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一开始,导演就给观众下了一剂猛药:在一位看似两袖清风的处级干部的豪宅中竟然窝藏着高达2.3亿多元的受贿赃款,一沓沓人民币充斥着冰箱、墙壁、床垫等各个角落……场面极其震撼。
为了查清赃款数额,除了几名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人工点钞外,调查人员还调用了银行的多台点验钞机,不间断工作了几天几夜才把受贿所得的款项清点完毕,甚至还烧坏了几台,数额之巨大令人咋舌。不过,唏嘘之外,那段出神入化的花式点钞法可谓是让人大开眼界。
其实,剧中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演绎并非艺术渲染的夸张效果,对银行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到目前为止,人工点钞的最快记录依然保持在时速39036张(约为1秒10.8张),是由一名银行的工作人员多年前创下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点钞机,不过,这位点钞记录保持者也说道:“其实这些花式点钞的招数虽然好看但不实用,银行柜台上点数钞票都有识别假币和残币的要求,用得最多的就是单指单张和多指多张。”从他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花式点钞虽然炫酷,但毕竟人力有限,我们不能忽视点验钞机发挥的作用。那么,点验钞机是如何工作的?哪些鉴别技术可以帮我们检验真伪?它们真的能数钱数到烧坏吗?
从专业角度来说,点验钞机是人民币鉴别仪的一种,人民币鉴别仪分为点验钞机和验钞仪两种,分别按照动态鉴别方式和静态鉴别方式来进行纸币鉴别。
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是点验钞机,它是一种能连续进行多张纸币鉴别的机具,主要功能就是完成对纸币的快速清点,并在清点过程中识别真假币。不同的点验钞机具有不同的鉴别技术,技术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决定了点验钞机的鉴别能力的强弱。
目前,点验钞机常采用如下几种鉴别技术:
1.图像分析鉴别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在快速清点纸币时,对纸币进行图像采集,并将采集到的防伪特征点的有效数据与真币数据相比较,从而进行鉴别。包括白光图像分析鉴别技术、红外图像分析鉴别技术、多光谱图像分析鉴别技术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在采集图像时对纸币照射的光源不同,因此采集到的图像效果也不同。
2.光学特征分析鉴别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根据纸币防伪特征点的不同位置,在点验钞机内部相应的部位安装红外、紫外、荧光等光学器件,真币和假币在这些器件的发光照射下将会产生不同的投射、反射信号,对其进行处理和比较并根据数据的差异来鉴别。由于人民币印刷的特殊性,红外光学特征分析对假币的鉴别显得尤为有效,因此点验钞机通常会安装多个红外光学特征分析传感器。
3.安全线特征磁性分析鉴别技术。人民币安全线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以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的壹佰元为例):
这种技术是通过对纸币安全线的磁性脉冲编码进行采集分析并鉴别假币,是一种定量分析鉴别技术,以应对钻鉴别漏洞所制造的高仿真假币。
4.磁特征定性鉴别技术。与前者不同,这是一种磁性定性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磁特征传感器采集到纸币不同部位的磁性分布,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5.冠字号码识别技术。指通过对点验钞机的纸币冠字号码一一识别并上传到计算机,这种方法也属于图像识别技术,但与一般的图像识别相比,难度较大。
点钱压力大,点验钞机竟会“过劳死”?
在剧中,小官巨贪的典型人物赵德汉在自己的疯狂受贿行为败露之后,痛心疾首地忏悔:受贿,刚开始我是拒绝的,可自从有了第一次,我就再也收不了手了。在贪腐案例中,这类情况数不胜数。小编不禁发问:为什么受贿这个口子一旦撕开,就再也无法缝补了?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贿赂自古有之,虽明令禁止,但总有利欲熏心者铤而走险。但不论是行贿还是受贿,这都属于高风险行为,一旦被法制,得不偿失。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冒险在这条路上走一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过,最近来自荷兰的一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新兴的实验范式——腐败游戏(corruptiongame),将被试人员分为“滑坡组”和“峭崖组”,对上述两种隐喻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结论表明:峭崖组发生严重腐败的可能性是滑坡组的4.82倍。也就是说,相比于渐进式的腐败,人在面对突发的极大诱惑更容易坠入严重腐败的深渊。因此,严重腐败的发生更可能是遵循峭崖隐喻,即突发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渐进式的腐败(滑坡隐喻),只不过它们发生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突发式的腐败。
梁羽生笔下的练霓裳、金庸笔下的瑛姑,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因遭受极大的精神刺激在一夜之间白了头。然而,这并不是艺术创作中为勾勒人物角色和丰富故事情节所幻化的一种虚拟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夜白头的例子也不少见。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贪官在被捕入狱后,一夜之间神情枯槁,头发花白,之前的意气风发和精神矍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满面的惆怅夹杂着一声叹息。难道,“一夜白发”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
参考文献:
[1]刘琳.点验钞机鉴别技术探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2,(S1):115-117.
[2]Kbis,N.C.,vanProoijen,J.W.,Righetti,F.,&VanLange,P.A.(2017).Theroadtobriberyandcorruption.PsychologicalScience,28(3)297–306.
尊敬的用户,您未能注册“中国数字科技馆”账号,请重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