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劳动;教育美学;美学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教育哲学
说到劳动,人们常常联想到辛苦、甚至讨厌,似乎很难与美产生关联。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认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劳动的偏见,由此,从美学尺度重新审视劳动与教育,期待一种更加富有魅力的生活。
一、如何理解劳动
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从词源学上梳理了“labour”词义的演变。他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指出,英文labour来自于古法语的labor和拉丁语的laborem,都有工作、辛苦(痛苦)等类似的含义。作为一个动词,Labour指犁地或者在土地上耕种,后来其涵义延伸到其他种类的手工工作和一切费力的工作。从16世纪起,labour进一步延伸出“分娩的阵痛”之意。从17世纪开始,尽管labour的“费力”之意仍被普遍使用,但又引申出新的涵义,即被用来指称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社会活动,强调劳动具有“生产力”,而且labour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5]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可以看作特殊的劳动,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教师教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成果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发展,其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学习者自身,有时会产生一些附带的产品,如绘画或手工作品、产品模型、研究报告等。其学习方式包括亲身参与式的直接学习、观察学习、通过书本学习等。
二、劳动何以具有教育美学意味
劳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与人的发展和教育具有密切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是人和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8]。因此,人在劳动中通过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创造财富,同时也创造着自身,展现了自身的自由与创造性。人在劳动中与世界建立最为切近而全面的关系,人在劳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其劳动成果展现了自我。简言之,人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9]。因此,劳动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事实上,恢复劳动与审美之间的连续性关系的劳动美学思想,在海德格尔、杜威等思想家那里也得到了论述。[17]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度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研究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审美规律的学科——劳动美学(aestheticsofproduction)应运而生,致力于将美的因素纳入劳动过程,美化劳动主体、环境、工具、过程、产品,[18]减轻负担,增强愉悦体验,释放创造力,促进生产和劳动主体的协调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劳动的美学性质是自由创作”[19]。这也为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根据劳动与美的内涵,应当承认,付出体力和脑力,不一定美,甚至在很多时候都不美:不合目的、不合规律或者合规律又合目的却未达到统一,都不美。只有当劳动者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才是美。劳动过程及其产品越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且二者统一程度越高,则越美。这为劳动和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追寻的理想方向。换言之,用美的理念重塑劳动和教育,应当成为教育者的努力方向。
从“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这一美学论断反思当前的教育实践,不能用割裂的方式。但由于语言的线性特征,不得不在表述上分出先后和侧重。目的可以理解为主体在活动之前预想的结果。包括劳动在内的实践活动正是基于目的的活动。作为拥有意志自由的人,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确定自己的目的;但目的的现实性却依赖于其与规律的统一性,也就是能够以因果律中的“果”为目的,通过因来达成果;而目的本身的善(合目的性),则需要普遍立法等道德原则的考量。因此所谓随心所欲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服务社会,达成善的目的,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自由,这样获得自我确证才能达成美。因此,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需要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合目的性,让学生学习做有益的事;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习做明智的事;并在二者的统一中创造劳动的和谐与自由,确认自己在做美妙的事。
三、体会劳动的合目的性:学习做有益的事
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更容易把自己看作与他人平等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愿意过懒散、缺乏自主的寄生生活,“一个人不仅可以把自我经验为具有特殊能力的个体,而且可以把自我理解为有能力满足互动伙伴要求的个人”[21],而人人都是有所需要的共在主体。正如惠特曼所言,“在机械和手工劳动中,在农田作业里,我找到了发展,并且找到了永恒的意义……我既不是仆人也不是主人……我愿与你平等相处,你也得平等待我”[22];他们对自己辛勤付出而得来的劳动成果会倍加珍惜,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背后所包含的劳动付出也会有切身的承认与移情,从而同样珍惜。这样长大的孩子了解人之为人的艰辛,了解人间疾苦,同时也能够并愿意创造和欣赏美。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贪赃枉法等为害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四、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习做明智的事
当然,引领学生欣赏庖丁解牛式的高超技艺,和其所带来的合于桑林之舞的美感,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劳动之美,而且是相对容易注意到的美。从合规律性的角度而言,庖丁解牛所以能够游刃有余,是因为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规律。引导学生体会美对于规律的依赖,才能使美的出现具有比较可靠的依凭,从而增强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明了,高超技艺的习得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是艰苦的努力;按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要求去学习,就能通过“艰辛”“坚韧”的劳动,感受“大地无声的召唤”,期待“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25]。这也许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规律。
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工具和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创客空间、3D打印、STEAM课程等在教育领域成为热词,也影响着学校教育实践。我们合作或调研的一些学校开展了有趣的探索。例如,有的学校建立现代农场,师生共同研制自动浇灌系统以至微型生态系统;以桥梁专家茅以升命名的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以“建造钱江第十一桥”为全校性主题项目,从寻访调研、画桥、写桥,到设计、建造桥梁模型、检验承重效果、再设计,学生学着将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与精神运用到“造桥”这一劳动中,体会造桥所要遵循的规律。
借助教育者合规律的指导,学生在这些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深切体会规律的重要性,体会到合于规律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会到探寻规律、创造工具、延伸肢体、耳聪目明、内心澄澈的自由感。当然,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掌握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浅入深、从局部到全局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中的囚徒”,因此,对自己认识到的“规律”包括现代科技的发展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保持反思的精神,也是一种规律要求。
除了在当前的劳动中学习规律,学习做明智的事,还需要追溯与认识“知识”的劳动本源。当今的知识成果,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探索、发现、建构、积累的规律体系。如果遗忘或者忽视这一点,就会斩断知识学习的劳动本源,使得知识学习变得孤立、零散、缺乏根基。因此,回顾学术史中知识规律的建构过程,特别是与原初的付出劳动力而转化世界的过程相联系,再辅以现实的劳动体验,学习者就更能够将人类文明的积淀转化为自己肢体的延伸,从而更加明智地行事。
五、创造劳动中的和谐与自由:我在做美妙的事
古往今来人类所作的一切努力,总体而言,是为了守护并改进人类自身的存在。认识的获得、各种劳动目的的达成,不允许以戕害人类存在状况、危害人类的发展为代价。因此,劳动的本质“在于从自然界取得自由,即,把客观规律纳入社会目的的轨道,以合规律性来保证合目的性”[26]。这就是美作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形式之要求。这里的规律不能理解为僵死的绝对真理,而是人类实验、归纳、建构的产物,只是这种建构本身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体现在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而具有某种客观性。而目的固然有主观需要、意图等成分,但客体存在的效用、功能等价值或现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主体在活动前对结果的预设则转化为“目的”,这才为“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说法,还可以这样表述:美是主体探索并自由运用客观规律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美是掌握真以实现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8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0.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彩图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306-1307.
[4]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31.
[5]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6-260.
[6]徐长福.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学术研究,2003(11).
[7]杨九诠.“逸+益+役”:劳动教育的复合意蕴[N].中国教育报,2015-9-2.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202,202.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95-97.
[1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0-541.
[1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5.
[12]赵荣辉.异化与回归:反思劳动教育的存在状况[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11-14.
[13]檀传宝,何蕊.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J].中国德育,2017(9):24-29.
[14]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5,241,80.
[15]邓晓芒.什么是新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2002(10):92-98.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17]董志刚.劳动与审美——马克思、海德格尔和杜威的劳动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7(2).
[18]陈鼎如.略伦劳动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3).
[19]章斌.劳动美学引论[J].学术界,1989(2).
[20]鞠玉翠.用正当的方式培育和满足合理需要[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21]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4).
[22]惠特曼.草叶集·各行各业的歌[M].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55-356.
[23]金生鈜.教育与正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68.
[2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25]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17,16.
[26]赵宋光.美学原理受人类学本体论洗礼之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1999:116-165.
PursuingtheEducationalAestheticImplicationofLabor
JUYucui
Keyword:labor;educationalaesthetics;aestheticscale;regularity;purposiveness;philosophyof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