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极图》揭秘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02.15

《古太极图》揭秘----学术界研究《太极图》中华第一经《易经》的六大误区

《太极图》,对中国民众来说,几乎都不陌生。京剧《借东风》中诸葛亮穿的道袍上,就有大大的《太极图》图案。西游记中的道士着装也不例外。还有寺庙、道观、祠堂,以及很多名胜古迹之中,也差不多都有《太极图》的图案。太极拳、武术馆,就更不用说。在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中华传统文化的澳门,则无论是非常新潮的艺术博物馆,还是科学技术性含量极高的海事博物馆,抑或回归之际中葡友好纪念物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洋观音脚下的莲花苑博物馆屋顶与门口地面上,还有蓄水池岸边供市民锻炼身体的体育器材上,《太極圖》都是随处可见。

《太极图》,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產物。但是到了現代,不但版本不一,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對《太極圖》原本涵义做出令人信服的詮釋。大多数专门研究者只知道它似乎能解釋很多事物,但各家解釋的又不盡相同。有人說它是宇宙论图示,有人說它和太陽的影子有關,也有人說它表示陰陽的消長,更有人說其實那是外星人畫的銀圖……有太多太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理論在說明它,但是又很难判定到底哪些内容是《太极图》的本真涵义。那么,到底《太極圖》是怎麼畫出來的呢?它是純哲學性的符號圖騰還是它有具體的意義指向呢?

学术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制内人士认为,《古太极图》起源于《河图洛书》。2006年4月17日《科技日报》《自主创新引领“绿色治疗”——从“河图”、“洛书”到“和合能量场”》的报道,就点出了“和合治疗仪”成果源自有中华文化源头之称的《河图》、《洛书》。那么什么是《河图》、《洛书》?为何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呢?按史书记载,中华龙祖伏羲氏(炎、黄的先祖)得到《河图》(因出自黄河而得名),并以此为据创画了八卦,用来表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自然事物。以后八卦被推演成六十四卦。即用来占卜记录进行总结,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成书——《易经》,五百年之后,孔子等先秦思想家为《易经》做注而成了《易传》,之后《经》、《传》合一正式组成《周易》一书。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历史记载有两个问题未能搞清,一是八卦为阴、阳的不同排列组合,《河图》则是用圈点组成的1到10个数字,二者之间是何关系古人一直未能说清,二是如何能证明《河图》是出现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呢?所以尽管古代千百年来也一直为解开这个重大的历史之谜而不懈努力,但终因推导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而功亏一篑。

据国情研究中心的人员介绍,他们对这一重大历史悬案进行深入探讨,终于使两大疑点有了令人满意的解答。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纠正了古人逻辑推导过程中的失误,使《河图》数字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完全理清,证明《河图》为八卦之源的观点完全可信。同时,他们还通过对《河图》与金字塔原始设计的数据对比,证明《河图》与金字塔在数值倍数,比例关系,方位排布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统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可断定二者为同一时代的文明产物,从而间接证明了《河图》为伏羲时代所出的可能性。

1996年,《光明日报》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学术界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认可。这样伏羲依据《河图》创八卦的历史传说不仅变成了相对可信的事实,而且最终走进了国家级的历史殿掌——中华世纪坛。

但是,作为同样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制内的人士,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申,却在《〈河图〉没有秘密──兼评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对〈河图〉、〈洛书〉的研究成果》(本文有一万字发于《社会科学战线》)中,完全否定了国情研究中心人员研究成果。李先生说:“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对《河图》、《洛书》作出的重大破译有三项重要成就:1课题组在强调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数学、物理学与周易八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数的规律,将易学‘和合数表’制作成立体物理模型,从而揭开了太极八卦的数字奥秘。2研究中还发现,作为八卦源头的‘河图’与埃及金字塔有高度对应的统一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使河图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历史传说基本得到证实,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3更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中发现在易学数表物理模型中有能量场的产生,这一现象若经进一步实验证明并在实践中应用,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读了这则通讯,使人产生了许多疑问。比如说‘太极八卦的数字奥秘’是什么?因为太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人说它是气,有人说它是理,这些都是无法用数字来表示的。古代的太极图也有好几种。最简单的是一个圆圈,表示气或理是浑沦的整体,因而是不可计数的。”李先生还认为,黑白点的“《河图》、《洛书》,完全是由刘牧开始创作的,根本不是什么中华文化的源头,而是,也仅仅是,中华文化这浩荡之河流到宋代所加入进来的一滴水而已。”笔者仅列举了当今学术界两例权威人士对太极图的不同看法。王先胜先生则用六万余字的论著,阐释了当代120余位易学家、考古学家及中国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首次分析和反思了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存在五大弊端:“1:公理婆理,是非难分;2、不近考古,自断生路;3、思维僵化,不讲学理;4、关门研学,自我陶醉;5、主观臆断,妄说盛行。”[1]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最重要的一大弊端:6、不讲天文(只讲现代天文学,不讲古代中国天文学),易学无根!

王先胜先生说得很清楚:“有人统计自先秦两汉以来,有关《易经》或易学的著述不下三千种,其中仅历代注释就达一千多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图书馆对易籍总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据历代书目统计,见于著录的民国以前的易籍总数约为6000种;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书的现存易籍为2810种(实际存世量还应高于此数)。几乎所有有关《周易》或易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具体到一卦一爻之系辞、字句,都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说法,历史上是这样,在现当代仍然是这样。”

“如果说历史上太极图之谜不能揭示,尚有许多主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知方法,有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巨大的考古发掘收获,有了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语言学、现代自然科学等等种种学科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卸掉了“六经”和孔教的束缚,如果我们仍然将《易经》归于神秘、玄虚之境,仍然埋头于阐释《易经》的微言大义、满足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的研究,仍然一边歌颂着《易经》的伟大,一边又严防死守害怕《易经》在民间传播为老百姓所熟知,同时无论怎样防范、查禁,《易经》算命之书不仅始终泛滥于民间,而且我们在学理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是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今天这种状况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话,那我们就有必要反思,反思历史,更要反思当今的易学研究。”[1]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应该反思易学研究者的立足点与研究方法。即首先明确易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学术,应该立足于运用本土方法来研究易学。其次应该明确易学不是预测人生命运的算命学问,而是中华民族所创立的中华文明,认知物质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太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的确与“气”密不可分,与“理”息息相通,都可以用数字----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来予以直观表示!《河图》为八卦之源的确完全可信!

但是,说《河图》与金字塔原始设计的数据对比,证明《河图》与金字塔在数值倍数,比例关系,方位排布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统一的对应关系,以及无法证明的“易学数表物理模型中有能量场的产生”,进而并没有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使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不仅让学术界无法心服口服,而且无法让中国民众欲信、欲求!因此,尽管《河图》、《洛书》、八卦太极走进了国家级的历史殿掌——中华世纪坛,但是,应该产生不可估量社会效益的《河图》、《洛书》、八卦太极文化,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巨大效应!

笔者在力求弄明白中医脏腑经络,为什么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的过程中,受到李约瑟先生有关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启发,在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中,根据刘尧汉、卢央、陈久金等先生奉献给学术界的“彝族十月历”内容;结合冯时先生考古天文学展示的六、七千年以前蚌塑天文星图----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与距今八千年左右远古中华先哲测地气使用的骨笛;还有《黄帝内经素问》所保留的五运六气天文星象知识,对照史书律历志、还有古代诸多思想家阐释阴阳的学说,逐渐了解到作为《古太极图》的源头----《河图洛书》中十个实心圆点,与十个空心圆点的真正含义,悟出了《古太极图》的秘密----“天地论系统图示”。对《古太极图》与《易》经孰先孰后,也有了很多经得起推敲与勘验的证据。今诉诸笔端,与同人共享。

参考文献

要了解《古太极图》的源头----《河图洛书》的真实内涵,除了必须了解《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与《中医天文学》所介绍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天地框架知识、气科学理论、天人相应观念之外,还应该了解远古中华先哲的时空观念。换句话说,就是《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与《中医天文学》所分析的,是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与观测技术,《古太极图揭秘》是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与观测技术基础之上,分析古代中国人对时空原理的科学认知方法,与在此基础上所生成的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时空观念、物质生灭观念,并依据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时空观念、物质生灭观念,来分析《古太极图》的实际内涵。

一、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当今学术界习惯认为,中华民族的时空观念是“天圆地方”,并认定“天圆地方”的时空观念突出体现在天坛是圆形,地坛是方形的建筑实体之中。“天圆地方”的说法,的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历来为文化界、民间风俗、建筑风格与艺术等所尊奉。

尽管天坛是圆形,地坛是方形,但是从中华民族祭祀天、地、日、月的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人的时空观念却是以阴阳八卦为主导思想而建造起来的。

(一)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在四个方位的分布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地神的地方。

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日坛又叫朝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日神”的地方。

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二)由来久远的祭祀习俗与《周易》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习俗。距今已有55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祭坛,就是以同心圆式的三圈淡红色石椿分三层叠起构成的大型祭坛。

考古专家们研究发现,牛梁河遗址的坛、庙、冢布局类似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而且注重对称,反映出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礼制体系。

牛河梁红山文化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五千年以前的红山人,已经纳入了同一种信仰和同一行为模式之中。因此,女神庙、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发现,被看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1]。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就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神、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而且,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被尊称为母亲。

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化生化灭。”。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建立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天地之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寒暑相互推移,才出现一年之内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时更替。

尤其是自古以来君王的祭祀日神、月神的礼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祭祀的是“阴阳”各占一半的天地之气,而干支则是用于标示天地之气阴阳运行规律的。这些可以证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日神”、“月神”,是指十干所纪的十日(神),与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神)。而十干、十二支与先天八卦都是《周易》所讲的气数。

(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依据《周易》先天八卦原理建造的

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古太极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在南、坤在北、离在东、坎在西、兑在东南、艮在西北、震在东北、巽在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数千年以来,人们习惯认为,这句话的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这就是“天圆地方”说的由来。

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

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状。据现存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天坛、地坛所内涵的“数”,也是按照《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九,阴数中最大的数为十,其次为八。

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陆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陆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

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比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

日坛内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比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

月坛内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比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曰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中的元、亨、利、贞四个字,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造方位、形象特点、台阶地面所用石块的数目、门楣的命名等,都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祭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二、异说“天圆地方”

以上可见,“天圆地方”被理解为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由来已久。尤其是接受现代教育的读者,耳濡目染,听说的大多是:

《吕氏春秋·圆道》还指出:

“日夜运行一周,是圜道。月运行的轨道二十八宿,轸与角属,是圜道。精气运行四时,一上一下,冬与夏相互对应,春与秋相互对应,是圜道。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是圜道。”

即古人将天空星象有规律的运行;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同时并存,而且永恒运动于天地之中。北半球的春与南半球的秋相互对应;北半球的夏与南半球的冬相互对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三者都称为“圆道”。

日夜运行一周,实质上是地体自转一周,是圜道。月运行的轨道二十八宿,轸宿与角宿这些由星官(官,意为“宣”,宣也有发散、吐气的意思)组成的特定星象,是圜道。春夏秋冬的四时之气,是圆道。

总而言之,圆道是指气依附于地体与有形质物体而运动的现象。古人运用六律、六吕测地气来制定二十四节气,并据此制订出十二支所纪的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来标识天地之气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除了依据律管测侯地气,还与日、月、五星“舒气”于二十八宿的规律直接对应。这就是《史记》所说的:

“书曰‘七正’,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气也。”

由此可知作为圆道的二十八宿星象,是依据与地体有直接关系的诸天体吐气含气规律而确定的,有关这方面内容在《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引用的《史记天官书》中有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其实,如果郑文光先生稍稍浏览一下他所引古文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曾子·天圆》的上下文所讲“天圆地方”,与地是方的形状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自古以来就不乏习惯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学人,竟然以讹传讹,严重误解“天圆地方”准确含义达数千年之久!近现代的一些学者似乎更加变本加厉,他们受历史条件局限,接受的是西方现代科学启蒙。尤其是能够进入高层次研究领域的人员,大多是读完物理、化学、数学的大学本科之后,才开始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相对于古代中国的学人来说,缺失古代汉语造诣与中华传统优秀科学文化滋养,很难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根本问题。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的偏狭视角,严重低估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实际价值也是屡见不鲜。

严重西化与学术腐败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很难使民众听到、见到货真价实的中华文明知识了。比如2009年7月22日中央台科教拦目播放的日全食,把英国的巨石阵、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星期”都作为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进行了介绍,却没有介绍中国的出土文物----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蚌塑龙虎天文星图。更有甚者,就是在介绍“三星堆文化”时,按照西方人尊奉太阳神的习惯,说古代中国人的祭祀,是把君主看作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稍稍有点中国历史常识的读者就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是讲君王,把君王看作“天子”!而且“王”字的三横一竖,其造字原理是:能够懂得“天地人”三者相通这一规律的人才能作君王。比如,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5]

《说文解字注》说:“三者,天地人也。”并引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老子的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二、三”是指“天气、地气、运气”[6]。

运气是指上升与下降的天地之气作用在人体及其万物之中的气。所谓“沟通天地人的人为王”,就是指通晓天地之气运行规律,通晓人体气血运行与天地之气运行相互感应规律的人,才能行使君王之职责。“天圆地方”则与这“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圆”、“方”与气数

《周髀算经》是记录周公詢問包牺氏訂立天体经纬,以“句股法”量度天体,解释天地之高远深厚的記錄。自古至今的学者多是认为“天圆地方”(盖天说)说出自此书。《周髀算经》分上下两卷,音义一卷,书后附有嘉定六年鮑澣所作之《跋》,其中談及:

周髀算经共二卷,是古代盖天学者所作,用句股之法测度天地之高厚,推算日月之運行过程,而求得其度数。其书出于商周之间,其渊源是相当久远的[7]。

从《周髀算经》所分析的天地结构中,也可以证明“天圆地方”不是指天是圆形、地是方形或者是平平整整的。现代学者将“天圆地方”说的“天”,论述为“半球形的天穹”,则是受了西方科学潜移默化的结果。比如李迪先生在谈到古代宇宙观时说:

“古代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很简单的:大地是一块平面,天穹是半个圆球,扣在大地上,天地毗连在一起,而日月星辰就在这个半圆球的天穹上运行。我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盖天说’也就是这麽想象宇宙的样子的。”[8]

然而古代中国人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根本不是用一个半球形天穹的概念来形容天地结构的。《周髀算经》“提要”中说:

“盖浑天如毬,写星象于外,人自天外观天;盖天如笠,写星象于内,人自内观天。笠形半圆有如张盖,故称盖天。合地上地下两半圆体,即天体之浑圆矣。其法失传已久,故自汉迄元明,皆主浑天。”[9]

即浑天犹如圆球,描绘星象于天地之外,是人从天地之外观侧天象;“盖天”犹如斗笠,是人在天地之内描绘星象。人在天地之内观测天象时,斗笠形状的半圆好象张开的伞盖,所以称为盖天。合并地上与地下两个半圆球体,就是天体之整个大圆。因为进行观测的这种法术失传已经很久了,所以自汉代到元明时代,全部由浑天学说所主宰。

《周髀算经》的“跋”又说:

“古术无盖天之名,虽周髀亦浑天也。旧本有昔者荣方问于陈子以下,盖秦汉人所搀入,而不明以测浑之理,故竟以为天如倚车盖,别名盖天。而考验多所违失。”[10]

也就是说古代观测天文的法术,没有盖天的名称。即使《周髀》,也是浑天说,是将地上与地下两个半圆合成一体,即天体(地体)是一浑圆之整体。旧的书本中,有以前荣方发问于陈子以下的文字,全部是秦汉时期的人所搀入的内容,因为不知晓浑天观测原理,竟然认为天如旁倚车盖,另外命名“盖天”。然而考察验证其内容,却有很多违背与失误之处。

《周髀算经·卷上·之一》在谈到“天圓地方”时说:

周公向商高请教伏羲氏所确立的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周天度数时说:天不能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地不能够用尺寸来度量。那麽“数”从哪儿来呢?商高回答说:“数之法,出于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有关勾股弦的内容已有很多学者作过明确的解释,此不赘。接下来的: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天空),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则是指“圆为吐气;方为含气”的“圆方”。引文中的“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属”应该释义为“归属”。即“圆为吐气”的“圆”属性为天;“方为含气”的“方”属性为“地”。以地的气数为基准,来测定天数。用笠来象征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为笠,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征天与地。

东汉赵爽(字君卿)在为《周髀》所作的注中说:物质有圆方(依靠吐气含气维持自身的存在),数有奇数偶数。天动(吐气)为圆,其数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地静(含气)为方,其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奇数、偶数是与阴气阳气相互匹配的意思,并非是指天与地的形状。

因为“天”不能够相当穷尽地在人眼前显现出来,“地”不能够让人全部尽收眼底,所以怎麽能够确定其是方形还是圆形呢[6]!而且赵爽在《注》序中还说:

高而大的事物,莫大于天,厚而广的事物,莫广于地。体形恢洪而廓落,形体长广而幽清,推原其现象考察其进退,其宏大遥远不容易确定,可以用晷表仪器来验证其长短。其巨大宽阔不能够度量,尽管通晓万物生成的原理,但是不能够揭示其奥妙;尽管能够探寻到事物生成的奥秘,但是不能极尽其精深微妙之规律。因此诡异之说出现,两种学说诞生。于是就有浑天说、盖天说。将这两者兼容合并,才能弥纶天地之道,显现天地之无法尽收眼底的形状。浑天有《灵宪》之文,盖天有《周髀》之法,一代一代保留它们,由官府掌管[11]。

《淮南子天文训》也指出:

“天地之大,是可以用矩表来认识的。”高诱注:“矩,度也。”

周天度数是依据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确立出来的。古人一贯认为:

“时令寒热,实由地气。”[12]

《素问》也指出:

天虽然高远不可度量,地虽然辽阔不可测量,然而以气的反复运动——四时更替规律来认识它,却象观察自己的手掌一样[13]。

测定地气规律的数,与天体相互之间角度的变化直接对应,天体相互之间的角度则是以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为坐标来确定的。

(四)古人早就认识了“天极”、“赤道”与“球形”大地

《周髀算經·卷下·之一》还详细分析了地体与太阳的相对运动:

北極之下,其地点高于人所居之地六萬里,中央高四围低。天之中央(极),也高于四围六萬里。故日光由外所照耀。直經八十一萬里,圆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太阳運行到天極的正北,北方为日中,南方为夜半;太阳運行到天極的正東,東方为日中,西方为夜半;太阳運行到天極的正南,南方为日中,北方为夜半;太阳運行到天極的正西,西方为日中,東方为夜半。这四方,是天地的四極四和。是晝夜互换以及四時相递循环的处所。然而其阴与阳的終止,冬与夏的达到极点,全都一样。天象斗笠,地象倒扣的盘子。天高出地八萬里[14]。

其中,可见古人对地体全方位直面太阳运动的认识水平,已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接下来还介绍了立竿测影、漏刻与这种运动直接对应的具体方法。并明确指出:

正南正北,是天極之下,不生长萬物。怎麽才能够知道这些?冬至之日,离北极十一萬九千里,萬物全死。夏至之日,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所以能够知道天極之下不生萬物。北極周围,夏季有不融化的冰冻。……赤道左右,冬季有不会死掉之草木。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两次成熟。北極之正东正西(赤道一带),物有朝生暮獲。确立二十八宿,是周天歷法度数的基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划分度数定出距离,則能够校订經緯。其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于是圓定而正。分这个圆为周天度数,又用四等分,全都以此为准。然后立表在正南北之中央,以繩繫顛,仰望牽牛中央星之正中。以完盡二十八宿的度数,于是就确定了。以二十八宿排列在地的圆周度数,使四面之宿,各对应其(四分之一的)方向。……于是天與地相一致,设置周天二十八宿[15]。

二十八宿“一半覆盖在地上,一半环绕在地下”,其圆周与地体赤道相平行,足证古人早已将地体作为球形来看待了。那麽出自《周髀》的“天圆地方”就不会是将天认作圆形,将地认作方形。况且天地的大小不是用尺度测定的,天地之数的法则,是出自地体的吐气与含气。这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十二支纪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等历法,是依据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以及天体之间的特定角度而制订的,都可以得到证实(见《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中医天文学》)。

以上所谈可知“天道圜,地道方”的原本真实含义,是圆为吐气;方为含气,万物各自含气,也属于地道的范畴。对“天圆地方”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天圆为(地)吐气,地方为(地)含气”。由“天圆地方”观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两极”----北极、南极;赤道二十八宿;划分岁、月、日、时的坐标十二辰;以及由天地框架中测侯出来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一回归年分为十个月、十二支纪一回归年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历法,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用数字对“地”吐气、含气规律的准确表达。

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造方位、形象特点、台阶地面所用石块的数目、门楣的命名等,都是依据《周易》原理以及古代文献对“天圆地方”含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的“天圆地方”----地吐气、地含气观念,最迟在孔子时代就有人进行误读、误解与误传了。只有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理论,才能证明由“天圆地方”观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及其丰富内涵,其中不仅包括天文观测技术与天文观测数据,而且包括中华先哲所确立的,非常科学的时空观念系统理论。全面展示这些内容,将有助于理解《河图洛书》及其“先天八卦”(《古太极图》)所展示的“数”之实际内涵,透析出《古太极图》的深奥哲理。

三、“天圆地方”与《河图洛书》

《周髀经解》说:“河图者,方之象也。洛书者,圆之象也。”即《河图》是取象于地;《洛书》是取象于天。《河图洛书》是取象于“天圆地方”吐气、含气的图象显示。《河图洛书》本身虽然是方形的,但其所描述的本质之象却是球形之象。是将整个天地框架之中气的运动方式,囊括在“天圆地方”这个大体系之中。

(一)《九宫图》与《河图洛书》

自古至今,一些研究《九宫图》的人,认为《九宫“数”图》最基本的规律,是其纵横及对角线上三数之和都为15,且九个数相加之和为45,是15的3倍。但是这些数各自代表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排列?难道这仅仅是古代中国人发明出来的数字游戏吗?

如果仅仅从数学的角度看,《九宫图》就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阵”(也称“幻方”)。但是自古以来的文献,却都是将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阴阳五行等相互配合。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记载了九宫八风、八卦、节气、方位相互对应图式。认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黄帝内经·灵枢》太一游宫图即古人观测天象,以太一(北极星)之位恒居北方作为定位的标准。因为确立了北方,其对立面就是南方,然后左东右西,加上四隅,就是四面八方。所以《九宫图》确立北极星为中宫。根据北斗星斗柄围绕其旋转的位置为指针,按季节依次迁移运行。从冬至日开始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期满之后下一天交立春,移居东北方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余类推。太一游九宫共计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大概之数。根据北斗所指的八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节气的变迁,以及来自八方气象的变化,以观察测算时气的正常与异常。“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16]。

“《黄帝内经·灵枢》太一游宫图”中所排列的八卦字样,标示一年之中阴气阳气消长、升降、进退的不同阶段。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也就是说,《九宫图》是阴阳五行的参数,就象阴阳五行相生的循环。与《九宫八风(八卦)图》相通的阴阳五行《洛书五行旋转图》,就展示了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

《易乾凿度》解释“九宫”的由来:“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洛书五行旋转图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即“太一”,是北辰之神的名称。所居之处称为“太一”。恒久运行于八卦日辰之正中心。出入所游动,生息于紫宫(紫微垣)之内外。《星经》称为“天一”、‘太一’。是主气之神,运行犹如不动。四正四维,是八卦神的居所,故亦称之为宫。“天一”下行,犹如天子出游巡狩,省察方岳之事。每巡完一周后,又再出巡。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周于是就回归于中宫。中央者因为有北辰之居所,故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气为出,以阴气为入。阳气起于子,阴气起于午,太一下巡九宫,从坎宫开始。

北辰即北极星,《洛书五行旋转图》演示的,就是阴气阳气在以北极为中心,加上四正(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九个方位----天地整体框架之中的运行。

(二)世俗传言无法把《河图洛书》的实际内涵解释清楚

长期以来世俗传言对《河图洛书》的解释为,《河图》是天地的发生模型,也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字模型。河图中央的五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大家看,人的手指、脚趾都是五个,面部有五官,内脏有五脏,......:方位上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季节上有春、夏、秋、冬、长夏五季(见《黄帝内经》);.......到处都可看到这个祥和的“五”。这个五,不光是指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个“五”乃是母土,即所有物质存在和变化的基质。五与北方的阳水一相加,变生出阴水六,与东方的阳木三相加变生出阴木八,与西方的阴金四相加变生出阳金九,与南方的阴火二相加变生出阳火七。本身自加变生出阴土十。所以东、南、西、北、中,到处都有土的成分存乎其中。

在《河图》中,数的1、2、3、4、5称为“生数”,6、7、8、9、10称为“成数”。河图的数字排列所代表的是天地气机的运动规律,是对天地运动轨迹简明而形象的数学表达。将河图之数分开奇偶阴阳,奇数为阳,是正数;偶数为阴,是负数。将河图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奇数的顺序就是1,3,5,7,9,为阳、为天、为气;偶数则是-10,-8,-6,-4,-2。偶数为阴、为地、为器(即形)。把这两组数字按数值从小到大分别用方向线连接起来,就会发现:河图是一个具有双螺旋结构的开放型的平面图,这与天体和地球的的运动方向相反,即“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正好是一致的,洛书虽然带着上古时代直观思维的烙印,带着人类幼年时期的质朴童心,却又闪现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智慧的光芒。

《河图》天一生水,在北属阳;地二生火,在南为阴;天三生木,在东为阳;地四生金,在西属阴;天五生土,在中央属阳。此即是五星。五星又变生九星:天一配合中五,变生六水居北属阴;地二与中五配合,变生七火居南属阳;天三配合中五,变生八木居东属阴;地四配合中五,变生九金居西属阳;中五相交,变生十土居中央属阴而成为九数(九星)。此乃天生地成之大数,单为阴,双为阳,阴阳相配而生万物以无穷。

祥和的“五”、“人类幼年时期的质朴童心”也好,“五星又变生九星”,“天生地成之大数”也罢,脱离了这些“气”数所赖以生成的,由“天圆地方”观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中所诞生的中华文明气科学知识,是无法把《河图洛书》的实际内涵解释清楚的。

(三)《九宫图》-《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九宫图》即《河图洛书》。虽然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河图洛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但是,面对其高深的奥义,丰富的内容,简洁的形式,以及自古以来的易学研究者,对《河图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解释,包括其与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却感到迷惑不解。种种论述表明,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过深刻的影响。然而,翻遍祖国的各种古典著作,却找不到《河图洛书》的创始人。所能够找到只是有关《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1.龙马献《河图》

相传远古时期的孟津河边,一天河水忽然大涨,波浪滔天,水中有一巨兽,似龙非龙,似马非马,浪里飞腾。当时的伏羲黄帝与众臣听到有人报告,立即去河边观看,只见洪涛巨浪中一巨兽踏水如登平地,大体象马却身有鱼鳞,高八九尺,有两翼,形体象骆驼,身上负有由花点构成的图案,黄帝命人走近河边,将图案记录下来,刚刚记完,怪兽即没而不见。后来伏羲皇帝认真研究了这副图,发现它正是由十种花点组成,这十种花点代表1-10这10个数,两种花点构成一组,布局在东西南北中五个位置上,每组花点所表示的数,其相减之差均是5。这种和谐统一,四方对称的特征,黄帝越研究越感到奇妙无比,后来他就依此画八卦,建立甲子历法,确定时辰,治理国家。由于此幅图是在孟津河中发现的,故称此图为《河图》。

2.神龟背洛书

公元前23世纪,大禹治水的时候,在黄河支流洛水中,有一天突然浮规出一只大乌龟,当时,大禹与治水士兵正在河边现察洛河水情,商议治理黄河大计,遇到乌龟在河里上下翻腾就十分奇怪,只见此龟行走水面,游来游去,其身形庞大,甲背平圆。近处仔细观看,发现甲上载有9种花点的图案,大禹令士兵们将图案中的花点布局记录下来,带回去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惊奇地发现,9种花点数正好是1-9这9个数,各数的位置排列也相当奇巧,纵横六线及两条对角线上三数之和都为15,既均衡对称,又深奥有趣,在奇偶数的交替变化之中似有一种旋转运动之妙。大禹受到启发,他参照九数而划分天下九州,并且把行政区域也划分为九州。大禹治水以《九宫图》为依据,应用到测量、气象、地理与交通运输之中,从而治理黄河,大获成功,受到黄河两岸人们的拥戴。由于神龟所背图是在黄河支流洛水中发现,且图中内容如书一样深奥,故人们称此为《洛书》。

《河图洛书》最有名出处的论述,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学者们据此而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河图洛书》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学者全都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见《龙马图》),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四)彝族十月历与《河图洛书》、《九宫图》

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等对彝族十月历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以及陈久金对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起源问题的研究证明,彝族十月历是依据夏至和冬至来制订的,与月亮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历法将一回归年分为阳、阴两个半年:从冬至到夏至为阳年;从夏至到冬至为阴年。它以土公月为一岁的开始,以夏至为月首。即一月为土公,二月为土母;三月为铜公,四月为铜母;五月为水公,六月为水母;七月为木公,八月为木母;九月为火公,十月为火母[17]。

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18]。

《河图洛书》以黑点(阴)或白点(阳)为基本要素,与彝族十月历月序直接对应。《河图》中间为5个白点(阳),与5个白点(阳)的上下10个黑点,及其周围的每组黑点、白点合在一起,就是河图中的彝族十月历的单数:(白点)1、3、5、7、9;为阳,双数:(黑点)2、4、6、8、10为阴的月份顺序之数,见《河图洛书图》。

所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实际上就是“十月历”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天气地气的原理----“天为阳,地为阴”,一月为地气上升,二月为天气下降。依次类推。

所谓“河图洛书是古代天文气象和地理方位图。”学术界称之为《九宫图》,按照彝族十月历的月序来分析,就是根据十干所纪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所代表的整个天地之中阴气、阳气运动方式。顺着《九宫图》中直线箭头所指引,能够明显看出,这是“十月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顺序之数。从“九”指向“一”则为“整个天地之中阴气、阳气”的整体之数----十。

换句话说,就是九宫图标识的是南北两个半球“阳气”与“阴气”的运动规律

关于九宫图的渊源,早在1986年陈久金先生《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中,就明确

指出:它“是十月历上下两个半年的月序数。故《河图洛书》与《九宫图》相对应,显示的是古代中国天文学整个天地框架的天文气象和地理方位图(见《九宫八卦十月历月序对应图》19)。

(五)运用对全球天地之气进行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诠释《河图洛书》、《九宫图》

以往证实与认可彝族十月历与《河图洛书》直接对应的学者,因为总是运用黄道坐标系的地球与五大行星绕着太阳旋转来定性

九宫八卦十月历月序对应图二十四节气无法意识到二十四节气,是依据整个天地(全球)的全方位划分出来的“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天地阴阳合历(《中医天文学》第四章《二十四节气原本不是太阳历》),所以总是局限于地球上特定地域----中华大地上逐时运行的二十四节气,来分析彝族十月历与《河图洛书》的对应关系。因而只能局限于《河图洛书》与《九宫八卦图》对应,是起源于彝族十月历的月序。而无法讲清楚这两种图中,一与九;二与八;三与七;四与六;五与十,为什么会两两对应。

运用《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与《中医天文学》所揭示的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测地气,测天象,观物候而制订的二十四节气历法,,来分析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数学思想,分析河图洛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数字性和对称性;依据二十四节气历法的“天地阴阳合历”科学原理:南半球的冬至为北半球的夏至;南半球的春分为北半球的秋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讲清楚:南半球一阳九阴的时段,为北半球九阳一阴的时段;南半球二阳八阴的时段,为北半球八阳二阴的时段;南半球三阳七阴的时段,为北半球七阳三阴的时段;南半球四阳六阴的时段,为北半球六阳四阴的时段;南半球五阳五阴的时段,为北半球五阳五阴的时段。

二十四节气历法划分天地阴阳的依据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的呼与吸。彝族十月历将每季的两个月划分为阳月、阴月,其依据也是天地的呼与吸。

在《河图》中,一个白点(1月)为呼出;二个黑点(2月)为吸入;三个白点(3月)为呼出;四个黑点(4月)为吸入;五个白点(5月)为呼出;六个黑点(6月)为吸入;七个白点(7月)为呼出;八个黑点(8月)为吸入;九个白点(9月)为呼出;十个黑点(10月)为吸入。是把逐时运行的阴阳之气看作单位“1”,即是十月历所标识的天地之中特定地域,比如中华大地,在一回归年内,四季更替的阴阳之气运行规律。

在《洛书》中,上与下、左与右----两绳位置。四个角----四钩位置,每两个角,比如左上角的4个黑点与右下角的6个黑点对应;右上角的2个黑点与左下角的8个黑点对应。正下方的1个白点与正上方的9个白点对应;左侧的3个白点与右侧的7个白点对应。每对对应的双方相加,全都是10个白点或者是10个黑点。也就是说“阴阳齐等”。是把全球同时并存的阴阳之气看作单位“1”,北半球阳气多,南半球阳气就少;北半球阳气少,南半球阳气就多。

《河图洛书》所展示的十个实心圆点与十个空心圆点,与保留了夏朝文化的彝族人民行用的十月历相

二绳、四钩、四维图一致;十月历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历法划分出来。二十四节气历法划分天地阴阳的依据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的呼与吸。《河图洛书》所展示的十个实心圆点与十个空心圆点,是取象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的呼与吸。

四、《河图洛书》是天地气机运动规律的数字图象显示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照《周易》阴阳八卦原理设计、建造起来的。“天圆地方”的原本内涵是,地吐气为圆,地含气为方。依据“天圆地方”观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两极”----北极、南极;赤道二十八宿;划分岁、月、日、时的坐标十二辰;以及由天地框架中测侯出来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一回归年分为十个月、十二支纪一回归年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历法,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用数字对“地”吐气、含气规律的准确表达。

根据这些知识来解读《周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天气之数一、三、五、七、九;地气之数二、四、六、八、十。“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实指的就是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规律的时段划分。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礼记正义·正文·卷十四·月令·第六》:

“水之所以在北方,是根据水是盛阴之气,能够润下,是下从属为阴。火之所以在南方,是根据火是盛阳之气,能够炎上,从属为阳。木之所以在东方,是因为东是半阴半阳,曲直以阴阳俱有,体质尚柔,故可以弯曲可以笔直。金之所以在西方,是因为西方亦半阴半阳,但物已经长成,体性坚硬,即使虽可以再生,还是须火来柔润之。土之所以在正中,是因为土包载四行,含养万物为万物之主载,稼者,所以养万物也。”

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东,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阳气没有阴气,阴气没有阳气,不能相互玉成。地六成水於北,与天一合并;天七成火於南,与地二合并;地八成木於东,与天三合并;天九成金於西,与地四合并;地十成土於中,与天五合并。”

“所谓‘天气下降’,是指天地之气称之为阴阳,一年之中,有升有降,故圣人创作图象,各分为六爻(三阴爻、三阳爻),是取象于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子)为开始,阳气渐升,阴气渐降,至四月六阳全都上升,六阴全都隐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是五月至十月。地气下降,天气上腾,是十一月至四月。”[20]

由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历法换算成十干所纪十月历法,如果以冬至为一月,夏至则为六月。落实到地球的北半球与南半球,则北半球的冬至一月时段,正好是南半球的夏至六月时段,以下类推。所谓“地六成水於北,与天一合并;天七成火於南,与地二合并;地八成木於东,与天三合并;天九成金於西,与地四合并;地十成土於中,与天五合并。”其实就是南北两个半球的阴气阳气相互匹配。

THE END
1.影迷集结号!金庸影视作品互动赏析分享会等你来!武侠活动如今,距离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更多的朋友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位文学巨匠的魅力。以此为契机,佛山市图书馆将于2024年12月15日举办一场金庸影视作品赏析分享会。相信这是影迷们不容错过的盛事。活动将会在佛山市图书馆主馆·二楼电影馆举行,时间是下午2:30到4:30,所有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免费参与,而座位有限,先到https://cul.sohu.com/a/835992161_122001006
2.颠覆传统武侠,与韦小宝在清初的江湖与庙堂大展拳脚部分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鹿鼎记》是金庸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小说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问鼎”的“鼎”。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主角韦小宝的种种奇遇,除了和天地会、神龙教等江湖团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1Mjk1Mw==&mid=2650077741&idx=2&sn=15a1550afd867c3804dc81b16f849a31&chksm=bf39cffacae6f5a7deb829979d3816956c3dc68ad872067922b028af28c50fd0c0e029fd0a64&scene=27
3.金庸亲题的桃花岛,隐匿苏城C位,封闭三年后竟美成这样!当代美术馆畔新建的“天使之翼”飞翔雕塑,高达20米,寓意比翼双飞、展翅翱翔,成为近期热门的打卡地。 登岛不远处,就有一处“桃花岛”三字摩崖石刻,当年金庸先生来到苏州,看见满岛桃花盛开,落英缤纷,欣然https://zhuanlan.zhihu.com/p/7214899913
4.陈氏太极范文11篇(全文)陈氏太极拳其主要的思想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武术动作进行相应的结合,所以了解动作背后的太极文化的内涵,对于陈氏太极的教学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太极的阴阳平衡的理念外在的表现主要就是形神合一,进而来着力的打造一种健康的健身理念,明白武术修养对于陈氏太极拳的学习一样重要。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350dlyp.html
5.灵山梵宫一小撷拈花湾金庸《笑傲江湖》中的诗句 戏说江湖醒人世, 拈花一笑万山横。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拈花湾禅食馆位于五灯湖畔,在繁华之中,独享一隅的静谧。 禅食 流淌禅的寓意,一桌一椅,一盘一点心;一它的内涵,是历经年代,传承至今的生活哲学与照彻山河的明灯; 它的精致,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精研https://www.meipian.cn/1fnr45ov
6.金庸简介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2018年11月12日下午4至6点设置吊唁册,让公众作最后致意。入围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1458869405501339.html
7.侠义道·文化根·世情劫·家国梦——金庸武侠小说的多重维度借外馆纸书文献传递 分享到: [摘 要]: 侠行其经,文化其纬;武侠其表,世情其里;绚丽其外,寄托其内;江湖其虚,政治其实.金庸的小说中有刀光剑影、侠骨柔情,有历史反思、人性拷问,也有一个民族内在的困惑、寄托、关怀与省思.他以一种通俗文学,成功地熔铸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哲学理念以及充沛的现代意识.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eff4203617c9365f0627fd2.html?q=C/N&uorg=999999
8.青铜文化(精选十篇)铜鼓和錞于同挂在一横木上,横木架在两柱上,錞于环钮于木, 一男子左、右手各持一槌,左手击鼓,右手击錞于[20]。(图2)二是八人舞乐铜饰上所铸演乐图像中,有一人奏錞于,左手抱持錞于于腰部,右手拍击錞面。(图3)。 三、錞于的文化内涵及其遗产价值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x622eb.html
9.金庸丧礼在港举行,众多读者吊唁致敬港台来信澎湃新闻吊唁处后面便是“金庸馆”入口处,当天的展馆依然是人头攒动。这个常设展馆通过300多组展品介绍金庸早期事业、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和小说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还包括不少互动展品,如经典金庸电影、电视剧和主题曲选段,有助于人们了解金庸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628069&from=kuaibao
10.金庸其人(完整版)1967年,金庸与新加坡梁润之合作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创办了《新明日报》。同年,《笑傲江湖》在《明报》连载。 1969年,创作《鹿鼎记》,并在《明报》连载。同年,创办了《明报晚报》。 1970年,金庸在《明报晚报》发表《越女剑》,后,在《明报晚报》连载《三十三剑客图》。同时开始修订之前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 https://www.jianshu.com/p/6d3196436160
11.论转换性使用的内涵及其适用(44页)论转换性使用的内涵及其适用.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摘要 转换性使用规则在合理使用的判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长时间以来受到 美国法官的钟爱。转换性使用合乎了著作权法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宗旨,平 衡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契合了合理使用制度设计的初衷。时移世易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27/6145240120002234.shtm
12.(已完工含忌敏线深扒)新倚天内涵深不可测,仔细扒来看编剧功力公认金庸小说的高峰是鹿鼎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这三部,倚天屠龙记是承上启下的转型作品,很多手法都是金老第一次尝试,结构布局都比射雕、神雕、书剑复杂很多,转型之作有缺陷再所难免,金老自己都承认,奈何有人非得说指出问题就是黑,影视剧编剧根据自己对小说主旨理解加以改编就是魔改。 赞(3) 回应 傻谈 楼主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423245/
13.广州读书月,来重温金庸与梁羽生笔下的墨香侠骨金庸·梁羽生百年诞辰纪4月19日,“墨香侠骨——金庸·梁羽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一楼展厅正式拉开帷幕。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徐玉兰,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永辉、总编辑何娴,青年翻译家张菁,中山市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读者代表、资深粤语配音员黎超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404/20/170614_54658756.htm
14.谈金好文过眼录添加中第20页话说金庸由于受到目的语宗教文化的影响,译者对于源语文本中的佛教文化意象进行了删减,并且用《圣经》术语来阐释佛教文化,从而赋予佛教文化形象以基督教的文化内涵。 三、英译《鹿鼎记》中的侠文化形象 根据金庸小说中不同侠士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可以将其分为有儒侠、墨侠、道侠等。本文以闵福德英译《鹿鼎记》中具有典型人格https://www.jyjh.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458&authorid=11189&page=20
15.启动仪式主持词(精选15篇)我们的于校长把教研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命脉,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做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为了打造优秀的教研团队,构建新型的研修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名优的品牌效应。学校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全力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一批有着共同愿景的老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https://www.ruiwen.com/zhuchici/4838251.html
16.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八位盖世名医(上)以上是金庸先生在《飞狐外传》中为我们讲的故事,第一人称的主角是一位叫作程灵素的女子。故事就是这样简单,然而金庸先生却给我们阐述揭示了一个关于中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内涵:药即是毒,毒亦是药。用得好,用得对,再毒的药也能成为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而一旦用错,再好的药也会变成致人死命的大毒。https://epaper.xiancn.com/xdbjb/pad/html/202404/12/content_192157.html
17.从林青霞到张国荣四张图描绘明星的一生从林青霞到张国荣 四张图描绘明星的一生 秦煌 原名梁日成,香港无线电视甘草演员,其妻为资深广播人莫佩雯。秦煌由佳艺电视转投无线电视后服务了超过二十年,参演过110出剧集,一直都饰演胖胖的好人,例如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鹿鼎记》里的茅十八等,虽然有时候也会演出坏人令人跌破眼镜,例如《施公奇案》的僧格正雄等,https://www.gamersky.com/wenku/201410/475499_9.shtml?tag=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