地区资源配置的过剩和不足。(2)资源配置过分依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需求及教育资源趋于多样化,然而过重的受计划的影响,致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单一的配置手段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需求。(3)过分倾向于显性资源的配置,隐性资源配置不足。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主要倾向于硬件设施的投入,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规模的扩大,重数量轻质量,而隐性的如课程、教学方法、管理理念、教师培训等环节相对薄弱。特别是课程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社区图书馆、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脱离农村实际。

1.2基础教育资源总体投资不足

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资源的投资总体不足,仅从经费角度来看,大体上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的总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始终处于国际标准之下,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关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技公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比2010年的3.65%增加了0.28个百分点。然而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事实却是2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初步的步入了4%的行列,这一数字仍然要比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4.5%低一些,有限的教育经费使得分配到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1.3地区间配置不公平,东西部差距大

由于中国的国情、文化观念、政策体制等历史原因,造成现阶段地区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距,并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向上的偏差,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不公平的配置所导致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失效的现象。因此,实现对教育资源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迫在眉睫。

2、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2.1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本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力、提升能力的理念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尊重学生及家长话语权,保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要兼顾公平。同时,从教育实践入手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正确的认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并重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在配置手段上,在发挥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保障基础教育“隐性资源”的合理配置。

2.2加大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理论测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收入中人力资本所做的贡献明显高于物力资本,而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不同教育阶段地区平均的教育收益率调查表明:基础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即外部收益最大。各类教育的世界平均收益率分别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9%。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基础阶段,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越高,这说明政府所采取的普及义务教育符合了社会的利益,因此政府加大投资的必要性也越大。

2.3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层次性,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是具有可测性,认为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

一、科学教学评价目标

科学教学评价主要目标是为了下阶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更优化、更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在不断优化,但是我们不能单纯把眼光放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而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变”,往往这就需要教学评价。强调科学教学评价中的目标,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相反或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学评价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中心。

二、科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中应当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合理构建课堂。师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各自提升。

2.教学目标控制论

这涵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活动要把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以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是说对学习的教育或者课堂教学如何去判断其好与差,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对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目标的最终结果和实现这一结果所付出的价值,也就是效率。

3.评价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都将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把握住科学教学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立项的客观指标体系,是对教学评价中质、量、度的系列表现,反映着教学评价的客观真理性,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参照标准,从而使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得以保证[1]。

三、教学评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评价也不能单纯以学生某次测评获得的总分作评断,而可以根据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来进行判断。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的模拟案例:浙江省某校初中九年级两名学生在一次模拟考结束后,两人本次科学考试科目的成绩都为160分。(卷面满分为200分)以下表示两位同学本次科学科目总分X、布鲁姆知识目标总得分Y、在布鲁姆知识目标的各个层次所获得的分值。

甲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12+2×27+3×27+4×27+5×40+6×27=617

乙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40+2×27+3×27+4×27+5×12+6×27=505

如果单纯从本次模拟考总分(X)来判断,我们觉得甲、乙同学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通过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得分(Y),不难发现甲、乙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甲同学属于基础题易失分、难题易得分类型的学生。那么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其作出可能分析:

①甲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比较喜欢钻研难题,在同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向性”学习;

②甲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做题马虎,常常容易题失分;

③甲同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作弊的可能性;

然而乙同学虽然能保证基础题得分,但是难题得分不高,对乙同学的学习建议,加强难题的训练。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讲授。随着会计实务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单项的实验教学内容,但这部分实践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被教师所重视。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角度,反思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本技能的培养

国外的专家针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在会计课程中都存在,如会计六大要素是事实性知识;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是概念性知识;如何进行企业账务处理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知道何时应用特定的知识,了解自我的认知,会计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果应用于企业实务,就是元认知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理论知识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的确很重要,没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高等院校培养不出高级人才;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院校也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事实性知识以及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计理论知识就显得复杂而不易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既被动又难以激发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理性思维缺乏,而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要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

3、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往往认为通过清晰地、体系完整地讲授,学生就应该能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既抽象难懂,没有与企业实务很好对接,又不知该如何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主要依靠识记来学习与应对考试。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双轨教学的基本思路

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课程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育人理念的实现方式。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被学生认可的局面,需要教师建立知行合一的会计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教学,与现有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增加单项实训内容是有差别的。目前基础会计中的单项实训往往是做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是不被重视,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没有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双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且需要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较好地实施这种双轨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重新设计与规划。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做出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增加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案例应用,增加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调研等等。

2、以实务为引导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基础会计的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完整,但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企业现有实务也存在差异。如账务处理流程这部分内容,其实只需要介绍两种手工处理流程,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流程即可,其它的流程在企业实务中基本不用,完全可以去掉;同时可以增加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内容,以适应实务的发展。又如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完全可以所见即所用,将原始单据引入,使对经济业务的描述不再脱离企业实际。

3、知行合一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教学要求

教学不仅仅就是课堂教学,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些,并不是说只有到企业去进行实务操作才是实践。课堂的学习可以展现实践教学的思想,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的应用;假期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会计业务的流程、会计部门的岗位及分工等等,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教学要做整体规划,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所上课的学期。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成绩考核,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做为大学本科生,学完基础会计后就应该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虑进去,课程的考核以识记与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学生平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不重视。结合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成绩可以由多部分构成,除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增加调研报告的评分,增加实务操作的评分,增加案例应用的评分。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体现知与行的融合,需要遵循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基础会计课程内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增加凭证、账簿、账务处理流程的单项实训。要让实践教学更有效果,教师必须开拓思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实务性、发挥软件等教学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环节实践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该企业调研分为两种,基础会计课程前的企业调研与基础会计课程后的企业调研。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一年级首先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后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基础会计开课前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结合管理学所学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调研企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类型、组织结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等;二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基本情况,如财务部门具体有哪些岗位及分工,是否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询问企业的做账流程,翻阅下企业的凭证、账簿等获取感性认识。这份调研报告在开学时上交,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课程后的企业调研,是指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了解每个环节具体的操作,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等,增加学生对会计与会计职业的认识,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一步融合。上交的调研报告,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组成部分。两种调研目的不一样,前一个调研是为学习基础会计获取感性认识,后一个调研是对已学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2、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无缝连接。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务的脱离,一是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代替了企业实务中的原始单据,二是脱离了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后面再学习会计凭证时,学生很难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引入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将原始单据做到课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企业实务;二是将会计分录直接做到记账凭证上,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会计分录的技能训练,也要求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这种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紧密结合,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增加,二是接近实际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中的凭证与账簿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内设置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通过配套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纸质载体上演练凭证、账簿与报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如各种教学模拟软件的应用。基础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克服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的弊端,克服单项纸质实训不方便的弊端。笔者现用的一套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既有凭证、账簿知识点的展示,又有实际操作的演练,能评分与纠错,还有考试系统。学生通过软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了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二是实践部分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实践部分成绩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报告的成绩,二是借贷记账法的实务应用成绩,三是手工模拟软件的测试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THE END
1.小归纳?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 ? 数感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 数学学科的四个领域分别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 基本活动经验重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 学生生活经验 https://www.jianshu.com/p/7896f45bdb43
2.什么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名词简介: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一,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学习理论揭示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过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1924147598551620.html
3.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题目】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 A、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115739.html
4.()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教师招聘 | 教学设计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https://www.gaotu.cn/topic/44@181168975103447042@3/385/85
5.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A.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 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 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题目标签:设计理论基础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d1a7a86f102b4e2ab3d0a5bc04658ead.html?fm=bd6cdd15cfae0e7f7fb45c707877246e5b
6.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Word文档]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关键字:数学,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数学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行为主义的理论――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要体现认知主义理论――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要体现人本主义理论――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要体现建构主义理论https://www.docin.com/p-2120789881.html
7.“学为中心”的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打开老师的设计思路参考文献: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9):18-24. 对分课堂 1.内涵 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U1NjAyMA==&mid=2247571080&idx=4&sn=0ee3319b4c4c4ae850e87a3da16ad353&chksm=fa802c53cdf7a5450fab0a43bf702d757369578c68908e81984f5a4cebe13536a8c1cd7013bc&scene=27
8.布鲁纳四大教学原则,教你掌握课程设计思路此外,教学还要根据学员探索活动的特点(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等)来编制教学程序,以便使即将学习的材料适用于学员学习。 教学程序体现在《学员手册》之中,反映在《课程大纲》之上,是培训讲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学程序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于保证培训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8259405
9.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步骤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https://mip.cnfla.com/jiaoxuesheji/704534.html
10.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学科教育论文(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5/39942.html
11.新学期教师个人展望(通用19篇)3.精心设计引线;使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和改进课堂教学 6.关注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相关热点问题。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查询方案的设计与实现。从微观层面仔细揣摩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章节内容,使教学https://www.oh100.com/a/201702/477535.html
12.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原来及详细步骤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 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https://www.ruiwen.com/doc/1224518555.html
13.高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通用16篇)所谓反思性教学,是在人们对反思性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想法在高中教师队伍中已有所体现和浸透,但是反思教学的实施却十分不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在的高中教师通常工作强度较大,且由于对接高考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备课https://www.yjbys.com/jiaoxuefansi/gaozhong/3364622.html
14.心理学试题及答案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15.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https://m.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150822141607_307344.html
1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我国的教育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的教学经验及多媒体教学理论的准备阶段。在此之前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硬件设备和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而这一阶段对多媒体教学方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494
17.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资料—教育学答: 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于 1944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被认为是课程理论 的经典著作, 其中提到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 这四个问题是: (1) 学校教育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68796764373
18.济宁市人民政府教学教研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四)培养目标 面向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管理、教学、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保教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11/30/art_81890_279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