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2021版解读及临床应用
一、国内血糖监测现状:
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放映降糖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但目前在院端POCT血糖监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使用多种型号血糖仪,操作人员培训状况差,质量控制意识淡薄,血糖仪监测结果与检验科血糖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不同品牌血糖仪之间存在差异,对结果的解释缺乏检验专业知识,结果报告不规范等等。
二、新版指南重点解读
(一)就精密度、准确度、可检测区间,抗干扰性能等细分指标,新版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性能要求,示例如下:
(三)明确质控要求,从室内质控,与生化分析仪的比对,室间质量评价(EQA)/能力验证试验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如在室内质控频次上,要求每个检测日至少进行1次质控,包含高、低2个浓度水平,这些细则的出台能够帮助院内POCT最大化“确保在控”。
(四)提出信息化管理要求,强调便携式血糖仪需能与医院信息系统(HIS)以及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相连接,或配备专用的管理软件,有助于实现全院室内质控的实时监控、试纸开瓶有效期的监控,满足医疗机构对便携式血糖仪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三、新版指南临床应用
张主任指出,POCT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糖尿病护理模式,患者除了在诊所或医院外,居家也可轻易完成POCT血糖监测。它又可以分为用于医疗机构的血糖监测系统(BGMS)和患者居家血糖自我监测(SMBG)两类。但基于患者的综合状况考虑,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养成定期居家血糖自我监测的习惯。
张主任也介绍了国内外现行标准中对于血糖准确度的要求。他指出,在2013年5月发布的ISO15197-2013标准中,对血糖仪的准确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以提升血糖仪准确度的达标率。对血糖仪系统的准确度具体考核为:使用600条试纸分3个批次进行测试。并根据所得血糖浓度将测试结果划分为大于及小于5.55mmol/L两部分,采用不同的准确度要求,具体如下:当血糖浓度≥5.55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误差在±15%的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5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误差在±0.83mmol/L的范围内。符合ISO15197-2013标准,即被出具官方证书的血糖仪,才能被认定“能提供可靠的数据,起到监测血糖的作用”。
作为案例,张主任还列举了一项由专业实验室团队进行的亚太地区血糖仪准确度测试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接受测试的19款亚洲品牌血糖仪中,瑞特血糖仪的准确性的达标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而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瑞特血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不仅全面符合新版指南中关于信息化的要求,还可灵活设定院内医护人员分级与权限;单科室血糖可做到精细化管理;多科室协同使用,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且具备全院高/低血糖危急分级分群管理,提供多种全院病患血糖动态分析图谱等全方位功能,有助于医院构建糖尿病院内外一体化管理方案,打破科室间数据壁垒,连通院内外信息,实现患者全病程管理,提高医院内部运营水平;对于医生而言,也有利于其打破时空限制,便捷管理患者,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的助益。
“瑞特血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我国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在糖尿病规范化治疗路径下创造三方‘共赢’的局面。”张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