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逐渐向情报分析、指挥决策等军事领域渗透,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加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等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据报道,美军在2024财年预算中申请近5000万美元启动“毒液”项目,以期将人工智能引擎广泛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各型飞机上,从而使飞机获得自主飞行能力。在俄乌战场,俄罗斯近期对外宣布其S-350“勇士”防空导弹系统首次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式对目标实施了攻击。
那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赢得战争决胜权的筹码?军事观察员曹卫东带来解读。
战场应用
曹卫东: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体现在数据、算法和算力上。人工智能技术在战场上的运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替代重复性的军事人员劳动,比如测算导弹发射轨迹;第二,态势感知的实时决策,比如在众人中精确找出打击目标;第三,非理想环境下作业,比如在极冷或极热环境中执行任务;第四,将人工智能技术加装在无人系统中,比如利用无人设备进行敌我识别或攻击。
人脸识别
曹卫东:以俄罗斯高级指挥官在前线被精准狙杀为例来分析,将军的军衔非常明显,所以这里的人脸识别除了依据将军的照片外,还会根据军衔来判断,双重认证之后就可以打击了。现在俄罗斯对战时作战服的军衔做了改进,军衔色调非常暗,很难辨认出谁是将军。另外,人脸也可以进行伪装,比如涂上迷彩、戴上眼镜等。
认知域作战
除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还可以利用造假技术生成或篡改音频、视频、文本和图像,显示从未发生的事来混淆视听。另外,社交机器人,也就是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社交媒体账号,能在社交媒体上自动生成内容并与人类用户互动,操纵公众舆论或煽动情绪。可见人工智能在认知域作战领域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曹卫东:现代战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舆论战或者认知域作战,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虚假视频来扰乱对方军心。比如在俄乌冲突初期,此前以色列攻击巴勒斯坦指挥大楼的视频被技术处理后,谎称俄罗斯的导弹把乌克兰的国防部给炸了;再比如用人工智能技术篡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讲话内容,在社交媒体上散播。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传播目的重新合成视频动摇对方军心。
智能化武器装备
可见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实现情报的深度分析,助力军事决策,还可以从战略层面影响敌方的认知和行为。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深度影响战争局势的同时,关于战术层面的无人机等智能武器的研发与使用也屡见报端。比如,美国空军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今年7月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完成了首次飞行;俄方此前宣称S-350导弹系统首次在自动模式下攻击目标,被外界称为人工智能实现“首杀”。随着武器装备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当今的战争形态已从过去的机械化、信息化演变为智能化、无人化。人工智能操控的各类武器装备在未来战场上将如何提高作战效能?
曹卫东: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大量用于武器装备。以美国“女武神”无人机为例,空中格斗情况千变万化,目前人工智能还达不到优秀飞行员的标准。美国想利用“女武神”和有人战机进行空中搏斗,检验人工智能对战场态势判断的准确性和处置能力,如果无人机能达到有人的标准,那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了。在未来武器装备的研发中,人工智能会更多被引入不同平台,提高飞机、军舰、坦克等武器装备射程、精准度、毁伤力等方面的性能。
风险与收益并存
曹卫东: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存在一定弊端,比如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说,当敌人投降时就不能再打了,可是人工智能装备被输入的指令就是要狙杀对方,那么无论中途发生什么特殊情况,它都会去执行任务。但是当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即使它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弊端也不会被舍弃。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性,所以讨论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如何避免它反噬人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既然我们生活在阶级社会里,那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央广网·军事频道记者:胡铖铖)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逐渐向情报分析、指挥决策等军事领域渗透,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加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等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据报道,美军在2024财年预算中申请近5000万美元启动“毒液”项目,以期将人工智能引擎广泛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各型飞机上,从而使飞机获得自主飞行能力。在俄乌战场,俄罗斯近期对外宣布其S-350“勇士”防空导弹系统首次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式对目标实施了攻击。那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赢得战争决胜权的筹码?军事观察员曹卫东带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