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海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前,关于“当下的历史剧该如何创作”这一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大秦帝国”系列从2009年底电视台首播到2020年台网同播,11年里见证了数字化内容以及视频网站的崛起——这些作品的播出史也是媒介加速迭代史。从舞台、电视到融媒体,媒介之变引发受众心理及趣味之变,受众之变又显著影响了当今的历史剧创作。
资料图片
追剧者通过网络随时参与话题讨论
《大秦赋》台网同播之时,弹幕、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上的受众互动是迥异于学界讨论的另一番景象。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段落,弹幕会出现“秦王怎么不绕柱”“原来荆轲是人体描边大师”(网游术语,意指荆轲反复刺不中嬴政);初入秦国的李斯在酒楼兴致勃勃看热闹,被网友称为“秦朝吃瓜群众”,此后李斯在墙上写字引起相邦和秦王注意,又被观众封为“自媒体鼻祖”,该角色饰演者李乃文还在微博回复:“听很多人说李斯小嘴叭叭的,作为大秦最强饶舌,不要和我吵架”;饰演吕不韦的段奕宏哭中带笑的神态极其生动,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冲上热搜。
多屏竞争下,“古风景观”的美学水准大幅度提升
专业化观众“较真”历史细节
媒体融合带来知识交汇和集体智慧,也赋予了受众更大的媒介权力。观演双方的关系发生改变,观众对作品的主动介入性更加明显。在审美共识的基础上,很多历史剧观众在戏里戏外热衷于对正史或稗史的“考古”:从《大秦赋》中秦军攻打邯郸城的投石机和布阵,到《燕云台》里辽国的双手交叉抱胸问候礼、大婚跨马鞍礼;从《成化十四年》细致描写的古代美食烹饪,到《长安十二时辰》还原的盛唐长安街市,以及虚构角色与历史原型人物的一一对照。观众一边看剧,一边随时跨媒介调取大量背景资料,饶有兴趣地比对、考证、找问题。
对创作来说,面对如此“较真”的观众,首先作者需要严谨的历史观。其次是需具备深厚的历史素养,进行大量深入的案头准备工作。至少在历史细节层面不要粗制滥造,拍出古装“雷剧”。最后是对艺术虚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模仿,历史剧不是历史科教片,追求历史细节真实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个逼真的历史氛围,它最终还要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编写。在历史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历史细节元素的真实是促使观众相信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和“应该如此”的诗性逻辑。创作者在杜撰言辞和添枝加叶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惊奇”,也要“不失为逼真”。
观众习惯碎片化解读并期待获得二次创作机会
历史剧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其创作提倡在古代故事中透射出当代意识。因网络文学、游戏对受众的影响,当前一部分历史剧沉郁浪漫之风在减弱,“悦志悦神”的美感退化为升级打怪的“爽感”。但也应看到媒体融合催生的跨屏吐槽、戏谑以及关联式阅读,有力地促进了多元文化,构筑起平等和理性的当代精神。于是,在权谋宫斗之上,我们领略《军师联盟》司马懿与杨修辩论时喷薄而出的士大夫的思辨力和“建安风骨”,赞叹《清平乐》君臣戏里宋仁宗的仁与礼,以及晏殊、范仲淹、韩琦诸名臣的直言敢谏;在悬疑推理之上,《成化十四年》的唐泛和《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捍卫公平公正之道,也让我们心有戚戚焉;在偶像言情之上,《琅琊榜》的梅长苏为天下昌明而耗尽余生,《天盛长歌》的宁弈与凤知微为家国命运放弃一己私情,《楚乔传》的楚乔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盛明兰面对权贵不卑不亢,这些角色和主题情节都深度契合了当代观众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一扫肤浅、焦躁和“丧”文化之气。总之,历史剧描写的古代人睿智、儒雅又坚守的品格,以礼相待的交往方式,对公正秩序的追求,还有治学济世的胸怀抱负,都是当代社会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