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主义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理性主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首先组建跨学科灵活、开放的动态教研团体。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专题或校本研究课题等方式组建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将以往学科性质相近、有专业优势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成跨学科团体,畅通不同学科教师交流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展研究,形成某一综合德育教育的共同体。当然学校要将此类研究作为学校教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建立符合立德树人的研究课题主题及活动。

第三形成多视角、优势互补的教学设计。

由于参与跨学科动态教研团体的众多教师是“门外汉”,往往会对设计意见有所保留,但这种“门外汉”在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上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通过跨学科的教研必然会带来多特的视角,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和审视所研究的课题,这种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必能创造独特的教学设计,这也就促成知识链条的无缝延续,给学成以更加全面深刻的价值体系。

第四针对学生通过设立链接课程建立学生兴趣研究型学习小组,即由多名教师共同设计一门研讨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将所学的主题、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跳出了现行各分科课本内容的范畴,扩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环境治理、乡土人情各个方面。当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讨论研修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教师指定的内容,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及由主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获得问题的正确结论。

以上只是基于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操作比较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借助普通教师自身的爱好、技能开设艺术类、文体类研修小组,发挥专业以外的本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这也是对我市各校小本课程的一种延伸。

对学生而言,跨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在一个知识主题的探究中接受不同学科教师的影响,通过一条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促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论辩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参与跨学科学生的学生具有更多样化的背景和兴趣,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的构件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延伸,这种益处能够影响整个学习生涯。在整个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仅参与教学的教师之间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活动更是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讨论式的学习氛围。合作不仅出现在教师之间更是出现在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密切关系的形成对日常普通教学大有益处,只要这种氛围形成,将对教学各个对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使平常害羞胆怯的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展。笔者认为教学相长是跨学科教学的最大意义。

由于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涉及两个或更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必然会受到诸如行政、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侧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更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何协调?这就要求推进过程中做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准备工作,采取更细致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安排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行政上的支持对跨学科教学教学长久稳定地进行至关重要。

正在推进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对于教师的心理、观念、能力、水平必然产生新的冲击,但是跨学科教学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让参与者“为己之学”,它不仅缓解学校某些学科的人才短缺,更是引导教师快速增强和提升跨学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充电”,同时教师知识日渐积聚必将为学校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主体性原则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历史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式将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不再把教学目标僵化地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达成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贯彻主体性原则,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知识变为多向对话交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和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和引导者。

2.教师教学的转变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3.教师文化的转变

新课标背景下,只有做到这三个转变,才能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做到历史学科教学的持续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主体性原则的教学实践探索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找到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乐在其中并认真学习。所以,我们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这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可以先让几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示讲解中央集权的过程,这样就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掌握。

其次,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收到良好效果。

最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张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是,要通过鼓励和提示的方法引导他们更正错误。这样,就可以顺利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进而为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打下基础,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归纳答案,同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这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语文教材编写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而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语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教学形式主义严重、语文成了应试的技艺之学等问题的出现,这不能说与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语文教育的侵没有关系。其负面影响的确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一些圈内外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导致的问题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评。

韩军在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于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等等。他对科学主义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他说:“科学主义,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个人性’,以‘虚无性’蛮横地取代‘真实性’。”“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潘庆玉则从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认为,“五四”以来,科学主义教育观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方法论到价值论步步深入的过程;从实践上看经历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唯科学方法”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运作下,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大为盛行,这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郑国民在谈到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说,科学主义用实体还原、知识量化的思路来处理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知识中心论”的出现,该观念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部分组成。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崇尚和追求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变成了对实用知识的记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知识课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实际并无多大价值。相反,这种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只能扼杀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此外,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方面谈了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但他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态度的。

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辩证思考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事例或一些社会时事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二、打造轻松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以往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生怕出错,怕遭到同学耻笑,受老师责备。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做声,不动声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并有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张异常,没有安全感,更无平等、愉悦的感觉可言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异常情况,又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心情就会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我针对气候类型多而复杂的特点,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探讨一种气候类型,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和相互补充,并且由其他小组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地壳运动》教学:通过地壳探索的新资料了解地壳环境环境,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获得前沿的科学信息和资料;并且讲述地震发生时怎样防震减灾的知识等,学生都感到都很满意,而且还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既排除了学生的疑问,又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念。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在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Abstract

Postcolonialism,FeminismandtheStudyofChineseHistoryofScience:SomeTheoreticalPossibilitiesinHistoriographyDuringitsdifferentperiods,thestudyofhistoryofsciencehasdifferenttopics,andmadethesametopicshaddifferentinterpretationandmeaning.Newtheoriesandperspectivebringthestudyofhistoryofsciencewithnewformandnewinterpretationconstantly.Veryoften,someideas,theoriesandmethodologiesthatcamefromotherfields,haveinfluencedhistoryofscience.Forexample,inrecentyears,postcolonialismandfeminismhavebecomemoreandmorepopularintheinternationalacademiccontext,andtheyhaveshowntheirvitalityinmanyfields,includinghistoryofscience.Somescholarshavenoticedalreadythesenewtheories’valueforthestudyofChinesehistoryofscience,however,relatedstudieshavenotbecomemainstreaminthisfield.Basedonthestandpointofhistoriographicalperspectiveandmethodology,thispaperwillanalyzethepossibleinfluenceandvalueofpostcolonialismandfeminisminthestudyofChinesehistoryofscience.

Keywords:postcolonialismfeminismChinesehistoryofscience.

柯林伍德说过,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级的历史,这里的次级历史指的是对该问题进行历史思考的历史。[1]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反思科学史研究的过去,分析和借鉴新的研究视角与纲领,对于促进科学史学科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一引言

20世纪之前的西方科学史研究基本从属于科学家与哲学-历史学家两大阵营,形成了相应的两大编史传统。这两类编史者基本上都不是职业的科学史家,他们编写出的专科史和综合史,都是实现各自领域某种目的一种手段,没有形成独特的编史纲领。在编史方法上,直到萨顿为止的这些编史学传统,往往都以编年史研究为主导,[2]在编史观念或多或少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实证主义哲学把科学史看成是一系列新发现的出现,以及对既有观察材料的归纳总结过程,是不断趋向真理和进步的历史。在这种哲学背景中的科学观和科学史观影响下的科学编史工作,大多采用的是编年史方法,把科学史看成是最新理论在过去渐次出现的大事年表。

二后殖民主义科学史及其启示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4]这一思潮是在对殖民主义的长期反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葛兰西、法农、福柯、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莫汉蒂和汤林森等。

美国科学史家路易斯佩尔森(LewisPyenson)将“殖民地科学”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从1982年开始,以“文化帝国主义与精密科学”为题,论述了德国、荷兰和法国的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佩尔森认为,西方人总是把自然的数学法则看成是文明的显著标志,把由资本家支持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摆在世界面前,以显示其文化人的姿态;而实际上,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牛顿原理等这样一些物理法则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并非唯一有效。例如,对于建造结实耐用的桥梁来说,牛顿原理的作用,如同哥白尼理论对于航海那样,都不那么必需。理论上的一致性并不等于实践上的一致性。但是,殖民地科学家的工作由于显示出对自然的操控能力而得到了殖民地居民的尊敬,他们的工作为欧洲的优越性提供了根据,他们通过抽象活动抑制了从属地区的独立情感。通过文本分析,佩尔森还揭示了法国殖民者的科学文化殖民策略:仅仅显示科学优势还不能完全抑制殖民地人们的自由思想,他们还必须被说服,解放的程度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自然提高的,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由科学带来的发展及其价值和意义。[5]

佩尔森的工作在科学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医学史家保罗帕拉蒂诺(PaoloPalladino)和米切尔沃伯斯(MichaelWorboys)在对他的工作进行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史研究。他们批判了佩尔森关于描述性科学和精密科学的划分,认为精密科学同样带有帝国主义色彩;批判了佩尔森把文化殖民主义单独抽离出来考察的做法,认为科学文化殖民与经济、政治殖民等是交织在一起的;批判佩尔森忽略了殖民地科学文化对于宗主国科学文化的影响,忽略了殖民地人群的视角,并在潜意识将科学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简单地看成是帝国科学向殖民地单向的流动等缺陷,强调西方科学与殖民地科学之间的互动关系。[6]

首先,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合法性问题。

其次,从这一扩展的科学定义出发,后殖民主义的视野将为中国科学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科学史研究开辟广阔的问题域。

三女性主义科学史及其启示

第一,这种新的科学观和编史纲领的引入,将给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新的问题域。

以医学史为例,要研究中国古代女医问题,从女性主义编史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必须进行古代女医的发现、填补研究。然后还要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性别制度的规定及其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古代医学实践中的实际运作与性别制度、观念的规范之间的差距、男医与女医的个人身份认同、医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与“女医形象”等问题,分析古代各种医学话语本身的非中立性、非客观性,重新思考古代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假定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在有性别盲点的科学史中被考虑到的内容。医学史的情况如此,其他学科史研究的情况也如此。

第二,这种新的科学观和编史纲领的引入,将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

尽管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内部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作为学术研究,它们共享一个基本的概念范畴,即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指的是,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一套强加于男女的不同看法和标准以及男女必须遵循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它区别于传统的生理性别(sex),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4],p.4)社会性别既是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其基本的分析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除了会发现传统科学史研究发现不了的新问题之外,还能对传统科学史已经研究或正在研究的问题,从新的分析方法和切入点入手,得出与前者不同的结论和评价。

笔者曾以第八届东亚国家科学史会议论文集中的两篇医学史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两篇论文考察的都是中国古代女医问题,但由于采用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和分析的深度也有所不同。[15]具体而言,其中一位学者通过对古代女医的医术技能、医学教育和医学地位等的分析认为:古代一些下层女医在医术和道德上都不行,杰出的男女医得到的尊敬一样。这些结论限于文献表面文字的搜集和总结,没有对文献作者及其意图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中国古代记载女医的文献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也只是简单地从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角度稍做分析,因而结论也鲜有新意。[16]另外一位西方学者则从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揭示了古代男女医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认为得到尊重的女医只是少数有家学背景的人;然后分析认为文献材料的男性作者们对女医的医术和道德进行了诋毁,并认为诋毁的背后掩藏着上层社会意识形态与男医共有的对女医的排斥立场和意图。此外,她还注意到了不同女医之间的差异,以及医学文化的多元化等问题。[17]这种不同的立场,特别是因有无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对于医学的社会性别维度的认识的差异所导致的研究风格与结论的差异,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此外,女性主义对科学史进行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包括隐喻分析、解释学方法和深度访谈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别于传统科学史研究的方法,值得借鉴。其中,隐喻分析是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关键方法。因为隐喻常常表达着人们对于事物的基本认知和评价方式,通过对科学中涉及到的性别隐喻进行分析,能揭示出科学史中的性别关系结构。

第三,这种新的科学观和编史纲领的引入,将引起对传统科学观和科学史观的反思。

视角、方法和内容等产生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支撑在其背后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纯粹客观的、超乎社会之外的知识活动,它与

性别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内在关联,即使科学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那也只是科学之外的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在科学领域的折射而已。建立在此科学观基础上的传统科学史研究,则把科学史看成是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活动的历史,且这一历史有其独立的内在发展逻辑。女性主义科学观则认为,所谓价值中立、性别无涉的纯粹科学只不过是父权制文化从封建教会时期转向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一种观念上的人为建构,它并不具有建构者所认定和宣称的普遍性,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取向。[18]

四余论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是西方20世纪以来兴起的重要思潮,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白人男性心目中,妇女与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相似性。他(她)们都处在边缘、从属的位置,都被白人男性看作是异己的他者,正是这种相似性,使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合力,二者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交流和对话。[19]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潮,我们可以照搬来应用于我们的科学史研究。对于这些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我们需要做冷静的分析,要时刻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中国传统科学及科学观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中西方在文化、民族、性别制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种种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和特性,立足于本国具体情境,在避免极端保守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同时,也谨防后殖民主义文化对我们形成的新的文化殖民。

参考文献

[1][英]柯林伍德(陈静译):柯林伍德自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4-125.

[2]吴国盛编:科学思想史指南[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者前言,1997:7.

[3]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9.

[5]LewisPyenson,ScienceandImperialism[A],inR.C.Olby,etal.eds,CompaniontotheHistoryofModernScience[C],London:Routledge,1990:920-933.

[6]PaoloPalladinoandMichaelWorboys,ScienceandImperialism[J],Isis,1993,(vol.84):91-102.

[7][美]桑德拉哈丁(夏侯炳、谭兆民译):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8]刘兵: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编史学问题[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1):76.

[9]CarolynMerchant,TheDeathofNature:Women,EcologyandtheScientificRevolution[M].NewYork:HarperandRow,1980;EvelynFoxKeller,ReflectionsonGenderandScience[M].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5;S.Harding,TheScienceQuestioninFeminism[M].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6.

[10]LondaSchiebinger,Mindhasnosex:Womenintheoriginsofmodernscienc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NancyTuana,TheWeakerSeed:TheSexistBiasofReproductiveTheory[A],inNancyTuana,ed.FeminismandScience[C],BloomingtonandIndianapolis: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9.NellyOudshoorn,BeyondtheNaturalBody:AnArchaeologyofSexHormones[M],NewYork:Routledge,1994.

[11]DonnaJeanne.Haraway,PrimateVisions:Gender,Race,andNatureintheWorldofModernScienc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89.

[12]J.R.R.Christie,Feminismandthehistoryofscience[A],inR.C.Olby,etal.eds,CompaniontotheHistoryofModernScience[C],London:Routledge,1990:107-108.

[13]李迪、查永平编:中国历代科技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4]刘兵、章梅芳: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ZHENGJin-sheng,FemaleMedicalWorkersinAncientChina[A],inYungSikKimandFrancescaBray,eds.CurrentPerspectivesintheHistoryofScienceinEastAsia[C],SeoulNationalUniversityPress,1999:460-466.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究性教学;模式;植物生物学课程

一、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为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搭建平台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2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

2.1.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2.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2.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重点、难点及教学资源

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

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资源:PPT课件;铁架台,动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3教学过程

2.3.1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校买来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要将实验器材从一楼运到三楼物理实验室.请问:你如何较省力地把这些器材运到三楼?

(说明:该设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学生:可用简单机械,如滑轮组,或杠杆,或斜面,或轮轴.

教师提出问题: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通过细绳对机械做功相等吗?请各位同学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2.3.2猜想与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及依据: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机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对货物做功大,因为使用机械做功不仅包括提升货物所做的功,还包括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及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说明: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经验和事实,或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利用发散思维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预见.教师在让学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以此教育学生猜想与假设不是异想天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3.3设计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共同来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请问: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了比较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是否相等.

教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学生:需测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手对绳端的拉力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

教师: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测量前,弹簧测力计应调零;测手对绳子的拉力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测距离时,刻度尺应竖直放置;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多次采集实验数据.

教师: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怎样设计?表格中应包括哪些物理量?

学生:应包括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对绳端的拉力F、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动滑轮对货物所做的功W1、手对机械所做的功W2.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G/Nh/mF/NS/mW1/JW2/J123(说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合作的乐趣,锻炼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探究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主动思维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通过全班学生的合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程序和操作技巧,决不能急于求成.)

2.3.4学生小组实验及物理概念的建构

表格设计好后,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

(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相等吗?想想:什么功对我们有用?什么功对我们没有用?

学生:两者不相等.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和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对我们是没有用的.

教师:我们将对人们有用的功称为有用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称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为总功,即总功为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教师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定义)

教师: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从而引入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小于1.

教师:若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

教师:小常识介绍: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6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60%~80%.

2.3.5分析归纳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刚才所测的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议议: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相等吗?你认为机械效率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学生:三次实验动滑轮机械效率不相等,从实验数据可知,用同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大.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由此可推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还应与动滑轮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即与额外功有关.当有用功一定,动滑轮重力越大、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越大,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因此,为了提高机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减小额外功(教师板书).

(说明: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3.6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请同学们再议一议我们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搬运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到三楼,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较高的机械效率?

学生:应尽量增大实验器材的重力,使用轻质的滑轮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轻质的细绳绕滑轮组.

2.3.7课堂小结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2)机械效率定义、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2.3.8课后作业

摘要: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激励情意;交际能力;反思;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

通过这些年的任教经历,在我的努力下部分同学在英语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无从下手。这些同学有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根本不知从何学起,所以给老师有破罐子破碎的感觉。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入反思。

一、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

班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拖欠的知识太多,上课时教师讲课他们完全不知所云,每一次考试都是乱蒙一气,考试成绩不言而喻。每天不仅没有成功的体验,反而是经常受到打击。久而久之考试为个位数也无所谓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感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教师每节课讲了45分钟不够,下课还讲。白天没讲完,晚自习再讲。教师每天累得嗓子都哑了,学生还烦得不得了。不是学生不理解老师,而是真的该变了。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效地将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相融、和谐统一。就能促进情感教学的优化,发展学生情感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师时刻记着学生才是教育的对象,一切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性,这是时代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漫长的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

[1]刘晓明.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管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师课堂管理技能训练》P47)2005.5。

再次,阐明矛盾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指出矛盾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的矛盾。我们谈到的矛盾都是一定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没有事物的客观存在,矛盾的统一体也就不存在,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同时,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是由矛盾所组成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事物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矛盾与物质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四,要求学生处理好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矛

盾”的关系问题

中职礼仪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但是,在以往的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取的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礼仪课根本没有兴趣,所以,导致礼仪课的价值得不到最大化体现,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确保中职礼仪课的价值最大化,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礼仪课程开展的意义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促使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度越来越低,严重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要想在礼仪课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重新明确礼仪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中职礼仪课程的价值,要确保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都能得到提升和加强,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等等,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礼仪课的价值,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在礼仪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情境模拟演习

情境模拟演习是将基本的礼仪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演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礼仪应用能力,而且,当真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时,能够灵活应对,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例如,在教学“身份与职务高低的礼宾次序礼仪”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礼宾次序规则中的位次,客体与位次主体的关系;能按礼宾次序的规则安排在关系不对等时有多边关系的公关活动。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迎宾演习。

情境一:同一级组织,校长、书记、主任、讲师等。(以职务高低排列)

情境二:同一系统中,总公司主管销售的部分经理与分公司的总经理。(上级来的嘉宾排在先)

情境三:不同系统中,年轻校长、资深老画家。(年龄、资历、知名度有较大差别,以年长、资历深、知名度大者位前。)

情境四:刘某为报答母校,对学校图书馆捐献了1000册图书,如果刘某和校长同时参加捐献仪式,如何迎宾?(虽同级或有级别差,但就一次特定的活动来说,两人的影响力有明显差异,以本次活动影响力大者位前。)

……

2.借助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礼仪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礼仪知识,进而,端正自己的行为,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这一节课时,我选择的就是案例分析法,首先,我向学生讲述了几则不同的案例:

案例一:某富人因出门着急没有来得急换掉工作服而进入了一家高级的皮草店,大部分服务员都认为其没有能力承担皮草的价格,所以,对其服务都是怠慢的。只有一个服务生,依旧和对待其他客人一样,热情服务。同样,富人也从他手里买下了价格不菲的商品,让其当月的业绩大升。

案例二:在一条干净的大街上,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在兜售廉价的铅笔,一个商人路过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的人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闹隆重的社交场合,那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也成了一名商人。

直观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价值,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尊重的理解,而且,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THE END
1.文言文文言文反反复复考的高频实词分类汇编,狠狠背下来!尚书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来禀告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你可以把齐桓晋文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M2BL320516BMPB.html
2.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___与运用,人们认为它有___的作用。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理解 无师自通B.解释 有教无类C.解析 润物无声D.识别 不可或缺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https://www.shuashuati.com/ti/937f091aaadf4934b626a9c9f78839fa.html?fm=bdbds73bbe361ab21d93364de59b7203cdf2b
3.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https://www.gwyoo.com/haowen/179205.html
4.高中语文学习方法(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习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1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https://yjbys.com/xuexi/fangfa/3406809.html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选10篇)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https://m.oh100.com/kaoshi/jiaoan/631767.html
6.辞书题目答案解析,辞书题目答案解析18 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 与运用,人们认为它有 的作用。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解无师自通 B.解释有教无类 C.解析润物无声 D.识别不可或缺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选择题] 74 在辞书的编纂过程中,存在所谓“共识”问题。因偶合作出完全相同的释义是可能https://www.12tiku.com/tiku/so-%E8%BE%9E%E4%B9%A6.html
7.《读古文入门》读书笔记对词义的时代差别,我们读古书时特别要留意。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汉语大词典》,要掌握这些差别是有一定困难的。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参考工具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分析、比较。 三、认识古文用词的特点 古文中词的用法,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有一些特殊的规律。因此,要透彻理解古文,还必须辨清词在句中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0219922%3F%26
8.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通论15什么是双声联绵字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26475937
9.语病分析范文12篇(全文)语言运用离不开逻辑思维, 思维混乱就会造成语病。 1.事物分类不恰当 分类是逻辑思维的基本, 对事物分类每次只能有一个标准, 不同标准划分出的子项并列就会导致分类不当。 △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地球仪、教材、三角板、老花镜等教学用具。 △妈妈为我买了汉语辞典、复习题集、世界名著等工具书。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srpkw6f.html
10.高中优秀语文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优秀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10830122337_1294528.html
11.有关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2篇)5、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 6、继续对班里的朗读情况加以重点指导,并且加强读书的速度训练,以达到一定的要求。 7、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即优良的学习氛围,重视班干部的培https://www.yuwenmi.com/jiaoxuejihua/1509790.html
1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通用10篇)使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练句,在运用中继续体会,要求学生带字典或辞书进课堂,每课书、每个单元都要像对待以往的作业那样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还要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查漏补缺。教材的相关指导可以查二年级下第11单元,三年级上有关的金钥匙。 密切联系实际。对错别字、病句的问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上无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gongzuojihuafanwen/20200529174816_2391284.html
13.窦娥冤教案(通用5篇)(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sanyuwenjiaoan/708070.html
14.《过秦论》教学设计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https://yuwen.chazidian.com/xiangxi-125074/
15.《过秦论》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https://www.ruiwen.com/jiaoan/1890430.html
16.俗语复习(通用6篇)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hdies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