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自己不干,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别人去干的产品。比如淘宝就是一个平台,它自己不卖东西,而是让买家和卖家在这里交易,它提供帮助、服务和监管的作用。很多人可能觉得淘宝、天猫的设计逻辑并不复杂,但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产品的一小部分,即面向买家C(Customer)的部分。面向卖家B(Business)的部分则要复杂的多,当然还有面向开发者D(Developer)的(比如淘宝开放平台)。CBD都生长在淘宝平台上,都是平台的一部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角色,比如模特啊、摄影师啊、服务商啊等等,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所以平台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平台的魅力所在。
不管做什么类型的产品,都需要考虑业务、技术、用户这三方面。而平台型产品在这三方面的难度都加大了。
我总结了下面这个表格,通过它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平台型产品与其它类型产品的区别:
1、总的来说业务、技术上都相对复杂,我们目前正在做的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产品,业务、功能、设计都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对象,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以往的经验、产品设计流程可能都没法直接复用。
3、我们目前在做的平台型产品,业务和功能是最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理解这么复杂的业务,然后才是设计的问题。
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向PD了解了一些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产品背景、过往的用户调研内容、用户痛点、产品功能、业务场景、业务逻辑图等等)。由于内容比较复杂、信息量大,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又不太一样(产品经理更多的是考虑功能、业务模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用户角色、任务、使用场景、信息结构等),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首先需要梳理内容,把业务转化为设计师容易理解的内容。于是,我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产品不同角色、任务、可能的页面等(不考虑细节、分支流程等,只考虑最基本的用户角色和用户任务)。为了能正确的表达业务,同时又符合用户的使用逻辑,可能要反复多次,并跟PD不断讨论(上图是PD梳理的业务流程图,下图是我画的角色任务草图)。(由于涉及到未上线的项目,图片内容已做马赛克处理,希望不影响对方法的理解)
根据这个图,就可以大致得出产品的信息结构、导航,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补充细节,形成界面草图(草图过于潦草,这里就不展示了。顺带说一句,草图出来后视觉设计师马上YY了一个风格稿,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按照这个风格来设计原型,美观很多,满足了汇报或宣讲的需要),这也是和PD一起讨论、完善的过程。有了界面草图,我们就可以使用Axure来绘制界面风格,然后PD接过去在里面填上和业务有关的表格、文案等内容,交互设计师再根据经验来补充界面元素,完善交互细节。在完善界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PD之前没想到的功能、业务问题(主要是和界面有关的部分),然后推动PD去解决问题。有些东西暂时定不下来,那就先假设,日后再去求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因为PD更有业务sense,而设计师更有界面sense,充当了业务转化为界面的翻译。
后来这部分产品(其实这只是产品中的一个子模块,但这种方法也可以复用到这类产品的整体设计中)设计顺利的按时完成了。我把整个设计流程总结下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们的分工大概是这样(这是一个我心目中理想的流程,实际上前面两步主要是PD和运营在做,我们希望日后可以按照这个流程和PD共同奋战在一线):
后面我还会讲一个使用这个流程完成的具体案例,证明这个流程是可以复用的。
1、平台是为了成就他人,客户永远是第一位
前期的用户调研非常重要,比如PD们经常出去调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我们也跟着PD一起出去调研过,但是对方说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听不懂,所以了解业务非常的重要。
2、先抛砖、后引玉
很多时候困难摆在眼前,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不如先随便抛出一个靶子,然后通过这个靶子再去找修改方向,总比停滞不前要强。
3、没有正确的设计流程,只有合适的设计流程
经历过这么多项目,发现每个项目的设计流程都不太一样。因为每个项目的产品类型、项目资源、项目环境、人力情况等都不一样。所以设计师要根据项目情况,考虑最合适的流程。当然也要注意沉淀好用的方法,尽量让其可以多的复用。
5、和不同产品类型的PD协作有门道:平台型,贴着走;垂直型:并肩走;网站型,推着走
对于前面说的平台型、垂直型、网站型这三种类型的产品,UED和PD的合作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平台型产品来说,业务复杂且不易短期内掌握,所以PD更多的是推着UED走,UED也需要主动贴着PD,尽量好的给予设计上的协助;对于垂直型产品来说,PD从专业角度给意见,UED从设计体验角度给意见,双方不分伯仲都很重要,所以要并肩走;而对于网站型产品来说,产品同质化严重,入门门槛低,用户体验则非常的重要,所以UED要推着PD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产品既是平台型,也包含垂直型,但以平台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