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获悉,山东省要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杜德昌、李华教授约稿,请他们谈一谈看法。他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促进其健康发展,推进其高水平发展,就需要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准体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要完善的高水平的教学标准体系。本文聚焦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以下发布全文,为飨各位读者朋友,以后将陆续发布约稿。
关键词:教学标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高质量
作者简介
杜德昌(1963-),男,工学学士,研究员,山东高密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建设。
李华(1978-),女,法律硕士,副教授,山东平度人,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建设高地意见”)。这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开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谱写新的时代篇章,载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建设高地意见”明确提出:“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引领质量提升”,“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到2022年修订开发500个左右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笔者认为,“建设高地意见”中强调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我省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的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建设的建设,必将引领我省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一、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学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一直寄予厚望,多次就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上升到战略任务。
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大力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先后发布了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标准,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
自2011年以来,山东省教育厅致力于职业院校教学标准的建设,省财政投资近2亿,启动开发了469个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其中,322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147个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85%的中职学生和全部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和五年制高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启动三年制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开发数量、涵盖范围、经费支持力度均居全国前列。
(二)没有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就没有职业院校发展的高质量。
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中指出,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1911年,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标准化管理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也广泛应用于服务领域乃至教育领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促进其健康发展,推进其规范化管理,就需要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准体系。
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可以看出目前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建设“双高”,“高质量”应当包含办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要求,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文件,是组织教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依据,是对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标尺。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学标准建设,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地意见”提出:“在培养目标方面,把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培训大批拥有较强生产技能和服务技能的人才进入现代产业和先进企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加强教学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紧跟产业最新发展、不断完善并动态更新的教学标准建设机制,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内涵和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明确的规范和引领,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教学标准的建设水平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快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是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过去的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标准到现在的依据职业教育的专门制度和标准办,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教学标准是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建立起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内容要求,将职业能力要求转换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得到充分体现。
(三)教学标准是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建设高地意见”提出:在教学模式方面,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能力与资格并重,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教学标准对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有关机构和社会评价监督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标尺,为行业企业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参考。
(四)教学标准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靓丽名片。
“建设高地意见”要求“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路上,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和成就赢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和赞许。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走出去”,而教学标准的输出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提出:支持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教育资源,与海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接收沿线国家留学生,支持院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在沿线国家建立办学机构,建设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举措是基于职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走出去应该输出这些标准。
三、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学标准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
(一)对专业教学标准内涵把握不准。
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是什么?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这是不少职业院校感到困惑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专业教学标准的概念不清,导致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对其内涵把握不准,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教学标准就是国家或省级层面制定的更严格更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在对山东省部分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有的院校专业从未制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的直接将教学标准作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予以执行;有的院校自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却达不到教学标准的要求。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认识不清,不能准确把握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不知道该如何落实专业教学标准。这些都导致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难以落地。
(二)对教学标准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院校对执行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意义,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标准的开发。在调研中发现,106所院校中有25所从未参与过省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占总数的23.58%,36所院校从未参与过省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开发。部分院校表示,收到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教学标准的有关文件后,仅仅是在学校范围内转发一下,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落实行动,感觉教学标准与学校的日常工作没有太大关系,是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事情。
(三)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差影响标准落实。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委托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组织开发。有的教学标准要求过高,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难以实施。即便对于同一个专业来说,由于不同院校办学条件和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标准的执行。比如师资配备方面,专业教师总数与专业学生数之比以及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都是影响专业教学标准落实和执行的关键因素。有的院校实践条件的不足,直接影响实验实训课程及项目开出率,很难达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在调研中有的学校提出,“标准制定应广泛吸收基层院校参与”、“要兼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不同情况。”
(四)缺乏对教师应用标准的宣传培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学标准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在调研中发现,79.3%的教师从未参与过山东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或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开发,68.1%的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专业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或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研究,甚至还有26%没见过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或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31.9%没见过省教育厅发布的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不少教师认为,“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任务重,还要经常到企业实践,教好专业课就可以”,“专业教学标准是学校管理层或教务处的事,与专职教师没有太大关系”,“省里制定的课程标准比较有用”。专业教学标准可以指导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而由于在教师层面宣传、培训较少,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存在一定的距离。
(五)教学标准存在的缺陷影响质量提升。
二是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有待于提高。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程序不规范,未能坚持科学严谨的研发、制订程序,未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调研,未能彰显行业的主体地位。上述原因导致有的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符;有的标准内容过于具体,不利于发挥职业院校的自由度;有的中职的专业教学标准未能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需求;有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上未能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应提高规范性和技术性,实现标准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三是新设专业的教学标准缺乏。当前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专业教学标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专业,部分新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教学标准予以指导和规范。例如我省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技术、国际邮轮乘务、消防工程技术等尚无专业教学标准。
(六)标准实施缺乏反馈监督机制。
目前教学标准在我省实施落实情况缺乏长效反馈机制。职业院校如何落实专业教学标准?落实专业教学标准的效果如何?专业教学标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只能通过专门的调研去了解。由于没有专门的反馈与监督,直接导致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存在“两层皮”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到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以教学标准体系为基础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议
(一)加强教学标准理论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这实际上明确了职业教育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专业教学标准实际是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原材料。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上位概念。建议职业院校加强对教学标准的理论研究,厘清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解析教学标准,明确专业建设各环节的内容和要求,牢固树立标准意识。
(二)加大教学标准建设的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职教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有利时机,通过教师培训、专家讲座、成立各专业教学标准研习组等,多种渠道学习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基于教学标准进行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培养,让教师能够学会、理解、认同专业教学标准,自主消化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及其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使标准的全面落实。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效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的关键。江苏省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都有专门的“教学标准解读”模块,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教学标准得到了充分宣传和有效推广。
(三)全面提升省级校级教学标准开发质量。
在培养目标方面,把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培训大批拥有较强生产技能和服务技能的人才进入现代产业和先进企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议完善定期更新机制,对原有中职、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专本贯通试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修订,以适应产业发展、专业目录调整。
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性、适用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充分考虑省内各地经济发展、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为职业学校制订专业人才方案和课程开发留出一定空间,提高专业教学标准执行的适应性。
加强教学标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环节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严格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增加指导意义。
(四)标准落实纳入人才质量监测反馈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政府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建议将教学标准落实转化纳入学校层面评估和督查的重要指标,作为开展教学评价与诊断的可靠依据。
建议利用教育大数据及时搜集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反馈实施情况。通过对学校专业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实施的存在的问题,完善、优化标准,使专业教学标准落实实现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