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关键词改编;影视语言;文学解读
1影视与文学的联姻
1.1影视向经典文学“求教”
1.1.1文学是影视的根基
在影视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影视拍摄过程中,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影片中大量的人物对白和画外音也要经过文学语言的润色。这充分体现了电影的文学性。随着影视的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展现在银幕上。例如古代文学作品四大名著,现代文学作品如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1.1.2影视踩着文学的肩膀
1.2影视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1.2.1文学作品的主导地位
在影视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过程中,作为文学作品的原作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改编成败的评判。我们知道,电影受到时长、摄制技术和观众的心理要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状况的表现往往力不从心,而无法与文学作品中那种运用文字以持续不断地铺陈、描写刻画面而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同日而语。如电影《红楼梦》尽管尽量忠实原著,但总会使千百万观众不满意。此外,影像文本能否改编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编导对原著和作者的理解深度,只有和原著有着精神的共呜和沟通,才能改编成令人信服的作品。如,电影《城南旧事》,抓住了林海音原作中那种淡淡的感伤情绪,改编获得了成功。而电影《骆驼祥子》,编导出于对祥子的特殊喜爱,草率地变动了祥子的堕落结局,不仅破坏了祥子性格的发展逻辑,而且削弱了影片社会历史的内涵价值。
1.2.2影视艺术家的主导地位
有些影视所选取的文学原作并非文学名著,这些文学原作的名气远远不如名著。影视艺术家以它们为素材进行再创作,使它们为一般大众所接受,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如电视剧《围城》播出后,钱钟书先生的原著小说在书摊上成为热销,而在此之前并不大为人所知。在这种改编过程中,不可否认,影视艺术家起了主导的作用。但是,他们仍然遵循着从原作到剧本到拍摄,即从“文字”到“图像“的路径。
2影视与文学的疏离
不可否认影视一直在追求自己独立的探索与发展道路,试图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目前的电影制作就出现了通过高科技、大投入、大场面以追求视听感受的发展趋势。如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里·波特>和《功夫》等影片都是靠着让人匪夷所思的声音和画面效果让观众如痴如醉,这些电影竭力冲击当代技术所能提供的视觉效果的极限。但是,我们不能由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这种疏离,而对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进行无限引申,得出“图像时代”的到来或是“文学的终结”。因为,在广阔的文学天地里,仍然有很多东西是影视无从插手的。
2.1影视对感官(影视语言)的追求
一般说来,影视是通过画面与音响作用于大众感官的视听艺术,它必须把所要表现的内容一概化为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这是不同于文学语言的一种影视语言。
2.1.1影视语言的直观性
2.1.2影视语言的造型传意
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还在于影视语言能够通过造型传达意境。与文学语言相比,影视语言能够容纳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声音、音响和人物的活动等。比如电影《红高粮》中的颠轿段,姜文高唱着《酒神曲》热闹的场面和富有冲击力的造型充分展现了山东高密一带的风土人情,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但这段场面如果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则很难让人感受到《酒神曲》的豪迈、人物的粗犷和热烈的场面。影视可以把一些需要信息品味的艺术精华,融化为可以很容易接受的信息,随着对影片的观赏不知不觉中接受。
2.2影视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
畅销小说作家海岩指出,“我们现在处于视觉的时代,而不是阅读的时代,看影视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的人,看影视的人再去阅读,其要求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会被改造,对结构对人物对画面感会有要求,在影像时代,从事文本创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欣赏、接受的习惯变化,所以作家在描写方式上自然会改变,这是由和人物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时代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决定的。”但是,显而易见,小说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影视的附庸。文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文学中有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野,它们也是彼此共存,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而影视不过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苏童语),它对于精英文学作品的改编,只不过是把它大众化,变成大众的精神食粮,实际上永远无法取代它的精英本体。因此,小说的改编大户王溯说:“写影视剧来钱,但写多了真把人写伤了,再要写小说都回不过神来。”
一、影视作品应保留独特舞台艺术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掀起了一股狂潮,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独占鳌头。在这个发展阶段过程中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依附文学作品是理所当然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以及人物关系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影视作品充分结合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提升影视作品的叙事功能,文学作品对于当代影视行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譬如影视作品《新版红楼梦》《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红高粱》等都是改编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在上映后获得了受众热切追捧。
但实际上,影视作品在新时期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是因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还是因为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参照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突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1]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时,通常会围绕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展开创作,并通过采用影视作品创作特色来对原著中的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明。因此,影视作品如果想要获得较大成就,就需要保留着自身舞台艺术特色,并拒绝做文学作品的附庸产品。
当前来说,电影市场上,不仅商业片排挤艺术片,而好莱坞大片也打击着我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在好莱坞西方大片的打压下,国产影视作品应当要充分结合电影发展的基本特性,汲取文学作品的精髓和精神内涵,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我国影视作品想要在电影行业中取得较大成就,就必须注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着影视作品的迅猛发展。
二、文学作品应当坚持艺术创作特色
在时展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下,当前我国许多文学作家逐渐开始进入影视行业,在影视行业中充当着影视编剧,并按照影视作品的基本要求来创作文学作品,这种行为导致经典的文学作品逐渐转变为世俗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想要在影视行业发展如日中天中获得更多利益。就人性来说,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文学作家进入影视行业开启影视编剧道路是正常的,但是文学作家在进行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应当要重视影视作品市场发展和艺术特点,始终保持着正确而良好的心态,不能只顾着市场需求来撰写出世俗文学作品,这样会导致文学作品只能成为影视作品发展的奴隶。所以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着端正的态度,不仅要看到电影市场的基本需求,还要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能使创作的文学作品过于世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充分坚持着其独特特色和创作模式,不能为了创作电影而创作文学作品。同时文学作家应当要重复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应当要以端正且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结合。
在当今时代文学作品逐渐边缘化,而实际上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无法被其他物质完全取代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内涵和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相对于影视作品更好。[3]目前是图像时代,但是影视作品也难以完全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实际地位,文学作品永远都不会被消除,因此,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不能做影视作品的奴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受众群体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三、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辅相成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是却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而文学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发展盛况不再,有的人认为影视作品能够逐渐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完全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本质关系,只要对两者本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就会知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舞台艺术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并且都难以取代各自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能够通过其各自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来呈现出人物形象特征和感情心理,从而使得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两者能够在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就说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相互借鉴的地方。相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叙述结构以及情感表达上更富有感染力,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着文学作品精髓来展开创作。影视作品更加重视舞台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效果,在感官感受上更胜文学作品一筹。而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和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等都比文学作品更好,因此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两者都能相互借鉴各自的精髓并相辅相成。
当前来说,我国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于影视作品这种普遍现象就必须结合文学作品的展开创作。譬如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所创作的《英雄》以及陈凯歌的《无极》等逐渐由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变,因为电影叙事逻辑和情节逻辑以及人物性格逻辑等方面较为紊乱,所以在上映后漏洞不断,并受到观众的抨击。[4]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应当在影视内容中融入文学性,从而使得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始终保持着平衡关系,只有美艳画面和绚丽动作没有丰富的故事内容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因此,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不仅要重视视觉和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共鸣。始终保持着艺术和商业的相互平衡,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基本需求。
同样的,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影视作品,许多文学作家在评价影视作品过程中通常会以文学视觉和文学思维来看待影视作品,因此,对于现代化影视作品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文学作品应当要充分观照影视作品的优点,脱离文学固有思维的禁锢。在现代化消费时代里影视作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充分结合大众文化展开创作,从而通过文学思想和精神内涵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借助于影视作品来不断拓宽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特点来宣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影视作品文学素养,还能有效推动着文学作品的迅猛发展。譬如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在上映后便受到广泛好评,便会引发许多观众阅读原著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影视作品得到发展,而且还能不断拓宽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都具备着平等的地位,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实现“双赢”目的。
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过程中不能延用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而是实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形式的相互转化。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过程中不但要遵循着原著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应当结合现代化时展和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改造,保留原著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并摒弃原著作品中的糟粕部分,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更加良好的影视作品。同时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灵感展开创作,即使没有完全遵循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但是却能让影视作品更富有文学性,两者相互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应当要相互结合,文学作品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影视作品也能够不断拓展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人群,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能够不断丰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2.
[2]周建华.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J].巢湖学院学报,2015(2):57-62.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而从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气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如何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
“关系”从词议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英雄形象《三国演义》《老人与海》
“英雄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们主要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事和客观环境的描写来展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总会受到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英雄观,且都会带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心理表征。
一、中西方的“英雄”概念
1.东方式“英雄”概念。《新华大词典》以及《辞海》中对英雄的定义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杰出的人物;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可见,汉语中“英雄”的定义聚焦于“才能出众”,甚至是“无私忘我,奉献他人”;英雄人物应该运用自己的才能奉献他人,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
2.西方式“英雄”概念。根据在线词源字典(ONLINEETYMOLOGYDICTIONARY)提供的定义,“英雄”指”manofsuperhumanstrengthorphysicalcourage”(具有超人力量或勇气的人)、”defender,protector”(捍卫者、保卫者)、”manwhoexhibitsgreatbravery”(展现极大勇气的
人)等。可见,西方的英雄人物不一定是牺牲自我成全他我的人,但一定是能够“救赎”自我和他我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塑造方式的异同
1.《三国演义》中关羽英雄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的关羽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在于他的“义”。关羽的“义”是义忠于私,义尽于个人,并且具有一定封建报恩思想的“义”,体现在他的忠义和报国安民上。他的“义”是恩义,即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而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
中国儒家文化造成中国人重群体关系、轻个体自我的文化心态。自从儒家一家独大后,其伦理观念一直就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衡量人贤德的标尺。中国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往往符合孔子“君子”的要求,符合孟子“大丈夫”的要求,在坚守、等待、磨砺中成仁讲义,是儒家伦理思想观铸就了英雄们的超凡脱俗,从而最终化劣为优获得成功,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
2.《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的塑造。在《老人与海》中,渔夫圣地亚哥就是“一个人”,在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他奋斗的历程就是孤独的,而故事又不是为人所知的,他每天孤零零地划着空荡荡的船下海捕鱼,又划着空荡荡的船回家,这种一个人的孤独,通常是西方式英雄所有的。第85天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过他渔船的马林鱼,正当他战胜了马林鱼满载而归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场灾难,一群鲨鱼开始围攻向他袭来,他凭着不屈的意志与鲨鱼搏斗并最终战胜鲨鱼,而他的马林鱼就只剩下一堆骨架。
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享乐,追求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要素之一,个人主义一直强调人的自由和重要性,强调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创作中大多抱着“个人至上”的态度。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更多的是表现自我的勇力,而不是像中国文学中的英雄背负了太多的伦理道德。在文中,大海与鲨鱼象征了命运和世界不可知的神秘,而这“一个”老人战胜了鲨鱼群,他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了战胜命运,而不是为了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三、Y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英雄主义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英雄非常勇敢,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并且武艺超群,这样的英雄崇尚自由,非常注重和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凸显的是救世主意识。而中国的英雄更多的强调集体英雄主义,这样的英雄忠诚忠义,维护权威维护正统,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民族大义,尤其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和体现。从中西方不同的英雄主义我们看到西方人的热情、自由、奔放,他们追求世俗生活,信奉上帝,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而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英雄,人们更加含蓄内敛,重整体大局,崇尚道德伦理,有着很强的依附人格意识。
[1]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2]潘天强.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影音[J].人文杂志,2007(3):20-25.
[3]海明威.吴劳译.老人与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李伟.比较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J].学术探索,2012(4).
[5]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7.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思想内涵应用策略制度关系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若想要保持制度管理的有序状态,就必须提升整体管理效率,达到“以人为本”的战略目的。所以高校应该尝试摆脱刻板僵化的制度条款约束与规范,更多的从人情人文及个体需求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内在动机,在基于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的基础上来实施人本化管理。充分体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所应该具备的人文价值。
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二、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思想的关系
上文提到,高校教育管理是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换言之,融入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应该以解放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塑造人为主,进而提升管理机制的文化内涵和效果,以契合人才高素质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本文看来,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能够实现共生共融以及共建,也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让高校校园的人文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柔性角度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当然,二者的统一并非易事,因为人文关怀思想在融入传统高校管理机制中一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高校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衡量自身状况,从而提出不尽相同的管理模式。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实质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人文关怀思想是存在表面对立矛盾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人文关怀约束动机,通过自律发生作用,而制度管理约束行为,则通过强制实现管理。并且二者在情感运用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不得不承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既需要强化制度管理,又应该施加人文关怀,因此二者必须做到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这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良性作用[1]。
三、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融入了诸如“仁爱”、“学规”这样的人文关怀理论。而近代大学的选课制、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制也充分表明了人文关怀对于高校管理及发展的重要性。人文关怀思想的基本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自由化发展,并围绕他们的需求构建一套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体系,让他们能在平等且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一)围绕教学方法创新的人文关怀思想融合
(二)围绕教学过程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如果仅仅依靠对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与正确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还不能完全达到目的,所以还应该做到围绕教学过程营造人文关怀氛围。上世纪末,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就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他指出泡菜中的白菜、萝卜各有味道,但是它们的味道却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将这一套理论转换为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同理。人文关怀思想就是要起到泡菜水的作用,它所烘托的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学术思想以及风格魅力。为此,高校应该围绕大学生兴趣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全体师生营造一种平等、开放且民主的参与氛围,和谐他们的人际关系,凸显他们的个体个性。另外,优美的校园、宿舍等学习环境建设也能够荡涤师生心理,让他们可以在人文关怀的生活氛围围绕下更愿意接受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并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2]。
结语: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思想在校园的传播,它不但改善了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中人情味缺失的问题,师生也能够以更多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拓展知识结构内容,开放思想个性。另外,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也更符合当前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指导理念,它是时展的必然需求。