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带来可观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思考与讨论。在担忧的同时,教育者应以“人是万物之灵”的信念和勇气来应对新技术的发展,使新技术成为教育与学习的帮手,共同助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李鹏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冲击教育活动,给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从2018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到2022年发布的《教育部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集中调研》,可见国家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推动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师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面临诸多挑战,具体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教师知识观的革新。传统上教师一直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创新者,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已经形成,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冷知识都可以找到。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岌岌可危。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的进化还会产生所谓的“暗知识”。就像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战胜人类,它的学习方式人类很难理解,可以视之为“黑箱”。将来人工智能正是可以通过这样的“黑箱”输出更多新理论、新规律、新经验。这一方面直接威胁到人类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需要更多精力学习这些“非人类”的新知识。

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或私播课)、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法的普遍应用正逐渐成为日常。教师不能再固守原有的以粉笔板书、PPT等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线上教学少了与学生面对面才有的语言语气、表情神态、氛围烘托等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在教与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这都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教学方式问题。

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知识传授功能的弱化、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师日益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向导”。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学业辅导、思想引领、情感陪护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上,成为有学者所指出的“情绪劳动者”。这就使教师从知识的生产者、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辅助者,认清这种角色的转变是教师能够实现专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和直接驱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终其一生都处于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之中,只不过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直接加速这一过程的更新与发展。要应对人工智能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良好的专业发展,首先要树立大数据分析理念。大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石之一,相当于能源时代的“原油”。管理学家罗素·艾可夫提出了一个DIKW体系,即由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共同构成,但又呈递进关系的体系。数据是原料,经过加工可以提炼出信息,有用的信息又可凝练成知识,经典的知识慢慢升华为智慧。教师就要重视培养收集、运用、分析、归纳数据的观念,拥有了学生的大数据才可精准施教。其次,建立供给侧理念。师生同样面临网络空间中的海量数据,教师要从中筛选出适合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推送,做好供给侧保障。最后,树立共同体理念。未来学生会走向各种共同体,诸如学习、活动、兴趣、成长等共同体,教师也要组建教师教研教学共同体,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各自发挥特长组建团队,并在人工智能助力下走向“师—人工智能—生”形式的共同体。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甚至会逐渐发展为人机一体。随着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认知外包”成为可能。所谓认识外包,就是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时常有人提出人工智能会替代哪些职业,教师也时常提及,对此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能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一定会替代不能使用的教师。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者共同构筑起未来的教学场景。要实现人机协同就要培养教师的智能素养,有学者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要从提升信息素养向智能素养转变。熟练掌握并使用各种智能设备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新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向同行。

转变教师评价方式。评价是价值导向和风向标,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评价技术手段的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教师教学可以实现全程可视化监测,这避免了传统评价中侧重总结性评价的弊端,不但实现过程性评价,而且可以通过动态实时的可视化方式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提升评价的可信度与透明性。区块链技术由于其可溯源与不可篡改性,运用于评价体系可以形成公开透明的“电子档案袋”,强化了多主体协同并全面提升评价效果。另一方面是评价内容的变迁。教师的发展要向全人发展,而不再局限于专业发展。教师职责中知识传授减弱而情感陪护、价值观塑造分量增加。人机协同时,教师以情育人功能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同理心、共情能力以及教师人格魅力、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成为更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与冷冰冰的机器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的激情、热情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优势。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情育师:教师教育的情感回归

◇左拉

人类已进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无论未来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增能教育效能,我们终归需要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为旨归的有温度的智能教育。因此,从知识学习拓展到能力养成、情感价值熏陶,都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目标和挑战。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之本,在加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动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推动者;另一方面,也要呼唤教师教育的情感回归,促进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时代教师情感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朱小蔓教授明确提出,在个体道德的精神大厦中,情感是最具深沉、稳定、核心的特质,情感不仅影响教师素质养成,也彰显教师专业内在的关键价值尺度。教师与教育其他主体间的发展离不开情感交互。当今,即便语音识别技术、仿生科技、情感计算等技术趋于完善,人工智能依然难以实现自动化的社会交互。从社会心理学层面看,人机互动不同于人人互动,虽然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广度,却阻碍了心灵空间的深度。

第二,教师需要情感投入。人工智能为智能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强调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能的要求中,存在工具理性、指标效率、技术中心倾向。教育是要服务于人、培养人,而不是被动要求、压抑感性情绪。教师发自内心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感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付出,丰富了个人成为专业能动者角色建构的过程。即便是面对“关系型人造物”的智能时代,教师只有对于真实的学生才会付出情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互动实践中也培养出学生的关怀意识与能力。

第三,教师需要异己共情。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正面临高度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数据分析给个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师生在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情感实践,但是人工智能无法与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下,师生容易产生“心理脆弱性”以致体验到负面情绪,甚至驱动冲动行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冲动,另一方面也需要解读学生情感并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师需要理解自己的关系图式,从以往“预期”的互动模式中释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人际关系,提升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整体幸福感,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感受学生行为的情感、动机与需要,进而引导积极的情绪体验。

智能时代呼唤教师的情感回归。无论从教师自身出发还是教育治理者角度,都需要认识情感因素在教师教育、教师管理与服务中的内在价值,并把情感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对其施以教育影响,最终回归教育的初心。

第一,在互动中传递情感,构建职前教师情感教育实践模式。当下,教师队伍建设与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标准高期待仍有差距。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大教育活动,更多的是走进教育实践,在教育场域中“扎根”“侵染”,激发教师对情感的敏感性,在实践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线索,在形成双方情感互动联结的基础上,伴随着知识学习以实现情感传递与育人价值的结合。

第二,在环境中支持情感,为教师发展提供情感组织氛围。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具有归属感的情感空间,在校园中营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文化土壤,支持教师的自主成长,激活其专业发展的意愿。同时,教育治理者需要从长期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教师”,转向更加重视个体化经验和情境性条件“援助教师”,支持教师从个体内部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和意愿,体现教师主体的自由本质,从而促进教师产生自我实现的快乐感、高尚感、幸福感。

第三,在反思中感悟情感,自我省察和自我调节教育实践中的情感状态。教育反思离不开情感体验,不但是教师的认知行为,其过程也伴随着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是一个理智与情感交织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优秀教师的角色不但是课前的设计者、课中的引导者,也一定是课后的反思者,通过工作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追问,有意识地筛选、梳理自己优秀的情感品质。例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个体往往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表达自身的反思结果,当反思取得效果时,教师会用“有用”“满意”“享受”“成功”等词语。一定程度上,这些积极的词语是教师对情感体验的反映。教师将教学效果和自身的教学反思相结合,这样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学术不端的新特征与治理

◇肖光华

学术不端的新特征。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在新型人工智能投入应用背景下,学术不端可能表现出以下新的特征。

学术不端行为更具隐蔽性。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产品数据库扩展、漏洞填补、算力和理解能力的升级,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研究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得到自己想要的科研数据、图片、提纲或完整的论文。对同一主题进行输入方式的调整,在大量未知文本的基础上快速生成相应的文本,研究者只是对这些输出的多项结果进行人为的编排组合,就可以完成一篇符合逻辑的科研论文。由于数据、图片或论文从未出现过,导致从事同类研究的人员也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同行审稿人或编辑也难以检测和分辨真伪,相比以前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加隐蔽。

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影响到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新兴人工智能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特征更是严重威胁到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和壮大。如何有效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首先,加强数字伦理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提出,大学的研究者作为“高深学问的看护人”,同时也应该是“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的看护人”。正如德国哲学家弗希特所说,他们应该视学术为生命,具有高尚的道德。学术研究中的行为规范,不能仅仅靠纪律、强制命令来解决,更多的是需要在提高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伦理自觉来进行约束。因此,在面临便利条件与更大利益诱惑的新型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该加强数字伦理道德教育,从踏入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开始,就要树立学术诚信意识,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增进学者之间相互交流与协作,提升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信任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其次,建立严格的学术问责制。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不力,是当前学术治理的难题。对此有学者指出:“低风险高收益的弄虚作假结果,实际上是现行科学制度对学术骗子的纵容。”近年来,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中实行的问责制逐渐被学术研究领域所借鉴,2016年9月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与2017年5月第五届科研诚信世界大会制定的《促进透明度和问责制阿姆斯特丹议程》为学术问责提供了治理之方。政府与高校应当共同明晰学术问责的标准、主体、程序,建立和健全惩治制度,维护学术研究的底线。

最后,改进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高校是由多元利益主体组成的社群,学术成果的评价直接关系利益主体的职称评审以及各类荣誉称号、人才项目的获得。当前,学术成果评价的弊端主要体现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权力支配等方面。因此,高校在各类评审中应注重代表性学术成果的鉴定,采取校内外同行专家与民间学术评价机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优化评价程序,从根本上实现以学术水平为准绳的评价机制,使研究者能够沉下心,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科研,取得高质量学术成果。

人工智能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周坤

智能化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依托全方位的智能化,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新范式,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国家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THE END
1.江苏教师教育2024年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提质培训在南京举行第二批“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 终期评估结果公示 各设区市教育局教师工作(人事、师资)处、教师发展机构:根据省师干训中心《关于开展第二批“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终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苏师干训〔2024〕38号)要求…[查看详情]https://www.jste.net.cn/cmsplus/index.html
2.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时间调整申请表 订单式项目操作说明 数据同步问题处理指南下载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 应网信办和公安厅的要求,需要升级平台的密码强度,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用户操作手册 https://pxglpt.zjedu.gov.cn/
3.补办成绩证明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0506477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017号 建议您使用Edge、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省级教育考试机构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辽宁省高https://bbcjzm.neea.edu.cn/
4.山东省教师教育网【APP声明】关于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官方手机客户端APP使用的通告06-30 2024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市级优课推荐名单公示11-14 关于遴选 2024 年度山东省中小学教师队伍 素质提升项目承担机构的通告06-06 关于公布 2022 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优课”名单的通知11-09 https://www.qlteacher.com/index.html
5.做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作为当前全球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赋能和想象空间,也给千行百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伦理隐忧:“拥有什么样的核心本领,才能让教师在智能时代安身立命?”未来已来,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同向进化,才能避免被新一代人工智能碾压替代,做不落伍于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http://m.jyb.cn/rmtzgjsb/202406/t20240604_2111205213_wap.html
6.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精选13篇)人工智能是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 1 人工智能,也称作AI,是一种由人类制造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指通https://m.jy135.com/jiaoxuexinde/913126.html
7.人工智能给教师教育带来的好处人工智能会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好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老师来说,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依靠深厚的大数据累积与人工智能技术,每次教学完成后,老师用户可在imkid北美双师课堂APP上获取人工智能推荐的与教学进度同步、与课堂所授知识点相关的海量丰富习题。AI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http://i.yanxiu.com/user/train/personal/viewHomework.tc?projectid=4151&hwid=18081240
8.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精选9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 1 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7278129.html
9.数字素养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学习的策略探析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路径。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在教师专业学习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一、教师专业学习的内涵及挑战 (一)教师专业学习的内涵 教师专业学习为教师(包括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AwMzYyOA==&mid=2829137467&idx=4&sn=3daadfe235d80f1b08a5a9dd96b955e4&chksm=b61b188b5b9b7837c20536a3b1e87bf034ef39fe60ba105d831c342b3de7971cdcb4276c870f&scene=27
10.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精选17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 1 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3453981.html
11.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1.背景介绍 人工智能(AI)是当今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行业的关注焦点。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存在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580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