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新华文轩“云上·大家说”第68期如约而至,《山海岁时记》的作者毛岸羲隔着屏幕,给孩子们讲述山海经童话;7月18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品牌赶集日”登陆悦悦图书直播,打出“全场满100减50”的超大折扣;7月19日,“樊登读书”创办人樊登获邀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办图书专场直播活动,推介、解读了20多种图书,两个半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数超70万人,销量突破3万册……
这三场活动,是如今“云阅读”的缩影。近年来,数字化产业迅猛发展,加之2020年疫情的影响,线下的阅读活动、作家的签售发布、出版社的新书推荐,纷纷转战线上。
“云阅读”,时代已来。
白岩松在抖音开启直播首秀,为书店“带货”。长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小读者通过电脑查询书籍进行“云阅读”。何曼青摄
王其进(左)做图书直播。受访者供图
阿来为读者签售。记者肖姗姗摄
作家直播
带货拨“云”阅未来
“云阅读”首先吸引大众目光的,就是作家们的“云”上秀——直播带货。走出书房,直面镜头的作家们,都还得心应手。
谈及直播的感受,《故宫六百年》的作者、著名作家祝勇直言:“让我这个长期依赖纸媒的写作者,体验了新媒体的威力。我此前的活动主要在线下举行,书店的活动一般两三百人,在剧场、大礼堂的演讲最多容纳1000人。线上一场活动,同时观看人数相当于线下活动的数百倍。”对于直播,作家梁鸿的心态是“开放接纳”,“一个线下活动,可能总共就那么100来人到现场,而线上直播,会有好几百好几千。”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是第一个响应“书店的春天——拯救实体书店”倡议的,他在抖音开启直播首秀,以亲笔签书的方式为书店“带货”。拨“云”见日,白岩松看到了阴霾下的光亮,“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现在我们居然在这里办线上活动,聚集的人比线下要多得多。这对书店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我相信之后还将会有更多的线上内容在书店平台呈现,在这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未来’所以我们说未来已来,可能此时此刻我们就已经置身于未来之中了。”
编辑直播
从靠才华到不仅靠才华
6月16日,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张霓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又来了!编辑直播……”另一边,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公众号发文,宣布“第五编辑室直播团正式出道”。相比邀请作家做客直播间,编辑直播更加方便,这也成了“云阅读”的一股潮流。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王其进最近有点红!业内很多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作恍然大悟状,然后说:“哦,你就是那个为了做图书直播,开始敷面膜的编辑。”王其进报以尴尬一笑。“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王其进问自己。但随着直播的不断展开,这些疑问都逐一释然。“有很多编辑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直播,所以要重建编辑身份认同。传统编辑是不需要干这些活儿的,为什么我就要直播呢但我想这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把书推广出去。编辑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而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而且,参与直播后,你再去说服作者、指导作者做直播就有了宝贵的经验。”
立体呈现
“云阅读”更有文化味儿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再局限于直播带货,而是试图用“云”力量让文学立体化。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更是纷纷开通“云阅读”平台。此外,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等也十分风靡。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大型系列直播活动第十站走进了朱自清故居,一个小时的网络直播吸引了303万网友在线观看。此前,该活动就已经去老舍纪念馆、沈从文故居、萧红纪念馆、郭沫若故居、巴金故居、鲁迅博物馆等文化胜迹,做了8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967万。在这个直播活动中,编辑化身导游,带领网友云游。社长助理宋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系列直播活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再把文学局限在纸面上,而是把文学立体化、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在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云游大家故居’试水直播获得了平台方的支持,实现了内容有效增值。”作家祝勇表示。
著名作家阿来很早就是云阅读的践行者,《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他都是通过手机读完的。“这些史书有很多卷,不方便随身携带,在手机上读就很方便,就像随身带了很多座图书馆。”对图书馆线上实现云阅读,阿来认为这就是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互联网时代,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阅读,本来就是件很好的事情。如果有图书馆的资源,阅读的内容更丰富。”
对话
云上再精彩
初心不能改
当“云阅读”迅速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保证它健康持续地发展热潮之下,需要冷思考。毕竟,云,只是阅读方式的迭代变革,大众对阅读的质量不应变味。稳住阅读的心态,守护知识的温度,应是行业坚守的底线——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作家祝勇、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谭发祥如是说。
记者:“云阅读”迅速发展,是因为疫情的倒逼,还是顺应了时代作为出版社,应该如何应对
人民社走这条路,比其他社都要辛苦。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种营销模式,比如学术书,就是请薇娅、李佳琦来,他们也未必带得动,我们也没法跟他们合作,进他们的直播间,折扣低到无法想象,赔钱赚吆喝的路走不长。所以,我们会选择像生活类、少儿类这样适合做直播的品类来做。同时,我们可以把一本书做成不同的版本,进直播间的,简装走量,提升影响力,然后带动线下的正常销售。
另外,直播的队伍要有专业的,培养编辑是一条路,吸纳专职的直播人员也是一条路。我们社就刚刚引进了一个川大的营销硕士,专门做直播。
记者:您如何看待书业“井喷”的直播带货对于它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思考
祝勇:图书当然可以通过直播传播。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顺应,并保持同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我待在故宫就有特别深的感触,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从纸质到电脑。我们现在写作都是用电脑吧,不会再去甲骨上刻字。所以,每个人都是自然而然地在时代中前行。
未来,如果线上线下能结合,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线上,把一些有效信息传递出去,然后将人气聚拢在线下,像我之前在郑州的书店做活动,书店方在网上预告,然后有读者从西安乘火车赶来参与,其实这就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此外,我觉得,以后的直播要细化,喜欢人文的,进哪个直播间;喜欢社科的,进哪个直播间;喜欢艺术的,进哪个直播间。这样,在推荐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往深了说,用不着像现在这样,面对各种阶层的人,就低不就高。
记者:“云阅读”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谭发祥:“云阅读”要想长远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个,把我们图书馆的资源尽可能地搬上云端,比如,地方文献资源,包括旅游、美术、生活……把读者“云阅读”和“云学习”的精神食粮补充得更充分。还有就是一部分开放的珍贵典籍,我们可以上传到云端,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助力文化传承。然后呢,在方式上,还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硬件设备,让“云阅读”和“云学习”的速度更畅通,方式更多样。此外,下一步,开展丰富的“云活动”,利用适合在“云”上推广的一些方式和手段,聚集人气,激励参与,让“云阅读”“云学习”成为年轻读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手记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场疫情,让原本还在“云”边小心试探的文化人忙不迭地站了上去。作家、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结合各自的业态,纷纷开启“腾云驾雾”的模式,求生也好、拓展也罢,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终究是来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守望相助,拥抱春天”线上朗诵会、钟书阁策划的“云逛书店”、新华文轩的“云上·大家说”……线上的阅读活动一波接一波,图书馆也将阅读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云端,让读者轻松藏万卷,拥有“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阅读变得更便捷、更轻松、更丰富。
相信未来,会有一大批图书职业主播出现,他们会像李佳琦了解口红那样,熟悉图书的每一个卖点,一句“买它”,就种草千万家;他们会像薇娅永远拥有首发权一样,独家营销大咖力作、畅销爆款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