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湖州市积极响应中央决策部署,整合报业和广电集团,组建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并于2022年成功入选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中心于2020年4月正式上线市级全媒体融合平台“南太湖号”,先后开展四轮改革,将“南太湖号”从新闻发布平台转变为互联网应用平台。截至目前,“南太湖号”总用户数超375万,日活用户近11万,客户端媒体融合指数排名全省前列。
一、打造湖州本地的“今日头条”
作为反映人民心声的主流舆论阵地,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动打通媒体平台界限,强化“南太湖号”首发原则,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内容供给变革与创新,打造新闻内容聚合发布新模式。
推动采编流程一体运行。中心成立后,将原先捆绑在传统媒体业务上的人力、技术等资源逐步向移动端主产品转移,通过流程保障进一步优化按需供稿、分类选稿的实操机制,实现内容生产流程的一体运行。2021年8月,中心正式上线集“策、采、编、审、发、评”于一体的融媒体采编业务系统,实现500多名一线采编人员全员无障碍使用,形成具备指挥调度、策划选题、内容生产、审核发布、评估反馈功能的“数智传媒大脑”,有效搭建起信息共享、内容互通和一稿多发的运转枢纽。
打通信息发布第一通道。将“南太湖号”从原本的单一部门解放出来,实行各媒体平台单元负责制,让客户端成为“自留地”和“赛马场”。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中现有存在关联纽带的栏目节目,进一步强化融媒策划、一次采集、分类编辑、有序刊播,促使小屏成为传统频道栏目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由文字记者和特定主播联手打造“音视频+文字”模式、研发并建设“南太湖号”广播专页等方式,既做强了优质内容品牌,又提升了自有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打造百姓生活的“超级入口”
为更好地实现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南太湖号”逐步探索以支付为核心的应用生态,目前已汇集基于本地生活场景的应用服务118项,全面服务于市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一机走遍全城”。
自建支付体系,解决“留得住”的问题。为了破解用户资源拓展难、平台资源聚合弱的关键难题,“南太湖号”自建支付体系,推出“南太湖钱包”功能,在线下,平台积极拓展本地合作餐饮商户,打造移动端电子化钱包,目前支持使用南太湖号钱包支付的商户近1万家。在线上,南太湖号打造线上商城,汇集“饿了么”“美团”“浙北全球购”“山姆代购”等大牌产品,均支持钱包支付。目前,平台已有近60万钱包用户,日均流水已达100万元,为客户端有效连接本地用户奠定基础。
拓展场景服务,解决“用得好”的问题。在政务服务方面,“南太湖号”目前已接入政务公开、易企帮、不动产缴税等7大板块,其中民意直通车、政务公开、文明实践三个板块分别接入了97个行政部门,实现了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直接互动与沟通。在生活服务方面,打造民生服务、教育服务、媒体服务三大板块,推出全省首个“预付式消费”监管服务平台——“预付安心宝”,上线“工会服务”“邻里”“业主之家”等应用场景,让服务多维度触达每位市民。
技术自主可控,解决“管得牢”的问题。为摆脱外部技术桎梏,中心组建起一支52人的技术团队,主动对客户端底座进行整体迁移,全面升级原有技术底盘,实现完全自主研发,实现了从“借力”到“自力”的转型升级。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与湖州市大数据局开展战略合作,将数智传媒大脑与城市大脑对接,接入各类民生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等,建成数据驱动型的智能采编平台、智慧媒资库和传媒智库矩阵,催生新模式、新场景,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新期待。
三、打造社会治理的“最强外脑”
线上社会治理平台建设是近年来湖州传媒数智化技术应用的典型成果,创新打造市域融媒体舆论监督《看见》栏目,以应用场景“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助力市域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完成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
构建群众参与新模式。坚持以“群众觉得”为出发点,以“群众所指”为着力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自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一是让百姓出题。畅通市民《看见》爆料收集渠道,举行市民《看见》座谈会,推出热聊话题,向“挑刺”达人、热心人士、社区网格员等征集问题线索。二是邀百姓参与。成立《看见》市民观察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市民作为观察团,考察曝光整改现场,提出意见建议。三是请百姓评价。设置“百姓评议”板块,收集百姓投票、留言和评价,及时掌握《看见》报道质量和属地、部门推进问题整改成效。
柏建华表示,下一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媒体的“互联网化”,赋能基层治理,从运营媒体向运营城市迈进,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系统性变革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