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如何搭建平台,往往是一个最大的难点。
可以看到,如今,Google或是腾讯、华为、美的一类的企业都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的。阿里提出了StoBtoC,就是指平台(S)服务于B端(企业)和C端(消费者)。所以,未来的组织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总部管理平台,这是指平台化。同时要有各个事业群(自主的业务单元,BU),然后是各个项目形成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即是平台化的组织。
但是,平台化也不仅仅是指平台化的组织,它还包括平台化的管理系统,或者叫平台化的经营,这两者要区分开来。比如滴滴打车,它就是平台化的管理,因为所有的车都是司机个人的,他是带着车加盟到这个平台中来的,接受平台化的管理,包括阿里和温氏都是这种模式。所以,从组织模式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也要加以区分。
在工业革命时期,传统的组织强调有序,而未来的组织则强调生态。在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当中,要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与生态化的组织相比,传统的组织更像是一个有围墙的、精心修剪过的花园。而在互联网的非线性管理机制下,企业与用户处于平台化的生态圈当中,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是更加复杂和网络化的生态关系。在工业化时代,强调修剪过的花园,而我们所强调的未来的组织,所谓的与用户融合的生态圈,它是相互之间的交融与融合,组织变得更复杂,更加立体化和网络化,这是平台化企业的共同特点。
由此可见,搭建平台就成了最大的难点。哪些权力要放在平台上,哪些权力要放下去?企业所建立的平台到底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中心内部的交易如何实现?原有的业务流程全部要推倒重来,那么,新的游戏规则和业务流程如何制定?所有这一切的调整都会触及到利益的分配,也一定会遭遇到某些人群的抵抗。所以,选择的过程会极为痛苦。也正因为如此,美的的改革也是步履维艰,但它确实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事实证明,不论过程有多少艰难险阻,未来的组织一定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的模式,这是当前企业转型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
比如,现在已经出现了超柔的电视显示屏。几名从斯坦福回国创业的博士共同创办了广东的柔宇技术,可以把电视屏幕做到像纸一样薄。未来,电视影像可以直接在壁纸上显示出来,通过声控或者其他方式即可开关,甚至可以达成意念控制。这是科技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但事实又是如何呢?当人机大战进行到第四场时,柯洁与AlphaGo由对弈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共同对垒另外两位世界围棋冠军。这场比赛就是要考察机器人是否有自主思维,会不会服从于人的指令。结果,当比赛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AlphaGo通过计算判定我方必输,于是它准备放弃比赛。但是它的人类队友柯洁并没有觉察到败局已定,他还要继续博弈。
按照Google的设想,机器人应该配合人的想法,并帮助人类完成他的目标。但是,出人意料的是,AlphaGo“坚持己见”,急于弃权。于是它故意出错招,只用了两步,就迫使柯洁承认了失败。这说明,机器人已经呈现出反抗人类指令的迹象,它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它告诉我们,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在飞速增强,并有可能发展到人类对之无可奈何的程度。所以有人预测说,这种智能化发展下去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当然,常常是同一件事情,有人持悲观态度,也会有人乐观看待。现在也有一种理论认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机器人”,或者说人就是思想意识的一个载体。按照这个理论,无论作为人类文明总体,还是独特的个性,人的精神或者思维结构在宇宙层面是永存的,所有存在过的都会继续存在和延续。这种新观点主要是态叠加思维,它是指一种在或不在的模糊状态。唯物论认为,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但是在量子思维看来,意识是一种量子状态,我认为它在,它就在,我认为它不在,它就不在,即人的思维结构是超越客观物质存在的,用概念和测量方式是无从去把握的。这实际上是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认为人本身也是一种“机器人”的学说或假说,有些像一些宗教所认为的肉体只是一具躯壳,人的精神存在于另一个空间或维度里延续不灭。
以上的未来情景都还只是想象。但不管怎样,互联网时代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改变了我们的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
所以,未来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很难说是谁+谁。我认为,一些具有产品和服务实力的传统企业主动去拥抱互联网,可能比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向线下发展更具可能性。但不论是谁+谁,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的冲击必然是巨大的。为了应对巨大的冲击,企业就要简政放权,组织要扁平化,经营要专业化,事业部要公司化,要实行项目制,最后实现小团队运作。这就是平台+自主经营体+项目制,是未来所有大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未来,企业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成为平台型、生态化企业,另一条路是被平台化、被生态化。客观地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成为平台,能够做到生态化,绝大多数企业都要“被”平台化和“被”生态化。前面说过,被平台化、被生态化的前提,是平台化企业要保证被平台化企业能够赢利。即被平台化企业一旦被纳入到平台化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后者一定要保证前者能赚钱,并且能在前者亏损时给予帮助。
所以,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企业都做成华为。一个人如果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完全可以成为一家被平台化的企业。然后借助于大企业平台,成就小企业的事业。一年赚几千万,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做大,也不可能都成为大企业,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企业只有千万分之一,所以,被平台化、被生态化的发展才是主流。还有很多企业可以选择做精、做专、做小、做好、做久,这也是一种追求。并且,正是千千万万持这样追求的小企业,成就了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大企业。这时,小企业或个人依靠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与平台实现合作共赢。前者赚取自身业务的利润,平台赚取综合服务的利润、系统的利润,大家各取所需,各有发展。
因此,在未来,组织要实现平台化的分布式生产,要将生产经营微化,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体验,这也是未来组织变革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