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里》可谓是《创业史》的前史——喜读柳青佚作今日头条

作者: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隆重推出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这部作品写于1953年,因为柳青还未完稿时便全身心投入《创业史》的写作之中,因此在他生前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柳青女儿刘可风郑重地将这部作品的手稿交出来,经过她和专家们的整理,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该作品写作、面世经过详见1月12日光明日报13版《柳青佚作〈在旷野里〉内外》——编者注)。细读这部深藏了70年的作品,就像是喝了窖藏百年的佳酿,让人心醉神迷,充分领略了柳青经典现实主义的无穷魅力。

根据《创业史》改编的同名连环画作品板乔绘资料图片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刚刚被任命为陕西省某县县委书记的年轻干部朱明山。故事发生在1951年的初夏,小说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到新中国成立后热气腾腾的农村广袤田野间。朱明山主动要求离开领导机关,到县里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任的第一天,他就看到农村大片棉花遭到棉蚜虫的伤害。在与县里大多数干部还没有接触、熟悉的情景下,他刻不容缓地投入组建并领导治虫指挥部的突击行动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虫害,农民一筹莫展,在民间盛行的迷信说法更是阻碍了虫害的救治。朱明山将指挥部安置在虫害最严重的产棉区,坚定地要求干部们改变工作方法,不要停留在用嘴说,而是要动手做。通过认真的调查和实践,大家找到了一批治虫的有效办法。干部们将治虫效果做给农民看,众多农民在眼见为实的情景下被充分发动起来了,积极投入治虫的工作中,大片的棉田又恢复了生机。朱明山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大家打了一场治虫的胜仗,也帮助不少干部纠正了工作方式。

尽管柳青在结尾写了“未完”两字,但作者的意图基本完成,故事主干相当完整。当然从具体环节上说,小说还留下一些没有收尾的线索,如白科长是否将妻子和孩子从乡下接到县城,李瑛的爱情是否已有确定的人选,朱明山是否给妻子写信,县长梁斌从省城回来后是否对朱明山的作为心悦诚服……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主题的完整性,反而像是小说有意留下的空白,读者能够依据小说强有力的主题对这些空白展开想象。

《在旷野里》手稿资料图片

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们也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否在这个时期把握现实,跟上时代的步伐,写出深刻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首先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柳青一直参与解放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亲身感受到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而如何认识这种变化则是柳青始终思考的问题。

在党校的学习一定让柳青从理论上得到更加系统和明晰的提升,才有了要写一部小说的冲动。他明确将这部小说定位在“关于老干部的思想的小说”,并确立以一位成功转换思想的年轻干部朱明山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朱明山牢记这一号召,信心百倍地要以新的思想方法,领导一个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柳青特意引用了毛泽东的这段话,将其置于小说的顶端。因为这正是小说主题的重心。朱明山在去县里的火车上,看到那些洋溢着喜悦之情的乘客时,就想着“我们一定要教育干部,怎么把这种宝贵的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他一到县上所遇到的人,无论是熟悉的老战友,还是新认识的干部,都向他吐苦水,抱怨现在工作难做,还有的则干脆在他面前公开与县长的矛盾。面对眼前这个看似一团糟的烂摊子,朱明山没有焦虑,看穿了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他们还没有正确树立建设新中国的思想观念。他胸有成竹,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他们的工作。

恰巧一场突击杀灭棉蚜虫的工作迫在眉睫。就是在这场实际工作中,朱明山亲身演绎了如何以新的方式和新的观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那些心有抱怨的干部们也接受了一场活生生的教育。比如县长要把治棉蚜虫当成一场战争来打。朱明山就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不久以前对付地主阶级和反革命分子的那套办法,拿来对待不愿治虫的农民。”张志谦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年轻干部,自以为理论水平高,反对去棉田参与治虫的决定,强调要召集群众会进行动员。朱明山既肯定了他敢于提意见的精神,同时也指出:我们现在开始面对的是复杂的生产问题,不能和社会改革的群众运动一样如法炮制。有些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看不上老干部,朱明山则一针见血地批评说:“要把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同志都要学习。”朱明山的一言一行都在启示人们,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须从革命思维转向建设思维,从战争的方式转向和平的方式。

柳青俨然就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凭着思想上的敏锐,把握住社会转折期的走向。当人们面对社会的巨大变化而不知所措时,他塑造了一个以新思想开展工作的文学形象——朱明山。其实,朱明山就是柳青本人的真实写照,他以建设思维与和平方式观察现实,认识到干部队伍中各种问题的实质,因而也就能够写出像《在旷野里》这样一部真实反映生活、深刻揭示问题的经典现实主义作品。

着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经典现实主义始终把人物塑造置于小说叙述的首要位置。柳青塑造人物形象完全服从于主题的表达。小说的开头是朱明山坐火车去县城赴职,火车上的情景专门写了两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柳青在构思上的精巧。小小的车厢里坐着不同身份的乘客,“这块那块都是关于爱国主义的谈论”,朱明山情不自禁地加入大家的谈论,为他们念报纸上的新闻。通过车厢情景的描述,柳青便将故事的时代背景交代得非常明晰,也就是说,车厢成为充满朝气和热望的新中国的缩影。

在这一热烈的背景下,朱明山高兴地想到他“要在工作中学习了”,于是他在奔驰的列车上认真读起了当时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柳青所要表现的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干部们的思想状态,因此重点塑造了几位基层领导干部形象。朱明山是柳青心目中的理想干部形象,他虽然出身工农,却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他看到了时代之变,心中的自信都挂在脸上,这使他在工作中果断明快,也能针对不同的干部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症下药。

他做老战友赵振国的思想工作时,采取敞开肺腑坦诚聊天的方式;他要纠正县长梁斌在大会上不准确的讲话时,则以一种补台式的发言防止大家产生不正确的理解;面对工农出身的老干部白生玉对新的现实充满抱怨时,他一方面积极主动提出要解决好白生玉家庭生活的困难,另一方面又非常明确坚定地指出其思想的症结在哪里。柳青通过这样的书写凸显了朱明山的鲜明性格,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感觉到,这些不仅与性格有关,也与朱明山的思想认识有关。

梁斌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干部,踌躇满志,办事利索,但他的知识分子优越感在担任县长之后越发不加掩饰,不把工农干部放在眼里,也助长了他一言堂的作风。白生玉则是典型的工农老干部形象,有吃苦耐劳、真诚奉献的精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又性格倔强,不服知识分子干部的颐指气使。李瑛、小崔是两位洋溢着青春朝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前者带有工作磨炼出的稳重感,后者则还时不时流露出文人的浪漫气,但他们共同都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正是这一组干部群像,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干部队伍的思想生态,凸显了在干部队伍中进行思想教育、认识新的时代的迫切性。

对“现实之新”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作家如果缺乏了对现实的清晰认识和思考,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有可能陷入迷茫、混沌甚至价值错乱的状态之中。在新中国成立这一巨大的历史转折期,作家们都会面临一个思想转变的问题,柳青对自己的思想转变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最早完成思想转变的作家之一。因此他很快就写出与时代脉搏合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旷野里》是他深信对现实有了十分明确的认识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写作。

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次写作。毕竟,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正发生迅急变化,柳青大概感觉到《在旷野里》的构思多少约束了自己对现实更广博的表现,因此他在没有完稿的情景下,迫不及待地转向了《创业史》的写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旷野里》就是《创业史》的前史。

THE END
1.文学:中国文学必看考点(最新版)考试题库5、填空题 1930年3月成立的中国()联盟(简称左联),在左翼文艺运动中成就卓著,这个联盟在现代文学史上简称“()”。 点击查看答案 6、填空题 政治抒情长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7、问答题 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 点击查看答案 8、填空题 俄国第一部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点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7/4537508.html
2.散文的重要特点选择题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注重? A.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B.人物形象的塑造 C.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正确答案) D.环境描写的细腻 散文的语言风格通常倾向于? A.华丽辞藻 B.简洁明了(正确答案) C.严格对仗 D.抽象晦涩 下列哪种文体与散文在表达上最为接近? A.诗歌 B.小说 C.随笔(正确答案) D.剧本 散文在结构上https://wenku.baidu.com/view/958e33fa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e7.html
3.之江汇教育广场这种实用主义写作观念在写作教学理论尚未建构起成熟的体系之时显得十分迫切。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早期写作教学对“读者”的强调会成为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面向。 因普及教育的时代诉求,叶圣陶等学人将写作导向一种应付生活与应急之需,将写作看成一种交际工具。这种观念其实是索绪尔所持有的传统语言观的产物,认为https://yun.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211709&id=39543733
4.小说典型人物塑造方法第二,塑造典型人物,应首先着力刻画人物性格,要使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为此,作者要对描写对象的同类型人物进行性格分析,并按照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对生活素材进行调度和取舍;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包括合理的推测、夸张、虚构),以完成艺术形象的集中与概括。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932394_1105842559.html
5.悦读心赏: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塑造《史记》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历史文学著作中璀璨的一页。《史记》以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样、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使用多种描述手法对廉颇和蔺相如进行了全面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展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将相传,成为《史记》中不朽的一篇。https://www.jxew.net/lz/cygs/1917.html
6.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任务第一至九章章节测试参考答案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 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A.符号 B.语言 C.情感 D.作品 E.艺术家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体验为价值取向 https://www.diandahome.com/182529.html
7.小说属叙事文学,构成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小说属叙事文学,构成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其中以人物形象为第一要素,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3ad780747d444f46990d87f19aaa33dd.html?fm=bdbds8452b24937703be3ddf451aa8b19e79c
8.记录思考时代,抒发传递人民心声——2017年中国纪实文学创作概观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更大关注 文学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塑造典型人物。人物报告在纪实文学创作中向来占据重要地位。聚焦人物尤其是时代脊梁和英雄楷模更是纪实文学创作一贯的坚定选择。本年度人物报告和人物传记方面涌现出了诸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宗璞的《向历史诉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张子影的《试飞英雄》、谌虹颖http://www.zgzjzzs.com/2018/jishiban/di4qi/20180403/18691.html
9.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大纲之艺术概论(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它是以具体的、整体性的形象为思维材料所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 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形象思维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http://www.jxztc.com/show-132-315440-1.html
10.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http://www.xaeduyun.cn/s40ir/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99dc3430179c06616fc0bef
11.考编常考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赏析一专业知识笔试指导(3)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①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茅盾塑造的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在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他表现出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虛。https://www.ahteacher.com/bishi/zhuanye/63763.html
12.红楼梦教案(精选6篇)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https://mip.ruiwen.com/wenxue/hongloumeng/23311.html
1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https://www.oh100.com/a/201704/534347.html
14.中国文学巨匠――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https://www.meipian.cn/22g8ngrz
15.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第三章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精神的表达作为历史与现实的图像展现,主题性美术创作常常需要以营造历史事件的场境或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尤其是对于主题性人物画而言,塑造真实、典型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主题性创作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主题性创作摆脱与超越“政治图解”与“史书插图”的途径。西方主题性绘画在展现历史事件场景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通过令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1484828707902
16.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关注社会,表现人性的一门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优劣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广义的文学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些报刊杂志、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以及文学作品所以用的书面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是作家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https://www.jianshu.com/p/ed2c44083f24
17.教师的职业道德总结(精选12篇)一个学校只有始终抓住师德建设不放,利用各种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把师德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塑造出教师形象,才能把教师建设得更完善。在探讨示范教师形象问题上,我选择了模范人物作为领路人。在学习报告团的先进事迹后,我觉得报告团优秀教师那里表现为爱与责任,一种对工作、对学生的爱。报告团的感人事迹https://3g.yjbys.com/jiuyezhidao/zhiyedaode/82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