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职种,消弭“残健”之间就业鸿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残就业向来是帮助残疾人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残疾人就业总体规模与结构趋于稳定,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文创就业、远程居家就业等新职种纷纷出现,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下的居家就业
对残疾人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除了生活保障,还意味着自信、充实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20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8.1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农村新增就业24.9万人。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61.7万人,其中灵活就业(含社区、居家就业)238.8万人。互联网时代,残疾人更需要灵活新型的就业方式。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加大对‘互联网+’就业、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等适合残疾人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各类互联网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或以众包服务等方式,帮助残疾人网络就业”。
动漫、烘焙,新职种带来更多选择
文化艺术不仅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参与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残疾人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中国残联选取了30个省市的70家残疾人文创就业机构,认定为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2021年再次认定102家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文化创业就业。
丁姣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赶上了特别好的时代,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这些年,随着融合教育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年轻人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盲人按摩,还涉及动漫、烘焙、茶艺、宠物美容等。
据统计,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其中有25023名残疾人毕业生。周敏坦言,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在找工作时更具优势,“国家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残疾人大学生,IT专业非常受欢迎。”记者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获悉,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了“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的就业主要目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依托不同领域衍生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越来越丰富,例如以残疾人主播为代表的互联网类;以茶艺师、宠物美容师为代表的服务行业;以无人机操控、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开发应用等着眼“中国制造2025”行动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职种,均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型就业方式更需政策保障
另外,在周敏看来,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以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为主等多种就业形式,基本建成以政府为主导、残联为主体、社会环境协同的社会保障机制。“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居家就业仍属于新型就业方式,国家层面的立法以及政策保障尚不健全。因此,希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政策,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