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观遗传修饰DNA紫外光诱导超快动力学机理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在基因DNA序列中存在部分具有微小化学结构变化的核酸碱基,这些碱基在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由紫外光诱发的皮肤癌中,有大约30%突变位点与该类碱基有关。
原文链接:
新闻链接:
3
内壳层镱原子光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以上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2月20日在线发表在PhysicalReviewX上。
4
5
双光梳多维相干光谱揭示微观动力学量子路径
作为核磁共振光谱的技术延伸,多维相干光谱学具备揭示微观动力学的量子路径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特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文雪研究员团队采用双光梳光谱技术实现高分辨率多维相干光梳光谱,揭示了铷原子超精细能级的能量耦合关系。该研究为量子反应动力学效应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方法。
物理科学领域
提出一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
铁电鳍式二极管(ferroelectricfindiode,FFD)
这种FFD存储器具有优异的存储性能,简单的两端结构和高达104的自整流伏安特性。基于FFD存储器,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段纯刚教授团队研制了1.6k规模无源交叉阵列的存算一体芯片,并完成了模式分类的存内计算任务演示。FFD存储器在高密度、大规模的无源交叉阵列存储和存算一体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这对未来类脑芯片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SpringerNatureresearchcommunities“BehindthePaper”:
化学科学领域
在光催化CO2还原选择性制备多碳产物方面取得进展
二维膜家族新成员——
二维多孔富勒烯膜:促进有机溶剂的超快传输与分离
开发能够克服通量和选择性博弈瓶颈,且在实际分离应用中性能稳定的分离膜是提升膜技术的关键问题。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晓芳研究员和黄爱生教授团队通过合成新型二维多孔富勒烯纳米片,首次构筑了超薄的二维多孔富勒烯分离膜。多孔的二维纳米片不仅能够提供用于传质和筛分的亚纳米层状通道,纳米片面内孔道还致使膜内的有效传质路径大幅缩短。二维富勒烯膜展现出超高稳定的有机溶剂分离性能。
硫、氟、硼促成高价硫与碳的点击链接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王明教授团队在C-SuFEx链接获得系列突破(Review:Natl.Sci.Rev.2023,10,nwad123.Chem.Eur.J.2023,29,e202300536.Nat.Synth.2022,1,455.Angew.Chem.Int.Ed.2022,61,e202207100.)。然而,这些C-SuFEx链接都离不开当量过量的活化试剂,也突破不了S(VI)与芳基碳的链接。
近期,他们实现了S(VI)与芳基碳的C–SuFEx高效链接:使用催化量硅基Lewis酸作为活化试剂,利用Si–F键(BDE=135kcal/mol)的强结合能,使其与有机三氟硼酸钾作用,现场解离缓释三氟化硼实现接力催化,通过三配位/四配位硼的催化循环,首次实现了芳基碳的C–SuFEx链接。
数学科学领域
在非Koszuloperad的极小模型方面取得突破
数学科学学院周国栋教授团队于2024年2月在AdvancesinMathematics上正式发表题为Koszulduality,minimalmodelandL∞-structurefordifferentialalgebraswithweight的研究工作,首次给出非零权微分代数的operad的极小模型,进而导出控制非零权微分代数形变的李无穷代数与微分代数的同伦版本,完整地回答了法国数学家Loday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代数结构的形变理论与operad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具体地确定控制代数结构的形变的李无穷代数与研究此代数结构的同伦版本。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由代数结构的operad的极小模型导出。对于Koszuloperad,其极小模型可由Ginzburg与Kapranov引入的operad的Koszul对偶理论给出。然而,如果定义代数结构的operad不是Koszuloperad,问题变得异常困难。
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学院杜冰教授团队发表在JournalofHematology&Oncology上的研究表明,FFAR2敲除可以显著降低MDSCs免疫抑制活性,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肺癌和黑色素瘤的进展。这些发现预示FFAR2可能成为抑制MDSCs、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潜在新靶点,在提升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开发“闻香”调控的基因治疗,实现“闻香治病”
发现新型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候选药物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团队与上海宇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开展产学研用创新合作,近期在美国化学会国际权威期刊ACSCentral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DiscoveryofthehighlyselectiveandpotentSTAT3inhibitorforpancreaticcancertreatment。
研究发现新型STAT3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YY002),证明其在包含胰腺癌在内多种肿瘤上具有显著抗肿瘤效果。YY002区别于多数已发现的STAT3抑制剂,其可同时抑制STAT3双功能磷酸化。
目前,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同意针对晚期实体瘤和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肿瘤开展临床Ⅰ期研究,现已经完成多例患者给药。该靶点全球尚无药物上市,有望成为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候选药物。
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
揭示亚洲龙脑香物种适应的分子基础与致濒机制
亚洲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高大壮观的龙脑香亚科植物以其巨大的体型著称,是亚洲热带雨林的单一优势类群。然而,目前四分之三的龙脑香亚科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陈小勇教授团队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通过高质量同源四倍体基因组组装和种群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龙脑香亚科植物适应热带雨林环境的分子基础及其濒危原因,为这类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
揭示外来植物的多维入侵机制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郭文永研究员团队提出一个多层级的多要素-生物入侵概念框架,并基于全球尺度外来植物的基因组大小、生态适应策略和经济利用价值等多种数据阐明了多维要素影响全球外来植物入侵的复合驱动机制。
地理科学领域
“我国华北平原霾污染成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硫酸盐是引发我国冬季大气霾污染的重要物质,然而关于大气中硫酸盐气溶胶形成机制的认识仍旧不清楚。地理科学学院王格慧教授团队通过实验室烟雾箱模拟并结合外场观测,系统揭示了过渡金属协同催化O2氧化SO2形成硫酸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定量比较了北京冬季大气硫酸盐的不同反应路径,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华北平原霾污染成因的认识。
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704)资助下,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环境地学领域期刊Environ.Sci.&Technol.。
从行政区划角度提出中心城市治理的优化路径
中心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集体成果《国家空间治理与行政区划2:中心城市治理》,立足于行政区划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的视角,探究中心城市行政区划的结构特征、演化规律、经济影响与优化路径,为提升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完成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国家空间治理任务提供科学支撑。
河口海岸科学领域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百年尺度地貌演化及地层层序模拟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亚平教授团队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Delft3D模型结合的方法,重建南黄海陆架海域水动力-沉积物-地貌-地层耦合模型,成功模拟辐射沙脊群1979-2059年的地貌、地层演化特征,该成果2月13日以Modelingmulti-decadalmorphologicalevolutionoftheradial-shapedsandridgesintheSouthernYellowSea,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地貌学期刊Catena。团队构建了沉积物多粒径组份的区域Delft3D模型,并采用长期积累的多源数据进行沉积动力要素、地貌及地层的验证。在地貌动力学方面,模型设置的沉积物粒级组分数量和粒级范围有突破;在沉积记录方面,模型的结果与潮汐环境沉积记录的粒度粗细层理印证良好。
解析颗粒物类型组成的光学信号揭示光学复杂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以东中国海为代表的光学复杂海域的颗粒物类型各不相同,在海洋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厘清河口-近岸-陆架海水体颗粒物的类型和组成,对于分类精准核查它们对海洋碳库和碳循环的贡献至关重要。
为填补这一观测空白,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芳教授团队基于现场光谱数据,建立了东中国海表层颗粒物类型光学分类模型,并建立了分颗粒物类型的颗粒有机碳估算模型。团队初步探索了东中国海表层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通过解析颗粒组成,实现了在光学复杂水域分类型颗粒有机碳遥感估算的创新和突破。应用解析颗粒物类型组成模型的分析成果有助于加深对受到强烈陆海交换影响的高生产力近岸颗粒碳循环的理解。
研究成果以DisentanglingParticleCompositiontoImproveSpace-BasedQuantificationofPOCinOpticallyComplexEstuarineandCoastalWaters为题,2024年1月26日正式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期刊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
药学领域
“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发布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是由药学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李洪林教授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晓玲教授团队、兰曼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临港实验室等6家单位共同开发。
该模型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为核心数据基础,以高质量中医药知识图谱为知识宝库,采用预训练和微调并结合检索增强生成和插件调用等技术,通过方剂推荐、中药性质解读、证候辅助诊断等实现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咨询、中医药知识图谱动态交互三大核心功能,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临床辅助诊疗和中医养生保健,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