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陇东腹地略带寒意,然而走进静宁的校园,却感到格外温暖:诗意栖居的“晨诵课程”、独具匠心的“完美教室”、深邃思想的“师生随笔”、打破藩篱的“窗外声音”……别具一格的教育行动,正在助力静宁全体师生在“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美好愿景中阔步前行。这是“新教育实验”给静宁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
何谓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2000年,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发起“新教育实验”,并开始在全国推广。经过20多年深耕,“新教育实验”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以及800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静宁县于2022年3月加入新教育实验,成为全国第177个、平凉市第1个新教育实验区。
“‘新教育实验’在静宁县经历了从最初的引进、模仿,到自我的实践、深化,再到不断完善、创新,逐渐形成根植静宁本土的教育特色品牌,为静宁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和方法。回望静宁新教育实验走过的历程,静宁县教育人从激情守望到深度融合,穿越了一段幸福的旅程。”静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录牛说。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老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幸福自己,让孩子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快乐,让父母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获得感悟……理想如何照进现实?“新教育实验”让静宁教育走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022年3月,静宁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组建新教育实验推进中心,制定印发《静宁县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静宁县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覆盖学段、统筹城乡、就近便利的原则和“1+N”组建模式,组建了覆盖所有学校、学区的21个教育集团,建设互促共赢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架构起新教育实验运行体系。经过深思熟虑,静宁县教育局以聚焦“深耕静宁新教育共创果乡好未来”为实验区建设目标,以“行政推动+底线模式+榜样引领”为实验区建设思路,积极探索践行“一体两翼三支撑”的静宁新教育实验区建设路径,初步构建了“3+X”新教育实验模式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教师发展模式及“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随后,“新教育实验”如春风化雨,为静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和县域的教育生态。
深入学习新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必然。静宁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相融合的策略,勇敢地探索新型研训模式。组织乡校负责人和教师频繁参加新教育研究院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专题研讨会、实验开放周和“新网师”培训等,多达41次,累计参训人数达到5604人次。这种高频率的学习培训为书写静宁新教育故事奠定了基础。
培训密度之高、讲训专家之多、受惠群体之大,是近年静宁教育发展中少见的。不仅如此,静宁县还将新教育实验融入县级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注重涵养师德师风师能。引导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幸福童年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新教育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培养理念,使得教师们在新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长。
为了拓展研修培训的覆盖面,静宁县坚持向先进学习,积极争取新教育研究院的支持。遴选县内静宁一中等17所学校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目前已开展学访交流活动20次,培训教师142人次。
此外,静宁县还积极推进县教科所、集团校、学校、学科组四级教研工作联动机制,组建了31个覆盖所有学科、学段的县级名师工作室,并建立并落实“教研督导一体推进”模式。通过“专职督学+专兼职教研员+名师工作室成员”联合教研的方式,定期开展群文阅读、课堂诊断、座谈交流等联校教研活动。这种协同合作的教研模式,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形成了全县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学校从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我感觉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我们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和话题。在推进‘每月一事’活动中,学生不断养成各种好习惯,变得自信。在‘师生随笔’活动中,着眼练就学生观察世界的思维,一大批孩子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肯定,让我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幸福。”城川镇大寨小学校长、新教育首届明师班学员王富贵说。在很多老师看来,新教育实验的魅力在于有丰富的内涵。师生阅读,研发课程,共写随笔,每个月举办一个主题活动……老师、学生、家长在新教育中都能不断得到改变。
在新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更为紧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是参与方,又是监督方,推动教师焕发精气神,实现职业认同,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群群有着“相同尺码”和共同目标的人,通过十大行动,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
在静宁这片热土上,新教育就像枝头累累的果实一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
葫芦河水低吟浅唱,静宁新教育人激情满怀,步履铿锵。两年来,静宁县以“新教师基金”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项目为引领,以新教育实验为载体,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研究,紧紧围绕“阅读、课堂、教室、课程”等关键词,深入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
“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静宁教育的天空。它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绽放光彩。”静宁县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实验小学教师李晓如是说。
静宁教育因为新教育而生机勃发、芬芳满园。
新教育改变了静宁教师的行走方式,使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新提升。
近两年,成果斐然,8名教师荣获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陇原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11名教师被评为平凉市名师培养对象,2名校长被评为平凉市名校长培养对象,9名班主任被评为平凉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还有52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这些优秀的教师们,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引,不断探索创新,用热情和智慧点亮了学生的求知之路。
新教育也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静宁学子在省市文体、科技等项目的比赛中屡获佳绩,捷报频传。在甘肃省第七届、平凉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静宁县分别斩获一等奖7个、16个,展现了静宁学子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静宁县高中女篮、男排代表平凉市参加2020年甘肃省高中篮球、排球联赛,分别获得第三名、第五名的好成绩,彰显了学生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南关小学学生雷佳萌在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被评为2023年度甘肃省“新时代好少年”,为静宁学子树立了榜样。静宁三中晨曦管乐团先后参加第十二届、十三届、十七届“中华杯”中国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均被评为优秀乐团、示范乐团,被中国管乐协会授予“中国管乐发展突出贡献奖”,这无疑是对静宁素质教育成果的有力证明。
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教育改变了区域的教育生态,让静宁教育品质进一步攀升。
2022年至2024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的持续攀升,平均重本上线率达38%以上,二本上线率超75%,26名学生步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殿堂,这些数字不仅仅是成绩的体现,更是静宁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特色育人格局已基本形成,静宁教育在人民心中的满意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这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学生们的不懈努力,是家长们的默默支持,是社区的积极配合,也是公益机构的热心助力。他们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似天空中的云朵,相互推动,共同前行,激发力量。
“在五育融合的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获得了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机会,不断成长,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静宁县威戎小学教师高燕说。
新教育实验与静宁大地上的苹果树一样,在阳光和雨露的润泽下,逐渐成熟、逐渐明媚。在新教育的征程上,静宁县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书写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注:文中提到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即: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体,以“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为两翼,以“师生读书、教研教改、教督一体”三项重点工作为支撑。
“3+X”即:其中“3”是各乡校必须做好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三项行动,“X”是学校按照各自实际选择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一项或几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