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色魔术”到“故纸堆”,纸张时代将成过去式?

纸张,曾被视作“白色魔术”和“神的艺术”。在13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对手稿的需求、纸牌游戏的风靡、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书写走向日常化,纸张一度成为替代早期羊皮纸的新潮流,此后在世界文明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带来人类社会的风起云涌。

然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当手机取代纸笔,当游戏取代书籍,纸张文化的辉煌是否将成为“过去式”?澎湃问吧邀请《纸的文化史》图书编辑柳承旭,一起聊一聊纸的前世今生。

纸张技术的发展

@thismoment:最早的纸也是用树木做成吗?和今天的材质有啥不一样呢?

柳承旭:就主要成分来说,最早的纸跟现代纸没有大的区别,成分都是植物纤维。造纸原料略有不同,比如《后汉书》里记载的造纸材料就是树皮、麻头、渔网等,而其中树皮是最主要的材料。现代纸的常规原料,正如您所言,一般是树木、草类、废纸等。

@MagicWaltz: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在哪写字?请问纸的概念怎么定义,莎草纸、羊皮纸算纸张吗?最早的纸出现于什么时候?

柳承旭:在纸张被发明之前,人们会用来写字的材料包括石头、泥板、骨头、皮革、龟甲、竹简等等,也包括莎草纸和羊皮纸。最早的纸一般认为出现于我国的西汉时期。我认为对“纸”的定义,关键是看其生产制造工艺。通常所说的造纸包含了打浆(把造纸原料制成纸浆)、抄纸(把纸浆压制成纸)等。而莎草纸和羊皮纸的生产过程就没有类似的步骤。特别是从大规模生产、日常使用的普遍性上来看,莎草纸和羊皮纸都远不及浆纸。有关莎草纸、羊皮纸、纸三者之间的演变、竞争,在《纸的文化史》一书中也有相应的论述,这里也推荐您读一读。

@Aquarius小瓶子:造纸术真的是中国人发明吗?造纸技术需要哪些工序,为何人类研究这么多年才研究出来。

柳承旭:造纸术是中国发明的,或者说纸起源于中国,这点是没什么疑问的,已经是世界性的共识。在中西文化交流还不太多的时期,欧洲人曾一度以为纸是阿拉伯人的发明。

阅读这件事

柳承旭: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难在这里阐述清楚,每个人也会有各自的看法和方法。当下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读书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

我个人的心得是:“快书”速读,“慢书”精读。“快书”就是那些内容浅显、偏休闲或者自己感觉读一遍就够了的书。这类书我一般就是“观其大略”,不会逐字逐句地读。而“慢书”就是指速读之后还有所回味的书,会反复读、仔细读。我现在每年读书的数量不算多,但经常会把一本书读上好几遍。一本好书,如果能多读几次,得到的收获可能会比“刷”几十本上百本更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本书的体会也会很不一样。

@三城植柏:据您的阅读经验,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为何有时默读脑中有声音干扰提速?

柳承旭:不知您是否听说过“心流”,这个是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指做某些事情时能够进入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是一个影响力很大、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很多平台上都有关于“心流”的具体技巧,建议您了解一下。如果能有些收获,对于阅读之外的很多事情也会有帮助。

@澎湃网友F3ayqq:纸质书相对电子书便宜吗?想问问如何能减少看书成本?

纸质书会消亡吗

@无所畏惧:在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对传统书籍的阅读习惯呢?我有个大书柜,买了很多书,孩子就是不爱看,动漫游戏倒是如数家珍。

柳承旭:根据我的经验,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简单的办法还是从小做起。在孩子半岁以后,就开始进行亲子阅读,带领孩子看绘本,然后慢慢发展到让孩子自己独立阅读。

另一方面,动漫、游戏对于孩子的吸引力确实会大于传统书籍,这是产品特性决定的。因为图书的体验比较单调,不像动漫游戏有视、听、互动方面的感官刺激。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读书还是比较“累”,而动漫游戏则是“玩",上了一天学之后孩子就不想干太累的事儿。

此外,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所长与所短。有的孩子天生不喜欢读书,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能“顺其自然”。有的孩子很爱读书,但家长也会有其他方面的担心,比如不爱运动、胆小羞怯等等。只能说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

最后,有时父母总是不自主地按自己想法来主导孩子的生活,但并不想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孩子不喜欢家长买的书,而家长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孩子喜欢的动漫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都是孩子的责任,家长需要做出调整。

@InkSniffer:纸张无法被取代,但是可能会被边缘,请问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柳承旭:前半句话我认同。纸张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用途也十分广泛,比如我们常见的包装用纸,还有《纸的文化史》里多次讨论的纸牌,因此纸张不会被取代。后半句的“被边缘”就得分不同领域具体分析了,比如说新闻业(报纸、杂志)领域,纸张退场的速度十分惊人。但总体来说,纸张的地位确实是在整体走向衰落,“纸张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船开来:请问您觉得以后纸质书会消亡吗?

澎友们怎么看

@冰火骑士:毕业已有十二年,阅读算是一种习惯了。浅谈感触:电子书和纸质书,其实区别真不大,毕竟内容才是吸引我们的那个点。目前很多人都在学快读。但朋友们啊!有些书作者花了几十年乃至一辈子才完成,我们仅读一遍真的就能明白吗?想从书中悟道点东西,引以己用,还是得耐下心来细品,急不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听过无数遍,每次自以为懂的时候,再读一次却又有了新的发现,仿佛看一部经典的电影总能发现意外惊喜。

@仨小鸡甲苯:以前我觉得纸质书会消亡,现在觉得肯定不会。纸质书除了携带不便和一些查询功能不如电子书外,其它阅读体验都完胜电子书,尤其是触摸翻动书页时的感觉。

@QIHAIRONG:肯定不会,现在更多的人又回归了,纸质书是无法取代的!

@苦逼高中生:网络上弊端太多,老祖宗择优选择总是有道理的。纸张不仅仅是一种媒介,还是一种传承。

THE END
1.图书馆是“心脏”还是“阑尾”,发展由谁来主导?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于2024 年 10 月 23 日-25 日举办“AI 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暨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 2024 年年会。参会同行给我分享了几张报告PPT(详见延伸阅读部分)。北京大学原副馆长陈凌《AI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思考》提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5/6690723_1141550696.shtml
2.旧书不“旧”,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之下,大兴区图书馆别出心裁,于馆内大厅精心设立一处别具一格的书架,上千本散发着岁月沉香的旧书齐齐陈列,瞬间成为馆内焦点,引得往来读者纷纷驻足。 与馆内其他藏书不同的是,这些书无需出示证件、也不用办理任何借阅手续便可随意阅读,读完后放回书架即可,但仅限大厅内阅读,不能外借。图书馆此番http://bj.wenming.cn/dx/wmbb/202412/t20241211_6849922.shtml
3.葛剑雄:图书馆不仅是“硬盘”,还是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来源:南方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是一个老馆,规模比较大,藏书多,学生和馆员人数也很庞大。这里是个新馆,学校建校才10年,图书馆建成大概也不过6年,现在纸本图书还不到20万册,这些是不能比的。另一方面,它的建筑理念和功能都是新的。以前我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当馆长时,它才刚从传统的借还书改成电子化操作,而深圳这里借还https://www.bplisn.net.cn/news/3497.html
4.高校复合型图书馆10篇(全文)三、传统图书馆不会消亡 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 以信息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在许多发达国家相继问世, 这一度导致了“无纸化社会、图书馆消亡论”的流行。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 也就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bioghal.html
5.请问未来图书官会消失吗?针对兰凯斯特,沙利文等人所提出的图书馆亲,这边刚刚根据您的提问,为您整理资料如下:我们认为未来图书馆是不会消失的。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储存书籍,它还是社会文化交流、知识共享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图书馆依然在为读者提供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在兰凯斯特、沙利文等人所提出的图书馆消亡论中,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未来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904575865628743860.html
6.线上读书会无声之辩:让聋哑人不再是法律局外人翻书党澎湃新闻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正门3楼创·新空间 嘉宾:吴建国(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丽(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欧洲长篇小说传统的继承者和终结者,20世纪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创者,名副其实的“作家中的作家”。由于其作品数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324399
7.20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兰开斯特提出“图书馆消亡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兰开斯特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信息。这一观点( ) [" 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反映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衰落"," 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说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C"]] 据材料“图书https://www.gaotu.cn/topic/3@462678869596000264@1/494/403
8.20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兰开斯特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2023·四川自贡高一下期末·13)20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兰开斯特提出“图书馆消亡论”,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电子介质的信息将取代纸介质信息。这一观点( ) A.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B.反映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衰落 C.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变化D.说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https://zujuan.zxls.com/Problem/2023/9/30/338029.html
9.对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解读其次,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所依存的实体看。纸质文献是其主要对象,图书馆是其依存的主要机构。关于纸质文献和图书馆是否会被取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纸质文献、图书馆在电子文献和电子图书馆的挑战下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呈上升趋势发展。显然,不能仅凭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就认定纸质文献和图书馆的消亡,其存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wangluogongcheng/417636.html
10.成都社会科学在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2003年9月 张星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6、《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即将来临》(论文) 《文汇报》 2002年12月29日 张其佐 (成都大学) 7、《探索充分就业之路——成都平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专著) https://www.cdsk.org.cn/detail.jsp?id=1249
11.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研究高校图书馆空间增能这也是国内其他大学图书馆普遍遇到的问题,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存在价值受到怀疑,以前流行一时的“图书馆消亡论”卷土重来。2011年B.T.Sullivan发表的《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1]中,将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全球图书馆界都在思考图书馆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图书馆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其价值到底https://blog.csdn.net/wenmin702674032/article/details/106791664
12.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9最新章节的相似性,有些活动主要沿袭或者借鉴国外图书馆界的做法,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活泼动人的形式以及有趣的名称,缺乏原创性、本土性和连贯性,用户的注意力很容易消失,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程度还不太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存度还不太深,这也就有了我们经常会在各大媒体、专业报刊上看到鼓吹“图书馆消亡论”的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816907/16.html
1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北京大学新闻网2000年年底,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国内高校范围实现了联机合作编目,使国内外编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成为现实,宣告了卡片目录的消亡。我们现在可以很容易地上网查找和利用源记录,可以采用计算机的字段格式编制书目记录,编目过程大大简化,编目工作在图书馆的地位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https://news.pku.edu.cn/ztwz111/jdbnzt/jdbndyfc/aad1187fa5bd40ff8bf20ad76d7e882d.htm
14.盐池图书馆燎干节虽流传西北和西南地区,但因地理、文化等因素所限,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到消亡,包括在宁夏进行大规模燎干活动的现在也少之又少,而在盐池至今还保持了相对严格的传统仪式和盛况,弥足珍贵。 重要价值 一、“燎干”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仍在 虽然如今农村彩电、图书、篮球活动、自乐班等群众文体活动也随处可见,但农村的http://www.ycxlib.cn/show/news_info?id=51073&columnId=21215
15.公共图书馆有个“杭州模式”光明日报图书馆弥补“浅阅读”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图书馆不再是普通市民的唯一选择。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手机报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告别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消亡论”也开始盛行。 https://www.gmw.cn/01gmrb/2010-08/19/content_1220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