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来临,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者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坚守什么?变革时代,听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说教育的变与不变。
然而,互联网并非本质,而是一种工具。
第一、校长不好好学习,会跟不上老师的发展;老师不好好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是怎样的我跟几位年轻老师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个交流,我觉得年轻老师的想法跟我就很不一样。当互联网的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我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现在的孩子喝着移动互联网的水长大,血液里有移动互联网的基因,未来我们怎么做,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老师和校长起着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也很难得出答案。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并不是颠覆了教育的本质,而是对学习的方式可能是颠覆式的,因为教学不是教育,学习也不是成长。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比如慕课、微课等等,现在发展非常快。说实在的,校长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可能跟不上年轻老师的发展,年轻老师不好好学习的话,可能跟不上学生的发展。我们人大附中初中的学生就造3D打印机,造出来还不满足,他们还用小的3D打印机造更大的东西。连我们的老师都做不到,校长更不可能,所以确实是不可想象的。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我们当年备课的时候对着课本精益求精,现在我们老师有更多资源。带来了什么呢他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是更多资源并不一定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是不是还有的资源、有的内容,比如我们一些经典的课文也应该化入我们的生命里。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学生就是我的老师,我有问题搞不明白,学生几分钟就能搞清楚,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在互联网+时代的话题下,我得多向老师和学生请教。
第二、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被重新定义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过去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可以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更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等等。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也在模糊,什么叫成绩好的学生,什么叫成绩不好的学生评价体系也要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可能要重新定义,比如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学习与游戏的界限还如此分明吗学习旧知识、探索新问题之间的界限还如此分明吗要重新定义学习的空间,教室、工作室,实体的空间、虚拟的空间,班组的学习空间、集体的学习空间都在变化。有时候我们是很难控制的,这种变化扑面而来。
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使得每个人的学习都是量身打造的。教师基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还可以全程数据记录,跟踪分析反馈,优化结果。
互联网+时代,未来出现集合人类智慧的超智能老师有没有可能独立于学校的独立教师,现在已经出现了,将来会更大量的出现。学生可以在家学完所有功课,线上加线下,无处不在。那个时候教学和教育还是一体的吗
第三、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管理方式也带来变革和挑战。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互联网+时代更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好的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关系是教育特别重要的要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是这样。用任何一种方式疏远了、隔离了人与人的交流,这跟教育是相背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常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掌握技术的人叫专业人,我们真正要培养的“君子”得有道,做到君子有德,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如玉等等。
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要坚守的是什么一方面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同时要不断地回归教育本质,不断追寻教育的本质。
哈佛大学第29任女校长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他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我们已经可能不如学生获取快,我们要尊重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学习的规律,尊重学校管理的规律。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教师是让学生学习的现实教材。爱、关心、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