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努力搭建聚才平台 擎起创新蓝图

一直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通过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度,不断深化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和全面协同创新,多年来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成果,为沈阳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沈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起步于2003年,在中国科协、省科协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组织部带领下,市科协联合组织、科技、财政等部门大力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沈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到全面的协同创新,经历了数量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过程。实践证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建,有力促进了沈阳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顶层设计,打造企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

坚持产学研合作,推进院地合作攻关

企业是市场创新主体,院士专家联结着高校院所,处在科技创新前沿,只有院企双方在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方面,深度参与、密切合作,企业才能成为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主角,院士、专家工作站才能更好发挥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台作用。借助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围绕建站单位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核心关键技术制约联合攻关,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沈阳鼓风机集团自2006年建站以来,得到了多名院士的支持,先后攻克设计制造各环节技术难题60余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和辽宁省重大专项2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90余项。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院士团队技术力量助力,研发出世界首款油动调速控制多旋翼无人机系列产品,该产品以“大载重、长航时、高安全、易操控、易维修”为核心竞争力,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辽宁锐翔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与院士开展多个项目的合作,为我国轻型电动水上飞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开辟出新能源飞机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通航发展路径。RX4E型四座电动飞机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采用全电动力系统的23部正常类飞机,在世界范围内首个实现飞行的电动新机型,为沈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实现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

坚持项目纽带,促进产学研对接互动

沈阳市科协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柔性引才、引智、引项目,通过吸纳外部科研力量与自身技术团队结对,共建科研创新体系;采取直接引进转化院士专家科研成果和院地联合攻关研发相结合方式,推动技术和产品转型升级。建站单位在与院士专家合作中,一方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直接引进院士专家及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或者市场推广开发,推进成果的产业化;一方面,与院士专家所在的高校院所联建科研及成果孵化平台,实现科技与经济互促双赢。

辽宁燕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自2017年建站以来,在院士带领下,形成发明专利2项,申报国家PCT专利公约1项,申报美国、欧洲、日本等海外专利3项。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院士团队合作,以新一代智能技术研究与开发为核心,研制出红外体温自动检测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用于大规模流动人群中快速筛查发热病人,进入辽宁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

坚持与时俱进,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多年来,沈阳市坚持“依站办学、借站求学、驻站留学”“送出去深造、引进来就地培养”的方式聚集培养创新人才,建站单位与进站院士通过采取院士专家驻站培训帮带、选派技术骨干到院士专家所在院所深造、推荐毕业生进站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建站单位吸纳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近五年来,全市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纽带和平台,共培养博硕研究生670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20人;完成国内外学术交流445人次;组织专题讲座与培训班750次,培训人员1万人次以上。

北部战区总医院围绕7名进站院士专业领域,组建了7个研发团队,在临床、学术、科研方面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科研创新团队成长。医院心血管外科已经成为以复杂先心病外科、心律失常外科、危重冠脉外科为主要技术特色,临床与科研均衡发展的全军领先学科,连续3年获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东北地区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以来,积极开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了国际视野。辽宁大学院士工作站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同时,制定了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全年授课计划,并依托院士工作站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开展专题讲座6人次。

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战略决策咨询

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借助院士专家渊博的专业知识、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技术研判能力。坚持“需求导向、项目牵引、实效根本”原则,企业通过工作站平台获取高端的创新资源,院士团队通过工作站平台直接感受到市场的需求、更能直接面向科技一线开展研发,这样才能促使供需双向内生驱动,结成创新共同体,有效推进智力与资本对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终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

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迅速研发三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解决了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盒耗时长、依赖专业设备及人员的困境,提供了一种更加简易、快速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更方便给到医疗机构、复工企事业单位、学校使用。疫情期间累计向湖北、江西、辽宁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厄立特里亚、亚美尼亚、瑞典等国家捐赠超过2万人份检测试剂盒,并无偿提供试剂盒技术支持,总价值超2000万元。沈阳术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专家工作站与钟南山院士团队、中科院沈自所合作,在疫情期间,共同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疫区临床试验,被特邀参加2020年9月8日北京服贸会,在主会场防疫专区展示。

THE END
1.思想周刊以构建产业生态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做大数字产业数字产业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江北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比较优势,聚焦平台载体、应用场景、市场主体、人才资源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构建数字产业生态,数字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全区具有辨识度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https://www.cqrb.cn/topics/2019sxzk/2024-12-16/2117122_pc.html
2.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创新平台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区科技局始终坚持“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一是抓好研发平台梯次培育,重点支持企业现有研发平台创建省、市级研发平台,支持东旭光电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共同建https://www.luojiang.gov.cn/gk/xwzx/bmdt/1557956.htm
3.搭建聚才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搭建聚才平台 助力高质量发展 搭建聚才平台 助力高质量发展https://m.jnnews.tv/p/831221.html
4.搭平台立项目重培育!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平台是资源的集聚地,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为新质生产力蓄能。鱼峰区鼓励企业自主搭建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具有较强支撑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平台,以创新平台为合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NjA2NjQ1MA==&mid=2247559940&idx=4&sn=4afdc6788445a2b52f2e5dafb17b28fa&chksm=ea906479dde7ed6f48dc803ac8fb7c9e0f10163e75c97174234dc43bcaa24715e72e8f0e759c&scene=27
5.引才聚智打造“群贤毕至”强磁场先锋文汇搭建平台聚人才 地处西北的高新区,将人才的橄榄枝不断向外延伸,着眼于打造包括人才就业在内的“六大平台”,建立了与甘肃民勤、宁夏银川、内蒙古赤峰等区域人才合作体系,近三年来,引进产业工人1万余人,开展技能培训2.5万人次,有效解决企业缺少技能人才的燃眉之急。 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4837315
6.凝聚创新力量积蓄发展活力山东新闻烟台新闻网胶东在线国家批准搭建平台聚人才 引才难、留才难、创新资源不足,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菏泽市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致力于打造鲁豫毗邻地区人才聚集中心。 菏泽市持续健全科创平台体系,实施“一企一平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山东省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引育创新,集聚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实用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2/07/25/014337979.shtml
7.好年华聚福州——中国青年网(二)搭建对接平台 1. 完善“好年华 聚福州”线上平台。依托“好年华 聚福州”线上平台发布社会实践岗位安排、青年人才政策等信息。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学子基础信息登记、实践需求预约等工作。 2. 举办“好年华 聚福州”校园推介会。结合“好年华 聚福州”校园引才活动,联合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等单位组成推介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sxx.youth.cn/sxxxt/xtsb/202306/t20230619_14594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