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四大名著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改变。魏明伦说:“四大名著,不是谁选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当中有不少变化。四大名著之所以广为人知,这是电视传播所造成的。电视特别是电视剧,要求故事性很强,而四大名著恰好是叙事性文学的代表作。所以,重视传统文学,这是好事,但是首先要弄明白,传统文学要比四大名著、比小说广泛得多。”
太多的名著被我们遗忘
魏明伦说:“中国的小说传统,从早期汉魏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到隋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逐渐成熟,然后才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则是其中长篇的代表作。”
作为明清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唯一的。魏明伦说:“仅就长篇而言,不亚于四大名著的还有很多,比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著名的《老残游记》、陈寅恪研究的《再生缘》,甚至还有一部完全以骈体文写成的长篇小说《燕山外史》等。长篇之外,还有短篇,著名的比如《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而今,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古典文学中的许多名著却很少出现在公众瞩目的行列里。魏明伦说:“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代,大量的传统文学其实并没有得到重视,即便是传统文化热,也多是历史、哲学层面的,而非文学层面的。”
传统不能搞成假洋鬼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下,传统文学难免遭遇冲击,更重要的是,在小说成为正统文学之后,西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更多地占据了主流。
魏明伦认为:“‘五四’以后的新小说,主要的方向并不是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学,而是吸收西方小说的方法,也就是说,它不是从志人志怪、传奇、话本一路走下来的,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不管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乃至荒诞、滑稽等,都是西方的创作方法,而非传统的。”
然而,尽管在这个西学来潮的时代,传统文学依旧没有中断。魏明伦说:“那一代的小说家,比如鲁迅、林语堂,乃至后来的老舍、钱钟书,他们首先都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然后又精通西方文学,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贯中西,都是先吃透了传统文学,又吸收西方文学。比如说《阿Q正传》,它的创作方法无疑是西方式的,传统文学中没有这么写的,但是在表达上,却有很多传统文学的影子。他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在骨子里的,是不露痕迹的,当然也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很多足以和传统文学比肩的作品,非独小说,散文、戏曲也是。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引进和吸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数典忘祖无法赢来尊重
传统的真正中断是当代文学时代。在近现代的中西合璧之后,传统文学逐渐失落,西方文学成为中国创作者最主要的方式。
魏明伦认为:“‘五四’之后吸收西方文学是对的,那个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太古板了,只有传统,不知世界。而今天恰恰相反,当代文学中只剩下单一的外来文学,传统的几乎都失落了,小说越写越洋化,甚至太洋化了,所以矛盾颠倒了。今天的我们,缺的不是世界,缺的是自我,是传统。”
一本顶尖的科学类杂志创刊150年,要选出经典的科学论文,那些曾经“臭名昭著”的“污点”论文,要不要提及?
《自然》杂志的回答是:要。我们不仅仅要展现出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也要告诉公众它是怎么做错的。
12月3日,由外研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theLivingRecordofScience)丛书第一、二卷的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这套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共十卷。多位参与这套丛书出版的人员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用这套丛书告诉中国的科研人员应有的科学规范,唤醒他们的科学良知和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还要告诉公众它是怎样做错的
《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共发表过10万余篇论文。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自然》报道过现代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该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认为,科学中真正重要的发现更像海水涨潮而非海啸,他们是经过逐步积累而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有时必须在两种情况之间折衷:一是需要对科研中的重点论题予以公正的评判,二是不能忽略任何为某一学科带来重大变革的工作。
菲利普·鲍尔认为,他们有利于理解当时这个想法是如何被接受的。比如,优生论或者通过选择性繁殖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诸多努力等,都出现在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发表至少50年后。这些论调现在属于被摒弃之列,但简单地忽略他们不仅是对历史的不诚实,而且会曲解当时生物学家对达尔文的理解。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时尚
在公众的眼中,科学论文是晦涩难懂的。
菲利普·鲍尔建议公众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本经典。他说,科学研究也如同时装一样有自己的时尚和潮流,这一点在《自然》中能体现出来。
而最近,物理学家们开始抱怨生物学家接管了《自然》。
用百年《自然》唤醒科学良知与精神
2004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到自然集团访问,曾请教麦克米伦公司的前总裁Christopher先生一个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科学论文要达到《自然》的水平还要多少年?
Christopher先生诚实地告诉邬书林:大概50年内看不到吧。
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论文生产大国,科研论文数量已远远超过10万篇,但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27.5万种图书和9500余种正式期刊中,鲜有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学教育语文
一、引言
(一)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名著阅读。而且,中学阶段是读书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会很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中学生应该开阔视野,努力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营养,充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可以说,名著以其丰富性、深刻性、经典性成为了中学生扩大自己知识面的重要工具。
(二)名著的内涵
名著指的是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①
(三)阅读名著的作用
阅读能让我们足不出户便了解外面纷呈的世界。阅读名著有如下作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三)教师的功利主义心理严重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名著导读引入了语文课本,这无疑是好现象。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导读更多的论为了空壳。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去记忆文学名著的作者、年月、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而完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解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名著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写
名著阅读不仅仅要读,更重要的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讨论、写作是对名著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检验对名著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比如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这种提升的最直接体现。认真研究名著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
除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吸收。语文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带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其包括课堂游戏、影像赏析、角色模拟等。例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精彩环节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句子进行点评。
(四)针对性训练
在中学阶段,名著阅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专题训练有助于把名著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四、小结
中学阶段让学生阅读名著,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同时,中学生也应该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从名著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
注释:
①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3).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做了“两性”的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中等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的挤压下,似乎“工具性”已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志,中专语文侧重于对文字基础、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性”,语文课成了为中专学校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一门辅学科,语文教学成了工厂流水线上操作的工具。
一、加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文学教育是心灵教育
2.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手段
1.挖掘教材,发挥文学教育的形象感染作用
中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比较具有文学特色,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各类文学作品,既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又精细、含蓄、凝练,蕴涵不尽的思想内容。如果文学教育起到好的作用,掌握住形象教育的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文感人,就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
2.旁征博引,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综合性,必要的文学知识能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掌握知识规律。中专语文教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文学知识掌握得很少,所学的知识也将是很肤浅的。例如,学生只知道在中专语文课上学过《诗经》《劝学》《拿来主义》《项链》等等,而对诗词古文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对鲁迅和现代作家、作品所知寥寥,不知道莫泊桑是哪国人等等,那实在是一大憾事。在诗词歌赋及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该体裁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小说、议论文等现代文体裁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常识,便于他们接触、了解国外的文学、社会、历史、现状,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如,我在讲授小说《项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了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莫泊桑作品所独具的讽刺意味,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是因为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唯利是图、骄奢逸,追求享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裸的金钱关系。
3.延伸拓展,鼓励学生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
普及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常抓不懈,铸造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12).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