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提交了两条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大建议,其中《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建议》,聚焦中小学阶段这一科学启蒙的关键时期,建议继续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建议》
中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在科学课程设置、硬件配套、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比国外,我国在科学素养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课程编写、师资力量储备、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建议继续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投入,研究、对标国外教材,积极改进提升中国的科学课课本质量,并在各级图书馆或者学校引进欧美国家一些优秀的科学读物,拓宽学生科学视野;建议多措并举充实科学教师队伍,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建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注重发展课堂之外的科学教育,使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创新实践;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小学不小,未来很大。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持续提升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参与。只有全民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才能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建议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教育系“国之大者”,关乎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与国外中小学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并要求执行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并将《科学》课程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
(二)国外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提倡STEAM教育,从教材设计、教师培训、教学理念和方式等各方面,注重科学的实践性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寻科技的奥妙。纵观美国使用较广泛的《ScienceFusion》《美国科学》等系列教材,从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到重点突出均独具匠心,内容上多以问题式导入主题,吸引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兼顾学生数学思维与各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方面,美国强调科学教师职前培养标准建设,注重老师、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方法”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俄罗斯中小学生的科学课形式多样,经常被搬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园之外的场所;举办精彩纷呈的“科学日”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高年级学生的科学课往往呈现科研性质,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
除了全面的科学教育政策外,发达国家还针对理工科领域高天赋学生出台专门政策,如美国《贾维茨英才学生教育法》、英国《全面卓越计划:全校超常儿童教育提升方案》、德国《中小学英才儿童教育促进计划》等。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
(一)继续加大科学教育投入,促进科学教育质量提升
科学教育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持续投入。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建议继续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不断丰富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设备和手段;研究、对标国外教材,从注重问题导向的科学启蒙、激发学生好奇心、多彩真实的呈现方式等角度积极改进提升中国的科学课课本质量,并在各级图书馆、学校引进欧美国家优秀的科学读物,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二)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育阶段是科学启蒙的最关键时期。建议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中小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升科学课程的多样性,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授方式,科学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使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始终与前沿科技发展挂钩、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
(三)多措并举充实科学教师队伍,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在校期间接受的课程教育质量,将影响其就业后的授课质量。建议加强对师范类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科学素质的培训提升;对非师范类理工科毕业生提供科学教育培训,采用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拓宽高层次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渠道,从源头上保障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科学教师的输送;建议更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持续参与科学教师培训和示范教学,帮助科学教育工作者拓宽视野、强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