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进化”服装设计课程作业展海报图
红网时刻通讯员曾欢欢长沙报道
课程不感兴趣?可以“忽略”不上。上课老师“风格”和我不搭?可以换别的老师上课……在湖南,有这么一所高校,一座“另类”的学院。在这里,学生不分专业“贵贱”、不分年级“高低”,也没有班级“界限”,能打造出完全个性化的“一人一课表”境界。
没听错?是的,这里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院只有一门专业——工业设计。不过,这一门专业,都能被上得“千变万化”,获得“一千个哈姆雷特”、各具风格的工业设计人才。华为、阿里、三一重工……都“收纳”了这里走出的,获得各类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大奖的学子。
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知识与创造”,应该怎么玩?十余年的探索,何人可团队有了一个答案。
三大“套餐”+课程“魔方”=能创造内容的教学
只有一门工业设计专业,在传统的思维里,必然也就围着专业打造了一套从入门到毕业的教学方案。何人可团队却不是这么“玩”的。基于与国际、互联网、数字化接轨的考虑,团队打造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了三大“套餐”——高端装备与交通工具、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媒体艺术与社会创新。学生自选“套餐”,觉得不对味了,可以随时切换“套餐”,甚至“混搭”。唯一的要求,就是毕业时,在其中一套“套餐”里,交出令人满意的毕业答卷。
“三套‘套餐’,包含了‘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个‘课程魔方’。每门课程,就是魔方上的一格方块。转换一次角度,就可能产生一种学习可能,培养出一位独特的设计人才。”何人可说。
“套餐”也好,“魔方”也罢,都被“数字化”,放在他们与华为共同开发的、国内首家Pinwall(图钉墙)数字化设计教学评估与资源平台里。在这个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教学体系里,大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教师自带简历“供”学生选,“魔方”与“套餐”“明码标价”,任学生点。“魔方”里的知识,也就由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学生“消化”完知识后,所产生的创新设计,也必须被“数字化”,在图钉墙里展示。
换言之,这里的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就能选择到自己需要且喜欢的知识“套餐”。“消化”完了以后,学生们还要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最终产生新的创新设计,“植入”图钉墙里。
异于“翻转课堂”这里的学生可以创造“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让知识变得“唾手可得”。然而,教师、特别是年长的教师,都是互联网的“移民”。年轻的学生们,却是互联网的“土著民”。因此,互联网时代,情商、智商很重要,互联网的“搜商”同样重要。
“你会发现,教师上课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说错了,学生或许很快就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发现你的错误。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尤其是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既然知识在互联网上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则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消化吸收后结合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内容’。”
让何人可自豪的是,在这里,每一门课程最后的结果,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经历了一代代学生学习中的不断地迭代,和不断创造出新内容。这是一种全新、创新的教学理论和方式。实践证明,确实“管用”。2018年,北京亦庄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其中一类机器人设计竞赛,何人可团队带的3组学生,轻松包揽了一二、三等奖。
这一教学方法是否方便复制?何人可坦言,现下仍有推广困难。最大的“阻碍”,则是很多教师尚不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模式的变更。推广需要来自教师的“内生动力”,而非教育部门可实现“强推”。或许,亟须为教师“洗脑”,让教师能借此“脑洞大开”。
不停留于课堂这里的教育直接面向国家战略与国际产业
除了图钉墙里的自主学习,创新教学实践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与国际竞争意识,也是团队考虑的重心。十余年来,团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采用多种社会实践创新组织形式,通过中意设计创新中心、“金砖五国”设计联盟、“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DESIS-Lab可持续设计联盟、LeNSin欧盟国际合作课程、设计引擎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沙媒体艺术之都、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阿里联合教学课程、华为云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以及参与米兰设计周、世博展、国际文化创客展、巴黎博览会等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从平台、组织形式和内容体系等多方面构建了较好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让学生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与产业的竞争。
在设计教育的工具与方法层面,研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赋能互动的生成性设计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在“设计知识”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获取、生成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创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据悉,该成果也发表于国际设计学科顶级期刊《TheDesignJournal》上,是该期刊中国大陆学者关于设计教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在设计参与及双创模式的建设方面,通过国际化知识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的组织设计,以及近十年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资源的社区反复实验,形成了“创造就业机会、创新文化形式、创新产业结构、创造社会价值”的双创体系,于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GMARK社区研究与设计奖,2016年在国际设计学报发表大陆第一篇实践教学论文,构建了一个全球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设计实践创新平台。
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教育,塑造了一批批行业佼佼者。近五年,学院培育的学生,共获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奖励400多项。学院2010级本科生范石钟,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
5年里,共有286名学生进入微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全球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工作。2004届毕业生张文泉成为全球顶级设计公司(意大利IDG)公司的首位中国籍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