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了学校给我们推荐一本书,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读后收获挺多的。
书中说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罗增儒先生认为:“数学学习中真正发生数学的地方都一无例外地充满着数学解题活动。”原来要上好一节数学课,是很讲学问的。
备课成为有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专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应用。”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备课时要结合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情融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更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著名的教育心理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果不了解学生,总以为是、一厢情愿、按部就班的实施教案,不仅会导致教学效低下,还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上课是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上课面对的是人,更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差异的、正在成长的刚踏入学龄的儿童。老师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上课服务,更要让学生受到启发、吸取到知识、能够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备课,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上课、准备上课——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精神”“思想”除了一贯的“爱岗敬业”外,还有一层就是“新课程理念”,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怎样做才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呢?
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1)确立三维目标。
(2)熟记学段目标。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练习,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综合练习,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十分有益。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资源库。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教案内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标、方向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是“五符合“,即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符合40分钟容量。
2、基本的教学程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以及教材特点,安排一节课的先后次序。
3、问题设计。以提出问题(包括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来调动学生、深化理解、促进思维、推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少而精。
4、练习设计。
5、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归纳,科学合理地总结出规律和做法,并广泛运用到实际之中,开展创造型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只有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平衡以及和谐的整合,才能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思维接受能力,对问题加以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课后反思很重要,教学反思也一样重要,教学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机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