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第二篇,主要介绍了巴蜀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
巴蜀传统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影响力。
本文所指的巴蜀传统建筑,是巴蜀地域范围内,以民居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还包括民间建筑中的一些祠庙、会馆以及商业建筑等。
四川新石器时代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有大量地面建筑,其多数呈长方形,一般面积10平方米,最大的达60多平方米,结构型式为搭接或榫卯木结构,墙体为木骨泥墙,与近代灰板条墙和竹编夹泥墙相似。
这些房屋外围结构的柱子排列较规矩,但内柱却布置零散,推测是当时屋顶构筑技术不高,随时增加临时支撑以保持稳定性。
中国秦汉时期,风水说出现,建筑讲究择居,且宗法礼制日益成熟,多表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形制上,合院建筑为其典型。
巴蜀并入秦的统属后,与中原文化迅速融合,主流建筑类型至迟到汉代已经从原来的干栏建筑转变为中原的合院建筑。
如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古代巴蜀建筑,出现了规制整然的四合院式的民宅,整个住宅用墙垣包围,内部进行主次院落的划分,以木构走廊相联系,最突出的是院落深处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房屋,前檐用拱承托,拱后尾插入柱内,与巴蜀穿斗构架类似,而屋架又似抬梁,十分特别,整体院落组织有序,规模甚为可观。
其他大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陶楼上的建筑形式,从院落群体组合、单体形象直到构造做法、装饰纹样等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都与中原地区相似,是巴蜀受中原文化冲击的例证。
唐宋时期,北方战火不断,而蜀地较为安定,物产富足。“扬一益二”的说法,证实当时成都(益州)在全国经济上的地位,已成为数一数二的繁荣大城市。
经济的繁荣,使城镇曾出现里坊制,民宅与商业相结合,例如四川南充阆中古城,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城镇格局。
明清时期的巴蜀建筑是巴蜀地域风格的集中体现,类型多样,有一定的规模数量:寺庙、宫观、会馆、民居、园林等遍及城乡,遗存颇丰。
由于元末明初时的战乱,蜀人大体已尽,形成了两次大规模移民,即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使巴蜀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性人口比重增大,经济也逐渐得到恢复,商业街成为组织城镇建筑布局的主要方式,商住结合的连排式建筑逐渐定型。
由于中原文化的成熟与强大,合院建筑体系比干栏建筑体系发展得更为成熟完善,使其成为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平原的主要传统建筑形式。
1.四合院建筑
巴蜀的四合院建筑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有固定的形制格局,布局基本对称,但受地方环境的限制以及思想的相对自由,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更重视生活实用性;以房屋围合,建筑可相连接;院落空间紧凑,也有多进院落的布局;空间布局不苛求于严格的形制,如完全对称和朝向等。
这些都是文化的发展与所处的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使然。
2.三合院建筑与农村住宅建筑
巴蜀村镇,尤其是农村民居,稍富裕的人家常建“三合院”,即“一正两横”布局的房屋,又称“撮箕口”,多为一层,厢房局部两层,楼居较少。
村镇三合院亦讲究对称,入口常设成“燕窝”形式,正房中间为堂屋,两“横”为厢房,建筑围合成开敞的院坝,方便进行农事活动。
3.混合院落空间
北方合院建筑都较注重规制,有严格的形制。巴蜀地形复杂,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虽然受中原文化苛求形制规范的影响,但建筑形式处理还是相对自由灵活,会根据当下的客观环境,与自身需求来调整建筑的格局。
因此,合院建筑往往除了中心院落为基本对称的形态,四周则会根据需要进行变化,从而出现了四合院与三合院相互混合组织的院落空间,平面布局不拘一格,丰富多样。
4.天井、抱厅与敞厅
明清时期,天井的建筑空间普遍被采用,一是由于巴蜀逐渐密集的人口及紧缺的建筑用地导致对天井空间的需求;
再者也因为移民文化的渗透,受到了其他天井建筑的影响,例如窄而深的“停丧天井”,就是由于移民的关系受陕西民居影响产生的。
天井与院落都是传统建筑中组织建筑单体或群体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法,都适合用于创造具有内向性的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
天井的形态与院落有一定相似性,但仍存在尺度、空间形态、功能细部构造的区别。
巴蜀多阴雨,自然光线弱,室内采光不足,尤其是进深大的建筑,天井使进深过深的建筑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体,有利于采光与遮阳。
另外,天井是整座建筑的排气口,高宽比大的“筒井”空间,利于拔风,加强穿堂风的形成,起到除湿降温的作用。
为了扩充建筑内部使用空间,又能满足雨天时室外活动的需求,一些民居在天井上部内加建屋顶,在岭南地区称作“拜亭”。随着湖广填四川,这种做法也传到巴蜀地区,因谐音变成“抱厅”。
“抱厅”营造了可以避雨遮阳的“灰空间”,很好地适应了巴蜀湿热多雨的气候,同时也成为纳凉休憩的休闲空间场所。
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建筑封闭性较强,南方建筑则相对开敞。
在巴蜀地区传统院落民居中,常有将与院落相对的房屋敞开,不作任何围合,与井院连通,称为“敞厅”,通常布置在院落建筑入口处,或多进院落中部的建筑,使两个院落直接相通,成为一种过渡空间。
群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在建筑的选址、布局、整体构筑空间形态上,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文化思想与精神。
巴蜀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群落建筑星罗棋布,它们与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多样,群落建筑本身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
传统建筑的选址本质上是一种建筑被动性依附于自然的关系,建筑通过改造自身布局状态来满足与自然的结合,建筑群落布局形态更直接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与环境相融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巴蜀传统建筑十分尊重自然,避重就轻,依山就势,因势利导,与其多山地形及典型湿热气候的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情景交融的关系,从根本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秦汉时期,风水说兴起,这是出于人对自然的一种把握,以求和谐安顺的生存状态与环境,与“天人合一”里尊崇自然的思想相一致。
巴蜀自然生存条件相对苛刻,人民更渴望安定的生活,因此巴蜀古镇居民多信奉风水,讲求吉利寓意,在择地建宅时都遵循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房屋多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走向,祠庙等建筑则选择地势方位更为讲究的地方修建,多处在建筑群落中的重要位置。
巴蜀以山地形态为其显著地理特征,也包括盆地中部的典型平原,依山傍水,江河纵横。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群落的构成方式及与环境的组合方式也不同,体现在群落的布局上也顺应地形走势,有爬山街、云梯街、蛇形街、半边街等各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