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企业只有“平台化或被平台化”两条路

总部如何搭建平台,往往是一个最大的难点。

可以看到,如今,Google或是腾讯、华为、美的一类的企业都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的。阿里提出了StoBtoC,就是指平台(S)服务于B端(企业)和C端(消费者)。所以,未来的组织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总部管理平台,这是指平台化。同时要有各个事业群(自主的业务单元,BU),然后是各个项目形成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即是平台化的组织。

但是,平台化也不仅仅是指平台化的组织,它还包括平台化的管理系统,或者叫平台化的经营,这两者要区分开来。比如滴滴打车,它就是平台化的管理,因为所有的车都是司机个人的,他是带着车加盟到这个平台中来的,接受平台化的管理,包括阿里和温氏都是这种模式。所以,从组织模式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也要加以区分。

在工业革命时期,传统的组织强调有序,而未来的组织则强调生态。在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当中,要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与生态化的组织相比,传统的组织更像是一个有围墙的、精心修剪过的花园。而在互联网的非线性管理机制下,企业与用户处于平台化的生态圈当中,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是更加复杂和网络化的生态关系。在工业化时代,强调修剪过的花园,而我们所强调的未来的组织,所谓的与用户融合的生态圈,它是相互之间的交融与融合,组织变得更复杂,更加立体化和网络化,这是平台化企业的共同特点。

由此可见,搭建平台就成了最大的难点。哪些权力要放在平台上,哪些权力要放下去?企业所建立的平台到底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中心内部的交易如何实现?原有的业务流程全部要推倒重来,那么,新的游戏规则和业务流程如何制定?所有这一切的调整都会触及到利益的分配,也一定会遭遇到某些人群的抵抗。所以,选择的过程会极为痛苦。也正因为如此,美的的改革也是步履维艰,但它确实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事实证明,不论过程有多少艰难险阻,未来的组织一定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的模式,这是当前企业转型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

比如,现在已经出现了超柔的电视显示屏。几名从斯坦福回国创业的博士共同创办了广东的柔宇技术,可以把电视屏幕做到像纸一样薄。未来,电视影像可以直接在壁纸上显示出来,通过声控或者其他方式即可开关,甚至可以达成意念控制。这是科技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但事实又是如何呢?当人机大战进行到第四场时,柯洁与AlphaGo由对弈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共同对垒另外两位世界围棋冠军。这场比赛就是要考察机器人是否有自主思维,会不会服从于人的指令。结果,当比赛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AlphaGo通过计算判定我方必输,于是它准备放弃比赛。但是它的人类队友柯洁并没有觉察到败局已定,他还要继续博弈。

按照Google的设想,机器人应该配合人的想法,并帮助人类完成他的目标。但是,出人意料的是,AlphaGo“坚持己见”,急于弃权。于是它故意出错招,只用了两步,就迫使柯洁承认了失败。这说明,机器人已经呈现出反抗人类指令的迹象,它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它告诉我们,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在飞速增强,并有可能发展到人类对之无可奈何的程度。所以有人预测说,这种智能化发展下去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当然,常常是同一件事情,有人持悲观态度,也会有人乐观看待。现在也有一种理论认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机器人”,或者说人就是思想意识的一个载体。按照这个理论,无论作为人类文明总体,还是独特的个性,人的精神或者思维结构在宇宙层面是永存的,所有存在过的都会继续存在和延续。这种新观点主要是态叠加思维,它是指一种在或不在的模糊状态。唯物论认为,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但是在量子思维看来,意识是一种量子状态,我认为它在,它就在,我认为它不在,它就不在,即人的思维结构是超越客观物质存在的,用概念和测量方式是无从去把握的。这实际上是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认为人本身也是一种“机器人”的学说或假说,有些像一些宗教所认为的肉体只是一具躯壳,人的精神存在于另一个空间或维度里延续不灭。

以上的未来情景都还只是想象。但不管怎样,互联网时代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改变了我们的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

所以,未来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很难说是谁+谁。我认为,一些具有产品和服务实力的传统企业主动去拥抱互联网,可能比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向线下发展更具可能性。但不论是谁+谁,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的冲击必然是巨大的。为了应对巨大的冲击,企业就要简政放权,组织要扁平化,经营要专业化,事业部要公司化,要实行项目制,最后实现小团队运作。这就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是未来所有大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未来,企业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成为平台型、生态化企业,另一条路是被平台化、被生态化。客观地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成为平台,能够做到生态化,绝大多数企业都要“被”平台化和“被”生态化。前面说过,被平台化、被生态化的前提,是平台化企业要保证被平台化企业能够赢利。即被平台化企业一旦被纳入到平台化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后者一定要保证前者能赚钱,并且能在前者亏损时给予帮助。

所以,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企业都做成华为。一个人如果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完全可以成为一家被平台化的企业。然后借助于大企业平台,成就小企业的事业。一年赚几千万,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做大,也不可能都成为大企业,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企业只有千万分之一,所以,被平台化、被生态化的发展才是主流。还有很多企业可以选择做精、做专、做小、做好、做久,这也是一种追求。并且,正是千千万万持这样追求的小企业,成就了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大企业。这时,小企业或个人依靠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与平台实现合作共赢。前者赚取自身业务的利润,平台赚取综合服务的利润、系统的利润,大家各取所需,各有发展。

因此,在未来,组织要实现平台化的分布式生产,要将生产经营微化,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体验,这也是未来组织变革的一个趋势。

THE END
1.平台化组织管理制度平台化组织管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与平台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共赢。平台化组织具有开放性、数据驱动、用户参与和效益共享等特点,具有弹性、创新和用户优势等优势,同时面临数据安全、竞争合作、监管规范等挑战。建立合理有效的平台化组织管理制度,需要优化组织架构、实现数据https://wenku.baidu.com/view/02f2496e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3a.html
2.什么是你能理解的平台型组织?界面新闻·JMedia当然,所有的文化、战略、商业模式、价值、运行、机制,都需要一个载体,一个以客户为导向,靠数据驱动,通过开放协同,构建网络效应的组织平台为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平台型组织。 01、平台型组织的定义 平台型组织概念是希伯拉在对意大利olivetti公司研究的基础提出的,指的是能够在新兴商业机遇和挑战中建立灵活的资源、惯例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645942.html
3.为什么说平台型组织,是当前组织中的最高级形态?也最能适应数字下图对比了机械型组织、生态型组织的特点。机械型组织体现的是对效率和控制的重视,与任务专业化、职权层级、规章制度、正式的报告制度、集权的决策等相关;而生态型组织体现的是对学习能力的重视,与任务共担、层级弱化、较少的规章条例、面对面的沟通、放权的决策等相关。 http://www.chnstone.com.cn/a/media/Edongcha/2023/2023/0525/5421.html
4.组织的平台化转型与人员管理平台化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更代表一种组织现象。组织的平台化转型目标是连接双边或多边主体,将组织作为一体化的平台,通过共享资源来赋能平台,从而创造单独一边所无法创造的价值。 关于传统组织与平台化组织的区别有个形象的比喻:前者是“火车模式”,主要靠领头者,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后http://uqbang.com/hr/detail.html?id=5
5.平台型组织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与矛盾,也基于技术比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架构也开始向前演变,平台化和液态化组织应运而生。 以华为为例。华为目前的整体组织架构就是一种平台化组织。在某些创新业务(如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上,又具有液态化组织的特征。 集团职能平台是华为的中央平台,是作为统治抓手的后台组织;各个业务单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165654
6.流程型组织是平台型组织的高级形式流程型组织是平台型组织的高级形式 平台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是从前、中、后台的组织能力的角度来看,有的是从企业生态圈来看,有的是从合伙人机制来看,这些说法往往不在同一个可比较的论点上,因此我们抛开具体的形式,捕捉共同的思想,这就是开放与自由。人们是否愿意存在于某个组织,在于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49781317&efid=S5CBoCSk4iGu-uZRyDthEg
7.平台化组织的类型与运作模式波士顿咨询平台化组织的类型与运作模式波士顿咨询李舒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问:平台化组织是不是只适合互联网企业,我的企业是不是也可以走平台化的方向我们做了一个分析,既然平台化组织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应对不确定性,同时也让这个企业更灵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1257003.html
8.向“平台型组织”转型,该怎么走?当下有太多纷繁复杂的“新组织”概念,但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同一个问题,都没有逃出“平台型组织”的框架。 一、什么是平台型组织? 什么是平台型组织,可以把这种组织的状态总结为“12字箴言”: 并联劣后 “劣后”是一个金融术语,意味着一起合作的伙伴中,谁承担最后“兜底”的风险。我观察到的企业中,大量职https://www.ruthout.com/information/2475.html
9.罗华刚:美的战略落地的7+3机制治理组织、经营组织、业务组织三位一体 决策机制清晰(含机构) 适应环境与战略升级机制 主要领导人严而不重的MECE分工(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分层分级管理体系 机制二:平台化的组织机制 去中心化、科层化的平台化组织 扁平化的敏捷化组织 http://www.fuyuzhiku.com/archives/6458
10.《平台型组织》作者谈组织转型:企业热衷的三台架构真的做对了吗三台架构只是企业建立平台型组织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事实上,平台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并非固化,各个组织模块之间一定是相互嵌套的,人员的协同一定是跨边界的。所以,我们从企业“有没有跨边界协作项目”的角度进行了检验。 所有样本中,有X%的企业既在组织架构中明确划分了前中后台又同时出现了大量跨边界协作的项https://www.tmtpost.com/536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