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央领导人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典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是党自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过去十年,中国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出现了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国际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
(节选自王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提升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指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超然客公众号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节选自雷璐荣《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深度发展方向与策略》)
材料三:
自2020年亚洲象北迁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各路煤体纷纷以纪录片、云直播、短视频等传媒形态,聚焦和围观象群迁移的一举一动,将之打造成一场煤体事件。通过直观再现象群的日常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轨迹互动来传达共通性的生态价值观,讲述中国动物故事、发出中国环保声音。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内涵可从纪录片《与象同行》中窥见一斑。第一是“自然内循环共同体“,表现为象群”短鼻家族“内部的集体意识。第二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跨界外循环共同体“。
(节选自韩飞、成亚生《纪录片〈与象同行):共同体观念下的共情表达与话题传播》)
A.只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B.中国纪录片经历的从“讲述中国”“认同中国”的转变,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进去”到“走出去”的微观呈现。
C.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预示着中国记录片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
D.中国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因为被打造成了一场媒体事件,所以引发了全世界各路媒体的聚焦和围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我国国际传播进行的论述,但是两者在论述时的侧重点同中有异。
C.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为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D.《与象同行》聚焦动物选题,引发“云迫象”热潮,可见动物记录片比历史、人文地理记录片更受欢迎。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俺爹俺娘》是以摄影师焦波记录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照片和录像资料为素材而制作的记录片,讲述了父子、母子及父母之间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
B.《流浪北京》这部记录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个人化的。它表达的是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
C.《地球改变之年》是美国拍摄的记录片。该片记录了新冠疫情下的2022年,当世界各地按下“暂停键”时,大自然回馈给人类巨大的惊喜。
4.请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介绍,如将其作为案例插入材料二中,你认为插在第几段比较合适,为什么?(4分)
中国教煌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束埔寨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了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和相似的历史境遇中“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5.于2022年“世界大象日”首播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该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记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策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她在他们身上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看看她的女儿--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她常常稳重的坐着,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杆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拨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春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白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训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这样更好,他将永远保留一个美的印象。他的姨表妹早出嫁了。她终于得到她希望的幸福。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邮务员,他们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泼皮。有时候她偶然也想起他,当她低着头打绒衣或为孩子们缝小衣裳的时候,嘴角上会忽然现出笑容。她在心里自问:假使他不走开,他们的情况又当怎样?
我们生来喜欢后悔,常常觉得先前我们错过的是最好的。请不要说这种话:“那么我们应该含垢忍辱,一生老死乡井吗?“请不要这么责问我,你如果高兴,我将告诉你:你不妨顺从你的志愿尽量往远处跑,当死来的时候,你倒下去任凭人家收拾;但记住一件,千万别再回你先前出发的那个站头。至于孟安卿,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最先实践者和理论创始人。鲁迅的乡土小说也最能够体现五四乡土文学揭示病苦、批判蒙味的启蒙精神。然而,启蒙的任务不只是批判封建主义制度,而是在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家园,建造未来美好国度。于是,在1930年代,废名、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
(选自《此心安处是吾乡--论193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原乡”情结》)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始了“狩猎”,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B.当孟安卿成为“肖像兼风景画家”之后,他“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表明孟安卿已经厌倦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职业和生活,所以他返回了故乡,渴望过安稳的生活。
D.姨表妹嫁给了一个邮务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她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因为她心里还时刻牵挂着孟安卿。
A.朱太太有实际本领,是生活能手,她非常希望“正像两棵花儿”的孟安卿与女儿结婚成为夫妻。
B.卖纸烟的人没有认出孟安卿,并且“不相信有这个人”,突显了人物与果园城的巨大变化,这使得孟安卿正视自己的衰老,放弃了去找姨表妹的想法,选择了离开。
C.“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代表着追求梦想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充满压力的,尽管如此,失望之下的孟安卿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走向车站。
9.以鲁迅《祝福》和文本一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谈谈文本二指出的中国乡士小说的发展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公父文伯:公父穆伯与敬姜之子,名歇(chù),鲁国下大夫。②季孙:指季康子,当时鲁国正卿,首席执政大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蹈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B.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C.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D.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A.地德,古时认为地能产百物,养育人民,这就是地之德。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
B.褅郊,指帝王的祭祀活动。郊,祭天。古代有郊社大典,就是指祭祀上天的仪式。
C.儆,文中是告诫、警告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以做效”的“做”含义相同。
D.晦而休的“晦”指天黑、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父文伯崇尚礼数,深明孝道,当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绩麻时,他既心疼母亲又十分惶恐,婉劝母亲不要如此操劳。
B.敬姜阐释了天子、百官及王后、命妇等实施劳而不淫的具体标准与做法,最后,希望儿子要“朝夕修我”“无废先人”。
C.敬姜告诉儿子:春分祭祀,分配劳作之事,冬天祭祀,进献劳动成果,男女都献功,有过失就治罪,这是古代的制度。
D.孔子对敬姜的见解与做法十分佩服,他让弟子也要有志于此,以圣人对敬姜的肯定,映衬其非凡的人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请比较本诗颌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要谈中国的酒文化,一定绕不开传统的酒器文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到了酒器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是宝贵的求学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告诉我们,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3)古典诗词常以“水”这一意象来表达文人家国情怀、生活况味、人生态度,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开始在大雾里①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要么装一回记者拍照,只剩下加了速的倒退,退着举起“相机”。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②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③。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在写“我”时,为什么要写“迎面而来的姑娘--你”?(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①,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
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原料、采购、物流和包装等环节。这也意味着,一盒牛奶从牧场、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想要实现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材料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三:美国作家塔勒布将那些出乎意料发生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影响足以颠覆以往任何经验,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
新时代新征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青年学生该如何把握新使命?请结合上面所给材料确定立意,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1.C(A以偏概全,从原文“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国际话语权”中可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只有”认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形成国际话语权“。B曲解文意,”从‘走进去’到‘走出去’的微观呈现“错误。原文”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可知”走出去“和”走进去“的顺序反了,违背了原意。D因果关系倒置,应该是”因为全世界各路媒体的聚焦和围观,所以中国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才被打造成了一场媒体事件。“)
4.(1)文段插在第五段中比较合适。(1分)(2)第五段内容强调的是“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1分)。而案例的内容是,中国敦煌莫高窟与柬埔寨吴哥窟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是中国搭建世界对话平台,号召世界力量和完成对话交流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1分)。这和第五段中的观点相呼应(1分)。
6.A(B孟安卿厌倦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在文中没有依据,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是为了寻找曾经丢失的温情,来弥补内心的空虚。C除了活泼,还有“有性格,有主见”的特点。D姨表妹安于真正适合她的幸福生活中,只是偶尔想起,并没有时刻牵挂。)
8.(1)由忐忑到兴奋愉悦:“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黄角上拨掉几根白头发”,近乡情怯的忐忑:随后“郊野上好风光”烘托兴奋愉悦的心情。(2)由不安到愉快:鸟儿看见他惊骇地飞走,让他有些不安;但后面“仍旧”“老调子”表明小城的生活是缺少变化的,这也让孟安卿觉得愉快,他以为人也是没有改变的,这让他愉快。(3)由失望到依恋但坚定追求理想:卖香烟的没有认出他,“根本不相信有自己”让他失望。最后他珍重地将香烟塞进口袋,带着对故乡的依恋,选择继续追求理想。(每点2分,满分6分。)
参考答案①忐忑:“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翼角上拨掉几根白头发”,近乡情怯的忐忑。②兴奋愉悦:“郊野上好风光”烘托兴奋愉悦的心情。③不安:鸟儿看见他惊骇地飞走,有些不安
④愉快:“仍旧”“老调子”表明小城的生活是缺少变化的,这也让孟安卿觉得愉快,他以为人也是没有改变的。⑤失望:卖香烟的没有认出他,“根本不相信有自己”让他失望。⑥依恋但坚定追求理想:珍重地将香烟塞进口袋,带着对故乡的依恋,选择继续追求理想。(答出1点1分,满分6分。)
9.①鲁迅乡土小说通过描写乡村民众落后愚昧、麻木不仁的形象,表达出作家批判蒙昧的启蒙精神。(1分)(结合《祝福》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群像分析,2分)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勤劳、善良、坚强,在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下,最终还是被社会压垮了;(1分)《祝福》也塑造了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人,他们有着封建的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思想,他们冷漠无情、愚昧无知。(1分)
②师陀的《狩猎》中,塑造的是漂泊天涯,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的游子形象。(1分)(结合小说中主人公形象分析,2分)例如:孟安卿青春年少时,对故乡有刻骨铭心的记念,但他怀着满腔壮志离乡“狩猎”,追求自己的理想:当他离乡远游,乡土中的人和事,仍然萦绕其心,引导他最终踏上归乡的路;还乡之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为了生活的雄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再度离乡。
10.C(原文断句: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11.B(郊,古代祭祀天地的典礼。郊社,是祭祀天地。)
12.D(孔子是让弟子记下来,以做后人。)
13.(1)从前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总是选择贫瘠的土地安置他们,使他们劳作,任用他们,所以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处,治理:劳,使动用法,使…劳作;王,统治。关键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现在我是一个寡妇,你又处地位低下的大夫职位,就是从早到晚处理事情,还要担心忘了祖宗的业绩。(今我寡也,判断句;处事,处理事情;犹,还。关键处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备于教化:在教育儿子方面做的很完备。敬姜善于教育儿子主要体现在注重言传身教上。
②敬姜以身作则,希望儿子不要放纵安逸,自己也劳作不辍;③敬姜在给儿子讲道理时,列举从天子到百姓都各司其职的事,希望儿子作为朝廷官员也能忠于职守,全力工作。(每点1分,三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5.A(解析: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16.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①柳诗这两句运用通感,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的杜鹃鸟绕着落花的场景,将筝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听筝的悲怨之情。(或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听到筝声而想象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表达出伤春惜别之情。)②白诗这两句借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听者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答出“同”2分,“异”每点2分。)
17.(1)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
示例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例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
(每空1分,有错字、多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稀奇古怪(随心所欲、千姿百态)②近在咫尺③戛然而止(匿影藏形、避影匿形)(其他成语贴切亦可给分)
19.①修辞: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结合,极力表现“我”的走姿变化多端,突出“我”的恣意与欢乐。
②句式: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生动活泼,极力表现“我”的陶醉之感。(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极力表现我的陶醉之感。)
③语言风格:风趣幽默,描写丰富,凸显现实与艺术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写出作者在大雾中的放肆与自在。(多用口语,形象鲜活,充满生活气息。)
④炼字:撇、撇、弯、背、推、挑等动词的使用,描摹情态,突出特征,生动传神。
(每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22.①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②“零碳”目标并非易事③其次是农作物生产(一句2分,三句6分。)
23.作文参考立意
解析: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
材料一是二十大报告的内容,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联系重点在于“变”,材料二出自古代典籍,部分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三重点强调指出风险和挑战这一类“变”。
写作任务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评分标准
1.高质量完成任务。不仅完成3项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突出亮点,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文采斐然。(50以上)
2.基本完成任务:完成了3项任务,但也仅限于完成任务,缺乏突出的亮点。(45-50)
3.部分完成任务:只完成其中的1-2项任务,至少有1项任务没有完成。(40-45)
4.未完成任务:没有围绕“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能以所给语句立意,且缺乏自己的感悟思考。(40分以下)
参考立意:考生写作时可以结合国际形势阐明“变”是时代的恒常,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进而指出积极应变的必要性,可从“应变”的重要性、不“应变”的危害性、如何“应变”等角度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