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囤“新王宫”遗址的性质及其空间格局

“新王宫”是海龙囤内最大的建筑群,有闭合垣墙环绕,面积达1.8万平方米,内有建筑30组(F1~F30)。建筑整体坐西南向东北,有清晰的中轴线,并大致形成“三进三路”的格局,自前而后逐级向上抬升,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图一)。文献中又称其为“衙”“衙院”“衙宇”“衙舍”等,知其应为杨氏土司的衙署遗址。虽无具体文献记载,但结合明代典章制度以及现存土司衙署的一般格局,可以推定“新王宫”大致存在治事之所、宴息娱乐之所、礼仪宣教之所等不同功能空间。土司衙署的格局,受到堪舆之术、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一、治事之所

治事之所,分布于中轴线及其近旁,包括土司治事之所与吏攒办事之所等。这里是土司通过司法、礼仪、机制、策略与传统等进行权力运作的空间,彰显了严密的空间秩序与政治礼仪,某种意义上是土司统治合法性的政治表达,其整体格局与同一时期的府县衙署和土司衙署并无明显区别。房屋的规制,明代典章制度有明确规定。《明会典·房屋器用等第》记载:

凡房屋,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官员盖造房屋,并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绘画藻井,其楼房不系重檐之列,听从自便。

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两厦九架,造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家庙三间五架。俱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栱、檐桷用彩色绘饰,窗、枋、柱用金漆或黑油饰。其余廊庑、库厨、从屋等房,从宜盖造,俱不得过五间七架。

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栱、檐桷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

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桷用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

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止用土黄刷饰,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一品官房舍,除正厅外,其余房舍许从宜盖造,比正屋制度,务要减小,不许太过,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朱红油漆。

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及彩色妆饰。[1]

图一海龙囤“新王宫”遗址平面图

上文对厅堂与正门的开间、进深及其屋面装饰,以及梁、栋、门、檐角的装饰做了细致的规定,依官阶依次递减,秩序井然。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属从三品,按制,其厅堂五间七架,屋脊可用瓦兽,梁栋等装饰色为青碧色,正门三间三架,锡环与黑油装饰。“新王宫”大堂(F22)、二堂(F7)均五间七架。大门(F28)、仪门(F25)均三间三架,但仪门左右另设耳门,前有廊。整体而言,建筑规制与主人身份相符,并未僭越。

二堂(F7)处于中轴线末端,五间七架。因明间有后期供佛用须弥座石台,民间俗称“龙位坪”。其前两厢仅面阔一间,当为连通大堂与二堂的穿堂,从天井左右两侧廊道尽头未见石质踏步看,当有木质楼梯设于两厢内,上抵F7内。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的二堂是土司内部议事之所,土司于此处理日常事务。而内乡县衙的二堂,则是知县预审案件及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新王宫”二堂功能应与之相当,乃土司处理内务及休憩之地。

土司杨应龙手书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显示,土司不在囤时,由“总管”总理囤上事务,并设“总管厅”,负责“上名、应役”及收缴与发放出入各关的凭证“水帖”。中路既为土司治事之所,则大堂左侧的F19即可能为“总管厅”。F19为一组合院式建筑,由正房、倒座、天井与回廊组成,是通往左路建筑群的中枢,且做工考究,以经打磨的方砖墁地,下铺河沙。前述明代四长官司署中“吏目厅”“幕厅”等辅佐土司工作的吏目治事之所即均设在大堂之左,内乡县衙亦以左为尊。

大堂(F22)右侧的F10,是一组合院式建筑,由两院、正房、倒座和回廊组成,正房有精美石窗装饰,倒座前回廊立有石望柱。正房墙体厚实,仅于左前设单门出入。其内出土骨质戥子、有清晰人工切割痕的鹿角等遗物。

据此推测F10可能为土司储存财物的府库类建筑。《平播全书·破囤塘报》记:六月初六日,明军破囤而入,“随将应龙衙舍府库,合兵围之”[3]。将衙舍与府库并提,府库应在衙署内。有趣的是,F10正房后期曾屡遭盗扰,遗留较多坑穴,地面铺砖均已无存,部分石础与地栿下陷移位。这一情况并不见于其他建筑,或即因其内储有财物故。

大门右前的F29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合院式建筑,由倒座、两厢和天井组成,偏处“新王宫”垣墙之外、主道近旁。内出石锅圈等遗物。房址所在地,民间俗称“下马磴”,意指人员在此停歇、下马。该俗名与房址位置暗含迎宾、看守之意。毕节大屯土司庄园于其右路前端设有客房,云南武定慕连土司署亦在右路前端设客房,明代府廨的客舍(寅宾馆)亦多置于右前[4]。基于此,F29较可能即客舍。另据《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新王宫”还专设“守衙小童”与“打扫户”,负责衙署看护与卫生,这些人员可能即住在衙署之外的客舍中,实现对衙署“守”与“扫”的日常维护。

据《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囤上另设有总领、把总、提调、总旗、小旗、军士、苗军、驻囤医生、匠作、住持人等。总领大约亦在大堂前六房办事,把总、提调、总旗、军士、苗军等,应驻守于各关隘,如龙凤关设有把总,万安关设提调。匠作负责施工,驻囤医生或主要负责施工人员伤情处理,住持人则居其所主持的庙宇内。“新王宫”后端沿垣墙分布的F5、F6、F15与F16,因地处后关入囤之要冲,具有明显的防御性,亦当有军士、苗军把守。

二、宴息娱乐之所

宴息娱乐之所,指土司及其家人与吏目在衙署内的居住、宴饮与娱乐的场所。

一般而言,无论府县衙署还是土司衙署,知府、知县与土司宅多位于中轴线后端,少量居于一侧,如甘肃鲁土司衙署中土司宅居左路,朗溪蛮夷长官司署中正长官田氏宅亦在左路。

《平播全书·叙功疏》记载:六月初六日,明军破囤前夕,杨应龙“入卧房将门钉闭,举火烧房,同爱妾周氏、何氏自缢死”,吴广等“至后房,破门寻见酋尸,急出诸烈焰中。须臾,火烧楼房一空”[5]。应龙自缢的“卧房”即后来寻见尸首的“后房”,可见土司卧房居于后端。按衙署前衙后邸的一般布局,审以“新王宫”建筑格局,在中轴线近旁又居其后的,唯有F8一组建筑。这是一组合院式建筑,由三开的正房、两厢、天井与前廊组成,右前有木栈道跨G2与二堂(F7)相接,反映其关联性。F8台基较F7高出约0.3米。当土司于二堂处理完公务后,可便利退居F8内休憩。因此,F8当即前述“后房”与“卧房”,为土司内宅,是其与妻妾的居所。天井内出土石砚台、青铜象棋子(仕)等遗物,表明F8除卧房外,可能还兼有“书房”的功用,即《严禁碑》所谓“但恐亲临本囤,跟随一应人役,书房听点题单,预发龙凤关,查点进出”者。F8内有砖砌灶台1个(Z1),叠于F8正房的地栿石上,靠压的正房檐墙杂乱无序,当为后期遗存。

前述永登鲁土司署、朗溪蛮夷长官司署中,土司宅均居左路,结合内乡县衙除中轴线外“以左为尊”的特点,有理由认为“新王宫”左路的姚家凼一带(F2~F4、F30)应即土司家人的居所。据《平播全书·献俘疏》,应龙有四妻(正妻张氏早年为应龙所杀,次为田氏,再为与其自缢于卧房的何、周二氏)八子(次子可栋早年死于重庆)二孙三女[6]。妻妾与土司共居内宅(F8),其余家人可能即住上述四房内。甚至“姚家凼”一名或系“杨家凼”之讹,意为杨家所住之地。

思南明代四长官司署中,均考虑了“吏舍”,左右不拘。结合“新王宫”格局,六房台基下的东西配房(F26、F27)可能即“吏目”住所。配房呈曲尺形,环六房(F23、F24)与仪门(F25)而建,以其台基为配房后墙,墙上留孔,横梁插于其内。配房于仪门台阶下设对称入口,并各置一砖砌灶台(Z5、Z6),显系生活区。于六房办公的吏目,出仪门即可进入此间,往返便利。

右路中央的F11,系一组纵横交错的“L”形建筑,当地民间俗谓“上马磴”。纵向者四开,左右二列并置;右列稍窄,后端设水池(C11),水源以暗沟引自C1内;左列七架,自北而南第二间内有砖砌灶台(Z3),表明其系生活区。横向者三开,右设门房以通L4(上达右路建筑后端)。结合“上马磴”的俗称,此或系马厩及用人居所,纵向者为居所,横向者为马厩。

右路后端有C1、F1与F12,前有L4与之连通。F1五间三架,与二堂(F7)并列,东设门房与L4通,东梢间内横置巨石一方。1999年试掘时,曾于此获围棋子数枚。F1北接C1,池底墁石,后置加工规整的巨石为影壁,做工考究。水尤清冽,至今不涸,又以暗沟引往C11内饮用。池西与二堂(F7)之间形成小型庭院(设门出入),院与池相接一侧垒有砖墙,墙头拐角处以合角吻装饰。池东的F12建于基岩之上,三间三架,但开间狭小,当系亭榭建筑。结合景观与所出遗物,这里当系一处宴游之地,扮演着后花园的角色。F1台基较F7低约0.15米,可惜据目前所遗残痕无法判断F1与二堂(F7)之间是否有路相通,从二堂(F7)可与左侧卧房(F8)相通看,亦应有路通向与F8大致呈对称分布的F1(并C1)。如此,土司公务之余便可退居其间宴饮游乐,亦可为其在紧急情况下从二堂逃逸提供方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左路后端的F18,这是一组四合院式建筑,由五间七架的正房与倒座(亦不排除中央三间打通呈明五暗三格局的可能)、三间三架的左右两厢、中央天井及其四周廊道组成。与衙署内其余建筑天井下沉为池状不同,F18中央天井向上凸起,台面高出周围建筑的室内地面15~25厘米,四周设排水沟。特殊的结构表明天井可能有着特殊的用途,或系一处仪式展演与戏曲表演的舞台,向上凸起的天井便于观者环坐四周观瞻。

而在土司辖境的特定空间进行仪式的展演以达教化之功,播州城有农历七月十二的“迎赛壁山土主”仪式,文庙前大街似是展演的主要场所,每年依例进行。活动中,播州军民“装扮义夫节妇过”,既喧嚣又严肃。前述来播体勘的三位明政府官员因在文庙仪门下坐看,又欲饮酒,“殊失表率之道”而受责罚[9]。这实际上是一场祭祀壁山神赵延之的活动,除求得“雨旸应祷”的心理慰藉外,还是一个宣扬教化的重要场域。以戏台为载体,通过仪式的展演和戏曲的表演,既可娱神又可娱人。云南南甸宣抚司署的左路建筑中即有戏楼的设置。清容美土司境内司治及各行署多设戏台,土司田九峰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延请戏曲作家顾彩客居土辖境。如其宣慰司治衙署大堂之后的楼中设戏厅,行署平山爵府的关公庙前亦设戏楼,关公诞辰日(农历五月十三日)还“演戏于细柳城之庙楼”,并大会宾客,又“具朝服设祭”,乡民有百里来会者[10]。在关公庙前设戏楼,以及细柳城庙楼的戏剧表演,人神皆娱。衙署内设戏台,既是土司个性的表达,又是娱乐与教化的需要。

鉴于“新王宫”内F18天井高耸的特殊结构,加以处在家庙(F17)近旁的特殊空间,参之前例并结合播州戏曲之风颇盛的历史背景,其为戏楼的可能性较大。惜乎未进行全面揭示而取得更多的证据,故以上推测是否正确,尚留待未来的田野工作予以检视。

三、礼仪宣教之所:兼说杨氏家庙

据《杨文神道碑》,杨文主播时,为先父杨价请命于朝,宋廷“赐庙忠显”。是价先受赐(杨文于1265年辞世),而粲后赐(1268)。《杨铿墓志铭》称其祖“有封公、封侯伯者,有赐庙、赐食封者”,将“赐庙”与封公侯并置,可见所谓“赐庙忠烈”或“赐庙忠显”与杨文自己“谥崇德”一样,乃朝廷于其死后所赐美名,而非专为其另建祖庙。《忠烈庙碑》即径称“锡今庙号”(忠烈),明确其系“庙号”,与“谥号”相类。《杨粲墓志铭》称粲“建家庙,以祀五世”,而端为始祖“百世不迁,余则有夹室以奉祧主”,则“五世”当为始祖、高祖、曾祖、祖、父,各置其神主(牌位)或遗像于家庙中。

杨粲兴建家庙,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宗法之制,虽在商周即已流行,但随科举制的推行,于唐代出现衰落的迹象。宋初,官员并无家庙,四时祭祀只在住宅内举行。12世纪初,宋徽宗“徇流俗之情”,允许节度使以上官僚祭五世祖先,文武升朝官祭三世,其余小官和士庶人许祭二世,庙址设在私宅内的左面,或住宅外侧。家庙于是开始流行。理学家程颐(1033~1107)并不够祭五世祖的条件,却私自实行,民间僭越之举亦很普遍[20]。13世纪初主播的杨粲生前官至忠州防御使,按制亦不能祀五世,却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建家庙而祀五世。

土司于衙署内建家庙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永登鲁土司祖先堂设于衙署中轴线后端,忻城莫土司祠堂设于右路,大屯土司庄园余氏宗祠设于左路,武定慕连土司祖宗堂在中轴线末端,其前为左右两厢,分别为用人房与祭祀用厨房。而这种现象则断不可出现于府州县等流官衙署中,在于流官有任期而土司世守其土。文献记载显示其家即其衙,家衙一体,这也构成了土司衙署的一个鲜明特点。

土司通过始祖追认与祖先祭祀强化其内部认同,通过中央政权所赋予的职衔强化其政治权威,表现在衙署的格局上就是对两种礼仪性建筑的彰显:一是中轴线上的政治性礼仪建筑,与朝廷的要求保持一致,反映了土司的国家认同;二是宗族性礼仪建筑,将家庙置于衙署十分显著的位置上,强化宗法意识而实现家衙一体的衙署布局。两组建筑,遂成土司合法性的政治与血缘表达。由此,便可理解为何土司普遍将家庙建于衙署之内,而“新王宫”内F17应即杨氏家庙。

四、结语

注释:

[1](明)申时行重修,(民国)王云五总编纂:《明会典》卷六二《礼部二十·房屋器用等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79、1580页。

[2](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22页。

[3](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七《破囤塘报》,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类似记载亦见于(明)栖真斋名衢逸狂演义:《征播奏捷传》第四十二回:杨应龙见大势已去,“乃令军士开各库藏,取出金银珍宝,罗缎细帛等物,分散众将”,遵义县文化体育局、遵义县文物管理所点校本,2004年,第186页。

[4]王贵祥等著:《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07~109页。

[5](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五《叙功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6](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四《献俘疏》、卷五《叙功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25~126、150页。

[7]李飞:《宴会、戏台与影堂:墓葬中的生死》,《当代贵州》2017年第46期。

[8](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10、64、74、90页。

[9](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65页。

[10](清)顾彩著,高润身等注释:《容美纪游注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45、59、78页。

[11](宋)朱熹:《家礼》卷一《通礼》,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75、876页。

[12](正德)《明会典》卷八八《礼部四十七·祭祀九》“品官家庙”与“祠堂制度”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24页。

[13](宋)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第917页。李飞:《夷夏之间:播州杨氏羁縻·土司墓葬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127~129页。

[14]《忠烈庙碑》载(元)程钜夫:《雪楼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页。

《杨粲墓志铭》参见谭用中:《杨粲墓及其出土碑志考》,《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杨氏墓志铭文参见李飞:《夷夏之间:播州杨氏羁縻·土司墓葬研究》附录一“播州杨氏出土与传世文献选录”,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348~350页。

[16]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文物》1974年第1期。

[17]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第77~94页。

[18]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19](清)郑珍、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卷二《建置》、卷三一《土官》,巴蜀书社,2013年,第30、603~610页。

[20]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5~57页。

[21](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94页。

[22]孙伟杰:《“籍系星宿,命在天曹”:道教星辰司命信仰研究》,《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2卷第1期。

[2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一《志第一·天文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93页。

[24](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79页。

[25]龚荫:《中国土司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5~146页。

[26](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27](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张司马定浙二乱志(及其他二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THE END
1.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特点:一文解密宫殿建筑空间布局却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北京故宫平面图 经过上千年城市历史的演变,从商周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直到宋元明清,那条曾经代表着皇权思想、凝结了中国最古老的建筑设计的语言,时而出现,时而隐去,最终还是保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810534576056939&wfr=spider&for=pc
2.地盘图:《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被称为「地盘」。 平面单位:间 一直以来民间就有个传言,说北京故宫一共有 9999 间半房屋,这个数字当然不甚准确,但它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单位:「间」。这个单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筑的平面空间,从《营造法式》的定义来看,「间」是指相邻两缝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后https://m.douban.com/note/766993490/
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图解中国古代宫殿二、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及陈设 (一)宫殿的布局 1.前朝后寝 宫殿有前后两部分组成,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皇帝上朝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宫墙长3400米,高约10余米,城外是宽约53米的护城河。城的四面各开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705349
4.第二节院落旧时家道殷实的富户人家多修深宅大院,讲究“前厅房、后楼房,两边厦子加厨房”;“九间套三院,明柱格子扇,厅房加游廊,马房搁偏岸”。归纳起来,其平面布局大致有纵向多进式、横向相连双院式、纵横交错的九间三院等几种类型。 图8二进院平面图 图9三进院平面图 http://dfz.shaanxi.gov.cn/sqzlk/xbsxsz/szdyl/msz/200901/t20090106_906081.html
5.古代各朝代的住宅建筑格局,你最喜欢哪座豪宅?汉匠古建筑隋唐五代,贵族的住宅布局更加自由活泼,庭院布局不对称。大门被乌头门取代,庭院被直格窗走廊包围。 宋代的城市住宅大多是四合一布局,用走廊代替走廊门进入后与墙隔开,增加了居住面积,非常实用。 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以分为规则模式和自由模式。规则模式作为传统住宅风格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严格规定了住https://www.nbgjz.com/2071.html
6.古代行政建筑的布局与构造遗址平面图(图源《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长什么样?》,中原文物,仅用于学习交流) 衙署,指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周礼》称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 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大多有规划地集中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规模视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厅(堂)为主建筑,设在主庭院正中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