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何宁崔文灿孙唯实习生张佳慧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
3月9日下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
从科技创新到基础科学教育,学校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学校到底该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呢?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王穗芳表示,从科技创新到学校的基础科学教育,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科学教育课程的搭建。“科学教育并非等同于科技比赛,而是从科学家的视角培养学生如何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解决真实问题很重要,例如实验中遇到的真实现象、生活中碰到的情景问题如何解决。“院士进校园”活动上,我们听到何宏平院士讲,石头会生成氧气。按照课本知识,石头里面的二氧化硅化学键非常稳定。但是经过实验模拟、大数据论证及分析后,得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石头能生成氧气’。在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这种科学思维习惯,科学课程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
三是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引导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向科学志趣。让青少年科学教育从“知识输入”到“科创输出”,教师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
如今,不少学校正如火如荼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不久前,教育部公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全国共184所中小学入选。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等广东6所学校凭借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和成果成功入选。
老师在教学上要做哪些改变才能适应人工智能课程的要求呢?广东华侨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庄小云表示,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加强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坚持‘主体性’,将教学重点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要通过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将人工智能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要采取‘做中学’‘创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并探究问题背后蕴含的跨学科原理,采集数据训练模型最终解决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体现在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的维度中,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强家校共育携手为孩子打造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建议,应加强家校共育,携手为孩子打造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希望家长们能够树立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至关重要的。”全汉炎调研发现,在心理问题产生的孩子群体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曾获重量级荣誉,这些孩子上了高中以后,由于学业成绩跟不上,慢慢产生心理问题。“我个人建议,要适度地减少或取消给予年龄较小孩子的重大荣誉,因为随着孩子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落差,这种过重的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很重的精神负担。”
要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荣誉和失败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中学高级心理教师、广州协和学校心理科组长冯建平表示,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好事,“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找到适合的渠道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所取得的荣誉和失败。”冯建平指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荣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向上的内在动力,即“胜利者效应”“成功是成功之父”。“当然,不可否认有个别孩子太看重这些荣誉,反而成了负担,患得患失。但我们没必要因噎废食而否定‘荣誉’对孩子的积极效应,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冯建平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都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荣誉和失败,“‘荣誉’只代表着过去的成绩,让孩子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有的荣誉和失败都是暂时的,是动态变化的,这才是世界的常态”。
关键词:数字化培养
数字经济可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202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递交了“关于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打开就业新空间”的提案,其中提出了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构建学科融合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立体化数字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人才评价标准等建议。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庞大的数字经济需要千万级的数字化从业人才,而我们服务于新兴产业数字化的人才基础非常薄弱。”丁华锋表示,因此,需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的提振作用,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高水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广东职业院校如何饮数字化人才培养“头啖汤”?对此,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校长张晓燕表示,作为广东省属唯一财经商贸类公办高职院校,构建全新数字商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数字商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由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支撑的“数字学院”——数字财会学院、数字金融学院、数字供应链学院、数字商贸学院、数字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应运而生、闪亮登场。新设的数字供应链学院、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数字商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均为首家。
“我们设立数字供应链学院,底气既有供应链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办学实践和成效,也有学校自主开发建成的全国首个高职‘北斗+’数字供应链实验室。数字供应链学院和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将引入优质企业共建数字资产,把基于数据驱动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数字供应链场景搬入校园,成为服务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张晓燕说。
关键词: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创新、技能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提案中从多个方面涉及人才培养,旨在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表示,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深度和精度,提高大学专业素质满足企业人才需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学科交叉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这些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高校自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吴德认为,培养专业创新、技能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而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呢?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要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优化培养体系,提高高校自主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说,做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以启发、探究式的思想基础,为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学生选择更喜爱的专业就读。加强本研衔接和课程贯通,鼓励学生自主钻研以实现快速成长。将发展交叉学科作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增长点。已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了新路径,未来各高校也应积极探索、不断优化,积极提高创新型自主人才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培养专精人才提供平台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怀进鹏说。
关键词:高职办本科专业
让有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试办高职本科专业
曾获得“富士康之星·工匠之星”及“成都工匠”称号的全国人大代表马贵帮建议,有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试办高职本科专业。虽然个人技术顶尖,但是马贵帮深刻感受到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他提到,很多时候尽管企业开出高薪,仍然“无人问津”,招不到合适的人,这牵涉到职业教育体系和社会认知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个问题也在浮现——高级技工人才短缺。”马贵帮表示,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制造业对技术人才有着强烈需求。但是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氛围中,人们的求学和就业选择受到影响。“我们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胜任这份工作,入职之后无缝衔接、快速上岗。”
马贵帮认为,目前很多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逐渐增加,但社会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可度较低;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本科生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他认为,解决高级技工短缺问题,需要提高技工人才的社会地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让有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试办高职本科专业。
办高职本科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高职的本科专业是不是确实比专科专业就业强?对于这个提法,学校怎么看?
对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洽生认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是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和就业的需要,还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职业岗位及其所需技术技能的变迁,对更长学制、更高质量的高职本科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诉求,推动了“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因此,高职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对应的就业岗位与高职专科专业有所不同,这类岗位往往不仅要懂工艺,掌握更复杂的技能,还要会管理和协作,能够综合分析并创新性地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问题。在这样的岗位上,高职本科专业无疑会比高职专科专业就业强。
不过,林洽生提到,在具体实践中,设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业成为主要途径,“让有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试办高职本科专业”在学位授予、招生就业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支持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