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决策分析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是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阶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对数字进行深度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各种管理决策活动,从而在各自领域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一、饲料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期,饲料生产呈现继续增长势头,市场需求强劲拉动,竞争不断加剧,饲料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销售量逐年递增。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是否科学和精细,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效益和发展的质量。精细化财务分析并非仅指分析细节。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强调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分析,即采取“用分析去竞争”的管理战略,运用超出传统财务分析的视野,将财务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明确地联系起来,包括利用分析结果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确定适当的价格,确定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改进业绩评价与激励(奖酬)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的决策一致与管理努力。然而,饲料企业的财务分析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欠缺精细化理念――未能将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理念充分融入财务分析和管理决策之中。多数企业目前精细化财务分析与筹划欠缺。存在着分析方法落后,分析模式不统一。分析内容缺乏深度、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切实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已成为饲料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饲料企业应结合本行业的经营特点,从财务分析的分析内容、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进行精细化分析,完成新型财务分析体系,建立标准化的财务分析模版。有效提高饲料企业财务分析水平。

二、目前饲料企业财务分析粗略与管理决策脱节的表现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二)忽视数据和分析结果与管理决策之间的联系

财务分析大多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缺乏增长性分析。如资产报酬率(ROA)诱使被考评者作出利己但却不利公司整体利益的管理决策;利润指标常诱使被考核者追求自己的短期业绩而置公司长远发展于不顾(削减研发和必要的维护费用即可增加利润);在直接应用于业绩考评与奖酬体系时。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财务指标很可能使被考评者产生扭曲性的行为,易造成决策不一致与管理不努力的风险。

(三)静态分析结果与企业持续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四)忽视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导致管理决策失误

从会计角度来看,机会成本是隐性成本。它不会出现在所有的财务报表中,考虑机会成本的利润即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考虑了所有市场因素,将机会成本与实际成本和谐统一。企业的高管往往是根据财务报表数据作出相应决策。会计方法只计算“选择的价值”,经济学的分析是要计算“放弃的价值”。如一个经理作出一项最终投资报酬率高达28%的决定,这项决策是否正确,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你选择这项决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笔资金投资于别的项目,回报率有可能高于28%的话,那么这项决策就是错误的。

(五)缺乏报表附注内容,报表间关联性分析不足

三、结合行业特点,确定饲料行业特色的精细化分析内容

饲料企业财务分析应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饲料企业作为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饲料企业目前大多没有应收账款。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货币资金、库存商品等环节,资产结构以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为主,占整个资产总额的90%以上;饲料企业生产过程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南方春天湿度较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容易受潮变质。因此产品受潮霉变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

基于饲料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需求,综合企业各方面评价的需要,通过对饲料业务的具体分析,财务精细化分析应以损益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的内容。其中饲料企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损益分析

1.收入分析。饲料企业的收入构成主要是饲料产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分析主要是对销售饲料产品收入展开分析;饲料产品收入分析必然要对销售量及其单价进行分析。对销售量又可以按照分类产品销售量结构、分地区销售量结构进行分类分析。这就形成了饲料企业特色的收入分析内容。

2.成本分析。一般工业企业能够归集某个特定产品的费用,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燃料和动力等,列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不直接归集某个特定产品的费用列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而饲料企业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所以原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就构成了饲料企业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资产分析

1.流动资产结构分析。对于饲料企业流动资产的分析,主要对企业的日常货币资金规模是否适当、存货的数量控制标准确认和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饲料产品单位重量

的价值比较低,以原材料和产品库存为主要形式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通常都远大于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所以,分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合理性尤为重要。在面对原材料供货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往往采用过度囤积的方式来应对,财务费用较大。特别是南方的饲料企业,其主要原材料。如玉米、豆粕等基本是从北方购入或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定购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要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资产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是从资产各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关系来判断。

2.周定资产投资分析。饲料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以及制粒机、粉碎机、搅拌机、冷却器和配料系统等生产设备。其作为长期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的比例巨大。固定资产分布和利用合理性对企业的效益有着重大影响。针对一些易损固定资产。如粉碎机,其扩建、改建工程时。有必要作为重要部分单独出来进行分析,这也是饲料企业特有的分析内容。

四、优化饲料企业分析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分析层次

(一)以会计报表为模板进行分析

(二)以边际分析为模板进行分析

边际分析更能精细地揭示获利能力,尤其是将获利能力分析扩展到产品和业务层面。边际分析法主要通过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和营业杠杆作用分析三个领域来达成。

(三)以ROA与EVA计量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ROA表示资产报酬率,它被用于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它等于销售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的乘积。而净利可进一步分解为收入与成本的差额,资产则可进一步分解为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通过这种分解,ROA分析可帮助我们定量地确定影响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资本成本,这一缺陷正好由EVA(即经济增加值)分析得以弥补。EVA分析要求我们对获利能力进行精细化分析并意识到经营与获利需要占用或投入资本,必须考虑资本成本。

(四)侧重于现金流分析而非利润流分析

如果说利润相当于企业的血液,那么现金流则相当于企业的空气。没有现金流的利润是虚假的利润。现金流管理是一项在概念理解上简单、在实践中运作较复杂的活动。现金流的短缺轻则影响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现金流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完善分析方法。开展财务精细化分析

精细化财务分析,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指出:“良好的策略起源于大量的量化分析。”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行为个体进行精细分析时。更多的是在管理中使用量化的指标,将管理概念数字化,针对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从多角度的管理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的强大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评价企业绩效

2.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利润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并没有完全补偿资本经营的成本――资本成本,尤其是作为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成本,这样即便企业账面上出现巨额利润,也可能“亏本”经营。为了获取账面上的会计利润,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达到。企业财务精细化价值分析的核心不是简单地评价获利能力。而是评价企业的管理是否产生了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获利能力,企业只有在创造的盈利超过资本成本时。才表明公司业务和管理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二)联结管理决策进行报表分析

报表分析主要是对本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会计报表中的数字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将其与别的数字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意义,这也是比率分析的重点所在。有效的分析应从企业财务报表回归企业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活动感知财务报表。为了将财务比率作为衡量企业运作成功与否的指示器,必须将计算出的比率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其比较标准一般选择有三种:企业过去时期的比率、行业平均值、预算比率等。此外,加强报表附注的编制工作,详细分析报表附注内容、董事会报告、统计报表及年终总结等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时,可以对报表的某一部分单独分析,也可以进行混合报表分析,或者将不同单位的不同报表项目组合起来分析。从而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

此外,在已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可以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分析时,注意剔除偶发性特殊项目的影响,尤其是定基发展速度的基期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将影响

(三)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杠杆作用

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原理。饲料企业固定成本(FC)较高。其生产经营就应远离保本点以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越在保本点附近经营,营业风险越大,当在贴近保本点时,营业风险无穷大。在预期营业前景乐观的情况下,宜积极采纳具有较高经营杠杆(较高FC)的投资方案。稳健经营的企业,为避免过高的经营杠杆值带来的高风险,就应该试图降低企业固定成本的比率。如生产较多种类的产品、增加员工数量相应减少资本数量等等。

经营杠杆作用、量本利分析和成本习性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合理地定价与配置资源、更理性地制定融资决策、更精明地谈判以及更智慧地评估商业机会,可以产生远比报表分析详细的获利能力信息。

(四)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化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

财务精细化分析要注重结果和成效。在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成本费用、投入产出等因素分析,可以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持。由于饲料产品具有原材料消耗多、流量大、不易集装化、对仓库要求高、容易变质等特点,在对饲料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应侧重于供应物流成本的分析。其主要包括订货采购费用、运输费、验收入库费和仓储保管费等物流成本项目的分析。若企业是利用贷款组织采购,必然要支付一定利息(如是自有资金,则存在机会成本问题)。通过对供应物流成本分析,有利于加强责任中心管理,开展责任成本管理方法,为日常物流成本控制及部门的绩效考核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3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lysevereemploymentsituation,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difficult"hasbecomearealproblemcannotbeignored,resultingin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arealsoincreasing.Firstlyfromtheemploymentstatusofgraduatesofin-depthanalysisof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existstheegoutility,lowself-esteem,anxiety,relyonconformityandemploymentpsychologicalproblems,finallyfromtheircareerorientation,careerplann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training,socialsupportsystemtorelieve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of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y;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2015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届增加22万,创历史新高。根据预测,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加之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导致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就业现实,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1.1自负功利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会高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低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自觉的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缺乏自知之明,产生自负心理。同时,现在很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渥,父母为其安排好一切,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毕业时站位不稳,将来调整起来很困难,因此,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注重工作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现实利益,忽略个人发展、职业兴趣、专业特长有助于自身成长和提高的因素。

1.2自卑焦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专业知识欠缺、人际关系较差、表达能力不足或对自身综合能力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和现实的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继续升学还是毕业求职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毕业生在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的现象。这些心理使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底气不足、畏首畏尾,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从而错失良好的工作机遇。①

1.3依赖从众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消极被动,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学校、父母、老师身上,而不主动去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通过连续多年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求职意向,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现在还不着急找工作,毕业回家后父母会为自己安排的;有的同学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以考研或考公务员等为借口进行逃避。②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觉得随大流不会吃亏,也比较安全。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是被其他人左右,盲目选择名企、大城市等,随波逐流,缺乏主见。

2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将职业定位分为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和安全性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根据各个类型的具体描述来确定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要结合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所学专业和发展特长,选择适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很多大学生毕业生之后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导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毕业生大量滞留,而西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人才紧缺,这种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心态、求真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无私奉献、踏实肯干的意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确保大学毕业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从而转变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2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2.3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2.4建立支持系统,全面缓解就业心理

3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或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与好机会失之交臂,或者由于对工作区域的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由于个人感情问题而盲目选择,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心理问题频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问题,其更是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的自负功利、自卑焦虑、依赖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通过采取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解决措施,全面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直接引发了金行业的裁员风潮。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加入世贸组后,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力的促进了毕业在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就业。金融危对我国企业的大幅冲击可能是导致高校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几的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是指全部毕生中“已经签约”、“读研”和“出国”毕业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趋势[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一岗位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二薪酬降低,毕业生的薪酬水”的趋势可能还将继续;三门槛提高,些企业进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门槛较高。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研究员张丽宾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就业率不到70%”[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浩教授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凸,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例八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业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用。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制约了包括大学生内的全社会就业率。由于我国是外向型经,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这就使目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3.2传统教育体制和就业生人数的突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化升级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众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超趋势。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由于逐年的就人数增多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突显,故笔者认为就业人数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就业岗位的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教育结构失衡以及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3.4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随着2009年就业难度的加大,性别因素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5大学生个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误区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6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集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毕业生流向的基本势态。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4对策及建议

4.1政府方面

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大力发展“需求导向型的”培训[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就业法规,将末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第三,指导并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积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第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长远、长效的稳定就业机制,鼓励企业不减员等。

4.2学校方面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就业,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大社会急需专开设的数量;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往非师范行业就业,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学校长期的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有对性地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以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该学院学生分师范,软件、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截至2010年9月就业率达到94%,从就业的层次上来看进企业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师占32%,公务员占7%,考研占6%,还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取得如此成绩与学院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指导等积极有利措施分不开。

4.3用人单位或企业方面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政策落到实处,稳定企业岗位,确保员工能有份安稳的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增加人才储备。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薪水差别,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学生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和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夯实知识基础,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转变和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国家4万亿经济有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已成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跑者,我国就业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引言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日益剧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人们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得某一行业有关资料已切实可行。而对于数量大、涉及面广的数据,依靠传统的简单汇总、按指定模式去分析的统计方法无法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因此,一种智能化的信息分析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应运而生。

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通过挖掘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新的关联模式和趋势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就保险行业而言,目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2项目说明

本项目开发了“保险行业决策系统V1.0”。本系统操作主界面利用ASP编程实现:数据预处理、客户购买险种分析、客户购买习惯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等功能;后台数据库利用SqlServer2005网络数据库实现;挖掘工具采用SPSSClementine11.0;在研究实验阶段,针对Apriori算法存在的“存储复杂度”及“大量冗余规则”两大缺点进行了算法改进,通过利用一个模式树结构来降低Apriori算法的存储复杂度,并同时减少冗余规则的出现。

本系统共分:数据预处理、客户购买险种分析、客户购买习惯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等主要功能模块。

(1)“数据预处理”模块包括:上传、数据平台、数据处理、统计、生成数据集等功能。

上传:可完成保险总公司下设所有分公司数据的上传。

数据平台:在数据上传前允许对数据平台进行选择。

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清理、格式转换等操作。

统计:对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性数据。

生成数据集:将统计过程提取的有效数据生成数据集,为数据挖掘提供较高质量的数据源。

(2)“客户购买险种分析”模块包括:数据导入、参数设定、结果分析等功能。

数据导入:在此操作界面上,可通过选择不同数据平台将经过“数据预处理”生成的数据集分别导入。

参数设定:在此操作界面上设定“支持度”“置信度”等参数,对有效数据集中有分析价值的数据记录范围进行筛选。

结果分析:在此操作界面上可将“客户购买险种分析”的最终分析结果以“报表”、“图表”形式展示,此分析结果为行业提供了“同一客户购买本公司多种(次)保险”的客户信息,进而为行业提供了“可争取客户”的决策依据。

(3)“客户购买习惯分析”模块包括:数据导入、参数设定、结果分析等功能。

数据导入:此操作同(2)“客户购买险种分析”模块中的“数据导入”。

参数设定:在此分别设定“输入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客户基本信息)及“输出参数”(客户购买的险种信息)。

结果分析:通过此操作界面可展示出客户购买习惯的分析结果,进而为行业提供了“可保持客户”的决策依据。

(4)“分析结果输出”模块包括:“客户购买险种分析”“客户购买习惯分析”等分析结果的打印输出功能。

3项目中改进的快速算法

3.1一个模式树的结构

root是一个标为“null”的根结点,root以下是作为根结点的孩子的项目前缀子树集合,以及项目头表组成;树中的每一结点包含四个域user_id,count,node_link,node_next。其中,user_id为user的标记(唯一标识一个user),count为该父结点到达该结点的路径的数目,node_link指向树中具有相同的user_id的下一个结点的下一结点,当下一个结点不存在时,node_link为null,node_next指向树中其子结点;项目头表的每一表项包含三个域:user_id,count,headofnode,user_id与树中的定义相同,count为树中所有相同user_id之和,headofnode指向树中具有相同user_id值的首结点的指针。

3.2建立模式树

算法如下:

设事务数据库为A,其中的一个项集为Ai。

算法:Patterntree(tree,p),构造模式树

输入:用户事务数据库A

输出:用户模式树

ProcedurePatterntree(T,p)

{create_tree(T);//创建Pattern-Tree的根节点,以“null”标记

t=T;//t为当前结点

WhileAnulldo

{读入一个事务数据库项集Ai

whilep!=null

do

{ifp.user_id==t的祖先n.user_id

then

{n.count=n.count+l;

t=n;

}

Elseifp.user_id==T的孩子c.user_id

{c.count=c.count+l;

t=c;

else

insert_Patterntree(T,p);//把p作为新结点插入树中,作为当前结点的孩子结点

p=p.next;

3.3对模式树进行剪枝

模式树建立后,可能存在大量的冗余的分枝,为了保证数据挖掘结果不被这些冗余分枝产生的噪声所影响,因此需要对树进行剪枝,剔除噪声信息。

算法:SPT(Tree,a),通过调用此算法对模式树进行剪枝

//SPT为支持度模式树,即SupportedAccessPatternTree;a为项目头表

输入:模式树PatternTree,Min_Sup(模式树的最小支持度)

输出:经过修剪后的支持度模式树SPT,模式B={bi|i=1,2,3……n}

SPT(Tree,a)

{i=1;

While(ai!=null)//为项目头表的某一项

{

if(ai.count>=Min_Sup)

模式bi=ai.headofnode;

p=ai.headofnode;//p指向ai在模式树中

的位置

While(p!=nullandai.count>=Min_Sup)

查找p的前缀基,将p的前缀基和p连接,构

成模式b;

if(bi.count>=Min_Sup)

//bi.count为模式b中p与p的前缀基中

的最小计数

在模式bi中保留p及其前缀基;

bi=bi.node_link

根据模式b中的p及其前缀基删除

PatternTree中的相应节点,重构子节点

与父节点,同时修改项目头表中的ai;

p=p.node_next//p指向在模式树中的

下一个位置;

修改项目头结点的ai值;

删除模式树中相应的节点及其前缀基,重构父子

节点;

i++;

4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邓纳姆.数据挖掘教程[M].郭崇慧,田凤占,靳晓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给企业输送人才,但近几年来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很多严重的问题。根据各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去的用人单位层次、所签约比例都已表明高职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将结合高职类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学生的个人素质、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方向等因素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就业环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随之突飞猛进发展,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明显增长,具体如表1。

当高等教育开始呈普及化发展,高职教育在这一阶段紧跟其后迅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和快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不断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数量也日益增长,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职教育的焦点和难点。加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太丰富,在教育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未能充分发挥。[1]

1.2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观念发生显著形状变

受当今社会文化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功利性等择业观,导致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现象。目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学生盲目推崇国企央企,但从显示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占整个行业的40%左右,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相比就业量差距较大,所以毕业生仅有少部分人可以竞聘成功。

2)学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没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2]

3)一些学生摆脱不了家庭观念的束缚,首先选择离家近的区域就业,但化工行业来说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和偏远,学生不能接受这一现状。

1.3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过强,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结构的组织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环节都存在着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完全为工作所用,与当前以企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质量之间都处于严重脱节状态。

1.4就业的稳定性差,行业薪酬较低

1.5社会就业机会存在差异性

1.6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下滑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才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坚持以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随着高职院校扩招,高职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行,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后续的专业理论素质不强、实践技能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素养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选拔人才。

1.7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企业的思想上不重视

当前,很多企业虽然参加校企合作,但是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技能人才培养只是学校的事情而与企业无关,企业更愿意直接招录技能人才而忽视培养。二是,企业通常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实惠”,因此对这一工作不太感兴趣。

2)学校的主动力不强,内力不足

3)学生主观认识不够

2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

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个体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目标,并对该目标给出合理预测。也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它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能使个人不断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对于高职学生日后就业和后续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完善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就业、成长的全过程。

2.2政府引领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加强高职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衡量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训的教学中,学生能通过先进的设备提高技能训练,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从而使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崇德尚技。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靠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治校策略外,还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达到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区别与本科院校更强调它的职业性,只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单纯是解决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自己位置,加强锻炼,用正确态度明确今后目标,顺利完成就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教育思想,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生存发展的教育方式。

3结论

【参考文献】

[1]丛筠,等.职业教育就业形势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1(10):28-29.

[2]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在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供给等方面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1社会因素。

1.2毕业生的自我能力熟悉不足,所学知识和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0.8%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自身能力和实际就业形势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熟悉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1.3毕业生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处于从依靠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和好奇,缺少理性思索和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35.71%的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22.22%的学生期望薪酬在2000-2500元之间,这显然和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薪酬标准不符。在就业时片面追求稳定和高收入,而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和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1.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思考

2.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于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功能。

2.2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首先是调整心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增强喜好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和人生目标相联系。

2.3加大专业教育力度,提高专业素质。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2.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了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我们应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毕业生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仅仅出现在就业过程中,在就业前与学校的信息交流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毕业生就业前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其次,表现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力量都并非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定的,而环境限制也不允许学校对众多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指导尤其是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本专业也可能出现不感兴趣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能力无法充分发展和提高。最终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信息掌握和判断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毕业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就业过程中的就业风险就存在于多个方面,存在于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或就业中介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间,风险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各个主体之间交流信息的对称性和质量高低。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最大。由于双方是整个劳动交易过程中的最直接当事人,因此任何一方的信息隐瞒或欺骗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一定损失。双方意识到这种结果后,则会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对毕业生的分布情况和专业水平等没有较充分的认识,再加上招聘环境局限,导致用人单位不能清楚认识到求职者的真实工作能力。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经常会为了吸引毕业生,将单位部分重要信息进行包装。而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则会把自己的简历进行过分的包装使自己看起来很优秀。由此可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是造成双方的损失的根源。

2、用人单位与学校或就业中介组织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决策的影响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方与方利益不一致,人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委托方利益的一种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缺乏对求职者和招聘者双方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为了达到各自目的,供需双方通过多次博弈,做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决策,从而诱发道德风险。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结果使用人单位对其产生过高期望,而实际工作能力却很差,极大地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当真实能力与高端期望形成强烈反差时,用人单位会进一步抬高招聘门槛,从而又给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不利。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上加难。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的转变过程,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有更多自,同时,大学生也将在就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信息是就业的基础,毕业生从对信息的获取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就业竞争。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选择的余地。以下几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毕业生获得相对丰富的信息:

提高毕业生自身信息搜寻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毕业生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要求毕业生:

加强大学毕业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定位意识。定位意识即指毕业生在对自己做出了充分客观的评价定位和对社会环境及就业环境的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就业方向做出准确的定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场从产品导向发展为客户导向,客户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分析客户价值、进行客户价值细分是企业成功实施客户保持战略的首要任务。由于市场周期缩短、营销模式变化、营销成本的上涨和产品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与过去相比,挖掘并留住有价值的客户至关重要,为这类型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药品降价的迫切需要和物流服务的高要求,医药物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关键客户,因此,客户细分对医药物流企业是必需的。

本文采用决策树C4.5算法对医药物流企业客户进行了细分,识别出有价值客户的具体特征,帮助物流企业在市场活动更好地为这类客户服务。让企业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深化客户经营,准确把握目标客户的消费特征以及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

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企业特征

由于医药物品的特殊性,医药物流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投入不足,物流信息系统很不完善,企业间信息不能共享,不能有效发挥医药物流设施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医药物流信息数据利用不足,不能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做出决策并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疗消费在全球居民消费支出中往往占有很大比例,政府和居民都希望能最小化医疗支出,但医疗研发和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驱使医药企业不得不提高其经营能力,并希望通过有效的药品组合和对医药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来降低医药成本。这迫使医药物流企业主动考虑选择服务客户,参与医药企业生产和运作管理中。

决策树C4.5算法

决策树是被研究最多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目前有很多种算法,常见算法有ID3,C4.5,CART,SLIQ等。其中,C4.5算法是J.R.Quinlan与1993年提出的一种对ID3的改进算法,利用信息增益率来寻找树节点上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它弥补了ID3在应用中只能处理离散型的描述性属性的不足,加进了对连续型属性和属性值空缺情况的处理。C4.5算法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

归纳决策树。依次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Gain(A)以及信息增益率GainRatio(A),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但同时获取的信息增益又不低于所有属性平均值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以该属性作为结点,属性的每一个分布引出一个分枝,据此划分样本。如果节点中所有样本都在同一个类,则该节0点成为树叶,并赋以类别标记。如此类推,直到子集中的数据记录在主属性上取值都相同,或没有属性可再供划分使用,递归地形成初始决策树。

C4.5算法在物流客户细分中实例运用

数据预处理。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收集,对空缺数据和不正确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客户ID”、“企业人数”这两个属性字段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而又不能进行属性概化操作,并且与最终价值客户挖掘分析无关,在数据处理时忽略这两个字段。

生成决策树模型。由于“年业务收入”对企业非常重要,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率,所以该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不断对样本集进行划分。

在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发展。通过创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协调。对分散、零碎的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利用决策模型,对企业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一、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对集成的应用

(一)面向主题性

完成事务型处理的任务是传统操作型数据库进行的数据组织工作,各业务系统间存在相对独立性,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对主题而言,其概念比较抽象,通常情况下,一个主题同时与多个操作型数据库有关系。例如,在确定企业的采购订单时,需要分析供需情况、库存信息、供应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关系,然后做出最终的决策。

(二)集成性

一般情况下,操作型数据库进行事务处理工作与某些特定的应用关系密切,数据库间具有相对独立性,通常具有异构性。抽取、清理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最终获得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并保证存储在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与规范的信息相一致。例如,在查询销售数据时,系统会根据输入的条件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后提供出最终的决策参考数据。

(三)历史变化的反映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况

(一)决策系统的含义

DecisionSupportSystem即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是指对大量数据和数学模型与数据处理模型等有机组合众多模型进行综合利用,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帮助企业各级决策者完成科学的决策的新型系统。机器学习(ML)兴起于80年代后期,自动获取知识有了新方法。数据仓库(DW)和数据挖掘(DM)两项新的决策支持技术兴起于90年代中期。数据仓库的发展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发展的,支持决策是其发展目标。知识发现(KDD)是面向数据库的机器学习方法发展的结果;“数据挖掘”是发现知识的关键步骤。决策的支持也是数据库知识的功能。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决策系统逐渐完善。

(二)决策支持系统组成部分

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不断发展健全,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与方法库、知识库与推理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技术等都是其组成部分,将引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时引进到决策支持过程中是这种体系结构最关键的特点,保证推理的结果更科学合理,为决策层做出决策提供更高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实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

(一)建立制造业决策模型库

当前比较常用的决策模型系统如GIS、PDM、ERP、CRM、SCM等。在选择决策系统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进行选择。通过决策模型,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顺应市场。企业用户决策分析的存放模型是决策模型库。进行决策的模型的建立是以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为依据。决策模型被授予一定程度的权限,对数据进行访问。然后以数据仓库中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用户指定的目标进行决策支持。系统描述现有模型的组成元素与其组成结构的知识,模型构造过程中的各类推理算法被获取。以模型构建推理算法为基础,使匹配模型的框架由新问题的属性值填充,最终决策问题模型得以建立。

(二)实施制造业决策分析

对决策模型进行求解的过程就是决策分析的实施。通过理解决策问题获得用户需要决策的目标、意图等方面信息,然后利用合适的决策模型分析获得的数据,再根据规则与模型的求解算法获得有价值的决策意见,将其提供给用户。本系统规范描述每个模型包含的求解算法利用含有通用求解算法的模型很容易求解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求解算法或者不确定利用哪种算法进行求解,平台依据以前比较成功的相似的案例,将范例的求解方法求解问题。平台会详细记录取得较好决策效果的案例,并用数据层的公用数据库进行存放,这样能够及时调用成功的相似案例进行决策分析问题的求解。

(三)协作决策支持的多环节性

通常企业决策不会通过利用单一的决策模型得到。企业管理的决策方案案是利用了多模型的协作来实现决策的。协作决策的实施系统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为实现有效的智能理解需要利用人机智能交互接口实现,分解复杂的问题,最终可以得到结构有序的子问题、与决策问题有联系的事实与数据、求解方案等;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一、资本投资的战略性质及其动机

(一)资本投资的战略性质

企业资本战略投资是企业在总体战略指导下,以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预测为基础、选择最佳的资源组合和应用方案,具体来讲是指企业总体战略在资本投资管理方面的分战略,投资决策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并具体规定企业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以及投入资金的多少。

(二)资本投资的动机

1.应对竞争动力

2.创新动机

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活动的一个问题的过程,其投资动机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之一。企业的产品、新技术创新动机的形成实质是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综合作用于企业,并引导创新。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引导和压力;企业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和企业自身利益的一种追求。

3.资源扩张动机

在企业以扩张资源为动机的投资活动中,可以有许多的选择,从业务可以分为:主营业务的产能规模扩张;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多元化扩展。从空间地域上可以分为:本地扩张和异地扩张。

二、战略资本投资决策方法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一)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对战略考量不足

1.没有考虑与战略结合

首先,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没有从战略价值的维度对投资进行评价。它没有将单个投资项目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整体价值相联系,低估了战略性投资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与实物项目投资不是简单的相加,一项投资的战略价值大于单一的财务分析所得的净现值。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提交投资者的仅仅是单个项目财务分析,并没有反映投资项目作为企业的价值与风险的组成部分,如它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获利机会、对经营能力又怎样的影响等。其次,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去评价实物投资项目,进而忽视了当市场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资本投资的风险价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同时由于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忽略了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时实现的经营灵活性,因而必然也会忽视经营灵活性的价值。

2.失真会计信息误导战略决策

3.没能紧密联系外部环境的变化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密切,开放的市场需要开放的资本投资决策观念,然而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体系体现的是一种内向性,过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本投资决策本身上。注重通过项目本身现金流量来评价资本投资项目的好坏,没有突破投资项目本身,没有联系竞争者分析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资本投资决策方法的优势

1.改变了投资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的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中业绩评价主要考虑决策方案的财务效益,它过分强调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最大化;然而,战略资本投资决策的财务效益,既能考虑决策的非财务效益,如决策环境的适应性、生产系统的灵活性、质量的适当性、职工的积极性和协作程度、市场的占有率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又能够考虑到使企业效益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达到最优方案。

三、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一是要分清或明确决策者应负哪些相应的责任:即对国家方针、政策负责的政治责任;对国家、企业和职工所有者权益负责的经济责任;对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负责的行政责任;受法律条款、法规限制的法律责任;对人格负责、对公平、公正负责的道义责任。二是要使责任形成有章可循的制度和有据可依的条文同决策权相呼应并融为一体。三是要狠抓责任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决策者的失误,应追究责任处理就怎样处理,不避重就轻或碍于情面,要实事求是和赏罚分明。四是要坚持一视同仁和人人平等的原则,减少或避免在决策责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弹性和不公平,有利于起到约束机制的效应。

(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导向

投资产业方向上的选择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问题。企业要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首当其冲的是选择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在作此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机会、竞争状况、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及产品技术特点,选择与自身经营业务接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产品适销对路的优势产业。

(三)大幅度降低资金成本

(四)及时抓住投资机遇

(五)不断优化投资组合

[1]邵希娟.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9-01

由于工作性质高危,伤亡事故纠纷是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法律纠纷。该类纠纷涉及多方主体(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班组长(俗称包工头)、工人),法律关系十分复杂。通常,建筑施工企业会将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公司;劳务公司通常会找包工头进行转包,由包工头募集工人进行建设施工。劳务公司、包工头与工人之间通常情况下不会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工人若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

1建筑施工企业伤亡事故法律关系及两种救济方式

1.1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包工头及工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如图1所示,建筑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之间是“承揽关系”,劳务公司和包工头之间亦是承揽关系。包工头和工人之间乃是雇佣关系。伤亡事故发生后,建筑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都有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是否将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是该企业是否承担事故责任的关键。

1.2工人的两种救济方式

伤亡事故发生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有两种救济方式: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寻求工伤保险赔偿的前提是,伤亡工人及其家属需要证明工人与用工主体之间(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这里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下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仅包括“提供劳动”、“支付报酬”,还包括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①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时,需要证明工人与包工头、劳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这里的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乃同一概念②,是指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而雇主向雇员支付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两种救济方式的对比如下: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工伤保险赔偿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雇佣关系(劳务关系)”――人身损害赔偿

2伤亡工人要求工伤保险赔偿

伤亡事故发生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可以请求确认伤亡工人与建筑企业、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申请工伤保险赔偿。若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受伤工人只能主张与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不能主张与建筑企业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法律依据是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也有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这一条的规定,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发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通常情况下是包工头),当工人在从事劳动活动过程中遭到损害,建筑施工企业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公司,而劳务公司将将工程劳务转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此时,当工人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到损害,劳务公司应当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当伤亡工人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救济时的法律关系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尽管雇员在上下班途中遇到的人身伤害,并非该解释第十一条所说的“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的人身损害,但从保护雇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若雇员所受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第14条第6款的“工伤”,④则应当参照该款规定,认定雇员所受到的伤害属于“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此时,受伤工人可以主张雇主(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交通肇事者承担赔偿责任。雇主(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交通肇事者追偿。⑤

4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领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伤亡事故出现后,责任主体认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劳务分包是否合法是其是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关键。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伤亡工人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既不存在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务分包合法,建筑施工企业也无需根据例外条款与劳务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而言,其既可以主张和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主张工伤保险赔偿;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这里的用工主体和雇主乃是劳务公司,而非建筑施工企业。但对于劳务分包是否合法,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并不知晓,所以在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时,会同时要求确认与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在请求人身损害赔偿时,会将包工头、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列为共同被告。此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全面分析法律关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Z].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Z].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Z].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6]工伤保险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8]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R].劳社部发〔2005〕12号.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Z].法释〔2010〕12号.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03〕20号.

注释:

①例如,《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②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合同纠纷”规定:“110、劳务(雇佣)合同纠纷”。法院已经将劳务合同和雇佣合同视为同一民事法律关系,当作同一案由来受理。案由是指法院依据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所确定受理案件的类别,同一民事法律关系归入同一类别,属于同一案由。

THE END
1.五张图,带你了解高校毕业生最新就业形势2024年的毕业季也随着高温的到来,逐渐进入到了尾声,猎聘网也紧锣密鼓的发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今天用五张图来带大家了解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形势。 先上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压力下积极有为 高效毕业生择业意向:求稳中向“新”而行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59326/article/details/140722383
2.近三年大学生就业数据大学生就业率官方数据近三年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官方数据如下: 1. 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9.3%下降到4. 9%。 https://www.pr6000.com/a/w3qe8r1qk.html
3.图说1158万个青春的选择!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图鉴图说|1158万个青春的选择!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图鉴上游新闻看点重庆晨报官方账号 2023.06.1609:52 关注 相关新闻国家点名支持!这个专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真的会火吗? 0App专享 2025研招考试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 155App专享青春华章丨“希望大家勇敢尝试”!大学生利用假期骑行中国 0App专享 我的青春,一路向西 0https://finance.sina.cn/2023-06-16/detail-imyxmyzn5070494.d.html
4.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2023年度)序号 年份 毕业去向落实率 1 2019年 94.55% 2 2020年 95.06% 3 2021年 95.54% 4 2022年 93.05% 5 2023年 95.07% 数据来源:安徽省就业数据平台 根据省就业数据平台最新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显示,已就业的2161人中,包括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人数1667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237人,自主创业222人,这https://ahavtc.edu.cn/index.php/jiaoxuezhiliangxinxi/detail/2800.html
5.大学生就业比例数据分析图表怎么做出来的帆软数字化转型知识库在进行多维度分析时,可以使用FineBI的拖拽操作来选择不同的维度和指标。例如,可以拖拽“院系”和“就业人数”两个字段到分析区域,生成一个柱状图来展示各院系的就业人数分布情况。也可以拖拽“毕业年份”和“就业率”两个字段,生成一个折线图来展示不同毕业年份的就业率变化趋势。 https://www.fanruan.com/blog/article/521678/
6.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精选10篇)近些年来,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根据法学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形式之所以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招。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213141938_728676.html
7.电子商务调查报告[汇总15篇]最近《电子商务世界》一篇名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的文章,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不容乐观,作者根据调查,发现去年“截止到XX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但在XX年6月中旬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https://www.qunzou.com/diaochabaogao/1871077.html
8.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2篇)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近几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显得更为突出了。https://www.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98148.html
9.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通用11篇)调查中2位同学表示因为现今就业压力明显而选择愿意进行自主创业,占18.18%。从国务院每年的工作报告及近期参加工作的人员口中可以得知,近几年伴随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给大学生心理产生了较大压力; d、家庭成员的鼓舞: https://m.oh100.com/chuangye/4381949.html
10.就业调查报告15篇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933694.html
11.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16篇)很明显,我们人才缺口大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一个矛盾,当高教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便会出现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就业矛盾“后推上移”——高一层次毕业生挤压低一层次的毕业生,层层挤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如此形成https://mip.jy135.com/diaochabaogao/899554.html
12.物流专业就业形势分析(精选9篇)而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快速增长, 到目前就业形势已相当严峻, 并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精简, 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30qsl33.html
13.毕业班质量分析报告8篇(全文)毕业班质量分析报告 第3篇 1 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专家评阅打分的形式, 我们随机抽取了兰州交通大学2005级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51份, 分别送到兰州大学、兰州市政研究所、兰州市城建设计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 由校外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z36v3k5.html
14.大学生就业环境图表分析.pptx大学生就业环境图表分析就业满意度就业率毕业生数量薪资待遇行业结构就业地域分布创业趋势PART04PART05PART06PART02PART03PART01PART07目录CONTENTS本报告通过数据图表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报告涵盖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就业率、薪资待遇、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以全面反映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及趋势1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523/701503005100611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