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3讲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四合院为代表

南方多用穿斗式

在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

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子,同时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为拾梁、穿斗混合式。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主要用于南方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

-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明代开始,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楼的形成与山地特殊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构造特点: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底层厚达40cm,高可达数十米),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屋顶亦拍实土层,厚为30cm。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同时,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

构造特点: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骨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于外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掀掉毛毡可采光。

-北京四合院-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01]形式由来

自然因素:北京冬冷夏热,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夏天通风散热,冬天很好的采光。

政治因素:四合院住宅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的特点和封建社会形成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高度吻合。

[02]整体布局

前院:前院较浅,以倒坐为主,用作门房、客厅。大门在倒坐以东,宅之巽位。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

内院: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以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房屋叫耳房,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后院: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03]特征概述

中轴对称: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秩序井然,宛如京城缩影。

等级分明:以空间等级区分了人群等级,展现了伦理秩序。整个四合院是尊卑有序,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礼制的物化形式。

构造规范化:长期受到规制约束,做法规范化且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屋顶的。

朴素实用: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各功能房间及抄手游廊的布置也体现出四合院的实用性。

-云南一颗印-

自然因素:位于滇中高原地区,与当地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风大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三间两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由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大门居中,门中设倒坐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03]其它特征

a.云南一颗印住宅土筑或土坯砖外墙,内为穿斗木构架。

b.天井狭小,正房耳房均面向天井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出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符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c.正房较高,采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坐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有利于抬升外墙高度,防风、防火、防盗、防野兽。

d.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较小,无固定朝向,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形式起源于原始巢居,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02]功能布局

底层架空:底层堆放杂物用或者饲养牲畜,底层架空可以有效防止虫兽侵扰、防洪防潮以及有利于楼面通风。

二层住人:二层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

建筑材料:多用木材、竹。

技术:榫卯结构的运用。

屋檐出檐很深,防止雨水淋浸木结构、防止阳光直射。

总结

中国古代住宅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色,特别是属于下位文化的民间建筑的一系列贵因顺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的构筑方法,因势利导的设计意匠,因物施巧的设计手法等等。都在近代民间建筑中有所延承。

#历年真题

(华南理工大学)

民居的定义2004

干栏式民居成因和特点2000,2013

吊脚楼2001

四合院住宅和一颗印2001、2003、2007,2015

#考试要点

#章节思考

住宅是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形式而存在,宫殿建筑、寺庙建筑、陵墓建筑等都是由最简单的住宅形式演变发展而来,所以我们可以发散思考它们之间是如何演变,住宅是如何影响其它类型建筑的发展。

关于聚落也有一个点可以去思考,就是古代聚落对于今天乡村规划的启发,如今乡村振兴一直是一个实事热点、一个较为有争议的问题,那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历史,得到启发呢。

文献参考: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刘致平、王其明《中国居住建筑简史》,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THE END
1.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特点:一文解密宫殿建筑空间布局却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北京故宫平面图 经过上千年城市历史的演变,从商周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直到宋元明清,那条曾经代表着皇权思想、凝结了中国最古老的建筑设计的语言,时而出现,时而隐去,最终还是保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810534576056939&wfr=spider&for=pc
2.地盘图:《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被称为「地盘」。 平面单位:间 一直以来民间就有个传言,说北京故宫一共有 9999 间半房屋,这个数字当然不甚准确,但它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单位:「间」。这个单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筑的平面空间,从《营造法式》的定义来看,「间」是指相邻两缝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后https://m.douban.com/note/766993490/
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图解中国古代宫殿二、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及陈设 (一)宫殿的布局 1.前朝后寝 宫殿有前后两部分组成,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皇帝上朝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宫墙长3400米,高约10余米,城外是宽约53米的护城河。城的四面各开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705349
4.第二节院落旧时家道殷实的富户人家多修深宅大院,讲究“前厅房、后楼房,两边厦子加厨房”;“九间套三院,明柱格子扇,厅房加游廊,马房搁偏岸”。归纳起来,其平面布局大致有纵向多进式、横向相连双院式、纵横交错的九间三院等几种类型。 图8二进院平面图 图9三进院平面图 http://dfz.shaanxi.gov.cn/sqzlk/xbsxsz/szdyl/msz/200901/t20090106_906081.html
5.古代各朝代的住宅建筑格局,你最喜欢哪座豪宅?汉匠古建筑隋唐五代,贵族的住宅布局更加自由活泼,庭院布局不对称。大门被乌头门取代,庭院被直格窗走廊包围。 宋代的城市住宅大多是四合一布局,用走廊代替走廊门进入后与墙隔开,增加了居住面积,非常实用。 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以分为规则模式和自由模式。规则模式作为传统住宅风格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严格规定了住https://www.nbgjz.com/2071.html
6.古代行政建筑的布局与构造遗址平面图(图源《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长什么样?》,中原文物,仅用于学习交流) 衙署,指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周礼》称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 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大多有规划地集中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规模视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厅(堂)为主建筑,设在主庭院正中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