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损伤处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荣福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课是辐射损伤处理。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电离辐射对机体作用的机制,第二个部分电离辐射对机体主要系统的损伤效应。
第三个方面是机体辐射损伤效应及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看一下电离辐射对机体作用的机制,我们知道电离辐射所致机体的损伤的原理目前来说不是完全清楚,射线作用机体它产生电离最终导致病理、生理、生活和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所以大多学者都认为这种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以一定阶梯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从当受到照射以后射线与物质相互的作用能量必须吸收,以及这个分子电离和激发分子结构的改变到机体的生理生化代谢改变,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当然这就会产生机体的功能衰竭以及死亡。
我们看一下放射损伤的阶梯过程它可以划分为原发和继发作用,但是原发和继发作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解,他们之间相互交叉重叠,总得来说辐射损伤是射线对机体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的发展结果。
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原发作用原发作用是指射线作用机体以后在细胞内进行了能量吸收、传递和转换以及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微结构的损伤和破坏这样的一个原始的过程。
继发作用是指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发生了机体内蛋白、核酸、脂肪、脂蛋白及酶大分子的损伤,当然还有其他引起生物分子功能破坏的直接作用有辐射产生活性成分引起损伤的间接作用,由氧、效应和自由基引起的一些损伤。
我们看一下辐射类型,大致是来自于第一个方面职业照射,职业照射顾名思义就指在工作当中遭受到并且是由于工作引起的辐射,比如说核电站、核素的生产、加工使用部门等,第二个方面来自医疗照射,指受检者或者病人在接受诊断和治疗过程当中受到的辐射,比如说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需要医学影像如X射线、CT核医学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象S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PET检查以及血管造影放射治疗等。
还有来自于公众的照射这些照射是包括所有其他的照射,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射线、土壤或者岩石当中发出来的射线我们经常由于出差、远行还要坐飞机可能也会受到天然本体的辐射。
专利名称:叔丁基对苯二酚在治疗或预防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用途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发明人:彭瑞云,胡韶华,王惠,高亚兵,董霁,赵黎,郝延辉,周红梅申请号:CN201510420202.6申请日:20150716公开号:CN105078933A公开日:20151125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叔丁基对苯二酚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该药物用于治疗或预防微波辐射所致的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叔丁基对苯二酚可以有效治疗或预防微波辐射所致的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地址:100850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国籍:CN代理机构: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代理人:李志东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综述核素示踪技术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张苏蕾王荣福恶性淋巴瘤(lymphoma)是发生于淋巴结和结外部分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唱Hodgkin′slymphoma,NHL)。
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美国20~39岁男性和80岁以上的女性,NHL的死亡率都排在第五位[1]。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发病率为6畅91/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的前十位。
特别在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淋巴瘤排在第2位,仅次于鳞状细胞癌[2]。
恶性淋巴瘤以复杂性、难治性、易复发性为特点,必然要求在诊断治疗上有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对比CT和MRI,核素示踪技术的富有创造性的发展适应了这一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用具为特异性及靶向性分子探针),真正做到了在分子水平诊断和治疗淋巴瘤[3]。
本文通过对有关核素示踪技术的显像剂、显像仪器及显像特点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并进一步总结这项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的新进展,对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一、核素示踪技术的显像剂与显像设备分子显像剂及显像仪器是核素示踪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唱Fluoro唱2唱Deoxyglucose,18F唱FDG)显像剂,是核素示踪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最常使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利用恶性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水平高,在病变早期能够较正常细胞摄取更多18F唱FDG的特点,及时做出诊断。
包括18F唱FDG在内,已知其他的显像剂的种类及参与的肿瘤生物机制见表1[4唱5]。
近年来,核素示踪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像仪器,正向着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
背景放射性药品是一种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而成的药品,具有辐射治疗的独特优势。
其通过放射线的释放,对特定部位产生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品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比如癌症、甲状腺功能障碍等。
疗效评估是对放射性药品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对于推动放射性药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分析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例回顾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涉及1000例不同疾病患者,其中癌症患者占70%,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占20%,其他疾病患者占10%。
疗效评估经过放射性药品治疗后,癌症患者中有60%的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20%的患者病情稳定,10%的患者病情没有明显改变,剩余10%的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中,90%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得到正常调节,10%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仍未完全恢复。
其他疾病患者中,50%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30%的患者病情稳定,20%的患者病情无改变。
不良反应在放射性药物治疗过程中,共有10%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等轻度不适。
不良反应程度一般轻微,无生命危险。
结论通过本次疗效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放射性药品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对60%的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的效果。
2.放射性药品对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0%。
3.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放射性药品也有一定的疗效,对半数以上的患者病情有改善作用。
4.不良反应在放射性药品治疗中较为少见,且一般为轻度不适。
5.需要进一步完善放射性药品的研发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望放射性药品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治疗优势的药品,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放射性药品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符合线路探测正电子成像与临床》出版佚名【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36)006【摘要】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荣福教授主编的专著《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与临床》于2004年9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本详细介绍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的专著,对当今先进的核医学显像技术——正电子成像,特别是对利用符合线路SPECT实现这一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做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促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放射性药物基本知识,以便今后更好地利用核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
【容要点】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
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如99mTc、131I等)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Tc-双半胱乙酯(ECD)、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组成,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治疗时利用核射线可被探测及其辐射作用,同时利用被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性能决定其在体分布而选择性积聚在正常或病变组织。
本章节主要介绍放射性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体定位机制、放射性药物的制备与质控、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放射性药物发新进展,重点为99mTc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质控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