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学习内容第一要点教育学概述第二要点教育本质第三要点教育目的第四要点教育的功能第五要点教师与学生第六要点课程与教学第七要点学校管理第一要点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2、研究任务: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一)萌芽阶段――进入奴隶社会后,文字、学校和教师1、中国:《中庸》、《孟子》、《论语》和《学记》等《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西方: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二)形成阶段――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反映教育本身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教育学家或者教育专著组织结构等需要记住的西方突出贡献者:1、英国哲学家培根161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它学科并列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23年《大教学论》提出方式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一般把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

4、英国哲学家洛克,1693年《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三)科学教育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要点教育本质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起源的三种学说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图尔诺,《各种人种的教育演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方法与理论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学科,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方法与理论则是基于教育学原理,结合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策略和理念。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原理是通过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的教育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旨在揭示教育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教育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现代教育方法的内涵与特点现代教育方法是在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社会进步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现代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方法的特点包括多样性、个性化、开放性和互动性。

三、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问题导向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协作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4.多元评价:现代教育理论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主张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

多元评价包括考试评价、实践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多种形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四、现代教育方法与理论的应用现代教育方法与理论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更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Company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现代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

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4、学校教育的出现(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

(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7、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课程大纲(IntroductiontothePrinciplesofModernPedagogy)一、课程目标1.引领学生深化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学的开展历程及其研究的方法论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2)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与学科立场?(3)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基本问题?(4)如何打破教育学的“板块论”建构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5)如何认识总结中国教育学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缺乏?(6)如何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2、建议阅读的基本文献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95-440:579-699o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桂生:《中国教育学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7—25;55—69:211—242;265—281页;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章,3章。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32页。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1部,1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版,绪论。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开展问题研究——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中心》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50—62:101—104:115—132:五章。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1一20页。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5).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开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中国社会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社会思潮与教育思潮的关系?(2)当代教育思潮的开展与演进过程?(3)当代教育思潮主要观点、代表人物?(4)终身教育思潮讨论。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

现代教育学理论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系统论教育观系统论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使教育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3.质量观教育观质量观教育观强调教育的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创新观教育观创新观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竞争力。

二、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1.教学设计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

同时,结合系统论教育观,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因素,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教育教学理论1.引言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对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方法和理念的研究和总结。

它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教育教学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2.教育教学理论的定义教育教学理论是对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方法和理念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于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19世纪和20世纪,教育教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各种教育学派别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相继兴起。

4.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了多个学派和理论,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内容:4.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行为的调整和控制过程,注重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4.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理解和思维的过程。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注重发展学习者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4.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它注重学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典型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心理学家瓦列达诺夫。

4.4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将认知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学习者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它提出了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等概念。

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5.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学论(之一)一、百年来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l、强调传授知识的教育改革运动(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强调学校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提出学校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旋转——儿童中心主义。

人们又把他的课程理论称之为经验课程、设计课程。

可见,杜威是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实际经验出发,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学习。

他还主张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校与周围区域生活的联系。

基本评价:杜威的理论和实践,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压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是一种进步。

反对班级授课制,反对传授系统知识和分科教学,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的普通知识的学习。

(2)、觊洛夫的传统教育学思想时代需要,就决定了其教育学必然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张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贯彻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量力性、巩固性原则。

(2)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改革美国教育的十年反过来又激发了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组织了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进行中小学教学多方面的实验,成绩比较突出、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赞可夫领导的实验小组。

他选取的突破点比布鲁纳高明——不仅重视教什么,而且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也受到了教育的广泛重视,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追求目标趋势:①各国日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总结在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我深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对我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过程中的心得总结。

首先,我学到了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和发展。

其次,我了解到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注重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自身在教学领域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育技术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将继续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还使我对课程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要求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教学者对其进行灵活地管理和应对。

3.权衡与调整:凯洛夫认为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调整能力,在不同的学习需要中进行权衡和调整,以实现个人的最佳效果。

观点二:学习者中心理论1.认知发展:凯洛夫认为,通过对学习者的理解,教育者可以帮助学习者探索其本质上的可能性,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3.学习尊重:凯洛夫认为,学习者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尊重和理解学习者在追求智力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

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70年代)(美国的桑代克为代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

它以科学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环境看作是外部刺激,把伴随而产生的有机行为看作是反应。

即:环境引起行为。

[呈现内容(环境)提供潜在的外部刺激—接受信息—作出反应]。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加涅为代表)认知学习理论,是以科学主义哲学为基础。

认知理论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相反。

即: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的行为。

[呈现内容(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外部刺激—接受信息—机体内部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作出反应]。

认知学习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心理结构),把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

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结构)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为代表)建构主义被心理学家划归为认知心理学体系,是其一个分支学派。

以科学主义哲学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②“协作”:协作发生在对学过程的始终。

协作学习对资料的搜索与分析,假设的提出问题与验证,成果的评价协作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最重作用。

研究生教育学教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1.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为研究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最新的教育趋势和方法,并应用这些理论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现代教育理论2.1构建主义定义:构建主义是指认为个人通过与环境互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意义。

核心原则: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情境化学习、个别差异。

2.2进步主义定义:进步主义强调以发展个体潜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发展其批判思维能力。

核心原则:个别差异、实践经验、学生自治、任务导向。

2.3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研究利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来促进和改进教育过程和环境。

核心原则: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应用。

3.研究领域与案例分析3.1跨文化教育定义:跨文化教育研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提供有效的教育,并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2教师专业发展定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教师培训计划和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评估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4.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4.1教学设计定义:教学设计是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原则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

实践应用:设计一个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4.2评估方法定义:评估方法是指通过收集教学过程和结果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实践应用: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作业、小组合作项目、个人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模式。

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

2、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以学生为本,核心是活动、探究、合作等。

3、美国约翰逊兄弟提出的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互动理论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4、库克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兴趣原则,5、我根据库克的动机理论,用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7、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基于这一定义,加德纳又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他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这七种智力分别是:(1)语言智力。

(2)音乐智力。

(3)逻辑数学智力。

(4)空间智力。

(5)身体一运动智力。

(6)自我认识智力。

(7)人际关系智力。

8、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

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

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首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此外,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育不再是单向的传递知识,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来促进学习。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中获取知识,通过集体讨论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最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反思。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我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和适应力的现代人才。

现代教育学教学理论PleasureGroup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⑤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教的人包括教师,但不仅指教师,还指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但不仅仅指学生,还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但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在指称范围上,教学是特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一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不用“教学”而用“教育”;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组织引导者,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宰者”,这是当代的新观念;同时,教学既不仅仅是“教”也不仅仅是“学”,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融于学中,而学有教的组织引导。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等,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事实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这在建国以后的教育中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就不断发展和不断繁荣。

否则,学校教育就会遭受挫折。

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搞劳动教育,学校以劳动为中心;60年代初,大搞政治教育,以政治活动为中心;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大搞革命教育,以“文化革命”为中心。

这一切致使我国学校教育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必须坚持“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的基本作用从教育目的看,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学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情感智慧包括“情绪自觉”、“情绪管理”“将情绪导向正途”、“情绪判读能力”和“人际关系”①。

认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而情感智慧对于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则更为重要。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般理解看,过去人们主张教学的基本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这简称为“双基”。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比较强调“发展基本能力”,继而又开始强调“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这样,教学的作用总括起来就是:授受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1.授受基础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是教学的基本作用之一。

离开了知识的授受,教学就无法发生和展开,一切教学活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

2.形成基本技能教学不仅授受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所谓技能,是指动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活动的行动方式。

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等。

技能又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是指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踢球等。

智力技能也叫智力活动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方式,如默读、心算、作文等。

3.发展基本能力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能力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而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实际能力和心理潜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心理潜能只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只有在遗传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可能变成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潜能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实际操作能力是心理潜能的展现。

因而通过教学,让儿童在学习和训练中发展能力,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人的能力,一是籍助基因代代相传的,二是作为人的外部的客体化的东西,作为文化成果继承下来的。

因此,新生一代如果不从他们的先辈遗传下来的产品中,抽取镌刻在其中的客体化了的人类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就不能作为一个“人”而得到发展。

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掌握外在的人类的能力才得以实现的。

儿童不是孓然一身面对客体、将客观世界的客体化了的人类能力独立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在有其他①[美]高曼.EQ.张美惠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6:311~312.的成人尤其是教师介入的背景下进行的。

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这种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作用。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①个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个性涵指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性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藉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成为有个性的人,形成创造能力及优良的道德品质。

广义上,个性除了涵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外,还包涵了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这些个性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个性就是健康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个性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出心理病态。

个性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并使它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与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有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它引领着技能的形成,使技能变得正确和精练,减少盲目性。

而技能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

能力的发展与知识掌握、技能发展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能力水平又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技能形成的速度。

知识、技能和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尤为密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气质、性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形成乃至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个性的差异,则对一个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品质,在一定的意义上亦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属于人们认识教学的成果,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在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这一切有力地牵动着教学观念的变革。

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地位,这是现代教育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在国外,有“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的对立和斗争;在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师道尊严”,甚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主人身份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传统的“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刻的批判。

THE END
1.小归纳?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 ? 数感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 数学学科的四个领域分别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 基本活动经验重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 学生生活经验 https://www.jianshu.com/p/7896f45bdb43
2.什么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名词简介: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一,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学习理论揭示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过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1924147598551620.html
3.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题目】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 A、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115739.html
4.()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教师招聘 | 教学设计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https://www.gaotu.cn/topic/44@181168975103447042@3/385/85
5.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A.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 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 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题目标签:设计理论基础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d1a7a86f102b4e2ab3d0a5bc04658ead.html?fm=bd6cdd15cfae0e7f7fb45c707877246e5b
6.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Word文档]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关键字:数学,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数学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行为主义的理论――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要体现认知主义理论――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要体现人本主义理论――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要体现建构主义理论https://www.docin.com/p-2120789881.html
7.“学为中心”的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打开老师的设计思路参考文献: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9):18-24. 对分课堂 1.内涵 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U1NjAyMA==&mid=2247571080&idx=4&sn=0ee3319b4c4c4ae850e87a3da16ad353&chksm=fa802c53cdf7a5450fab0a43bf702d757369578c68908e81984f5a4cebe13536a8c1cd7013bc&scene=27
8.布鲁纳四大教学原则,教你掌握课程设计思路此外,教学还要根据学员探索活动的特点(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等)来编制教学程序,以便使即将学习的材料适用于学员学习。 教学程序体现在《学员手册》之中,反映在《课程大纲》之上,是培训讲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学程序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于保证培训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8259405
9.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步骤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https://mip.cnfla.com/jiaoxuesheji/704534.html
10.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学科教育论文(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5/39942.html
11.新学期教师个人展望(通用19篇)3.精心设计引线;使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和改进课堂教学 6.关注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相关热点问题。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查询方案的设计与实现。从微观层面仔细揣摩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章节内容,使教学https://www.oh100.com/a/201702/477535.html
12.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原来及详细步骤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 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https://www.ruiwen.com/doc/1224518555.html
13.高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通用16篇)所谓反思性教学,是在人们对反思性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想法在高中教师队伍中已有所体现和浸透,但是反思教学的实施却十分不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在的高中教师通常工作强度较大,且由于对接高考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备课https://www.yjbys.com/jiaoxuefansi/gaozhong/3364622.html
14.心理学试题及答案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15.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https://m.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150822141607_307344.html
1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我国的教育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的教学经验及多媒体教学理论的准备阶段。在此之前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硬件设备和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而这一阶段对多媒体教学方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494
17.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资料—教育学答: 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于 1944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被认为是课程理论 的经典著作, 其中提到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 这四个问题是: (1) 学校教育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68796764373
18.济宁市人民政府教学教研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四)培养目标 面向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管理、教学、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保教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11/30/art_81890_279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