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诉求与路径
《职教论坛》2024年第8期
摘要:我国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基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职业技术与数字技术简单类同化,数字意识强但是行动力低;数字技术知技储备单一化,数字化学业评价实践不均衡;数字化发展内驱力不足,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欠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具有“四重”诉求:时代诉求——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框架诉求——要以职业教育特殊性为聚向靶标;技术诉求——要探索基于体系的迭代升级;实践诉求——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知,强化“数字认知―职业技能”的数字意识链路;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紧密“数据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评价,健全“数据评价—专业发展”的数字教研支撑。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
随着数字科技日益与教育领域融合度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教育界面临的时代课题。2022年9月联合国教育改革峰会寄予教育数字化转型厚望,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性因素,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两年来,数字化转型在教育领域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被寄予的价值理性和战略意蕴、治理赋能显得愈发突出,数字化转型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教育效果、治理成效、学习效应被各层级的教育主体和参与群体、个体寄予厚望。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转型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被寄予厚望同时也面临着体系重塑,特别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管理者的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面临全新挑战与重塑”。
被寄予厚望的群体中,教师群体尤为特殊,“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群体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历者和推动者、执行者,肩负着重塑的重任。“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数字素养亟待提高”,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JY/T0646—2022),该标准中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内容,“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发布为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提供了执行标准和依据。
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对照《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梳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厘清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逻辑,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对于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与困境
(一)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调查及其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基本情况,笔者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一级维度以及33个三级维度为基础,设计《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上海、河北等7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1.调查和访谈的基本设计。调查问卷题目设置紧扣《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33个三级指标,从“标准”内容本身出发,围绕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展开调查。调查问卷从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数字素养的“思想认知”“行动意愿”“知识储备”“行为实践”和“自我发展”5个方面设计调查问题,题目数量为51题,采取“1―10”自我程度描述的计分方式,最后进行描述性统计。访谈提纲以《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5个一级维度指标为基准,设置了10个访谈题目,比如“对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理解”“数字技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等,主要围绕技术认同、发展前景和现实问题来开展访谈,访谈对象为四类群体,分别是刚入职的专业教师、从教多年的“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教师、肩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和企业内的兼任教师,人数合计18人,对访谈后所得文字材料进行文本分析,按层级提取关键词。
(二)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现实困境
过往研究仝曼曼、刘宝存指出了教师素养存在“基本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数字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基本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数字素养鸿沟’仍未得到有效弥合等”微观层面问题,王永钊等指出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有待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有待健全”的宏观层面问题,闫寒冰、余淑珍指出了“参差不齐的网课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指导与干预的专业性不足降低了实践反馈的效果”的实践层面的问题。这些研究发现与在几所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具有相似性,比如在数字意识的认知方面、数字应用能力方面等。现对照《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结果,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具有自己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将职业技术与数字技术简单类同化,数字意识强但是行动力低。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整体数字意识较为清晰,有较强的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意愿,但仅仅表现在“意愿层”,同时将职业技术中的“技术”与数字技术简单类同化。有的教师认为数字技术属于职业技术的附属产品、附加值,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来看待,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挑战”的多,有运用数字技术资源意愿和基础认知,也愿意应对数字技术资源应用带来的教学活动变化,但是将其视为机遇的人数占比较少,而在“战胜教育数字化实践中面临数字技术资源使用困难的信心”“战胜教育数字化实践中面临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困难的信心”调查分值上普遍较低。另一方面是在数字资源运用态度上持观望者占多数,访谈中得到的数字意识方面态度,如谈到“确实有价值,但是真正去推动运用要等等”“看看其他人是否会用”时与过往研究发现对数字技术表现出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不用’‘难用’‘怕用’”,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是数字技术知技储备单一化,数字化学业评价实践不均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对数字技术内涵特征了解程度较高,调查对象对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内涵了解程度呈现出由高分值到低分值的分布态势,最熟悉的是多媒体,最不熟悉的是人工智能,这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保持了态势一致性。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对利用数字资源技术来创设教学活动的新环境,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数字技术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技术性支撑等都有所尝试。但是数字化学业评价不均衡,有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对数字化模拟程度较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通常会依托数字化虚拟现实和增强虚拟现实技术,比如商科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等,数字化学生学业评价既具有基础,又具备条件,还进行了探索。有些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业评价基础薄弱,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学生数据库,再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学业数据分析,还处于论证阶段。
三是数字化发展内驱力不足,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欠缺。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与数字技术资源利用上尚未建立强密度的联系。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依托数字技术资源来拓展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认知上都表现出“高分值”,81.7%的调查对象在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学研究活动意愿上选择高分值,但是执行力上还是存有“畏惧”,31.6%的调查对象表示参与或主持过网络研修共同体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21%的调查对象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源自于两个层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群体的本体自身状况,包含对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数字化的本质特征、特点规律和推进机理的理解、认识和行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根本矛盾点所在;另一个是机制体制层面,“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培育机制”,涉及高职院校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职业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带机制,校企间、政企间的协作机制等。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需要从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同频共振,而同频共振的基础则是厘清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基本诉求。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诉求
(一)时代诉求——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的要求
(二)框架诉求——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要以职业教育特殊性为聚向靶标
(三)技术诉求——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要探索基于体系的迭代升级
从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对“数字技术资源”的界定来看,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通用性的数字技术软件。这类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型研究型、评价型的数字技术应用系统。另一
类是依托云数据、大数据以及各类端口的教育平台。这类是以资源储存、数据联通、技术开发等为主的多维数字信息技术的平台应用系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两类技术应用都是基于体系系统的升级和整体技术体系的完备,从技术资源层面来看,基于体系系统的迭代升级是技术资源的内在要求。同时,从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层面现实要求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当前信息技术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关系密切,很多运用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数据平台都是依托于信息移动端口、互联网等媒介在技术层面上来实现,因此网络生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也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网络生态建设,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旨在建设风清气正的绿色网络环境,由此可知,从生态发展理论角度来看待技术发展,高职院校的网络生态建设必须是基于系统、基于体系的整体性建设,既有技术层面,还有安全层面。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从技术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迭代升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高职院校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基于生态整体良好发展的绿色发展。
(四)实践诉求——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准绳和基本内容依据,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提供了基础范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从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实矛盾困境和基本诉求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具有时代性、特殊性和职业性,是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职业教育具体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应突出“职业认知”“数字环境”“综合评价”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知,强化“数字认知―职业技能”的数字意识链路
(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紧密“数据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健全“数据评价―专业发展”的数字教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