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露
和霜》。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
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一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
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
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
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
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
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
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
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以及科普知识的阅读,让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结霜现
象,学生对结霜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北方的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比较完成成霜概念的
建构。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四节课《水遇冷以后》,研究过水蒸气
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对于水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科学
认知基础。在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当中,学生经历了加盐降温
制冰,学生有了经验,这堂课就能联想到加盐。如学生没做过这个实验,可能全班没
有一个人讲的出来。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水结冰实验,是必须做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满好奇,能根据已知经验或知识进行猜,设计模拟实验进行
验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
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
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
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
—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
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
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
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
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
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
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
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
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
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