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最真实晴雨表。
在3月5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指出,预计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1170万人,这一数字相较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3年,大有赶超之势。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学历人才数量的增加,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国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
然而,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35岁找工作嫌老,65岁退休嫌早,试问25岁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
据资料显示,2023年4月,16岁~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以下简称青年失业率)为20.4%,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5月升至20.8%,6月升至21.3%。
也就是说,2023年上半年,16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网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月薪3000块招不来一个农民工,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生”,这揭示了当前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你会发现,假设你的父亲是农民工,他供你读书,结果毕业之后你找的工作,算下来工资还没他高。
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5.3%。
这次公布的失业率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隐藏了一些微妙的变动。
没想到,半年之后,数据再次亮相,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背后的统计标准却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在青年失业率的计算上,新增了一个“不含在校生”的说明。
这意味着,过去那些即将毕业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是会被计入失业范畴;而现在,同样的群体,由于他们仍身处校园,便不再被归类为失业。
这样的变化,其中的深意,相信大家都能够体会。
15.3%的青年失业率相较于之前超过20%的数据,确实给人带来了些许安慰。
当我们将其与城镇调查失业率5.3%进行对比时,不难发现青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十分沉重,这一数字甚至还未恢复到19年前的水平。
直白地说,如今的青年就业状况相较于过去,确实显得更为严峻。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社会直观感受中。
01
新中国的三次失业高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出现过3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1973年-1979年之间大量知青返城,产生了就业危机。
当时共有1500余万返城待安置人员,加上城镇本身待业人员及高校毕业、复转军人约500万,待业青年超过2000万。
大约占当时城镇劳动力(1.15亿)的17%,或者是占青年劳动力的30%以上。
大量青年的失业,表明是因为文革中断了升学、招工造成的,实质是“三大改造”和建立计划模式后,无差别地消灭私营企业,片面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压抑发展服务业等,这些根本性问题造成的。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新时期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提出“三扇门”解决就业思想。
即除了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外,更要允许兴办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来解决失业问题。
经过调整,到1981年左右,全国新增2200余万工作岗位,城镇青年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我国民营经济也得以破土而出,慢慢成长为经济的重要成分。
第二次是1998年-2001年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
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企开始大规模亏损,1998年全国国企亏损面达到55%,总体利润为负的72亿,创历史最低水平。
为此,新一届政府开展了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为主要方向的国企三年脱困行动。
这期间,国企职工累计下岗超过2600万,约占当时国企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外,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1000多万人下岗,城镇下岗人员总数超过3600万,当时城镇总劳动力数量约2.3亿,失业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5.6%。
面对严峻的下岗问题,政府在积极支持再就业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期间民营企业共创造了约5000万就业岗位,不但基本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还吸纳了众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第三次是2020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陡变、百年不遇的疫情等综合因素冲击下产生的就业问题。
这次就业危机与前两次相比,还有两个特殊之处:
一是,这是首次发生在我国普遍城市化以后的就业危机。
当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已经是1978年的近6倍,是1998年的近3倍,因此即便稍有失业率上升,总体失业人数都是非常惊人的,产生的社会问题都会比之前严重很多;
二是,去年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员从2021年的46773万减少至45931万人,减少了842万,系1962年以来的首次减少。
这说明,我国目前就业问题的确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时刻。
总体看,我国每隔20多年就会出现一次就业危机,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
经过一个发展周期之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内外综合环境的弊端就会显现,因此产生一些经济上的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就业。
每次失业问题都是对过去经济政策、发展路径的一个警示,只有认真对待现实问题,切实以改革的态度解决问题,才能走出困境。
02
青年人失业率为何居高不下?
造成我国青年失业率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1.产业升级趋势下的人力资本鸿沟,是造成青年人失业率高的根源
近年来,创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使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岗位与工作场所正在消失,大量劳动力需要重新流入就业市场。
而前期疫情等因素导致的经济下行造成需求疲弱,叠加了劳动力供给量的激增,从而进一步激化了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2.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结构性转型导致就业市场的波动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年轻人就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加之受前期疫情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冲击,尽管目前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但用工需求尚无明显增加,一些岗位仍然可能减少招聘、降薪甚至裁员,这些都导致眼下失业率居高不下。
3.高学历青年群体的增加也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
不少大学生不愿从事低收入或者低技能的工作,更看重工作稳定性、福利和发展机会等因素,而且一些毕业生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一时找不到与自身技能和经验相匹配的工作,也是推高年轻人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
这种矛盾体现了就业市场和教育体系之间的不匹配,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青年面临“求职难”和“招工难”的双重困境。
大学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和期望相匹配的工作,而一些企业则面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系未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服务行业领域。
5.科技进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动化的普及,一些传统职业正在消失(AI将取代很多传统职业),而新兴职业(物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VR等)对于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更高。这种情况要求青年群体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
03
2024年的就业走势会怎样?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认为,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带来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量不断扩大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2024年中国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2024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将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也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扩充就业容量。相比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优势明显。
去年以来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GDP中的占比也在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展望今年,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
四是稳就业政策效应持续发力显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作了部署,特别指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政策红利释放也有望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04
改善市场环境,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首先,我们不要指望通过让青年进入“体制”来解决就业问题。2022年,国企招录应届生76万人,国考和省考共招录应届生10万人左右,加起来也仅相当于应届生岗位需求的5%。
其次,也没有办法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青年人就业。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规模非常有限,全国农业总产值只有1万亿美元左右,能安置一两百万人就不错了。
想要真正解决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找一条路就走,而是需要找到一条真正符合经济规律的路。根据我国近10年的情况来看,就业趋势有以下几点规律。
第一,从所有制上讲,就业增量基本是民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最近十年情况看,每创造占全国1%的GDP,国企可以带来185万就业,而民企可以达到636万。
第三,从产业类别上讲,新增就业主要是服务业带来的。最近十年,社会就业容量的增加了近1亿,这完全是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因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减少了1500万。
所以想要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应该从改善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环境入手。
最近三四年,受到国际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青年的创业热情大大降低。这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也对我国创新能力是极大的伤害。
疫情前,青年人都以创业为荣,虽然年轻人不完美,科创市场也不太规范,但这种现象是可喜的,因为青年人创业不但可以自行解决就业、创造就业岗位,还是推进技术革命和业态升级的最强劲动力,它孕育着国家未来无穷的希望。
纵观全球,最有创新活力的国家,都是那些青年人创业最积极的国家。
一个有前途的社会,必然是年轻人都在积极去创造和实现各种梦想,而不是都在考编的路上。
05
未来几年,就业市场有何变化?
1.用人需求变化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3上半年就业趋势大数据洞察》(下称《报告》)显示,刺激消费见成效,2023上半年民生领域的三大行业人才需求呈上涨趋势。
消费行业新发职位增长较明显的三个子行业是文娱用品/器材、家电、食品/饮料/酒水,人才需求均超3%;家电招聘平均年薪最高,为22.93万元。
生活服务行业新发职位同比上升15.98%,招聘平均年薪为13.76万元。该行业新发职位增长最快的三个子行业为餐饮业、旅游、美容/美发/保健,增长率为43.87%、63.61%、62.23%;招聘平均年薪均超13万元。
交通/物流/贸易/零售行业,新发职位同比增长较明显的三个子行业是民航/铁路/公路/水路客运、贸易/进出口、邮政/快递,分别为100%、33.53%、5.5%;其中招聘平均年薪最高的是贸易/进出口,为18.15万元。
《报告》显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新能源、新材料、对话机器人、绿色低碳五个赛道求职人数最多,同比增长相对明显,位列前五。
随着ChatGPT爆火,高学历年轻人对AIGC、对话机器人、AI大模型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投递AIGC的30岁以下求职者超四成,同比增长遥遥领先,为544.46%;硕博学历投递者占比29.93%,其求职人数同比增长居首,为322.87%。
其次,投递AI大模型、对话机器人的硕博学历投递者占比均超20%,30岁以下求职者占比36.29%、35.81%,位居第二、三。
投递AIGC行业的求职者同比增长超470%,增幅远超其他赛道。同时,该领域新发职位增幅和平均年薪均为最高,达到127.63%、40.14万元。
AIGC新发职位最多的岗位是算法工程师,占比达13.43%;平均年薪最高的岗位是图像算法,为60.26万元。
新能源新发职位同比增长42.49%,位列第二。该领域中,工艺/制程工程师(PE)新发职位最多,占比3.26%;招聘平均年薪最高的是电池工程师,为27.39万元。
疫情管控放开后,企业出海、出境拓展业务成为一大趋势,中国香港地区面向内地的招才引智政策持续点燃了大批人才赴港就业的热情。
“投递海外/境外人才同比增92.9%,投递中国香港的人才同比增长近198.08%。”
《报告》显示,投递香港的人才分布的前三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分别占比23.77%、13.22%、11.96%。
从海外/境外新发职位的分布地区TOP10来看,中国香港占比11.6%,招聘平均年薪40.23万,均位列第一;该地区新发职位同比增长93.34%,位列第三。
投递海外/境外的求职者呈现出高学历、年轻群体两大特征。《报告》显示:投递中国香港的硕博学历人才合计占48.88%,同比增长149.16%,硕士增长150.04%,博士增长132.31%。30岁以下求职者占比26.14%,同比增长174.84%。
从上半年新发应届生职位的行业分布来看,IT/互联网/游戏、科研技术/商务服务、机械/制造位居前三,分别为16.69%、11.46%、8.74%。
在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排名中,电子/通信/半导体应届生招聘薪资最高,年薪均值为17.8万元。汽车、IT/互联网/游戏紧随其后,分别为15.49万、14.99万元。
在上半年新发应届生职位同比增长较快的TOP10职能中,健康顾问、海外销售、科研人员增长最多,为93.84%、61.68%、44.02%。这些职能中,科研人员招聘平均年薪最高,为28.33万元。
猎聘大数据显示,在2023届各类大学生的热搜词中,运营均位居前二。上半年,运营类应届生职位占到所有应届生职位的4.33%,在一级职能中排名第八,其招聘平均年薪为11.17万元。
2.未来,企业更看重什么技能?
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企业最为看重的员工应具备的十大核心工作技能。
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以及技术素养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三大能力支柱,其中创造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认知技能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技术素养则属于科技技能的范畴。
随着基础性及重复性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这使得诸如创新思维、深度分析能力和持续学习等软实力愈发凸显其价值。
这也与近年来AI的大量应用有关,即使机器和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计算和执行能力,但它们不能替代人类进行复杂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制定,思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相较于机器的独特优势所在。
未来的职场就业将更重视软能力超过专业技能,能够保持创造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AI,利用新技术的人肯定会比其他人多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