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规范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术道德规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失范;行为分析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杨雷(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XM_

HLJ_2014142)阶段性成果

一、缺乏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二、存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

目前,国内高校为应对各种专家或机构排名,对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在评职与申请学位(答辩)过程中都提出了较高的科研成果数量与影响因子,对研究生导师更是提出较多的项目要求,学校这种或多或少的学术功利现象,表现出来就是硬性规定研究生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申请答辩,授予学位。巨大的学术压力,使得一些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东拼西凑,投机取巧,目的就是以期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很容易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或伪造、杜撰实验数据;未参加创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请人或为别人、等。

三、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入学方式、个人创新能力、政治面貌以及学习目的等都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养成有一定影响。相同的学术要求,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院校、不同层次和不同经历的研究生看来会有不同的压力,而个人的学习目的、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又决定了研究生自身对学业及学术研究积极探索与主动追求的能力。如果研究生个人对学术要求不高,学业基础不牢,对新知识的渴望不大,很难让其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就会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要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否则不能毕业获得学位。而且发表较高水平的期刊论文更是成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条件。过高的学术要求产生的巨大压力客观上容易造成研究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发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作假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杜撰实验数据;在自己未参与研究工作的论述中署名;未经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许可将集体研究成果私自发表;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中以职谋私;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请人、等。

四、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五、缺乏完善的学术审查监督与惩治机制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和规定,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为此,本文认真分析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到惩防并举,共同打造一个学术规范、道德约束、法律惩罚的三层监督诚信体系。

一、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层次

二、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三个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标准唯物化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剧烈的变化给社会结构产生激烈碰撞,衡量个人的价值标准由原来的多元变向单元的唯物化,这种评价的标准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高等学校。

1.好老师的标准打上唯物的标签

2.教育唯物化

3.权益筹码而非价值的体现

行业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之间工资差距相差比较大,职称与工资津贴挂钩,没有职称工资就比别人低,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百倍。致使许多教师因工资低生存压力大而去铤而走险。工资的高低与职称挂钩,职称的评定与论文课题的挂钩,教师的晋升和定岗考核也与职称以及论文课题挂钩,有一部分评上教授后什么都不做也拿教授的工资,实行教授终身制。而工资与教学水平和实际研究水平关系不大。致使许多没有科研能力的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论文和课题就可以评职称,对教师所写的论文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放任自由。

(二)自我道德约束和监管机制缺失

(三)互联网对学术的影响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三层次对策

山西省各高校近日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学生论文抄袭风。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学生抄袭论文导师要负连带责任;山西大学采取降低论文引用率、外省专家匿名评审等办法提高毕业生的学位含金量。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211”院校,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规定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或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除对学生进行处理外,根据指导教师负有责任的大小,对指导教师给予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暂缓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情节轻微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记过、中止项目并责令其改正。对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降职、解职、辞退或开除等,并要求其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违反学术道德特别严重而触犯法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论文引用超30%就延迟答辩

山西大学较早地使用了同方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资料库中储存有大量的各学科期刊和论文,在将学生论文输入时,系统就会识别出该篇论文引用内容所占全篇的百分比。山西大学近年来都是通过该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论文引用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让学生进行修改或延迟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一旦发现引用超过30%就延迟答辩,严重者重新开题,取消给学生再次修改、同批答辩的机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张云波说,“这个百分比还要逐年下降。”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对硕士论文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匿名评审、博士论文全部省外匿名评审的方法,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个评审专家提出异议即宣布论文不合格。

张云波说:“这个检测系统也不是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数据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定论文。不同学科的论文,引用量也不尽相同,例如法律专业,引用所占百分比就会多一些。”

论文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

同山西大学一样,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将硕士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名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崔满红说:“论文作者和导师不知道论文送往何处,更不知道哪个人评审,这样就能杜绝评审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对待博士论文会更加严格。”

第二场讲座是由田师姐主讲,题目是《基于宽频信息的高压直流系统接地极引线故障检测与定位的研究》。从项目背景出发,介绍了接地极引线故障测距存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可靠检测,如何实现接地极引线故障信息不均匀下的测距等问题。然后田师姐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含有接地极引线的直流系统全参数电磁暂态精细化建模,高可靠性和灵敏性的接地极引线故障测距,基于故障源信息的被动式接地极引线故障定位和基于注入源激励下的接地极引线宽频阻抗特性的主动式故障定位。最后一场讲座是曹师兄讲授的,题目是《基于数据驱动的高原山地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与雷击电流反演恢复》。通过这两次讲座,对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直流输电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到的故障检测与定位有了新的感观认识,也从师兄和师姐的阐述中了解了一个项目的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关键词学术失范学术规范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主力军,我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①它不仅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包含了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学术规范研究、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有些学者对学术规范做了横向的概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标注使用的规则性;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方面。

“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学术写作的作者故意违反学术写作规范,制造学术伪劣之作,并试图通过作品的发表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它是关系到学术道德的重大问题。”②

1学术失范的原因

(1)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不够。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非规则、制度,在我们的大学里严重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术失范现象严重。“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不清适当借鉴、征引与抄袭剽窃的区别。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因为老师也没有受过这种专门训练。”③此外,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各领域的学术规范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方国家规则的制定由来已久。“如在美国,每个大学的学生手册上,对作业或论文的抄袭及其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各学科还有专门手册,如美国法学院的法学手册,教给学生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引用他人论点。”④

(2)研究生个人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在我国的学术传统中自古就缺乏引文意识。本科期间的教育极少涉及到论文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些专家学者虽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但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和专著。

(3)缺乏对学术规范的监督。“目前我国对学术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少,即使有的提到要加强学术监督也是寥寥数笔,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而建立学术失范监督机制作为对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更可以看作是有效地抑制学术失范的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建设好这一机制。”⑤

(4)对学术失范现象惩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当前学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违背学术道德行为准则所受到的惩罚很轻,甚至会因为名利原因而免受处罚,仅仅会以一句“下不为例”的俗语作为警告。而在西方国家,对剽窃和其他学术劣行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常常导致当事人失去工作或被剥夺职业资格。因此,中国的政府和学术界必须设立严格的纪律。

2学术失范的危害

2.1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

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是相对应的,究竟应如何规范呢?“研究生如果不懂、不顾基本的学术规范,无视起码的学术纪律,抛弃应有的学术尊严,其结果不仅有损道德操守,而且还将严重地践踏学术形象。在学术研究、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论文重复发表,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⑥

2.2败坏社会风气阻碍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研究生如果不讲学术规范,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有人认为,学术规范是与学术自由相悖的,讲学术规范会妨碍学术自由,从而影响学术创新。”⑦其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两大基础,缺一不可。我国目前学术界的问题,恰恰在于存在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不够,规范泛滥;另一方面是规范不够,自由泛滥。”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而规范的是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学术事业”。

3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对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造成了学风建设的亟待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身的学习质量、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下降,在规范的遵守上往往不那么重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表率作用没有发挥,一些出名教授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资源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规范的漠视。

其次,学术规范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地位尤其重要。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学风建设,科研型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术规范的注重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为医学名校。

再次,二级学院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单位,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二级学院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科研申请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术规范与否影响着学院的整体风气,严谨、认真的学风是带动学院发展的良好动力。

最后,学生和导师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必须加以严格的制约和规范。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导师面临着课题、职称的压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大家需要认清形势。学术规范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学术规范的举措

4.1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把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作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质疑,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求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学术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在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严格自律,不断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受不纯净学风和歪门邪道行为的腐蚀,要抵制得住社会诱惑,维护学术的纯洁和神圣。

4.2增强学生学术自律

杨玉圣先生曾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的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的情况的。”因为学术腐败行为涉及到个人的学术道德品质,道德重建与道德自律成了建构学术规范的必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等方式,使学者们自觉接受和认同学术规范;要大力提倡学生不断地自警和自律,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假如每个学人能够把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律,则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失范定会大大减少。

4.3增进失范监督惩罚

*贾彬为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ZD2011207);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2457201D-29)

注释

①张积玉.学术规范体系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80.

②鞠德峰.应当加强对学术写作不良规范的遏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2.6:87.

③④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3.

⑤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2:923.

⑥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6:30-32.

⑦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4.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生;学术道德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务必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的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和学术科研活动中作出有违学术道德行为的个人意愿。这种个人意愿的产生,和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学生考研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钻研学问,做学术研究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信念,学习动机不纯,对学术研究没有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导致学习风气浮躁,科研能力不强,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隐患。很多研究生意识不到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时常怀着投机取巧的和侥幸心理,从平时的课程作业和科研任务到发表学术成果和撰写毕业论文都没有严于律己,忽视学术研究中的自律意识,对学术道德没有深入的认识,最终图一时之便和一己之利,作出缺乏学术诚信的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学校因素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就赋予了人的双重特性,在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之外还是社会的人。个人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公认社会环境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集体焦虑和浮躁蔓延,导致普遍的道德缺失。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说到集体思潮“一开始就具有某种权威,这种权威使他得到个人的承认,并以更大的力量把个人推向他已经由社会的瓦解直接在他身上引起的道德贫困状态使他倾向的方向。”。在社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的印象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功利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潜心做学问。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强化学术道德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人”。加强完善高校学术制度,是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风气、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学术培养制度、合理的考评制度、健全的学术监管制度、有效的学术惩处机制。研究生学术行为没有约束规范,很容易剑走偏锋,作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这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为主旨,调动研究生各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力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培养机制。借助制度的约束力量,使研究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往往取决于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化导师队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导师是主体力量,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行为对研究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需要导师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实践者。具体来说,导师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恪守学术规范,在文献引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指导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研究行为,培养学术严谨、端正的学术态度。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多中心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现状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J省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覆盖J省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学术失范行为中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测试以反映当前J省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现状。

课题组采取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1440份,回收问卷1386份,回收率为96.2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1334份。同时结合访谈法,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问卷方面主要运用Likert的5级量度表进行统计分析,选项分别为“非常普遍=5”“比较普遍=4”“一般=3”“不太普遍=2”“根本没有=1”,得分越高就表示学术失范现象越严重。

经过统计发现,J省高校研究生在七大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测试中,Likert量表的平均值均超过3,甚至伪造注释、重复他人研究成果和搭便车等行为接近4,并且标准差很小,个体差异不大,可见这些学术失范行为从整体范围上考量已经是比较普遍发生的了,从学校规范治理角度上看,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有待加以控制。

3.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情况

对个体行为分析后,课题组试图通过认知层面探讨当前J省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对学校学术氛围认同度调查来反映J省研究生群体自身对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现状的感受。

其中49.3%的学生认为其学校学术道德状况不太好,4.8%的学生则认为非常不好,由此可见J省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是持悲观论的。如果剔除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水平一般的22.1%的群体,只有23.8%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总体状况是良好而令人满意的。

通过对J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从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还是学生群体自身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认知等方面,均反映出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发生,高校整体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如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营造一个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氛围是J省高校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原因调查

针对在研究生阶段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课题组进一步做了学术失范行为产生原因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对学生导师、学校管理者等各研究生培养主体进行深入探究。调查发现,造成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及管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大主要原因(见表4)。

如上表所示,34.3%的被调查者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与社会整体学术不良氛围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如期刊地下市场的发达是形成论文质量低劣和重复发表的首要原因,这与黄发友(2012)等学者的调查结论相一致[3]。接着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管理体制原因,未能注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

研究生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惩罚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以及学校学风环境以及学校德育教育力度不够等原因均属外部环境因素,并且这两大原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力,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机制和监管不到位等是促使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研究生自律不够造成学术失范行为”作为主要原因表示赞同的比例为16.4%,远不如认同“社会环境和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外在原因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群体。可见,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总是寄希望于借助外部力量来规范自身行为,认为整体的学术规范环境的构建主要是学校等培养组织的任务。同样可见,研究生是一个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群体,问卷中“如果您身边学术不正之风盛行,您是否会随波逐流?”在这一题中,选择“可能会”和“一定会”的比例为55.1%,外界环境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深。这反映出学术失范行为中的“朋辈效应”,研究生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不良风气。

2.原因分析

从主观认知层面上分析,调查也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自律性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学术规范遵守的脆弱性。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巨大的朋辈心理,个体自律不足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自律与他律的二维视角看,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包括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缺陷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等外部因素,导致他律因素无法有效进入到学生个体的内心考量,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他律失效,加之自律并不足以约束自身行为,这是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普遍发生的根本解释原因。

个体决策都是个体在对预见行为进行过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学术失范行为也是如此。学术失范的动机是:失范行为所得-(道德损失+处罚风险)>失范前状况+遵守规范的道德满足。②

关于学术失范的成本,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C=(M+T+H+S+O)+p(E+O'+S+D)(1)

同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考察,可以概括为以下模型:

R=(1-p)(E+S+T+...)(2)

因为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极小,学生进行学术不端等行为被惩处的概率极小,成本小、收益大,这导致收益R远远大于成本C,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上看,学生倾向于进行学术失范行为。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律不足,他律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二、理论框架:由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发的思考

(一)理论描述

多中心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它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resources)”等公共资源的治理以及政府管理活动中,它打破了原有单中心、单向度的模式,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在其他公共事务的治理中,为我们带来了冲破单一中心管理的选择,实现多中心参与治理,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竞争、合作,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形成规范、有序发展乃至善治情境。

(二)问题导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并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就要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的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必然是符合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指向是明确的,如何使多中心都有效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这需要制度设计以及实践努力。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学生个体学术道德得到培养,导师自身得到提升,学校管理得到完善,整个高校的学术环境得以净化和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各主体至少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研究生自身要强化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自觉接受学术训练,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增加与学生的接触频率,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以身作则,在学术研究中为学生树立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学校则要主动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加强监督和惩处力度;另外优化改革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标准的比重及作用。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则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强监管。

三、结语

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多主体共同参与是形式和手段,形成有效治理乃至善治的情境才是这一模式的逻辑指向。这一体系下,学生个体、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和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同时也要认识到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事务中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和借鉴模式,但这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框架,实践中包括制度构建和主体参与都可能困难重重。因此,基于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管理现状,如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让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监督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并持续互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在。

[1]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49-53.

[2]云鹏.学术失范及成因分析――基于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的视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73.

[3]黄发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修养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州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80-84.

[4]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98-101.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房三虎(1977-),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G10)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符合预设结果,有的研究生不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而是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满足主观判断的需要。导致实验数据看上去很“完美”,实则掩盖了原始数据反映的客观问题,严重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现实生活中,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犯罪行为,在学术研究领域,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出成果,部分研究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发表或添加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更有甚者用剽窃来的学术成果用于申报课题和参与评奖。

3.找“”论文。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论文成为部分不良分子的“职业”,并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化特征。部分研究生不愿潜心搞学术,而是花钱找“”论文,“市场”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性与高尚性。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2.客观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高校的办学生态,冲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底线。社会中制假售假、投机取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对高校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变得充满功利性色彩。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1.思想建设。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品德。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分析理论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客体因素而言,虽然外部存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若研究生自身能够主动净化思想、排除杂念、提升修养,坚决抵制外在不良诱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在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思想上端正研究生学术态度。同时,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建设,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科学伦理”“研究规范”等,系统地教育引导研究生正视学术道德,践行优秀的学术信念,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查自纠活动,及时清除研究生中的不良风气。

2.导师建设。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导师队伍中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者屡见不鲜,严重损毁了导师的学术声誉,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导师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金钱观、权力观,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典范。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不仅指导研究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真正负起责任。导师应以学术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提高指导水平。

4.社会建设。首先要净化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明的高校逐步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蚀,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不正当交易等不正之风难禁,高校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学术风气等办学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治理学术环境的小生态,必须整治社会环境的大生态。司法、行政、工商、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风清气正之风常兴,污浊不正之风常抑,为学术文明生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积极挖掘、树立学术道德典范。先进的榜样能够把高尚的学术精神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对树立和弘扬优秀的学术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要深入挖掘在学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体与集体,树立学术道德典范,把优秀的学术精神通过先进的人和事展现出来,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典型、响应典型、践行典型,培养研究生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诚实守信、文明守法、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生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关键词:学术道德;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人本道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的,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学术活动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道德关系相互渗透的产物。古希腊至理名言“科学既美德”和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理”都说明学术和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1]。

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对道德的理解,学术道德即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价值观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注重“知行合一”[2],唯物主义认识论也解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二者都强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由“知”和“行”两个主体构成了道德范畴在科技行为中的表现形式。学术道德中的“知”,即道德知识,属“认识”范畴;学术道德中的“行”,即道德行为,属“实践”范畴。只有将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中有效的践行学术道德,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学术道德实践的途径中,结合学术道德的本质:“科学活动在伦理道德中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以人本道德为起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职业道德为桥梁,在健全的学术监管体系下实现自律和他律,从而实现学术道德知识到学术道德行为践行。

一、正确的人本道德观是学术道德实践的基础

人本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3],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维系,以善恶、荣辱为标准,评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调整这三种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人本道德作为所有道德形式的基础,在学术道德的实践中起支撑作用。树立良好的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有意识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在学术道德实践路径过程中起到导航作用。

人本道德可以在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起到及时规范作用,在面对学术道德观的偏离时,首先要端正个人价值观,其次要增强学术责任感,坚定自己的学术道德信念,客观地看待成与败、得与失、名与利,为了学术发展敢于披荆斩棘、勇于直面困难、乐于无私奉献;增强学术诚信意识[4]。谨守立身之本、为人为学之道;要强化学术独立、学术公正意识,坚持学术独立和自我学术人格独立,秉持学术良心,坚持学术公平公正原则,学术研究中要公平竞争、平等和谐、友好协作,学术道德评判时要公正互信、尊重宽容、扬真匡谬;牢固树立科学精神,恪守严谨认真、求真求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本道德约束学术道德行为,及时纠正迷失在“价值”和“学术”关系中造成的学术道德偏差。

二、职业道德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术活动是一种职业形式,通过对知识的研究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学术道德是基于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是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学者是社会良知和人类基本道德的守护者,所以,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者在探究学术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通则,也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落地形式。

学术道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内涵。早期学者的职业道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有科学研究服务的责任,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在这个层面上,学术道德在具备一般的职业道德要素的同时,更强调“责任”。学术活动这项特殊的职业是对科学,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责任。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在谈论职业时,责任和道德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的差别。”[5]

在学术道德的实践路径中,需要学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真理为标准,从小事做起,诚信地对科研结果进行记录,理性地对待研究结果的偏差,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不夸大,不浮躁,不抄袭,并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培养成真实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6]。

社会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体系,学者践行监管制度

学术道德实践路径中,除了有人本道德作为精神支撑,职业道德作为践行桥

梁,还需要社会层面学术监管体系的监督。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7]。好的科学研究必须有这样一些特征:完整的实验设计、真实和全面的报告、诚实的同行评议、公正地对待合作者和学生[8]。为使每一位研究者都遵循这样的规则,不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道德意识,还需要制定规则和有效的惩罚措施。

过渡强调结果的科研导向是学术浮躁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过程来说,现在的管理者更重视结果,而学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目的性太强的科研行为即会出现论文高产,实践成果偏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求真”的本质。

“学术乃天下之利器”,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路向。而当学术研究本身的目标成为博取功名或利益的敲门砖时,必然会导致学术行为的聚焦点转离学问研究本身,从使得研究偏离实践,在价值形态上予以解构。

因此,学术道德实践的路径中,需要社会层面的科研监督和管理,也需要学者的自我管理,只有在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学术的“求真”和道德的“向善”的统一。

总结

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一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理性层面,即贯穿在学术道德实践中的学术道德精神;二是实践的层面,即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诚信地对科研结果;三是社会的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学术道德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坚持将社会和学术责任感最为自身之本。

[1]阮云志,卢歌黎.中外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9:243-246.

[2]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道德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韩跃红.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到人本道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27-29.

[4]叶继红.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2(5):66-67.

[5][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李志峰.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

大学辅导员在"八荣八耻"学习座谈会上的发言本文来自

当前的青年学生是具有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同时他们的成长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阶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别甚至无视道德规范等情况。因此如何切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将“八荣八耻”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败。

首先,唱响主旋律是基础。通过旗帜鲜明地推进“八荣八耻”的舆论宣传,给学生产生更大影响、留下更为深刻印象。对于高校德育的全局而言本文来自,一方面学校要在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中体现“八荣八耻”精神内涵。人文类课程要在中国文化传承、现代道德规范、哲学思考引导等诸多方面激发学生讨论“八荣八耻”精神内涵的兴趣,使他们逐步认同和接受。而专业课程中,通过知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他们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严格学术论文的要求和学术道德规范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格;还可以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专家学者学成回国、奉献人民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真情。另一方面要调动好高校的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注重引导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配合第一课堂,围绕“八荣八耻”开展唱响主旋律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最强音。例如,借助各个红色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党建网、宣传部网站、邓研会网站、生活园区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学生报纸、学院杂志等)、不同宣传手段(组建宣讲团、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广泛发动,将“八荣八耻”深入学生生活。

其次,润物无声是关键。以“八荣八耻”纲要,开展特色活动,潜移默化地推进荣辱观教育。

实际上,“八荣八耻”精神内涵应该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中。譬如,以时政讨论激发爱国热情,以公益服务增强服务人民意识,以创新实践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以生产实习感悟辛勤劳动价值,以体验式活动渗透团结互助精神,以诚信档案引导诚实守信态度,以法律常识普及推进遵纪守法意识,以名家成才论证艰苦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要高举“八荣八耻”旗帜或是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学生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围绕其中的一点或是几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领悟的空间,在增长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八荣八耻”现实的价值。

Abstract:Thefacultymemberinhigherschoolisbecomingyoungerandyounger,whichisanoutstandingfeatgotduringitsdevelopmentasthehighereducationismorepublic.InNorthestPetroleumUniversity,fivetypesofmoralcharactersincludingprofession,school,student,academicandresearchareemphasized,sothequalityofallthefacultymembersispromotingincreasingly.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教育

Keywords:higherschool;youngteachers;moralcharacters;education

1养成对职业的崇尚之心

2养成对学校的大爱之心

针对刚离开校园就走上大学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同生活、学习背景差异,开展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染教育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爱校、荣校、兴校的大爱之心。

2.1开展校史、校情、校规讲座专题学校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讲解学校创业史、发展史,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档案馆、校史馆;职能部门领导解读学校现行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2开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题讲座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定位与规划、办学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等。使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办学特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爱校爱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充分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德素养教育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到大庆油田参加实践锻炼,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了争做“严谨笃学、教书育人”典范的“先锋工程”活动等等。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继续秉承几代油院人近半个世纪积淀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3养成对学生的挚爱之心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传道与授业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无法存在的。

4养成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学者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学术固有的纯净品格,才能做出真学问。学校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引导青年教师怀着敬畏、诚信之心做学术。

①了解当前学术界诚信危机及其诱因;

②学习学校老一辈教师传承大庆精神的衣钵,踏实做学问、扎实搞教学的典范;

③恪守学校的学术规范,履行学术诚信承诺。青年教师学习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诚信预警机制、荣誉准则、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条例等;同时,在从事学术前要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立下并履行诚信承诺:对学术采取严谨的学术态度、遵循求实的学术操守、培养高尚的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全校上下营造了基于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感的学术诚信氛围。

5养成对教学科研的相长之心

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年轻教师甚至认为,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与过去一些老教师经常呆在教研室里,大家一起备课,探讨教学上的问题形成鲜明对照。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5.1教育与教学方法专题请学校的教学名师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特点。

5.2科研方法专题请学校科技专家讲解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知识内容。

5.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观摩研讨,典型引路聘请一名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使青年教师掌握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助教及讲师的基本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完成进修计划,指定必读书、参考书、外文书,批改读书报告、笔译材料和有关论文等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THE END
1.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行为实施的控制,称为()。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 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行为实施的控制,称为()。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https://www.educity.cn/souti/8B81AB2B.html
2.社会规范和个人规范世界有两套规范:社会规范和个人规范。 社会规范:友好,界限不明,不要求及时回报。 市场规范: 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小市民伤感,只有交易。 在传统经济学中,交易覆盖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利己主义贯穿了人们行为的始终,在这两个前提的支撑之下,等价交换成为了人们行为的唯一准则。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00535/article/details/136804337
3.理论网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一经确立就会被期望作用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层次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本文认为,通过开展操作化研究,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标体系,从而以类似“标准化”和“清单化”的方式将https://www.cntheory.com/zydxgjxzxybk/KXSHZY/KXSHZYZDWZ/202401/t20240128_63089.html
4.失范理论失范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 (émile Durkheim) 在 19 世纪末提出,并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 在 20 世纪进一步发展,为社会解体、异化和越轨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失范是指一种不规范的状态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崩溃,导致个人感到不确定、沮丧和迷失方向。根据失范理论https://fourweekmba.com/zh-CN/%E5%A4%B1%E8%8C%83%E7%90%86%E8%AE%BA/
5.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在对人的本质探索过程中,德国旧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也进行过自己的思考。首先,他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就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固定抽象物,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其次,费尔巴哈把“类”作为人的本质,他强调的人类特性是人类共同的生物属性,回避、否认人的现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40709/html/content_20240709005003.htm
6.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行为实施的控制,称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行为实施的控制,称为( )。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e0cbf29ccc7443cc8555d3e68e043ef9.html?fm=bdbdsacc60b4ee1f0144e131fca84d162d7f0
7.教育社会学孔德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动力学是运用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15266823%3F%26
8.[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发展、建小康,是今后二十年我们要干的主要事情。毫无疑问,这也是宣传思想战线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抱负和释放智慧的宽阔舞台。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理论创新、体制改革、开放扩大、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9.护士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5篇)身为护士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持着该有的服务的心态,将自己的行为都管控起来,为病人及其家属带来更好的住院的体验,通过我个人的不懈奋斗,我也是让自己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去成长,去真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服务的工作岗位上我都是有非常认真的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个人的努力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https://www.jy135.com/nianzhongzongjie/946114.html
10.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高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见闻、想法,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习作评价的内容是常用应用文,考察学生写贺卡、写便条和短信,填写个人信息等实用写话、习作能力。评价的重点是学生选词、用句的规范性和应用文格式的正确性等。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考察日记等习作能力。评价方法可采用作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1.第三章:现代安全管理方式如何做好安全员3)“三化五结合”模式。由抚顺西露天矿首创,其内容是:三化—行为规范化、工作程序化、质量标准化;五结合—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反“三违”与自主保安全相结合、奖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主观作用与技术装备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超前防范相结合。 3、程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https://www.meipian.cn/29i6z320
12.管理学原理a卷(通用6篇)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wnt1gt5.html
13.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要,掌握养老及涉老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老年人实施整体照护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老年照护、养老护理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民政事务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4.2014年文明单位学习测验参考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https://www.hngh.org/portal/article/index/id/8066/cid/26.html
15.公共伦理问题范文9篇(全文)在农村人口稀疏, 各人私密空间实际是很大的。但城市社区却截然相反, 个人的私密空间很小, 居民楼中各家门口之外就是公共面积。原本一些农村司空见惯的认为合情合理的行为习惯, 在城里则升级为公共道德的问题。 3. 契约理念缺乏 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契约化, 契约就是城市的“社会规范”。对于城中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1l7e4zi.html
16.《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笔记1/2所谓的职业伦理非道德性,是指职业伦理逐渐脱离大众道德评价和个体道德体验的轨道,变得与道德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与大众道德评价与个体道德体验毫无关联的执业行为规范。 2.法律服务商业主义 从律师方面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并没有和与之相应的观念习建设同步进行,在商业主义浪潮席卷下,一些律师唯把 利是图,将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462006528
17.心理降试题及答案2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C )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https://www.ruiwen.com/shitidaan/8245190.html
18.校领导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选15篇)全校教职工,将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学校办成一所温馨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充满浓郁学习氛围的“学园、乐园、花园”,让学生在和谐、安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校领导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篇3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1201085007_1495079.html
19.商希雪人机交互的模式变革与治理应对——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人机共生为认识人形机器人以及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立足于人形机器人的自身特性与大模型技术特征,本文将在人机共生视域下结合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社会行动者等理论范式展开对人形机器人所涉的人机关系、法律属性、交互规范、治理路径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