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杂志》官方网站

(1.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026000;2.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1460;3.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郑州市,450001)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发建设环境影响生态恢复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土地、生态、环境等带来系列影响,造成土地的压占、挖损、塌陷,并随之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污染、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1-5]。客观地监测、评估与研判开采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矿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意义[6-8]。胜利一号露天煤矿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蒙东基地胜利矿区规划煤矿之一[9],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郊,采矿权面积为34.36km2。东南距锡林浩特市区约6km,是胜利矿区总体规划确定且经过原国家计委批准矿区内首先开发的露天煤矿,承载着带动锡林郭勒盟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

(1)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管理思想及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国家和内蒙古地方的有关环保法规、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依据,紧密结合煤炭工业行业的特点和研究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以科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开展了本次评价工作。

(2)在对现有工程情况及已经造成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摸清新、老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状况与生态环境影响情况,以“以新带老、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为原则、以控制污染排放与减缓生态破坏为重点,综合采用类比和实地监测的方法,对露天煤矿的建设开发给各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为露天煤矿的建设与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当前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在废气、废水、固废和噪声污染等方面与环保验收相比较时已有所变化,因此重点对矿区现有的污染源进行了现状调查,并依据污染源和污染监测数据进行现状评价。

(4)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努力推动清洁生产工艺的实施,探讨矿坑水等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可行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矿井周边草地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的方案以及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案,将本研究区建设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煤矿。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目前实际影响的范围以及将来可能影响到的环境范围,确定评价范围为采矿权面积及外排土场外扩1km,铁路环线两侧外扩0.2km形成的闭合范围,整体面积达74.69km2。根据露天采矿的特点及露天煤矿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已经开采区的影响范围,确定地下水评价范围为东部以古河道中心线为边界,其他为边界外1.9km左右,确定调查范围为82.56km2。

通过对10余年来胜利一号露天煤矿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分析,同时通过搜集煤田其他矿区的资料,主要利用前后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辅以叠图法进行回顾性评价。分析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地形地貌等。

胜利一号露天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大范围的损毁土地。因此现场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周边未开采区作为类比区调查,重点调查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情况;二是对矿区建设情况以及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重点调查损毁土地现状、生态恢复主要措施以及效果。采用1∶50000地形图和GPS定位相结合的方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图,重点调查外排土场、内排土场复垦现状、工业场地及铁路沿线绿化。

排土场占地面积/km2排土量/Mm3最终排弃标高/m总排弃高度/m台阶高度/m最终松散系数最终稳定边坡角/(°)台阶/个北排土场1.082235.49104060151.1184南排土场1.779561.81104075151.1185沿帮排土场5.1962200.00109090151.1186内排土场4.6158280.00980180151.11812

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卫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将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7个一级类型和9个二级类型。研究区7个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各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如图1所示。利用分类结果统计研究区不同时期评价范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见表2。

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胜利露天煤矿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等农用地以及采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之间的转化。在建矿初期,随着工业场地的建设以及采矿范围与外排土场范围的扩大,天然牧草地逐步转换为采矿用地以及裸地。在2010年之后,随着排土场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排土场逐渐恢复为具有生态效益的林地或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排土场压占区逐步转变为其他草地以及其他林地。

通过资料查阅与现场调查发现,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在2005年开采前草原生态环境已呈现退化趋势,周边从原来大部分以克氏针茅(Stipakrylovii)、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羊草(Leymuschinensis)为主的克氏针茅草原逐渐过渡到以克氏针茅、糙隐子草、杂草类为主,且人工植被比重逐渐增加。

图1各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布

表2不同时期评价范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

土地利用类型2005年面积/km2占比/%2010年面积/km2占比/%2013年面积/km2占比/%2016年面积/km2占比/%耕地旱地2.763.702.363.162.363.162.363.16林地其他林地0.000.000.230.310.230.310.230.31草地天然草地67.5490.4352.1269.7935.9848.1726.5235.51其他草地0.000.003.494.688.7311.6819.8126.53工矿仓储用地采矿用地2.092.808.3811.2214.9920.0723.0830.90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0.350.470.370.500.370.500.370.50交通运输用地公路用地0.250.340.340.450.340.450.340.45铁路用地0.000.000.140.190.140.190.140.19其它土地裸地1.702.277.269.7211.5515.471.84-总计74.69100.0074.69100.0074.69100.0074.69100.00

随着胜利一号露天煤矿与周边其他煤矿的开采,露天煤矿周边天然植被以克氏针茅群系为主,在锡林河漫滩和湖盆低地等处有芨芨草盐化草甸分布,在周边区域高平原上分布有羊草群系以及多根葱群系。经过多年开采,除煤矿周边部分地段仍保持天然植被外,排土场均被人工植被所覆盖。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为草地面积减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系统逐步演变为含人工林、农田、交通、居民及工矿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在未受采矿直接扰动的矿区周边区域,由于天然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基质及人为活动的影响,随着水分较大的草甸土向典型草原灰钙土、再到砾质石化土壤逐渐变化,其对应生长的植被也由低湿地群落向低湿化的克氏针茅和羊草为主的典型草原逐渐转变成以中生化的大针茅为主的草原植被、最后出现了砾石质化的小针茅和多根葱群落。

环评阶段与本次后评价煤矿周边植被状况见表3。

基于选取的Landsat影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反演评价区域的植被覆盖度。NDVI是利用绿色植物强吸收可见光红波段和高反射近红外波段特点,将植被与其他地物在遥感影像上形成强烈差异,进而指示植被生长状态及覆盖情况,其计算公式见式(1):

(1)

式中: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

NIR——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

R——红光波段的反射率。

近些年一些学者[15-21]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fc),其计算公式见式(2):

(2)

式中:fc——植被覆盖度,%;

NDVIsoil——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

NDVIveg——完全由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

笔者选定土地利用单元内累积频率为0.5%的值为NDVIsoil,土地利用单元内累计频率为99.5%的值为NDVIveg。

将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fc分5级,即裸地(fc<10%)、低覆盖度草地(10%≤fc<30%)、中低覆盖度草地(30%≤fc<45%)、中覆盖度草地(45%≤fc<60%)、高覆盖度草地(fc≥60%),各时期植被盖度分布如图2所示。不同时期各植被覆盖度类型面积及所占比例见表4。

由图2和表4可以看出,胜利一号露天煤矿2005年环评时期,裸地面积仅占评价面积的10.56%,随着开采工作面的推进以及排土场对草地的压占,2010年和2013年裸地面积及占比整体呈增加趋势,2016年随着外排土场全部完成生态恢复,裸地面积占比降低,而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草地占比均显著增加。

表3环评阶段与本次后评价煤矿周边植被状况

评价阶段群丛分布范围群落数量特征2005年环评阶段克氏针茅、糙隐子草、冷蒿锡林河以西高度15~20cm,群落总盖度15%~25%冷蒿、糙隐子草、寸草苔草原锡林河两岸高度6~8cm,群落总盖度10%~15%盐生草甸芨芨草甸锡林河河漫滩的盐化草甸高度60~120cm,总盖度30%~40%本次后评价阶段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大针茅、小针茅、杂类草评价区大部分地区高度30cm,群落总盖度30%芨芨草盐化草甸锡林河漫滩和湖盆低地高度70cm,群落总盖度70%

图2各时期植被盖度分布

表4不同时期各植被覆盖度类型面积及所占比例

植被类型2005年面积/km2占比/%2010年面积/km2占比/%2013年面积/km2占比/%2016年面积/km2占比/%裸地7.8910.569.7313.0312.1116.2110.5214.08低覆盖度草地33.3644.6631.7042.4415.3020.4822.4930.11中低覆盖度草地23.7731.8325.1733.7028.2937.8833.4244.74中覆盖度草地6.438.615.427.2615.3020.496.448.62高覆盖度草地3.244.342.673.573.694.941.832.45总计74.6910074.6910074.6910074.69100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周边土壤侵蚀目前以风蚀为主,各时期土壤侵蚀分布如图3所示,各时期土壤侵蚀变化见表5。

表5各时期土壤侵蚀变化表

侵蚀程度2005年面积/km2占比/%2010年面积/km2占比/%2013年面积/km2占比/%2016年面积/km2占比/%微度侵蚀3.384.525.377.195.277.053.624.85轻度侵蚀15.4420.676.198.2810.6414.2419.6026.24中度侵蚀54.5072.9646.4262.1541.7255.8537.0649.62强烈侵蚀1.381.8516.7122.3716.5022.0913.8418.53总计74.6910074.6910074.6910074.69100

由图3和表5可以看出,2005年环评阶段土壤侵蚀模数较低,到2013年随着采掘场剥离岩土覆盖层和排土场压占,对原地貌的剧烈破坏,同时形成排土场边坡和平台等再塑地貌,使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加大。2013-2016年之间,外排土场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且内排土场已完成分期生态恢复工作,工业场地内扰动地表采用工程整治和林草植被恢复,铁路专用线边坡采取了沙障防护并在沙障内撒播小叶锦鸡儿、沙米、苜蓿、披碱草、羊柴等植物种子。因此2016年与2013年相比,矿区土壤侵蚀模数逐渐减少,水土流失情况较原地貌也有明显好转。

图3各时期土壤侵蚀分布

本次后评价收集了2004年、2011年、2015年、2017年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及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图如图4所示。

监测结果表明,锗矿机井水质变化不大,铁、锰及氟化物超标,其他监测点表明区域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和总硬度有所下降,氟化物和锰仍然超标。经分析,与区域背景值有关。

图4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

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在2004-2012年,预先疏干地下水量逐年增加,对锡林河河谷第四系潜水影响较大。矿坑涌水以采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地下水降落漏斗,最大影响范围为采坑外约1900m。2018年4月份,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停止了预先疏干地下水,矿区地下水位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

(1)胜利一号露天煤矿的开采导致了当地地形地貌发生了局部的改变,使原高平原地貌在人工干扰下转为采掘场区的人工挖损地貌,排土场表现为边坡与平台相间的人工地貌。

(2)土地利用现状出现了局部变化,随着工业场地建设以及采矿范围与外排土场范围的扩大,天然牧草地逐渐转变为采矿用地以及裸地。2010年之后,随着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矿区工业场地、排土场逐渐恢复为具有生态效益的林地或草地。

(3)随着采掘场剥离以及排土场边坡、平台地形的重塑,对原地貌进行了剧烈破坏,使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加大。但随着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矿区土壤侵蚀模数逐渐减少,水土流失状况有了改善,矿区植被覆盖度有了提升。

(4)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5)需要提出相应的生态综合整治和地下水防治优化措施,降低煤炭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汉宏,王金金,翟正江等.准格尔矿区露天矿开采扰动效应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5):87-92,119.

[2]卞正富,雷少刚,金丹等.矿区土地修复的几个基本问题[J].煤炭学报,2018,43(1):190-197.

[3]徐嘉兴,李钢,余嘉琦等.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3):252-258.

[4]范立民,向茂西,彭捷等.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地下水对高强度采煤的响应[J].煤炭学报,2016,41(11):2672-2678.

[5]陈怡先,姜小三,王勇等.基于GIS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4):1642-1652.

[6]张正鹏,武文波.基于GIS技术的沈阳矿区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监测[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0):38-41.

[7]彭燕,何国金,张兆明等.赣南稀土矿开发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J].生态学报,2016,36(6):1676-1685.

[8]胡玉玲,王萍,张雷雷等.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496-498.

[9]张洪.胜利一号露天矿内排前端帮6#煤优化开采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18,33(5):24-27.

[10]李全生.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22):7049-7053.

[11]陈倩云,安婷莉,王玉宝等.我国北方重点煤电基地发展伴生的水资源压力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9,37(7):30-34.

[12]胡振琪.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1):25-35.

[13]杨汉宏,王金金,翟正江等.准格尔矿区露天矿开采扰动效应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5):87-92,119.

[14]王忠鑫,王金金,王卫卫.露天矿开采扰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露天采矿技术,2018,33(2):11-15.

[15]李晶,崔绿园,闫萧萧等.草原矿区长时序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对比分析[J].测绘通报,2019(8):130-134,157.

[16]闫萧萧,李晶,杨震.2000-2016年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动态监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6):121-129.

[17]黎良财,邓利,曹颖等.基于NDVI像元二分模型的矿区植被覆盖动态监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6):18-23.

[18]谭学玲,闫庆武,王瑾等.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8,37(6):1645-1653.

[19]刘英,侯恩科,岳辉.基于MODIS的神东矿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趋势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7,29(2):132-137.

[20]张世文,宁汇荣,许大亮等.草原区露天煤矿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233-241.

[21]李恒凯,雷军,杨柳.基于Landsat影像的离子稀土矿区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0):267-276.

WangDangchao1,ShenYingying2,YangZhen3

(1.ShenhuaBeidianShengliEnergyCo.,Ltd.,Xilinhot,InnerMongolia026000,China;2.HenanCollegeofTransportation,Zhengzhou,Henan451460,China;3.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01,China)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large-scaleopen-pitcoalmineresources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thispapertookShengliNo.1Open-pitCoalMinetoconductposteval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discussedtheinfluenceofopen-pitcoalmin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ntopography,landusestatus,vegetation,soilandgroundwater.TheevaluationresultsshowedthatShengliNo.1Open-pitCoalMinehadbroughtacertainimpactonthelocalecologicalenvironment,buttherelevantprevention,controlandtreatmentmeasurescarriedoutbytheminealsoeffectivelyalleviatedaseriesofimpacts,andtheecologicalrestorationofthecoalminehadachievedgoodresults.

Keywordsopen-pitcoalmin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effect,ecologicalrestoration

中图分类号TD99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项目(2016YFC0501109)

引用格式:王党朝,申莹莹,杨震.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煤炭,2020,46(1):58-66.WangDangchao,ShenYingying,YangZhen.Evaluationoftheimpactof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ShengliNo.1Open-pitCoalMine[J].ChinaCoal,2020,46(1):58-66.

作者简介:王党朝(1982-),男,陕西周至人,汉族,工程师,主要从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工作。E-mail:214296808@qq.com。

THE END
1.热点新闻回顾(9.3~9.9)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是我国首个集遥感数据要素、质量评价和价值评估为一体化的空天数据要素综合性服务平台。 本次“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评估服务平台”上线的地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要素产品包括30种全球和区域卫星遥感产品,采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A0NTEyNQ==&mid=2247588100&idx=5&sn=36588714132b9d43ae4f066d446a90c9&chksm=ff1750d61c59993347fb607894cc0c7b85999d943b14d3e49e96aca4c6af99c135fe390943c7&scene=27
2.免费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收起资源包目录 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rar (6个子文件) 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 lucc2020.tif.vat.dbf 908B lucc2020.tif.aux.xml 1KB lucc2020.tfw 81B lucc2020.tif.ovr 787KB lucc2020.tif 2.16MB lucc2020.tif.xml 538B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43497642/89739510
3.关注中国(京津冀)绿水青山指数发布,以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生态空间状况推介会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还发布了遥感智能实用变化检测系统、遥感影像人机协同智能解译系统、大区域地表形变卫星InSAR高精度监测、多模态遥感数据集成的三维实景智能重建软件、地理实体MA标识节点、自然资源统计分析与评价平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平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关键技术与实践、无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67847
4.中国(京津冀)绿水青山指数发布,以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生态空间状况推介会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还发布了遥感智能实用变化检测系统、遥感影像人机协同智能解译系统、大区域地表形变卫星InSAR高精度监测、多模态遥感数据集成的三维实景智能重建软件、地理实体MA标识节点、自然资源统计分析与评价平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平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关键技术与实践、无人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65184
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全国数据有1980年(1970年代末期)、1990年(1980年代末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和2020年 10期。http://gisrs.cn/infofordata?id=09750d85-0970-4f49-aa85-004c3742e943
6.1980年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经数据名称:全国30米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数据 1980年-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669274-1-1.html
7.时间表+实施方案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来了房产资讯(一)开展遥感监测 在2020年年底(2020年11月-2021年1月为主,北纬42度以北等冬季冰雪覆盖区域适当提前至8月)时间段内,组织采集覆盖全国的最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三调”初始调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加工制作分县(市、区)正射影像图;利用正射影像图与“三调”统一时点数据库进行比对,内业提取疑似建设变化图斑、疑https://www.fang.com/news/2020-12-18/38128106.htm
8.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动态制图—中国智慧遥感制图iMap(China)1.0高分辨率产品,如30 m和10 m精细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图(FROM-GLC,FROM-GLC10)(Gong等,2013,Gong 等,2019)、30 m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Chen 等,2015)、中国多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Liu 等,2005;Zhang 等,2014;Xu 等,2018)、美国国家土地覆被数据库(NLCD)(Vogelmann 等,2001;http://www.jors.cn/jrs/article/html/202101009
9.全国土地利用数据服务土地资源类数据服务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包括2023年、2022年、2020年、2018年、2017年、2015年、2013年、2010年、2008年、2005年、2000年、1995年、1990年、1980年十期,包含耕地、 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6个一级分类,25个二级分类数据服务。http://www.dsac.cn/DataProduct/Detail/200804
10.中国1km土地利用数据19802015.zip数据大小:6.54GB 上传者:qq_67479387时间:2024-10-2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1km全国合并2020年.zip 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1km分辨率,合并为一张栅格,方便使用 上传者:m0_46582608时间:2022-06-11 全球地形1kmDEM拼接数据.zip 全球1km网格的dem地形数据,可用于全球尺度的相关分析与底图。 https://www.iteye.com/resource/weixin_44561468-12342812
11.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平台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是以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构建的中国国家尺度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数据包括20世纪70年代末期(1980年)、80年代末期(1990年)、90年代中期(1995年)、90年代末期(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2018年https://www.resdc.cn/DOI/DOI.aspx?DOIID=54
12.2020年中国30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2020年中国30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土地覆盖(LC)决定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水和碳循环。准确的LC信息是环境和气候研究的基本参数。考虑到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物流中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续和精细的LC监测是迫切需要的。然而,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样本和计算能力,由观测图像产生的高分辨率http://www.dilitanxianjia.com/13540/
13.全国30米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享下载(19802020)上善若水20211980年-2018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8、2020共9期30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二级分类支持Arcgis、Envi显示 数据精度:30m 数据类型:栅格数据 数据范围:全国(含港澳台) 数据分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类型以及25个二级类型。q:1972https://www.cnblogs.com/qingyang2021/p/15060010.html
14.中国典型城市遥感监测数据库发布反映近50年城市时空变化特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1972—202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长时序、高频次的特点,反映了近50年中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 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过程以及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国土资源团队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依托,在全国范围资源https://zmt-m.hljtv.com/news_details.html?id=284430
15.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土壤数据农业数据行政区数据GIS本文对GIS行业相关的综合数据获取网站加以整理,包括但不限于遥感数据、气候数据、土地数据、土壤数据、农业数据、行政区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等。数据较多,大家可以直接通过下方目录加以总览;点击数据前对应的“网址”二字即可直接跳转。如果出现本文打不开的情况,说明我刚刚对本文加以更新,从而文章处于审核状态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04817
16.1990年—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译 具体地,生成1990年、2000年及2010年的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专题图是以中国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为参考(张增祥 等,2012),对比前后两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目视地物动态变化,在2018年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专题图的基础上,对动态图斑进行数字化勾绘,并为该动态图斑添加动态类型编码。而生成的2020年红树林http://dx.doi.org/10.11834/jrs.20211033
17.《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全文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运用大数据,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一、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大数据采集体系 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采集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质量。建设高分统计应用系统,利用遥感、无人机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18.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农业研究所(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4、资源及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监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三调外业 5、数据库建设及信息系统开发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6、国土空间规划、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http://www.chinawestagr.com/homepage/showcontent.asp?id=641
19.最全GIS数据网站合集!简介:中科院建立的资源环境科学数据集成、派生、共享与数值模拟的平台。数据与我国现状契合度很高。 06.名称:土地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 网址:http://tddc.mnr.gov.cn/to_Login 简介:以行政区为划分依据,提供包含土地利用数据在内的多种数据。 07.名称:Natural Earth http://www.landscape.cn/article/66782.html
20.2016年成果简介本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案例区,将环境卫星遥感数据、高光谱数据与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耦合,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长时间序列的影像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期间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土地利用、生态状况动态变化信息,摸清生态系统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实验室土壤光谱数据采集及分析测试,http://www.hagis.cn/results/show-253.aspx
21.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多领域、多环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为政府部门、行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用户,分类提供多平台、多时相、多尺度、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站式遥感数据、信息、服务,可有效降低用户生产、研发、管理及使用成本和对软硬件设备的依赖,支撑用户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地表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管理http://2022nh.csgpc.org/detail/19035.html
22.土地利用数据农作物种植面积非粮化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作物长势数据禾【电话010-53689091】是针对时空大数据的生产加工、挖掘分析、分发共享的 一站式服务平台。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使数据在流通中不断增值,并 提供行业级的大数据共享服务。包含土地利用数据、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遥感监 测、非粮化、农作物长势产量、dhttp://databox.store/
2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心得(精选6篇)自2010年起,国土资源部采用遥感监测手段,采用固定模式的工作流程,组织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这种每年年底采用国家遥感监测资料下发后集中力量进行调查、统一时点变更的办法进行数据更新,在保障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一年一变”的更新模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ogt2d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