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出版发行

曲阜师范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夏静丁延峰

一《论语》的内容、意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客观记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理念。孔子学说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儒家文化与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汲取与消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论语》博大精深,它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治国、齐家、处世之中。《论语》主张,在治国上,要遵循仁爱原则,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有序发展。为政者要以“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爱民”“富民”“教民”,要率先垂范,“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教化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在道德修养上,强调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言行一致,要矜而不争,党而不群,要德才兼备。但要实现其道德价值,必须博学、内省、笃行,主观上要付出努力。这些思想内容,体现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与伦理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不论是汉之经师、宋之理学家、明之心学家、清之朴学大师,无不推崇备至,于是对《论语》注疏、考据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据笔者大致调研,有关《论语》的著述文献是所有经典中最多的。在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热烈讨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时期,《论语》所体现出的正能量,应该受到重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论语》无疑可以承载这一历史重任。

二《论语》文献的源流

魏晋南北朝是《论语》学的发展时期,其文献著述远多于两汉,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如何晏、皇侃、江熙等。由于佛、道兴起,以玄学解经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亦呈多元化趋势,如出现专门的注音专著、驳难郑注专著等。在体例上亦有发明,如果说两汉时期以“说”“注”为主,此时期则新出现了“集解”“义疏”,如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等。隋唐是中衰期,《论语》文献最少,甚至少于两汉时期,除陆德明的《论语音义》及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外,其他乏善可陈。其中《论语笔解》属札记体,以义理释文,开启宋代理学先河。

宋元明是《论语》学的勃兴过渡期。宋儒朱熹将《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提升了《论语》的地位,使《论语》著述急剧增多。仅《经义考》著录宋人著述即有两百余种,其中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堪称《论语》史上的两部解经经典。元明属宋清之间的过渡期,成就不如两宋,但仍产生了大量著述。元延祐年间,《四书》与《五经》并列为科考科目,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四书丛书本广泛流传,迅速普及于民间。由此亦产生了大量读本及研究专著,如元王若虚《论语辨惑》、明刘宗周《论语学案》等,《经义考》著录明人著述约二百种。这一时期的解经亦深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宋人以训诂释义理明道,元代承袭光大,明代则以心学为其显著特征,侧重义理,间有一些史实考证,但鲜少训诂。在具体研究方式上,不仅专于注释,而且将其分解研究。如明代出现了专门的人物研究、地名研究、典章名物、图表等,更加细化,包括薛应旗辑《论语人物经籍备考》、陈禹谟撰《四书名物考》、徐邦佐撰《新刻四书图要》等。

自唐宋以降,日本、高丽人来访,带回大量包括《论语》在内的经典文献,并于本地传播,亦产生了很多读本及注本,因此产生了域外《论语》学及相应的研究文献,造就了一批专家学者,成为《论语》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论语》与其他经典一样,都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自汉至清,形成了以郑玄、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刘宝楠为主线的经典读本,辅以无数其他著述及域外著述,构成了《论语》学金字塔式的文献大家庭。

三《论语》文献的存世状况

根据各种目录著录及笔记、史料等记载,从两汉到民国,《论语》各种注本、著述,包括历代刻本、宋以前的白文本、写本等以及石经本、出土本等,还有一些佚书辑本,经综合统计,约有三千七百五十余种。其中两汉约有四十余种、三国魏晋南北朝约有百余种、隋唐二十余种、两宋约二百八十余种、金元一百一十余种、明代五百余种、清代两千六百余种、民国百余种。另外域外文献约有五百余种,中外合计四千二百余种。(不含民间私塾课本。)此外,自两宋以来,因雕版印刷术的广泛传播,一书多本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经典注本如《论语注疏》《四书集注》等,多次刊印,版本难以统计。以上仅就单书或丛书本而言,另外一些专门著述中的札记、片言等则不计在内。但有不少尤其早期文献,至今已佚去不存,能够找到藏所亦即存世者大约两千三百种。

《论语》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献种类,通过分解梳理可以见出《论语》文献的总体面貌及基本状况,以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按文献载体及版本分类,有写本、刻本、石经本、简帛本。写本包括敦煌出土的唐写本及其他写本,另有一些宋以后的未经刊印的稿本、抄本等,如清稿本《皇侃论语义疏参订》十卷(吴骞撰)等。其中刻本一类最多,占据了九成多,包括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另有少量民国排印本。从存世数量上看,随朝代更迭,数量呈逐步增多之势,清刻本最多,有两千多种;从刻书机构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其中坊刻本最多。但经典文献及知名著述往往以官本为主,且为后世刻本的源头,如宋国子监本《论语注疏》、明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等,另有一些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石经本一类,有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蜀石经、北宋二体石经、南宋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这些石经本均为白文无注本,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是官方定本,对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土本中主要有简帛、写本两部分。一九七三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出土有竹简《论语》。二零一六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约五千枚竹简,在这些竹简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经初步断定,应属《齐论》版本。简帛文献及唐写本由于皆为早期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作者地域上讲,则有中国及域外之分。域外以日韩为主,如日本安井衡《四书集说》,韩国金长生《论语辨疑》等;另有极少量的越南、欧洲著述。这些著述对《论语》的域外传播与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按著述方式分类,有注释一类,如单注本(《论语集解》十卷)、集注本(宋朱熹撰《论语集注》十卷)、单疏本(《玉海》中有记录)、注疏本(《论语注疏解经》十卷残本)、正义本(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二十三卷)等;有辑录一类,如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论语》辑佚本;有考证一类,如清冯登府撰《论语异文考证二卷》;有辨伪一类,如清沈涛撰《论语孔注辨伪》二卷;有义理一类,如明李贽撰《说书》不分卷;有音义一类,如唐陆德明撰《论语音义》一卷;有文字一类,如清于光华撰《里如堂四书字体辨》一卷;有人物一类,如明薛应旗撰《四书人物备考》十卷;有释地一类,如清阎若璩撰《校正四书释地》八卷;有图史一类,如明蔡清撰《四书图史合考》二十卷;有图表一类,如清赵敬襄撰《四书图表就正》一卷;有名物一类,如清江永撰《四书典林》三十卷;有典制一类,如清陆文籀辑《四书典故通考》。

四《集成》的意义及选录标准

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孔子故里,一直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弘扬,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独特的研究优势,同时设有儒学研究中心、孔子文化研究院、孔府档案研究中心、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是儒学研究的重镇,拥有一批儒学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集成》的问世,定会有一批新成果陆续出现。

論語文獻集成·明代編總目録

第一輯

第一册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一至六)

明胡廣等輯明内府永樂十三年刻《四書集註大全》本

第二册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七至十二)

第三册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十三至二十)

第四册

論語詳説十卷明曹端撰明刻本

第五册

〔論語〕蒙引四卷(卷五至六)

明蔡清撰明萬曆十五年吴同春刻《重刊蔡虚齋先生四書蒙引》本

第六册

〔論語〕蒙引四卷(卷七至八)

第七册

〔論語〕圖史合攷十一卷(卷六至十)

明蔡清輯明天啓刻《四書圖史合攷》本

第八册

〔論語〕圖史合攷十一卷(卷十一至十六)

第九册

四書淺説論語二卷

明陳琛撰明萬曆三十七年李三才刻《重刊補訂四書淺説》本

四書淺説論語四卷(卷三)

明陳琛撰;明劉蜚英訂明崇禎刻《靈源山房重訂四書淺説》本

第一○册

四書淺説論語四卷(卷四至六)

第一一册

十三經解詁論語二卷

明陳琛撰明萬曆刻《十三經解詁》本

〔論語〕因問二卷

明吕柟撰;明魏廷萱會集明嘉靖刻《涇野先生四書因問》本

第一二册

〔論語〕存疑四卷(卷二至五)

明林希元撰;明方文校明崇禎刻《連理堂重訂四書存疑》本

第一三册

〔論語〕私存二十卷(卷一至二十)

明季本撰明嘉靖刻《四書私存》本

第一四册

四書人物考四十卷(卷一至十五)

明薛應旂撰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第一五册

四書人物考四十卷(卷十六至四十)

第一六册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一至四)

明薛應旂纂輯明刻本

第一七册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五至六)

第一八册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七至十八)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一至七)

明薛應旂輯;明朱註釋明萬曆刻本

第一九册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八至二一)明薛應旂輯;明朱註釋明萬曆刻本

第二0册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二二至四十)

第二一册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一至十五)明薛應旂輯;明焦竑註釋明舒承溪刻本

第二二册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十六至四十)

明薛應旂輯;明焦竑註釋明舒承溪刻本

第二三册

〔論語〕會解新意四卷(卷三至六)

明王德純撰明天啓刻《四書會解新意》本

第二四册

問辨録(論語)六卷(卷三至八)

明高拱撰明刻《問辨録》本

論語類考二十卷(卷一至五)

明陳士元撰清嘉慶間刻《湖海樓叢書》本

第二五册

論語類考二十卷(卷六至二十)

第二六册

四書正義論語二十卷

明林兆恩撰民國七年鉛印《四書正義》本

第二七册

李翰林批點四書初問講意〔論語〕二卷(卷三至四)

明徐爌撰明嘉靖刻本

第二八册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三)

明王樵撰明萬曆二十四年刻《四書紹聞編》本

第二九册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四至五)

第三0册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五至六)

第三一册

四書直解論語十卷附辯真删補鄒魯指南主意不分卷(卷四至十)

明張居正撰;明焦竑編次;明湯寶尹訂正明萬曆三十九年閩建書林易齋詹亮刻《重刻辯真内府原板張閣老經筵四書直解》本

第三二册

四書直解論語十卷附辯真删補鄒魯指南主意不分卷(卷十一至十三)

四書評眼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李贄、楊起元撰明萬曆三十九年大來山房刻《楊李二先生合纂四書評眼》本

第三三册

〔論語〕參十卷

明李贄撰;明楊起元等批點明刻套印《四書參》本

第三四册

〔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卷一至十三)

明張雲鸞編輯明崇禎四年刻《四書經正録》本

第三五册

〔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

〔論語〕經正録十卷(卷一至三)

明張雲鸞編輯清刻《四書經正録》本

第三六册

〔論語〕經正録十卷(卷四至十)

第三七册

四書近語六卷

明孫應鼇撰清刻《孫文恭遺書》本

第三八册

論語古今四體文全書集註二卷(卷三至四)

明楊時喬編

明萬曆四十一年史世揆刻史志仁等重修《四書古今四體文全書集註》本

〔論語〕便蒙講述四卷(卷三)

明盧一誠撰明萬曆二十一年盧氏刻《四書便蒙講述》本

第三九册〔

論語〕便蒙講述四卷(卷四至六)

第四0册

〔論語〕證義筆記合編十卷(卷一至五)

明管志道撰明萬曆四十一年刻《四書證義筆記合編》本

第四一册

〔論語〕證義筆記合編十卷(卷六至十)

第四二册

合刊四書翼傳三義論語二卷(上卷)

明王守誠、劉思誠撰明萬曆十六年太原于天經刻本

第四三册

合刊四書翼傳三義論語二卷(下卷)

第四四册

論語逸編三十一卷

明鍾韶纂明萬曆刻本

第四五册

四書眼論語十卷(卷一至十)

明梁知論次;明楊起元批評;明蕭孔譽參訂明大來山房刻本

第四六册

新刻四書新説國朝名公答問論語六卷(卷六至十一)

明黄洪憲選輯;明郭偉校明刻本

第四七册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一至五)

明王肯堂撰明刻本

第四八册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六至十)

第四九册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十一至十五)

第五0册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

第二輯

論語解酲編二卷

明蘇浚撰清書林鄭閩熊刻本

新鍥皇明百大家總意正新録論語二卷(卷三)明郭偉輯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新鍥皇明百大家總意正新録論語二卷(卷四)明郭偉輯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皇明百方家問答論語六卷(卷五至六)

明郭偉彙纂;明郭萬祚編次明萬曆金陵聚奎樓刻本

皇明百方家問答論語六卷(卷七至十)

〔論語〕主意寶藏四卷(卷一至三)

明郭偉彙輯;明宋鳳翔批評明天啓刻《郭洙源先生彙輯十太史四書主意寶藏》本

〔論語〕主意寶藏四卷(卷四)

〔論語〕漢詁纂十卷(卷三至十二)

明陳禹謨輯明萬曆刻《經言枝指》本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五至十二)

明陳禹謨輯;明陳以敬校明刻《名物考》本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五至八)

明陳禹謨輯;明錢受益、牛斗星補明讀書坊刻《四書名物考》本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九至十二)

新鎸温陵鄭孩如觀静窩四書知新日録論語二卷(卷三)

明鄭維嶽撰;明鄭東里校明萬曆潭城余氏刻本

第一0册

新鎸温陵鄭孩如觀静窩四書知新日録論語二卷(卷四)

〔論語〕弓冶録二卷(卷三)

明莊起蒙撰明刻《四書弓冶録》本

〔論語〕弓冶録二卷(卷四)

〔論語〕微言八卷(卷六)

明唐汝諤撰明萬曆刻《删補四書微言》本

〔論語〕微言八卷(卷七至十)

〔論語〕微言八卷(卷十一至十三)

區子四書翼六卷附疏草一卷(卷一至三)

明區大倫撰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區子四書翼六卷附疏草一卷(卷四至六)

〔論語〕主意心得解四卷(卷一)

明朱長春、周延儒撰明刻《新刻朱太復玄棲山中授兒四書主意心得解》本

〔論語〕主意心得解四卷(卷二至四)

陳學士先生論語貫義二卷

明陳懿典輯清抄本

新刻四書圖要二卷

明黄耳鼎、金壽祖撰明萬曆二十六年游一川刻本

四書考一卷

明戴文仲輯;明戴應揚註明萬曆二十七年程氏培桂館刻本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一至五)

明郝敬撰明萬曆四十六年刻《郝氏九經解》本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六至九)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十至十四)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十五至二十)

新刻四書圖要論語一卷

明胡文焕纂輯明胡氏文會堂刻本

重刻四書續補便蒙解註論語二卷(卷三至四)明徐奮鵬撰明萬曆十七年楊欽齋刻本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一至二)

明徐奮鵬輯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三至五)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六至八)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九至十二)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十三至十五)

古今道脉〔論語〕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七至八)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九至十一)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二至十三)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四至十六)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七至十九)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二十至二十一)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二十二至二十六)

知新録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徐奮鵬撰明刻《筆洞山房新著知新録》本

知新録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論語〕正學淵源四卷(卷三至四)

明章一陽輯清康熙三十五年趙泰甡重刻《金華四先生四書正學淵源》本

第三九册

〔論語〕正學淵源四卷(卷五至六)

四書九鼎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繆昌期輯著明末坊刻《新鎸繆當時先生四書九鼎》本

四書九鼎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論語〕要達十卷(卷四至八)

明陶望齡撰清康熙刻《陶石簣先生四書要達》本

〔論語〕要達十卷(卷九至十三)

〔論語〕聞二卷(卷三)

明姚文蔚撰明刻《四書聞》本

〔論語〕聞二卷(卷四)

顧鄰初先生批點論語大文二卷

明顧起元批點明末光啓堂刻朱墨套印《新刻顧鄰初先生批點四書大文》本

〔論語〕引經節解圖考八卷(卷三至四)

明吴繼仕編纂;明吴應箕點定明崇禎九年刻《四書引經節解圖考》本

〔論語〕引經節解圖考八卷(卷五至七)

〔論語〕引經節解圖考八卷(卷八至十)

第三輯

四書解縛編論語八卷(卷三至五)

明鍾天元撰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四書解縛編論語八卷(卷六至十)

論語説剩二卷

明林散撰;明張鼐訂;明朱廷旦評;明沈九標等校明萬曆四十三年武水林氏觀止齋刻《四書説剩》本

四書也足園初告論語二卷(卷上)

明王宇纂述明萬曆四十三年聚星館葉均宇刻本

四書也足園初告論語二卷(卷下)

讀論語二卷

明曹珖撰明抄《大樹堂説經》本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四至五)

明陳文珙撰明嘉靖刻本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六至八)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九)明陳文珙撰明嘉靖刻本

新刻湯太史擬授科場題旨天香閣説〔論語〕二卷

明湯賓尹撰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四書脉論語二卷(卷三)

明湯賓尹撰明萬曆四十三年刻《鼎鎸睡庵湯太史四書脉》本

四書脉論語二卷(卷四)

明湯賓尹撰;明徐奮鵬補明刻《鼎鎸徐筆洞增補睡庵湯太史四書脉講意》本

明錢肇陽撰明萬曆四十一年刻《四書會解新意》本

黄進士槐芝堂四書解論語二卷(卷上)

明黄景星撰明刻本

黄進士槐芝堂四書解論語二卷(卷下)

四書最勝藏論語十卷(卷一至五)

明馬來遠輯明刻本

四書最勝藏論語十卷(卷六至十)

〔論語〕崇熹批註十卷

明許獬撰;明李廷機校明萬曆三十年聊輝堂刻《四書崇熹批註》本

〔論語〕要解六卷(卷五至七)

明黄士俊纂輯明萬曆四十七年刻《四書要解》本

〔論語〕要解六卷(卷八至十)

論語湖南講四卷(卷一至二)

明葛寅亮撰;明柴世埏録測明刻《四書湖南講》本

論語湖南講四卷(卷三至四)

四書翼箋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洪啓初著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四書翼箋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論語〕説叢六卷(卷五至八)

明沈守正撰明萬曆七年刻《四書説叢》本

〔論語〕説叢六卷(卷九至十)

重訂〔論語〕説叢六卷(卷五至六)

明沈守正撰明天啓七年張炫然沈尤含刻《重訂四書説叢》本

重訂〔論語〕説叢六卷(卷七至十)

四書演論語十卷(卷一至六)

明張鼐撰明崇禎五年曾楚卿刻《新刻張侗初先生永思齋四書演》本

四書演論語十卷(卷七至十)

新刻丘毛伯先生删補四書剖論語四卷(卷三)明丘兆麟撰明萬曆刻本

新刻丘毛伯先生删補四書剖論語四卷(卷四至六)

明丘兆麟撰明萬曆刻本

四書考編修飾二十卷(卷一至九)

明歸學周撰明刻本

四書考編修飾二十卷(卷十至二十)

詮次四書翼考論語五卷(卷三至七)

明鍾惺編輯;明譚元春删訂明玉樹堂刻本

四書指月論語六卷(卷一至三)

明馮夢龍撰明刻本

四書指月論語六卷(卷四至六)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四至五)

明鍾惺增定;黄澍參訂明刻《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六至九)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十至十三)

章子留書論語二卷

明章世純撰;明劉斯陛訂明刻本

〔論語〕説約二十卷(卷一至六)

明鹿善繼撰明刻《四書説約》本

〔論語〕説約二十卷(卷七至二十)

論語約説二卷

明孫肇興撰明崇禎六年朱墨套印本

論語酌言二卷

佚名撰明箕裘堂刻本

四書翼註講意論語二卷

明王納諫撰;明王鼎鎮重訂明崇禎刻《新鎸王觀濤先生四書翼註講意》本

求己齋説書論語二卷(卷二至三)

明李竑撰明天啓二年刻本

增訂論語外篇四卷(卷一至二)

明梁子璠輯明天啓五年刻本

增訂論語外篇四卷(卷三至四)

四書主意鞭影論語十卷(卷二)

明劉鳳翱撰明天啓四年朱墨套印《群龍館手授四書主意鞭影》本

四書主意鞭影論語十卷(卷三至十一)

四書徵論語五卷(卷四至六)

明王夢簡彙輯;明湯賓尹鑒定明天啓七年刻本

四書徵論語五卷(卷七至八)

〔論語〕經學考三卷(卷四至六)

明徐邦佐撰明崇禎刻《四書經學考》本

〔論語〕發慧捷解四卷(卷三至六)

明艾南英撰明友花居刻《艾千子先生手著四書發慧捷解》本

第四輯

論語商二卷

明周宗建撰;明卓爾康箋明萬曆四十五年刻《四書商》本

論語二卷

明萬曆吴勉學刻《十三經》本

〔論語〕翼經圖解十卷(卷一至五)

明余應虬辑明末刻《近聖居四書翼經圖解》本

〔論語〕翼經圖解十卷(卷六至十)

四書定本辨正五卷附讀書枕中方一卷

明胡正心、胡正言考輯明崇禎十三年新安胡氏十竹齋刻本

參補鄒魯心印集註〔論語〕五卷(卷一至五)明張明弼撰;明夏允彝等補明刻本

〔論語〕説約十卷(卷四至六)

明顧夢麟纂輯;明楊彝參定明太倉顧氏織簾居刻《四書説約》本

〔論語〕説約十卷(卷七至九)

〔論語〕説約十卷(卷十至十三)

〔論語〕通考九卷(卷四至七)

明顧夢麟輯著明刻《四書十一經通考》本

〔論語〕通考九卷(卷八至十二)

三經見聖編輯存二卷

明譚貞默著民國二十六年嘉興譚氏緑格抄《行篋叢書》本

〔論語〕捷解二卷(卷三至四)

明申紹芳輯著明崇禎七年余文傑刻《新刻申會魁家傳課兒四書捷解》本

〔論語〕人物類函八卷(卷四至五)

明項煜彙纂;明張鼐鑒定明刻《三太史彙纂四書人物類函》本

〔論語〕人物類函八卷(卷六至十一)

〔論語〕嫏嬛集註十卷明項煜彙纂;明張鼐鑒定

明天繪閣刻《新鎸項仲昭先生四書嫏嬛集註》本

四書千百年眼論語十卷(卷三至七)

明余應科輯稿;明錢繼登、曹勳新裁明崇禎六年唐振吾登龍館刻《鎸錢曹兩先生新裁四書千百年眼》本

四書千百年眼論語十卷(卷八至十二)

合參〔論語〕蒙引存疑定解十卷(卷四至八)明吴當輯;明楊維斗、查伊璜鑒定明崇禎刻《合參四書蒙引存疑定解》本

合參〔論語〕蒙引存疑定解十卷(卷九至十三)

明吴當輯;明楊維斗、查伊璜鑒定明崇禎刻《合參四書蒙引存疑定解》本

〔論語〕遇二卷

明張岱撰明末《四書遇》稿本

論語備考定本二卷

明徐孚遠撰明刻《新刻徐闇公先生四書備考定本》本

四書體義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沈幾輯;明王道焜校訂明刻本

四書體義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四書燃犀解論語十卷(卷一至六)

明陳組綬輯著;明周鍾、夏允彝、余昌年參補;明陳子龍訂正明刻《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本

四書燃犀解論語十卷(卷七至十)

〔論語〕人物名物經文合考六卷(卷三至四)明張溥彙訂

明崇禎五年刻《張天如先生彙訂四書人物名物經文合考》本

〔論語〕人物名物經文合考六卷(卷五至八)

明張溥彙訂明崇禎五年刻《張天如先生彙訂四書人物名物經文合考》本

〔論語〕尊註講意十卷(卷一至四)

明張溥編撰明崇禎刻《尺木居輯諸名公四書尊註講意》本

〔論語〕尊註講意十卷(卷五至十)

四書字句辯疑一卷初學文武一卷四書印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張溥撰明刻《鎸張太史家傳四書印》本

四書聽月論語十卷(卷一至七)

明項聲國纂輯明刻《項仲展先生纂輯四書聽月》本

四書聽月論語十卷(卷八至十)

四書課兒捷解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錢肅樂輯著明刻《新刻錢希聲先生四書課兒捷解》本

四書從信論語十卷(卷四)

明錢肅樂撰明友花居刻《新刻錢希聲先生手著四書從信》本

四書從信論語十卷(卷五至十三)

增補〔論語〕集註通考十卷(卷一至十)

明李鵬元等考明萬曆刻《增補四書集註通考》本

〔論語〕説統二十卷(卷四至八)

明張振淵輯明天啓仁和張氏刻《石鏡山房四書説統》本

〔論語〕説統二十卷(卷九至十五)

〔論語〕説統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三)

四書講義合參論語十卷(卷一至五)

明蔣方馨輯明崇禎刻《鎸張蘇兩大家四書講義合參》本

四書講義合參論語十卷(卷六至十)

四書説乘論語二卷(卷上至下)

明張嵩撰;明張凡訂明刻本

〔論語〕闢旦十卷(卷一至五)

明黄獻臣纂輯明刻《四書闢旦》本

〔論語〕闢旦十卷(卷六至十)

〔論語〕聖賢心訣十卷(卷一至十)

明周文德撰明萬卷樓刻朱墨藍三色套印《四朋居硃訂四書聖賢心訣》本

THE END
1.民国丛书(全5编套装共25箱500册)从民国时期出版的总数约在10万种以上的各类图书中选收一千余种,主要收录了中华民国时期在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图书。还酌情选收了同时期国外出版的中文图书。本书在编选上既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达到了保存资料,抢救文献的目的。既突出了重点,又力求了系统完整,重点选收了具有代表性,authority性的著作,又适当纳入https://m.kongfz.com/item/29864630
2.民国多位名人成果文献(宣纸,很厚的一本)价格:57元民国多位名人成果文献(宣纸,很厚的一本),稀有文献书本,具体看图片,成色自定,挑剔请绕行,品相如图依图片为准。售出不退。,,民国旧书,au40223965,民国旧书,民国中期(1928年—1937年),,民国旧书,,社会/科学,,软精装,,24开,,,价格:57,7788字画网https://7788zh.997788.com/a301/40223965/
3.民国印本概况4、胡思敬《豫章丛书》,刻于民国四至五年(公元1915--1920年),收书103种,为唐宋以来江西历代名人著作。 5、卢靖《湖北先正遗书》,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卢氏慎始基斋影印本,收湖北历代名人著作75种。 二、雕版印书 民国时期采用雕版印刷古籍的书坊也很多,如北京文楷斋,曾为董康、陶湘、傅增湘等人刻印古籍,拥https://www.360doc.cn/mip/1119392426.html
4.民国文献数据库游客访问会员登录 高级检索分类浏览 安徽省 南陵?青弋,陽谷 福建省 詔安?懷安,南詔 甘肅省 臨夏?大夏,抱罕 查看更多>> 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大总统府 北京政府 甄拔特种司法人员委员会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行政委员会 https://wendian.nju.edu.cn/
5.民国文献数据库汇总包括有民国图书、民国期刊等。似乎包括了“民国文献大全数据库”的资源,后者无法直接通过校vpn登入使用,不再单独列出。 上师大馆藏解放前报刊题录数据库 http://10.10.184.11:8001 《馆藏解放前报刊题录数据库》收录馆藏解放前出版的报刊共935种,其中约有906种是原刊,29种是解放后的影印本。 https://m.douban.com/note/697957972/
6.发展与嬗变: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参考文献在线免费28.?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 29.?《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1—5册),山东文献社2002年版 30.?《山东史志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志丛刊》,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1992年出版 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01996897223330878
7.民国文献影印出版与馆藏建设实证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摘要:民国时期文献的老化和损毁现象非常严重,影印出版是民国文献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对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状况的研究并不多,围绕影印出版进行的馆藏资源建设研究几乎没有。文章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国文献影印出版情况,并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分布,在分析文学类、教育类、历史类以及宗教类等学科文献的影印出版及https://www.xueshu.com/tsgllysj/201707/29676108.html
8.“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果《晋绥日报》影印版出版本报讯 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整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重大选题项目成果——《晋绥日报(全十册)》影印版近日出版。 《晋绥日报》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前身是《抗战日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又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而壮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大事件。该报深受毛泽东同志的关注,1948年4月2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12/06/nw.D110000xxsb_20241206_3-A10.htm
9.山西地方志文献目录PDF电子版县志下载文章中心县志吧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西府县志辑 18 民国昔阳县志 皇甫振清修 李光宇纂 民国四年(1915)出版石印本 雍正辽州志 清·徐三俊修 刘沄纂 八卷,据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影印 民国重修和顺县志 张夔典修 王玉汝纂 十卷,据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影印 光绪榆社县志 清·王家坊修 葛士达纂 据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影印https://xianzhi8.com/article.php?id=560
10.北京话语料资源概述(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汉语语言知识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设主编的《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收损公作品24篇,精装为三册。损公的著名小说《小额》,曾经在日本影印出版,最近,大陆出版了《小额(注释本)》((清)松友梅著,刘一之注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http://www.bjywxh.org.cn/html/2017/hyyy_0109/139.html
11.宋代至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志编纂详情县志新闻县志资讯中国青浦县志自明万历年间始创,历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至民国,计7修,今存5种。《〔光绪〕青浦县志》,内容丰富,序例得体,对前志多有扬弃。 奉贤县志始创于清乾隆,经清光绪至民国,计3修而得4稿,今均存。《〔乾隆〕奉贤县志》对地方文献收辑颇有卓识,凡本邑名人著作而为一邑之掌故者,加以搜采略备。他邑人https://xianzhidaquan.com/article.php?id=2760
12.书讯民国时期版画文献集成(全二十二册)本书由著名版画史学家齐凤阁教授主编,用原样影印的形式,将国家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个人收藏家等所藏的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文献进行集中整理和再版,共汇辑相关文献200余种(不含单幅作品),内容包括鲁迅编印的版画集,以及民国时期出版的版画期刊、版画技法理论著述、个人版画作品集、版画作品合集、木刻连环画作品集等https://m.yrdart.com/zixun/2826.html
13.《陆陇其文献辑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6开精装全21册原箱装中国书店古籍影印专题 资治通鉴专题 张岱(毛边本) 专题分类 华东师范 毛边签名铃印收藏本 印谱 稀缺大套 书法绘画 琴谱 中医古籍 知· 趣丛书 方以智 黄山书社臻选 寰宇文献 近代学术集林名人尺牍 山西古籍精粹 三晋石刻大全 奎文萃珍 中医古籍孤本大全 上海书店文史古籍https://item.jd.com/1004361888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