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八桂职教网总编廖丽娟出差到成都,邂逅当地一位声名远播的烹饪大师,他凭着对烹饪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从食品雕刻做起,在职业教育界摸爬滚打20多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烹饪大师”“世界川菜烹饪名师”等称号。重点来了——此人竟是咱们广西人!他叫韦昔奇,现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烹饪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以下便是韦昔奇从一名普通大专生成长为全国烹饪大师的励志故事。
与“食品雕刻”结缘,大专没毕业工作就找上门
韦昔奇是广西柳州市人,1996年考进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烹饪工艺专业。“我读的大学也属于职业教育。”韦昔奇如是说。
大二时,当身边的同学还沉浸在上大学的兴奋中时,韦昔奇已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我未来要做什么?”烹饪的门类星罗云布,有热菜、冷菜、中点、西点、食品雕刻、西餐等,当时学校刚好开了一门食品教育课程,他经过分析自身情况,决定扬长避短,选择学习食品雕刻。“当时食品雕刻是冷门,而且是一门艺术,很多人都学不好这门课,我就稍微使点劲,去钻研它,然后变成在全班30多个同学中雕刻学得最好的一个。”虽然过去20多年,但谈起这件事,韦昔奇仍感到无比自豪。在一次全校烹饪比赛上,他在“学校烹饪艺术节雕刻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特长,让韦昔奇在实习期间就凭借两朵现场雕刻的“月季花”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
韦昔奇1998年开始实习,当时没有工资。实习3个月后,有一天突然有个人来找他:“你是不是没钱?”一脸诧异的韦昔奇说:“是没钱。”那人又说:“听说你食品雕刻不错?”韦昔奇答:“还行。”然后那人才说:“我们新开了一个酒店,你想不想去工作?是有薪酬的。”当时韦昔奇觉得这份工作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所以就答应他了。
“面试的时候我雕了两朵月季花,随便拿个数字插上去。面试官是桂林一个专门做酒店品牌运营的,他看完我的雕刻后称赞我是个人才,一下子就通过面试了,薪酬是800块钱一个月。1998年800块钱一个月是挺可观的,所以我就愿意留下来了。”韦昔奇对当年自己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变身为烹饪教师,广西人在成都职教界如鱼得水
由于食品雕刻在当时的“稀缺性”,后来韦昔奇经同学介绍到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担任食品雕刻教师,从此他与烹饪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韦昔奇介绍,该校是当时四川第一所开设烹饪专业的学校,被称为“川菜的摇篮”。学校非常重视这个专业的发展,最高峰的时候一年招了15个班,占据学校几乎一半的生源。
学校对韦昔奇这个人才也非常重视,给了他很多平台,让他有机会去参加很多比赛。“虽然参加比赛压力很大,但对我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在该校任教期间,他先后担任烹饪系主任、教务处主任等职务,带领的学生取得众多荣誉,在多届全国大赛中他的学生共斩获7个一等奖,在整个学校获得的荣誉中占据近一半。凭借出色的成绩,他个人也收获了各种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烹饪大师、全国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川菜烹饪大师、世界川菜烹饪名师……2012年,韦昔奇当选为中共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当时我是那种不会夸夸奇谈的,做事不图回报,加班的时候也没有主动要加班费。因为雕刻一旦要做复杂的话都要通宵做,做到凌晨放几个小时再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我经常带老师、学生一起通宵做,我们领导对此是很感动的。校长觉得我们广西人的特点就是很勤劳,很实在。”韦昔奇觉得自己在外没给广西人丢脸,倒是为广西人争了口气。
学生上课可以带手机和听音乐,“韦式教学法”出奇效
正是因为对烹饪的热爱和执着,加上广西人特有的勤奋,如今的韦昔奇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初只专注于“食品雕刻”的学生。他熟练掌握了中餐的热菜、凉菜、冷拼、中式面点以及西式面点等多种技能。“我比较好学,会不断去学很多东西,像寒暑假很多老师都会去玩,但是我会利用这段假期来学习。”韦昔奇无意中透露了自己技能成才的“秘诀”。
任谁也没有想到,在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任职烹饪系主任并取得出色成绩的韦昔奇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当时他感觉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考虑离职的同时虽然获得了几份条件不错的邀约,但他渴望着适合自己并且更加广阔的平台,因此3年前选择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我调来这个学校之后才设立的烹饪专业,我是这个专业的创始人。现在的烹饪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又一次“从无到有”的挑战,但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让韦昔奇对烹饪教育有更加敏锐和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烹饪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还要深入社会。我将自己视作学生,在这所新的高校,一切都是重新开始。”
韦昔奇认为,职业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书,一定要有实战,不能跟社会脱节。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都要贴合实战的要求来做。“比如我要做一个‘极致目标标准’,其中涉及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卫生体系、学习体系等,这些标准应该要高于我们的普通行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层次高一些,这样才能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实施教学,韦昔奇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暂且称之为“韦式教学法”吧。
“管理学生也是有技巧的,不能光是骂他们,不能严格地压他们,要严中有爱。全班50个学生我都能叫出他们名字来,100个、200个学生我也能叫出名字来。因为记住学生的名字能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韦昔奇认为,如果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单独交流的方式,这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最好是批评之前让他们做好心里准备,以免受批评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课堂上,韦昔奇会尽可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他的每个实验室里都有大屏,都有音箱,他雕刻以及让学生练习的时候,都会放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而且他允许学生上课带手机,学生可以用手机拍照记录学习状态、学习场景,但是不能一直玩。上课的时候,他会用一些网络语言跟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韦昔奇非常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我可以保证,我的学生上我的课,百分之百都能学会。”学生的每个作品,直到他认为作品合格了才打分,如果不合格,就会反复教,学生也要反复练习,直到教会为止。“重新做的食材费用都是学生自己承担的,所以学生不听课都是很亏的。”
“计较”细节,创新让他不断攀越事业的高峰
由于熟悉各类中西方烹饪手法和技巧,韦昔奇在菜品制作上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从一道被学生们称为“韦派包子”自研菜品的研究过程就可以窥见一斑。
韦昔奇现任全国中职烹饪专业校际联盟副秘书长、亚洲美食文化教育联盟副秘书长等,多次担任市级、省级、国家级烹饪项目竞赛裁判员、裁判长、专家组长。这份“创新力”和坚持也被他运用到了烹饪比赛当中。
传统的烹饪比赛,评选时裁判的主观评价影响过大,由于“好吃”这个判断标准无法做到客观,存在着人为干涉等因素,从而让比赛的公平程度大打折扣。
韦昔奇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参赛者们脱颖而出?
为了改变比赛现状,他提出了考核要注重基本功等理念,并积极参与各类大赛的组织,包括编写赛事文件、出任裁判等。在担任一次赛事的主要组织者时,他独具匠心地采用打乱菜品号码、评委独立评分等新方式。这些更改后的规则处处体现他讲原则、追求公平公正的一面,大大提高赛事的公平性,最终引得大赛组委会和参赛方纷纷点赞。
“当一名老师,自然是十分爱‘计较’细节的;组织比赛也一样,就算是站在参赛者的角度,也希望做到尽善尽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外出交流拓宽视野,不是“大师”,但在“大师”的路上
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对于“韦大师”这个称号,韦昔奇自己仍然觉得不敢承受。
“大师的名号只能说明过去的辉煌,或者一两个领域的成就,这并不代表你什么都会;烹饪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去了解、去尝试、去学习。”
烹饪世界的繁多与博大,至今让韦昔奇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从事职业教育20多年来,除了在本校内工作之外,我也会去校外实战,给校外的人做一些指导,希望多交些朋友,拓宽视野,从而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
他担任了多所学校客座教授,广泛开展交流活动,频繁和行业大咖们进行“对话”,甚至不远万里开展国际交流。
为了在未来更好地进行烹饪研究与教育,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和休闲旅游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韦昔奇开始新的行动。
一栋坐落在校园一角的烹饪工作室,就是他培养烹饪人才宏大“计划”的一部分。
中式烹饪、西式烹饪……各类烹饪室不同的装潢风格和布局都饱含了他的思考与用心,一应俱全的烹饪设备、窗户的设计上进行减少外界干扰的小设计,韦昔奇主导策划的这栋工作室俨然成为了他心目中的“梦想加工厂”。对于工作室,师生们都满怀期待。据了解,学校很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2022年获批了两个区级工作室、两个市级工作室。
“我参观了很多地方的工作室,好多都是作为一个展示荣誉的地方了,他们没有研发培训。其实工作室更多的是要传承,要去传承技术,要去创新,现在很多工作室都变味了,只有荣誉墙,没有其他东西。”对于如何建好工作室,韦昔奇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透露,他把家里这20多年的藏书全部贡献给了学校,他后半辈子的工作就放在这个学校了。
同时,作为广西人,韦昔奇非常希望自己能有机会为家乡的职业教育作出一点贡献,促进家乡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