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凯华: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研究文献的学术史梳理时刻

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研究文献的学术史梳理[1]

文/岳凯华

摘要:20世纪中国影视与中外文学的结缘和联姻非常紧密,古今中外文学为中国影视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文学的影视改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既能获得观众瞩目,又常成为学术话题。收集、整理和建构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史料,当是中国文学、中国电影研究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论题。有必要依循历史发展的线索,简要梳理和厘清近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脉络和情状。

关键词:影视文学文学改编文献整理学术史

我们知道,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学走过了口头言说、书面表达、舞台展演、影视改编、网络呈现等多元的发展路径,而文学的影视改编在现代中国几乎与电影、电视剧的诞生同一步调。20世纪中国影视的发生,离不开对中外文学作品的改编。

其实,文学的影视改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既能获得观众瞩目,又常成为学术话题。面对如此盛况,学界也在理论层面上与时俱进地厘清中外文学与中国影视的轨迹历程,总结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动规律,建立影视系统的生长谱系,探讨文学的影视改编策略,发现文学与影视之间在叙事、技巧、语言等层面的长短、优劣与异同,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国内外学界涌现了不少有关现代中国文学影视改编的著述文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一、尝试与摸索阶段(1949年以前)

(一)电影年鉴的编撰

(二)方志文献的出版

(三)期刊文献众多

(四)理论著作出现

二、自觉与开创阶段(1949-1979年)

(一)注重文献资料

1、回忆录的刊出。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中国电影发展史》课题组大规模搜集电影史料的阶段,程季华等人在电影局艺术处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支持下,就开始尝试做一些类似于现在“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对许多当时还在世的中国电影早期的演员、导演进行采访,记述他们的从影生涯,并刊登在当时《中国电影》杂志的专栏“昨日银幕”上。此外,一些老艺术家撰写的回忆录也以单行方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相继出版,例如王汉伦等的《感慨话当年》(1961年版)、鲁思的《影评忆旧》(1962年版)、欧阳予倩的《电影半路出家记》(1962年版)、梅兰芳的《我的电影生活》(1962年版)、田汉的《影事追怀录》(本应1964年版,迟至1981年正式出版)等。这些口述记述和回忆录,不仅对当时《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也为之后中国电影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2、影视剧本文学选集的出版。不少出版社参与出版影视剧本文学选,包括总集或选集,这也是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种文献范式就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影视剧本文学选集是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编辑的《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1959、1961年出版,分上下两卷),选收1931~1949年间的电影剧本16个,都是当时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从剧本角度反映了中国电影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剧作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自1963年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一直着力于编辑出版《中国电影剧本选集》,到1989年为止已出14卷,共收剧本90部左右,这是一部中国系列性电影剧作选集,基本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优秀影片的电影剧本,其中不少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是研究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多人电影剧本合集,如《电影剧本选(1949-1959)》(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

3、中国电影年鉴的出版。目前,国内仍能见到的最早的一本电影年鉴当是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的1934年卷。这本官修的电影年鉴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1934年这一年中对于中国电影史实的记载,实际上是当时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百科辞典。之后没有连续出版年鉴,直到1981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中国电影家协会”才开始组织继续编撰,而且自1981卷一直连续分年度编编到了2010卷截止,其中还有一部2005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总计31卷,分别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年鉴社于1982年至2011年间出版,它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了每年度中国的电影运动、发展状况,是一部提供1980年以来各年内中国电影全面、真实、系统资料的工具性期刊,便于了解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现状,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

三、主动与勃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创作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有关中外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也进入到了主动和勃兴的新时期。

(一)文献整理力度加大

在1990年以前,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的力度加大,除持续编辑出版《中国电影剧本选集》外,又接二连三地整理出版了一些新的史料丛书和文献,主要有:

2、“外国影片研究丛书”。自1979年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6期《外国影片研究丛书》,分别为《罗马11时》《东方快车谋杀案》《罗生门》《豺狼的日子》《朱莉亚》《生死恋》《人性的证明》《克雷默夫妇》《风雪黄昏》《普通人》《音乐之声》《古都》《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卢姆》《非洲女王号》《裁决》《与狼共舞》,对于从事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5、“外国电影研究资料丛书”。这套丛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外国电影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先后出版,多收录西方电影理论经典文献,目前所见仅有《电影摄影创作问题》《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两本,其中《电影改编理论问题》由陈犀禾选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从“电影·文学·戏剧”“改编原理”“改编实例”三个方面展示了国外理论家杰弗里·瓦格纳、安德烈·巴赞、贝拉·巴拉兹、乔治·布鲁斯东、波高热娃、富尔顿、罗·曼威尔等20世纪世界各国中外学者有关文学改编电影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研究电影改编的选集,具有奠基意义。

(二)理论研究的自觉

当然,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于文学改编的理论研究也是主动而自觉的。

3、电影文学史著出现。第一部国人撰述的中国电影文学改编著作出现,这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周晓明在荒煤等指导下写出的两卷本《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987年先后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国电影文学史,对中国电影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形式和内容以及重要流派、作家作品等予以了详尽论述,介绍了1949年以前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电影思潮等情况,勾勒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文学的发展脉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水准。

四、沉寂与突破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影视体制改革,中国影视创作进入改制的阵痛时期,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0周年”“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周年”等几次重要的纪念活动,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还是有重大突破,有关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资料与研究工作进入了沉寂但又有突破的阶段。

(一)文献整理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资料的收集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如下:

1、中国无声电影文献资料有了集大成之作。既有电影剧本,又有研究资料,它们均属于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辑的“中国电影文献资料丛书”。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主要有两部,如《上海无声电影》(戴小兰编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无声电影剧本》(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言是一部重要的无声电影史料选本。中国无声电影研究资料主要有一种,有收入有关中国无声电影各类文献资料509篇并附有有关人物照、剧照近百幅的大型文献史料图书《中国无声电影》,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无声电影的文献汇编,对中国无声电影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描述,提出无声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五个阶段,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和历史特点作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史料翔实,分析具体,观点明确,评价客观。

3、多种中国电影文选推出。如较早重视中国电影理论文献收集的文献,当为罗艺军主编的上下两卷《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20-1989)》,该著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所选资料始于1920年止于1989年,对于研究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而言当是一重要的文献资料选编。此外,如》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陆续出版的《上海电影史料(1-7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1995年)等地方性电影史料也在整理出版。

5、影视鉴赏工具书出现。如李恒基、王汉川、岳晓湄、田川流主编,赵培恭、陆孝修、李一鸣副主编的《中外影视名作辞典》,郑雪莱主编的四卷本《世界电影鉴赏辞典(3卷)》由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2013年出版了4卷增订版、2014年出版了1卷精编版),其中增订版共收录了1912年到2010年近一百年的世界著名影片926部,每部影片均分“片头介绍”“剧情简介”“鉴赏”三个部分,为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高峰、程树安主编的《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由武汉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部工具书从1958年以来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共拍的约30万部(集)电视剧中精挑细选了325部(含中国港台地区的电视剧),从片头介绍、故事梗概、赏析三个方面,为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保存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6、“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0周年优秀影片丛书”出版。该丛书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要包括《世纪之梦:从剧本到影片》《横空出世:从剧本到影片》《大战宁沪杭:从剧本到影片》《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

(二)改编理论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理论研究也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特意设置专章论及文学的影视改编。如[日]舟桥和郎所著的《电视剧脚本作法四十八讲》(王秋妮译)第二讲、第三讲分别辨析了图像与文学、与戏剧的不同,第四一讲则专门归纳了文学作品改编剧本的基本要点,全面讲述了电视剧脚本的写作技巧。赵孝思的《影视剧本的创作与改编》一书第七章的改编部分主要探讨了改编与原著的关系,介绍了改编的一般条件和方法,并谈论了历史片的具体编写技巧。

五、结语

总体来看,通过上述研究成果尚可管窥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研究的面貌和状况,学界围绕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在量与质上都有了可喜的突破和提升,或奠定理论基础,或拓展研究视野,或激活学术观点,但因为各种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上述研究成果仍存有如下一些缺失,给后来者留下了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一)重影视文学改编的理论研究,轻影视文学改编的文献整理

学界有关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研究仅专著就有了不少,大约有160余部,但关于文学影视改编的文献收集、整理和汇编的出版成果却很少,即使颇有分量的见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电影出版社连续出版的“中国影片研究丛书”,目前也只有《黑炮事件——从小说到电影》《野山——从小说到银幕》等10余部文献著述,而对于改编文献予以研究的成果就更是缺少了,虽然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等批评史著作影响较大,但它们也没有着意从文学改编的基点来展开影视文学改编文献的研究。因此,关于20世纪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可以说还刚刚起步。

(二)重本土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轻外国文学影视改编的探讨

(三)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阐释,轻中国古代文学影视改编的考察

古今中国文学自然是20世纪中国影视改编的主要资源,但学界关于中国文学影视改编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之重点,却主要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探讨还非常薄弱,主要集中在《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几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上。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这一维度上,对于中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也还只是简单涉及。

(四)重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研究,轻中国电视剧的文学改编阐释

总之,学界有关中外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虽然在日趋学理化,但影视改编文献史料搜集、整理的薄弱却越来越限制和束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以致一些研究缺少全局性视野,无法具体而微和深入细致,甚至出现一些混淆事实和信口雌黄的弊端,这从一些著作(包括博士论文)在概览和综述有关影视改编文献整理和研究状况时大多蜻蜓点水简单涉及一些论著就可以见到。因此,中外文学影视改编研究成果虽然数量亦较可观,但现有研究成果囿于学科的边界,要么研究文学,要么研究影视,多数研究路径均大同小异,看不到它们内部存在的差异,也不能上升到对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规律的总结,忽视了1905年以来中外文学和中国影视整一、合流的历史事实,不能展现现代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和影视相互濡养、激发、催生的特质,有的甚至割裂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有机联系。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和研究具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持续深化的研究价值。

注释:

[1]基金项目:湖南省财政资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7YBA307)、中国文联文艺报刊精品工程项目“百年中国影视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15291092][JG2015B035]和湖南师范大学[201590062][15JG03]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2]李浴洋:《文学史家目光中的“大语文”——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论道访谈录》《教育家》2017年第48期。

[3]周传儒:《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页。

THE END
1.书籍改编电影如何保持原著魅力以女驸马为例在电影产业中,书籍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极为普遍。这种类型的影片不仅能够吸引文学爱好者,也能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呈现,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在这方面,《女驸马》作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其改编版电影同样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编过程保留原著魅力,以《女驸马》为例进行分析。 https://www.mm8sp6wbq.cn/huang-mei-xi-zhi-shi/351571.html
2.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代际风格明显的“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人的名著改编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对各时期的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大致脉络、改编倾向、整体风格以及改编策略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力图通过对此文化现象的横向分析,把握其整体特征。本文第四部分展开对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价值探讨,论述其对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30-1015342542.htm
3.文学与电影的关系(精选十篇)电影在诞生之初仅仅是出于娱乐性质,而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影内容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深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佳作,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电影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英美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1r7r10.html
4.《海峡人文学刊》2024年第3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王海晗丨弱势民族文学译介:周氏兄弟与《小说月报》“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 操乐鹏丨柳存仁香港时期文学与学术活动考释 专题:人工智能与文学 马晓,严 旭丨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性思辨 王齐飞丨科幻作品影视改编的现实关切——以电视剧《三体》为例 刘https://wxy.fjnu.edu.cn/16/87/c15774a398983/page.htm
5.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影视文本的成功带来文学文本的成功,形成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对文学文本的肆意改编,一味的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核心进行的影视文本的创作,无疑会损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也是当代作家的困惑与迷茫。 这篇论文立足于对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的分析,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做一些预测。首先是对文学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8015241.nh.html
6.论大众文化与文学作品的整合论文关键词:大众 作品 影视剧本 改编现状 深层原因 雅俗共赏 论文摘 要:目前,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本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学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现状,分析此文化现象的成因,从而预测文学的发展趋势。 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0297.html
7.文学出版与影视改编强力助推长篇小说创作新闻频道影视剧改编成为作家创作中若隐若现的潜意识。如今,部分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希望作品被知名导演相中,因此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未来小说影视化的因素。 除了改编影视剧之外,全方位打造长篇小说的文化IP也成为近年来文化产业市场的新现象。“现在都是全产业链的开发,影视剧热播后又把原著小说改编成其他大IP,对原著进行https://news.cctv.com/2019/08/23/ARTIDLHWZKAuPV9QlEn9QElp190823.shtml
8.“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分析——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Bai Yuke Supervisor:Huang Jianguo Chang ’an University, Xi ’an, China 摘要 近三十年来,将一种被称作“红色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 一种艺术创作和大众文化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这一现象,对繁荣影视剧 创作,促进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07/5230114144001334.shtm
9.《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的传播》:展现名作改编的多样性本书作者以当代文学经典及其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分析影视改编生产机制的形成、改编主体的价值诉求,探讨改编体现出的时代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的演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历来是文学作品中影视改编的宠儿。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着》等作品,都是影视改编中的名作。这一现象体现了大众https://culture.southcn.com/node_2689632912/58035dda69.shtml
10.周梅森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为深入推进“文学+影视”工作,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接连出台《“剧美江苏”电视剧三年行动计划》《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修订《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以“前端资助+后端奖励”的组合拳,为江苏优秀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撑。省作协也着力推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工作,组织评审的江苏文学戏剧影视转化经典https://www.jszjw.com/wap/news/20230619/168716603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