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的意义(精选5篇)

作者:王燕红单位:北京通州潞河医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5.

论文关键词:商标,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翻译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sharptoothofdogsor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snake’stoothwithwhichitinjects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王瑞华: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D].清华大学,2005.

关键词:乌鸦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hesentfortharaven,whichwentforthtoandfro,untilthewatersweredriedupfromoffthe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hesentforthadovefrom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hassmiledpig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crowthinkshisownbird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thecarcaseis,therewilltheravensbegathered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4)Aflyingcrowalwaysgets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plucka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crowisneverthewhiterforwashingherself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crowsbewailthedeadsheepandtheneat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likeacockandsnatchlikeadog.

(鸡鸣狗盗。)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82.

[关键词]书法;和文化;艺术语言;和谐

一、书法领域里和文化的内涵

和文化的建构并非一时完成,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阐释,着眼点变了,阐发的要义也不尽相同。我们仅从书法领域里和文化视角出发,简要分析它的概念意义。

我国两大思想体系儒家与道家都着力阐述“和”,后人多在儒、道互补中建构和文化体系。由于儒、道两家思想在宇宙观与个人价值观上的不同,他们对“和”的追求存在着差别。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论“和”时常常从社会伦理出发,比如《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8]这里不仅讲了“和”,而且还讲了“中”,在“中”与“和”的关系中,前者统率后者。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从“道的自然演化”看问题,追求个人的“逍遥”境界,因此他们重点讲“天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这里所说的“气”归根到底是道的自然演化,“冲气以为和”即是合乎“道”的状态。庄子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12]所谓“天和”者,是人与“道”的和谐。道家所讲的“天和”与书法意境有相通之处,也被书法家自觉地加以体味与运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义理上存在互补,它们论“和”的着眼点与结论也存在互补,后世论者多将儒家“中和”之论与道家“天和”思想融合,比如《吕氏春秋》“和出于适”的思想、董仲舒的“中和”之美和司空图“饮之太和”的理想。

由此可见,当我们分析书法艺术的和文化时,既不可理解过窄,仅从“和”的字面意义剖析;也不可理解过宽,将和文化与书法艺术对比起来一一剖析;更不可无条理地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我们以为适宜的方法是以书法艺术特质为核心,探讨其和文化的特点。“和”范畴在书法领域中,主要用于描述以下七个方面:书法本体论、书法艺术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书法艺术辩证法中异质因素的和谐统一、书法作品整体审美风格的和谐统一、书法审美范畴的具体形态、审美情境与书法意境的和谐以及书法艺术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下面逐次对这七个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

二、书法本体论的意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讲:“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4]第十五这是书法本体吗?这是文字的起源,意不在书法本体。书法家东汉蔡邕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13]5虽然是讲书法创作,但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书法的本体,即书法与心境、情感、性情的统一。西汉杨雄所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14]3。虽不是特指书法艺术①,却能被后人视为书法美学引起共鸣,在于这个论断讲出了书法本体。后世书法美学著作如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元代盛熙明《法书考》、明代项穆《书法雅言》等,都有相似演绎。

事实上,书法本体论是一个大课题,应该从多角度理解它。书论史上不少人认为书法取法于自然。比如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13]6王羲之讲“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生,阴气太则风神生。”[13]37元代杜本感叹“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14]6书法从自然界万象中获取灵感,源自于书法造型与万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东晋卫铄以自然喻象形容基本笔画的形势: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侧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13]22书法取法的不仅是物化的自然,也是人化的自然,人的站立、行走、奔跑的姿态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是取法的对象。现代论者多喜欢从艺术哲学角度看问题,即从书法艺术语言本身分析书法本体。书法是点线的造型艺术,是点线的构图与运动。因此,分析点线的运动规律成为书法本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从和文化角度分析时,“和”就具有了书法本体的意义。书法本体“和”指的是各个层次上的“和谐”状态。作为书法本体的“和”可以通向“天人合一”的境界,审美主体可以书法艺术为媒介,突破书法的文字内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精神对话,获得“天人相合”般的审美愉悦。

三、书法艺术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

艺术语言是指某门艺术得以存在的传达媒介,比如文学语言是文字,影视语言包括画面、声音等。任何艺术都是以其特有的语言创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意蕴的。书法的艺术语言按照其表意特点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基本笔画变化多样,通常高度概括为“永字八法”,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这八法以“取势”为上,非常精到。基本笔画的写法,历来为书家所重视,蔡邕《九势》、卫铄《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总起了笔画的精妙所在,藏头、护尾、盈中、出锋、转笔、折笔、往复、啄笔、磔笔、趯笔、掠笔等笔法无不是追求精妙笔画的法宝。从书法艺术的本质看,这些基本笔画可以归纳为“点”和“线”,其写法可视为“点线”的运动。

第三,墨韵。自古以来,书法家都注重用墨,王羲之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13]26姜夔《用墨》讲得甚为透彻:“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13]389书法家如此重视用墨,是因为书法是“黑白”的艺术。“白”是纸的质地,“黑”则是由“墨”形成的。纸张虽然有多种,但是一经选择就只有一种。仅从色泽角度看,书写者不能改变纸的质地(以白为主),而只能妙用“墨”(以黑色为主)。黑墨虽然只是一色,但是可以墨色的浓淡、枯饱、燥润等方法创造视觉上不同的色阶效果,改变“黑”与“白”的构成关系。不仅如此,“黑”与“白”在书法中更本质的关系是由二者形成的时空关系,留白、知白守黑都是为了正确地处理黑与白的时空关系。再者,书法讲究筋骨、血肉,这也需要通过墨韵实现。

第四,纸张与装帧。与笔画、结构、章法、墨韵相比,纸张与装帧似乎算不得书法的艺术语言,因为纸张是书写工具,装帧方便了保存书法作品。倘若这样看问题就欠妥了。

纸张在书法中的作用不同于其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中,纸张仅仅只起到记录文字的作用。在书法中,纸张虽然有记录书法的作用,但不仅仅如此,它还深入地参与了书法创作。用纸主要有宣纸、元书纸、皮纸、毛边纸等,这些纸张之所以适用于书法创作,是因为它们能与墨构成良好融合关系。孙过庭《书谱》中有五合、五乖[13]127,“纸墨相发,四合也”,“纸墨不称,四乖也”。“纸墨相发”得力于用笔之法,但是如果没有适应的纸,是难以做到的。此外,不同质地的纸张,用笔方法不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13]28-29。谈的就是这个问题,灵活用笔,做到纸墨相发,方为上乘。

书法艺术语言各元素都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关键因素,应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谐统一于一体。

四、书法艺术辩证法中异质因素的和谐统一

前面讲到“和”强调异质,异质因素的和谐统一是“和”之艺术辩证法的精髓所在。

书法艺术不同于实用印刷文字。印刷文字笔画规范,结构平整,没有行笔脉络与色泽上的变化;书法艺术也必须遵守汉字的书写原则,但是它打破了机械的规范,在“变化”中追求点线的运动,使书写充满了生气活力。这种“变化”以书法艺术特征看,就是异质因素的对立统一。比如“求”字的写法,从第三画开始都可以处理为“点”画,共有五个“点”画,每个“点”的形态都要不一样,这只有通过“点”画的方圆、高下、偃仰以及行笔时的轻重、迟速等方法才能做到。再比如《兰亭序》中的横画,有露锋横、藏锋横、垂头横、下挑横等多种形态,被人称道的“之”的写法,同一个字却气象万千,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善于运用异质因素。

书法艺术充满了异质因素,笔画上有虚实、隐显、粗细、长短、高低、曲直、方圆、正欹、向背等关系;结构上有主次、偃仰、疏密等关系;用墨上有浓淡、润燥、干湿等关系;行笔上有拙巧、迟速、提按、轻重、逆顺、藏露、收放、疾涩、刚柔等关系。这些对立关系,在书法实践中又是一体的,比如虚实、偃仰、藏露等可同时指笔画、结构和行笔特点,用墨只能蕴藏于行笔之中。可以说,一下笔异质因素就相互运动了,它们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是统一的。孙过庭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13]130,正是异质因素相互作用归于和谐的结果。

五、书法作品整体审美风格的和谐统一

书法作品应有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同篇作品的书体风格统一。书法史上出现过多种书体,运用最广的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特征。比如小篆笔画以直画和弧画为主,两头圆、遇折圆转;隶书横向取势,波画讲究“蚕头雁尾”;楷书点画结构虽然丰富,但是最讲究法则。这些都已融入相应的书体,形成了相应的法则。张怀瓘《书断》列古文、大篆等十体,探其渊流,论其风格。虞世南释真(即正书)曰:“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13]111孙过庭曰:“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13]126无不说明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风格。

在同篇书法作品中,如果时而篆法,时而隶法,时而楷法,时而草法,很可能会造成作品风格的混乱。因此,书体风格的统一首先应保持书体风格的纯洁性。当然,如果运用恰当,也可兼用多种书体笔法,比如篆隶、隶楷、行楷等,这就另当别论。书法创作时,书体风格在下笔时就已确定了,孙过庭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13]130的深切体会。下笔之初已经在取势、笔法、墨韵等关键方面确定了风格,接下来的行文务必与之保持相应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风格上的混乱。

二是书法艺术语言与书法内容的统一。书法艺术既要追求点线运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同时也要将书写内容的美学意味抒发出来。诗词美文的情感与节奏都很强烈,在书法点线运动中应该得到响应,书写者应运用适当的笔法、章法、墨法等因素准确地再现内容的情感与节奏,做到书法艺术语言与书法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经典名作,尤其是三大奇书,即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子稿》、苏轼的《寒食帖》,堪称二者和谐统一的典范。《兰亭序》的用笔体现了书法内容的魏晋风流,《祭侄子稿》的用笔与作品内容所传达的沉痛之情相呼应,《寒食帖》的用笔符合作品所透露的在困境中持有的旷达的精神。在书法创作伊始,应先分析书写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两首诗的审美风格大不相同:前者情感喷发,一泻千里,节奏跳跃很大;而后者意境明净澄澈,犹如一汪清泉汩汩地沁入心灵。前者选择流畅奔放的草书比较合适,后者选择清新修雅的楷、隶比较合适。

六、书法审美范畴的具体形态意义

当书法领域里的“和”指向审美范畴的具体形态意义时,通常指沉净内敛的“平和”书风。

曾经有人认为,现代书法的发展要打破“和谐”。这种书法革新意识的表述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它常常将书法的“和谐”仅仅定位于书法的审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平和”书风。细察之,就会发现这种表述既未能从艺术哲学上考察书法“和谐”的意义,也没有深入地分析“平和”书风的美学意义。从艺术哲学上讲,任何书法都追求“和谐”的意境,无论何种个性的书风,都要遵循书法各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从审美风格看,“平和”书风并非是平淡无奇,更不是平庸低下;它是书法审美理想的一种风格,同样具有书法的力的结构,体现着书法艺术辩证法。因此,用打破“和谐”来标明革新意识非常不妥。这种革新思想实际上表达的是打破沿袭的俗套,创造新的风格。

什么是“平和”的书风呢?我们不妨借助它的对立面“奇险”来解释。从字面上看,“平和”指的是一种平正、内敛的风格,但是新奇是书法创新的内在要求,“平和”书风并不排斥新奇、奇险。“平和”书风与“奇险”书风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在平正、内敛中追求奇险,而后者则在奇险中追求平正稳健。因为这个原因,“平和”书风很难量化指明,但可以从质的方面来体会。不同书体相比较,比如楷书与草书,楷书呈现出“平和”的风格,草书则以奇险制胜;不同的书法作品相比较,比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九成宫》,前者平和,后者奇险。

七、审美情境与书法意境的和谐统一

审美主体根据审美活动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创作主体(作者)和接受主体(欣赏者),分别对应书法创作阶段与欣赏阶段。“审美情境”是指在书法创作或者欣赏过程中,影响审美主体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比如主体的学识、书法素养、个性、心境等。只有当审美情境与书法意境和谐统一时,书写者才能创作出佳品,欣赏者才能获得艺术共鸣。

主体的学识是主体关于自然、社会、艺术及人生所有知识的综合。学识高,胸襟和见解就会高,影响着书法的创作与欣赏。书法素养指的是了解书法知识及运用书法艺术语言的程度,这点直接决定着书法创作的水准。个性即个人气质、禀赋,书法家的个性往往决定着其书法作品的风格。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定了32位书法家,比如“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王羲之书字势雄逸”、“蔡邕书骨气洞达”[13]81,他们书风的不同,也是其个性不同的写照。

心境指书法创作时的心理、情感状况。书法创作时,需要涤荡心灵,归于澄澈,正如蔡邕所讲:“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13]6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体会书法变化之妙,才能做到手随心走。这种境界就是虞世南所讲的“境和”:“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13]113

八、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是高度抽象的形式化艺术,它以极富辩证法的艺术哲学反映中国文化。当前我国正提倡和谐社会建设,更需要从书法艺术与和谐社会建设角度思考书法艺术的和文化特点。

第一,书法艺术与时代审美的统一。书法艺术的演变主要受制于书法艺术内部因素,是书法艺术的继承、扬弃、创新的结果,同时受制于时代审美的特点。比如书法美学史已经获得的共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晋代正值玄学盛行,士林普遍浸染着魏晋风流,崇尚清谈,超然物外,因此,晋代书风自有一种“韵”味在。唐代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逐渐兴起革新的清健之风,立国思想需要新的规范,书法艺术演变到唐代,正是楷法形成之际,唐代书法便以“法度”闻名于书法史。宋代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国力不强,但文人地位较高。文人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外部事功与追求个性自由和谐地融为一体,加之宋人书法要突破唐代法度,“尚意”书风经苏轼提倡,大行于宋代。值得注意的是,对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的理解,不能过于拘泥,关键在于如何“韵”、“法”、“意”。

不同时代的书法受时代审美习气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张宗祥论二者的关系相当精辟:“字之变迁,时代为之,而人之胸襟亦有关焉。晋尚清谈,超然物外,而王氏书遂化汉之雄浑。六朝信佛,佛之为教,苦行持戒,其说明性、了解无不圆通,故六朝之雄肆庄严,格无不备,一变晋习。”[16]895书法艺术不可能脱离时代,与时代审美是统一的。

第二,书法艺术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它渗透于各个领域,书法艺术以其特殊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书法艺术里的“和”,既具有艺术辩证法的意义,也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书法艺术能帮助我们在新的时代下理解和文化,并将我们导入“和”的境界。书法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艺术,“书画六艺之一,似小道也,然能令生气远出,陶养性情”[16]847。作者在创作书法之时,虚静澄怀,去除浮躁之气,全身心投入书法意境中,创作出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欣赏者观赏书法,因获得审美愉悦而使自己的情感获得升华。这有利于平和、净化被物欲浸染的心灵。书法艺术极富美感的形式及其与书法内容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宣传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理念,这也是书法艺术与当前和谐社会最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李传书.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760.

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1989.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朱熹.四书章句[M].济南:齐鲁书社,1992:1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5.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毛万宝,黄君.中国古代书法类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3.

THE END
1.文言文文言文反反复复考的高频实词分类汇编,狠狠背下来!尚书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来禀告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你可以把齐桓晋文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M2BL320516BMPB.html
2.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___与运用,人们认为它有___的作用。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理解 无师自通B.解释 有教无类C.解析 润物无声D.识别 不可或缺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https://www.shuashuati.com/ti/937f091aaadf4934b626a9c9f78839fa.html?fm=bdbds73bbe361ab21d93364de59b7203cdf2b
3.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https://www.gwyoo.com/haowen/179205.html
4.高中语文学习方法(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习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1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https://yjbys.com/xuexi/fangfa/3406809.html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选10篇)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https://m.oh100.com/kaoshi/jiaoan/631767.html
6.辞书题目答案解析,辞书题目答案解析18 辞书是工具书,帮助人们对字词加以正确 与运用,人们认为它有 的作用。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解无师自通 B.解释有教无类 C.解析润物无声 D.识别不可或缺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选择题] 74 在辞书的编纂过程中,存在所谓“共识”问题。因偶合作出完全相同的释义是可能https://www.12tiku.com/tiku/so-%E8%BE%9E%E4%B9%A6.html
7.《读古文入门》读书笔记对词义的时代差别,我们读古书时特别要留意。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汉语大词典》,要掌握这些差别是有一定困难的。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参考工具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分析、比较。 三、认识古文用词的特点 古文中词的用法,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有一些特殊的规律。因此,要透彻理解古文,还必须辨清词在句中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0219922%3F%26
8.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通论15什么是双声联绵字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26475937
9.语病分析范文12篇(全文)语言运用离不开逻辑思维, 思维混乱就会造成语病。 1.事物分类不恰当 分类是逻辑思维的基本, 对事物分类每次只能有一个标准, 不同标准划分出的子项并列就会导致分类不当。 △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地球仪、教材、三角板、老花镜等教学用具。 △妈妈为我买了汉语辞典、复习题集、世界名著等工具书。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srpkw6f.html
10.高中优秀语文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优秀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10830122337_1294528.html
11.有关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2篇)5、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 6、继续对班里的朗读情况加以重点指导,并且加强读书的速度训练,以达到一定的要求。 7、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即优良的学习氛围,重视班干部的培https://www.yuwenmi.com/jiaoxuejihua/1509790.html
1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通用10篇)使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练句,在运用中继续体会,要求学生带字典或辞书进课堂,每课书、每个单元都要像对待以往的作业那样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还要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查漏补缺。教材的相关指导可以查二年级下第11单元,三年级上有关的金钥匙。 密切联系实际。对错别字、病句的问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上无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gongzuojihuafanwen/20200529174816_2391284.html
13.窦娥冤教案(通用5篇)(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sanyuwenjiaoan/708070.html
14.《过秦论》教学设计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https://yuwen.chazidian.com/xiangxi-125074/
15.《过秦论》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https://www.ruiwen.com/jiaoan/1890430.html
16.俗语复习(通用6篇)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hdies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