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宽芝: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与法律监督

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与法律监督的区别

当我们回顾我国检察制度在这段充满阳光时期取得的巨大发展的时候,不能避开检察和法律监督这两个法律名词,不能不涉及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它们不仅被检察人所十分熟悉,而且也被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工作者所经常使用。不可否认,这两组法律名词或者说法律专门术语,在人民检察院诞生至今的半个世纪历史中,虽然我国宪法经过多次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也随之多次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但都没有对它们各自的含意作出具体规定,即使有司法解释权的机关,也没有对其作出专门解释。而在许多著作或者词典的解释中,也认识不一,甚至它们被用数学中的全等符号连结,成了检察就是法律监督;检察权就是法律监督权。这似乎成了“通说”。那么,检察与法律监督是否具有相同的含意呢?检察权是否就是法律监督权?当然,前一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后者也就迎刃而解了。基于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司法实践看,对它们的认识都直接关系我国检察制度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检察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能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当下认真探明这两者的真正含意很有必要。

在笔者看来,对于人民检察院而言,“检察”和“法律监督”两者不能完全等同。“检察”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认为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的详细查验,以发现犯罪并进而使犯罪受到追诉的刑事诉讼活动。检察权是实施这种职能的所有权力的总称。而“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于特定国家机关执行法定行为是否违法进行察看,并进而督促违法者纠正违法行为所进行的活动。法律监督权,则是履行这类职能的所有权力的总称。

具体地说,两者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检察院履行两种职能和权力的具体目的不同。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是检察机关为发现犯罪、追诉犯罪而实施的行为,目的在于通过人民检察院的法定活动,使犯罪被及时发现并能够受到应有的追诉,从而确保刑事诉讼法所承担的任务得到完成。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则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发现特定执法机关违法行为后,督促违法机关自行纠正的行为,目的在于通过人民检察院的执法活动,确保特定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尽快得到纠正,从而最终达到保障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的目的。这一点,在历来正常情况下有关检察和法律监督的法律规定中,明显可见。

第二,人民检察院履行两种职能和权力的法定途径和手段不同。人民检察院实施检察,往往采取调查或者不公开的侦查途径和手段,并且这只是属于刑事诉讼范畴。而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则通常是采取公开的途径和手段,这一点,从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监狱法等有关规定,清楚可见。

第四,人民检察院履行两种职能和权力的法律后果不同。“检察”的结果,认为是犯罪的,案件将被依法提起公诉。而对于公诉案件,只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才能对其行使审判权,否则,人民法院无权对其审判。但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的结果,被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的纠正,只能由违法主体自行纠正,人民检察院所能起的作用只是提出和督促其纠正违法,而无权直接纠正违法行为。

第五,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各自实际包含的保证实现职能作用的具体公权的多少和种类不同。从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看,二者具有各自的权限如下:

检察权,包括人民检察院对法定管辖的刑事案件的线索接受权、调查权、是否立案的决定权、侦查权。与此同时,包括监狱法规定的获得监狱罪犯控告、检举情况权、处理权和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权。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检察院拥有的批准或者决定逮捕权和公诉权,在刑事诉讼法中虽然与检察权并列,意味着这些“权”并不属于检察权,但它们是人民检察院检察职能的必然延伸。这些“权”有的是为检察服务的,如侦查权、逮捕权;有的是检察后的必然结果,如公诉权,这是检察机关所具有的公诉职能。检察的结果就是为了使犯罪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好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发现犯罪、证实犯罪后,就必然应当对于认为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提起公诉。

两者相比,不难看出,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不仅各自含义不同,而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同。

鉴于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和“法律监督”存在上述区别,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或者从立法宗旨上看,尽管人民检察院被宪法确立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并不因此妨碍其在刑事诉讼中依然负有检察职能。正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固然人民法院拥有审判职能,拥有审判权,但并不因此否定其也具有执行某些刑种刑罚的职能,拥有法定执行判决、裁定权。因此,“检察”与“法律监督”应该同为人民检察院的职能。而“权”或称“权力”是职责范围内不可或缺的支配力量。因此,国家在确定人民检察院的职能的同时,必定赋予人民检察院相应的职权。由于人民检察院具有的职能不同,职责就不同,从而人民检察院拥有相应的公权力性质也不同。这也正是“检察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之间,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之如此认识,主要根据是:

其一,检察、监督二词是中国古来有之的词,因此必须按中文的意思来解释。根据《辞源》对“检察”、“监督”的解释,两者含义不同。“检察”为:稽查。据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据晋书曹摅传:“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而“监督”为:监察督促。据汉书七十荀彧传曹操表记载:“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设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这里,“稽查”与“监察督促”显然有别。

其二,从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检察制度看,尽管战争环境下不同时期不同根据地的客观情况不同,导致检察机构的设置、职权等规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区别,与新中国建立后乃至现行检察制度相比,差别很大。但是,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检察机构的首要职能的性质是相同的。“检察”,是检察机构的检察员代表公益,采取包括预审、甚至包括侦查在内的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举。最为明显反映“检察”真实含意的是1946年4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副主席李鼎铭共同签署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健全检察制度的有关决定》。该《决定》的第一项,明确指出:“各级检察机关之职务:一、关于一切破坏民主政权,侵犯人民权利的违法行为的检举。二、关于各级公务人员触犯行政法规的检举。三、关于违反政策之事项(如违反租佃条例)的检举。”同时还明确指出:“以上三项的检察结果,是属于违反法律的,即向各同级法庭提起公诉。属于行政处分的,即呈送边区政府核办。”这里不难看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检察机构所进行的“检察”,即为调查和检举违法犯罪,其与监督绝非同意。

其三,建国前夕,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6条和第28条规定看,其分别指出:“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负责领导和监督全国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检察署对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和全国国民之严格遵守法律,负最高的检察责任。”这里没有规定负最高法律监督责任。这样的规定,恰恰是考虑到建国后国家面临的客观情况,首要的是需要有力地查处打击破坏新生政权的犯罪。

其四,我国第一部宪法关于人民检察院的规定中,再次肯定人民检察院的基本职能是检察,而不是法律监督。该宪法第8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并且还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行使检察权。”而在第8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干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检察权的适用范围是很广的。宪法所以将检察权单独规定,只能说明检察违法犯罪的这项职权,在维护新生革命政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也说明检察权是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之一。

其五,从我国第一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看,该法为落实宪法的有关规定,虽然借鉴了苏联国家权力机关赋予检察机关实行一般监督职能的做法,并且明确其负有的其他职责和职权。但是,该法在确定地方人民检察院职权之前,依然单独规定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范围的条款。在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职权的规定中,明确了监督权适用的范围。特别应当看到,依照该法关于人民检察院职权和履行职权程序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发现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违法,只有权提出抗议,无权直接撤销、改变或者停止执行。由此可见,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途径和手段,只是提出抗议。而法定主体违法行为的纠正,则只能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进行,而人民检察院并不拥有直接纠正这类违法行为的权力。从检察机关的职权内容看,该法一一明确了监督的对象。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与“法律监督”,“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各有自己的含意。

与此同时,从1996年修改后颁布的刑事诉讼法的第3条第1款和第8条规定的内容和方式看,也再次清楚地表明检察和法律监督不是一回事。

总之,不论从“检察”和“法律监督”的词本来含义看,还是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有关法律规定的变化看,“检察”、“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权”都是不同的,相互不能替代,它们各自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能之一,它们各是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之一。

二检察和法律监督立法的完善

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有关检察制度的立法得到不断完善,司法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在检察和法律监督方面,尽管两者中前者的检察范围有所缩小,后者法律监督的范围在扩大,但它们的作用都在不断强化,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其具有的中国特色。

其次,我们需要看到,虽然人民检察院为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能,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也有许多创举,如在机构设置上,创立举报中心、创建反贪污贿赂局、设置反渎职侵权局等;在制度上,不断制定相应的规范,如自行制定举报工作规定、保护公民举报权利规定、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办法、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规定,等等,这使得人民检察院能够不断强化检察职能的作用。然而,从现行的有关法律规定看,其不过只是赋予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同样的接受举报、控告和报案权、立案权和侦查权。而人民检察院检察的对象实施的犯罪具有的特点,使得人民检察院对其查办的难度更大,无疑查处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其中,需要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的法律为人民检察院拓宽查处职务犯罪的路径,并且需要更充分的保障举措。而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有必要为人民检察院提供立案前便于发现案件线索和进行调查的程序保障的规定,有必要赋予其在立案前可使用某些特殊侦查手段权,有必要明确规定相应的保障程序和举措。

就人民检察院另外一项重要职能——法律监督而言,不能不看到,其法律监督作用先后随着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颁布,特别是随着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完善,其法律监督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不仅成为刑事诉讼的一项诉讼原则,也是行政诉讼和民事审判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特别是2007年10月立法机关对民事诉讼法作了修改之后,人民检察院在审判活动中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被拓宽、明确,不仅将人民检察院抗诉的范围与当事人申请再审适用的条件统一,而且规定了人民法院再审必须遵守的时限,避免了对违法认识上的分歧而产生扯皮,避免了人民法院不应有的拖延纠正违法行为,从而不仅使得人民检察院民事审判监督的效率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大大强化了对民事司法公正维护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完善开拓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的途径。对此,确立人民法院对申诉案件同步报送人民检察院备案制度为宜。

不论从理论或者从司法实践看,人民检察院只有先行了解被监督对象的执法情况,才有可能明瞭其是否发生了违法,从而才可能督促违法机关纠正。而对违法情况了解得越及时,就越有助于违法行为的纠正,从而也就越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从有关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的规定看,人民检察院的这种监督,法定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并非只有接到申诉后才能对人民法院审判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在有关法律规定中,应当为其实施法律监督拓宽发现违法行为的信息渠道。

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看,当事人和其他法定人员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也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这样,客观上难免存在着申诉人只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而没有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情况。但是这种申诉不是启动法院再审程序的法定条件,因此,人民法院发生的错判就难以纠正。如果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应当同时通过网络通报人民检察院,由于人民检察院能够及时了解,一旦人民法院应当纠正而不予纠正情况发生,就能够通过及时行使抗诉权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司法(程序和实体)公正。

这种同步通报备案制度对于行政诉讼尤其必要。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看,该法没有赋予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权利。因此,人民检察院要做到及时发挥法律监督作用,这种告知程序的确立就十分必要。

第二,行政诉讼法应当明确规定再审必须遵守的期限。这不仅有助于人民法院及时纠正错误判决、裁定,也便于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

第三,在刑事诉讼法中,宜将上诉和申诉法定情形与人民检察院抗诉情形,分别作出统一规定。在行政诉讼中,对申诉法定情形和人民检察院抗诉情形作出统一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影响人民检察院抗诉效率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法定情形,因此导致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同一案件判处的认识发生分歧,导致错误判决、裁定不能及时得到纠正,甚至得不到纠正。

第五,强化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手段。从有关法律规定看,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的方式,除了采取“抗诉”以外,还有发出纠正违法通知和提出纠正违法意见方式。但是,法律却没有规定被监督对象应当履行怎样的程序和遵照怎样的要求对待这种监督,从而使得这类法律监督成了被监督者的“耳旁风”,导致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实施的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削弱了司法公正的保障力。

第六,完善刑法关于量刑幅度和犯罪情节的规定。现行刑法规定的量刑幅度比较宽,影响量刑的情节规定比较原则,这使得人民法院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同一规定的认识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作用的发挥。

特别需要指出,尽管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主要是在三大诉讼中,但这三大诉讼涉及的实体法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况且不仅不断有新的法律出台,而且已有的法律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着,这使得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宽,任务也越来越重。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民检察院维护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在增大,从而对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人民检察院要想完成好国家赋予的法律监督重任,就需要不断强化检察队伍建设,既要不断提高每名检察人员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是在于,任何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

THE END
1.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全文)另外,批捕行为由自己实施监督,自己监督自己,出现了监督的双向性。 庭审过程中的监督问题。《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开庭审理活动检察机关既是诉讼活动的参加者又是监督者。监督行为与出庭公诉行为合为一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https://www.99xueshu.com/w/gss20vdcvpyb.html
2.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有什么呢邵如阳律师精选解答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指检察机关监督法官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法院所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是否合法;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监督监狱、看守所等监管活动是否合法;监督受国家专政的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刑事变更的条件。 法律依据 《宪法》第一百三十七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https://m.64365.com/tuwen/zqkxp/
3.检察机关怎样行使立案监督权刑事诉讼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这一法定的监督权贯穿刑事诉讼活动始终。立案阶段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行使表现为: (1)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实施监督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民检察院的各种业务活动发现公安机关有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情况;二是通过被害人提出的材料获得,被害人认https://www.66law.cn/laws/123916.aspx
4.为什么说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爱问知识人是国 家监督权的组成部分。二是专门性,法律监督权由人民检察院专门 行使,独立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https://iask.sina.com.cn/b/6gG0s9cIAbR.html
5.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https://www.shuashuati.com/ti/511f2ffbbb984749a0040bb164f18723.html?fm=bdbdsb7affed1883a01cf8af80fcb3289f214
6.头条文章二、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职权覆盖范围广泛,横跨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各阶段。 立案中监督: (1)应当立案而不立案 ①有权要求公安机关7日内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②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通知公安机关15日内立案。 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3528547402149
7.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摘要)新闻频道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9日下午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摘要如下: 过去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全国检察机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https://news.cctv.com/2018/03/10/ARTIXc8RGzCLn1MqMtRrUSdb180310.shtml
8.什么是法律监督机关律师普法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追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https://m.110ask.com/tuwen/200111894952912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